聽這位84歲的老人,講講建國初期的襄城師範生活!

聽這位84歲的老人,講講建國初期的襄城師範生活!

聽這位84歲的老人,講講建國初期的襄城師範生活!

聽這位84歲的老人,講講建國初期的襄城師範生活!‖老家許昌

口述‖蔚明珂

整理‖古西嶺

我叫蔚明珂,現年84歲,襄城縣南大街人,城關鎮回民學校退休教師,曾任襄城縣人大常委、襄城縣政協常委、平頂山市人大代表。人到老年,總愛回憶年輕時的生活,當我回憶起上師範時的學生生活仍感到很振奮。

1952年,我考入襄城師範,師範書記秦傑,校長吳景春,學校設在縣城南關福音堂院內。當時學校有春季班和秋季班,春季班和秋季班都有甲、乙、丙三班,每班五十人左右。我所在的班級,叫春季甲班。學校建有團總支,書記楊付堯,副書記是我。同時我還是班幹部,我的丈夫王運興擔任班長,我擔任學習股長。我常用轟轟烈烈和豐富多彩形容那段生活。

聽這位84歲的老人,講講建國初期的襄城師範生活!

搞宣傳:工具就是鐵皮做的廣播筒

1952年,全國剛剛解放,當時國家政治、經濟形勢很活躍。黨動員各個方面的力量搞宣傳,學校宣傳是主力軍,襄城師範作為襄城縣當時的最高學府,每個班級都組織很多宣傳小組。

那時候宣傳工具很簡單,就是一個廣播筒,廣播是用鐵皮做的圓錐形,話從小頭說,從大頭出。這在沒啥噪音汙染的解放初期,聲音能夠聽得很遠。

宣傳工作一般在夜間進行,一個宣傳小組一般都是三個人,一個人照燈,一個人提詞,一個人講話。提的燈俗稱老鱉燈,是用生鐵鑄成的,形狀像元魚,又像大勺子,前面扁扁的有個窩,窩裡盛芝麻油,油中放入棉花做的燈捻子,用火點著捻子燈就亮了。燈的後面有一個平平的柄,學生們往往用一張綿紙襯著燈,一手託底,一手捏柄,小心翼翼端燈行走。

那時點燈沒有火柴,都是用火鐮打火,火鐮用鋼鍛造而成,還有一塊石頭、一卷草紙與它配套。打火是火鐮與石頭強烈碰撞產生火花,把草紙燃著,然後將燃著的草紙吹出明火,再去點燈。我們女孩子有時很多次才能把火打著。

點燈最怕風天,風天火不好打,燈點著還容易滅。我們就先摸黑找到宣傳位置,再幾個人圍攏在一起,解開衣釦,用衣服擋住風打火點燈。再把點著的油燈抱在懷裡,看字提詞。常常是一場宣傳過後,身上沾滿了油。有時燈火還會把衣服燒壞,但這些我們都全然不顧,每天還是興高采烈地走上街頭,到店鋪門口,到人多的地方,喊破嗓子搞宣傳。

宣傳的內容很豐富,宣傳資料全是利用課間在報紙上摘抄下來的新聞,有國際的,有國內的。國際的主要是宣傳中蘇友好的新聞,國內的主要是宣傳“三反五反”和經濟建設方面的新聞。

記得當時我們宣傳的一則新聞影響很大。中央處理兩個重要人物,一個叫劉青山,原中共天津地委書記,一個叫張子善,原天津地區行署專員。他們都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入黨的老幹部,功績很大,但進城後在資產階級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腐蝕下貪汙腐敗,蛻化變質,成為人民的罪人。他倆利用職權從事倒買倒賣非法經營活動,盤剝民工血汗。劉青山貪汙、揮霍1.8億元,張子善貪汙、揮霍1.9億元。那時,雖然1億元只相當於現在的1萬元,但他倆都被處以死刑。這則新聞播出,與舊中國的弊政形成強烈反差,看見新中國光明的人都誇共產黨好。

那時沒有電視,沒有廣播,訂報紙的人也很少,人們都想多瞭解一些國家的方針政策,多瞭解一些國際和國內的新聞,我們的宣傳很受群眾歡迎。有時,我們宣傳之後,店鋪的人還把我們讓到屋子裡烤火,給我們倒茶,問這問那,親得像一家人一樣。

當時,還有一種宣傳方式是演劇,演劇主要是宣傳當時國家頒佈的《婚姻法》,節目都是學校自編自演,體音美教師周軍章作導演,演的劇目有歌劇《寡婦難》等。我沒有參加演出,只記些片段。還記得李桂霞同學在一個劇中飾演春生媽,她有這樣一段唱詞:“今年春生結了婚,明年生個小胖孫。抱孫孫,抱外甥,子孫外甥滿園庭,老婆子也要變年輕。”

聽這位84歲的老人,講講建國初期的襄城師範生活!

扛石頭:襄城曾有文峰塔

當時我們學校借用的是福音堂的地方,除有一些房子外,其它配套設施很不齊全。因為是建國初期,縣裡財政非常困難,沒有力量撥款支持,學校有困難只能靠發動學生自力更生去解決。在學生動手乾的事情中,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上山扛石頭建廁所。

上山扛石頭利用連堂勞動課。每一次上山,出去一個班。出發時,打著班旗,浩浩蕩蕩。一路上,師生們唱著革命歌曲,觀賞著野外風景。唱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等;觀賞的風景,主要是田裡的莊稼,樹木和沿途的建築物。

扛石頭的季節在秋天,田裡的莊稼,主要是高粱和穀子,高粱杆長得很高,穗子卻不大,谷田一片金黃,招來不少麻雀飛來飛去。田間紮了不少草人被風吹著晃來晃去用以驅趕鳥類。

快到山根時,我們看見一座很大的寺院,聽老師說,這寺院叫乾明寺。時而看到幾個小和尚在寺院門口出出進進。寺院西邊有一個面積很大的塔林,老師說,那塔林裡有三百多座佛塔。

說笑著我們到了山頂。山頂上也有一座磚塔,老師說,這叫文峰塔。我們就在文峰塔周圍稍事休息。休息時老師佈置任務,讓我們一人扛一塊石頭下山。大個子扛大塊石頭,小個子扛小塊石頭。我們女學生,個子都不大,力量頭小,就都撿小塊石頭。

撿石頭要到石貨坑,那時山上有很多石貨坑,有大坑,也有小坑。大坑是為打大石貨開的,大石貨有石盤,石磙等;小坑是為打小石貨開的,小石貨有蒜臼,門墩等。小坑的石渣小,沒有我們要的石頭,我們便都去大坑找。

解放初期,識字人少,石貨坑的石匠們聽說我們是城裡學生上山感到稀罕,都樂意幫助我們找石頭,有的還掂起錘子幫我們修石頭。為了報答石匠們對我們的幫助,老師還組織我們特意給他們唱了不少革命歌曲。

不一會兒,石頭找夠了,老師就帶我們回校。開始大家都很有勁,有的扛石頭像扛槍,雄赳赳氣昂昂;有的像扛面袋,叉著手,弓著腰。遠路沒輕重,加上大家都是十六七歲的孩子,沒下過這力,下山沒走多遠,都沒勁了。有的汗流浹背,有的氣喘吁吁。走到三分之二路程,老師怕累壞我們,就命令大家停下休息。

青年人還勁快,十多分鐘後,就有學生吵著要走。老師遏制不了大家的情緒,只好下令繼續行走。不知道是汗出完了,還是大家有了鍛鍊,後來這段路程上沒有一個學生說累。

快到學校時,大家好像是在跑道上衝刺,腳步放得格外快,你爭我搶,老師都攔不住。往石堆上扔石頭時,還有幾個同學雙手抱石,兩腳彈起,酷似投籃球的姿勢,逗得大家一陣好笑。

沒多久,學校就用師生自己扛的石頭建起了廁所,同學們分外高興。

種南瓜:白妮變黑妮

那個時候學生多,伙食費不夠用,吃菜成大問題。於是學校號召,自己動手種菜。各班就利用學校的空閒地開菜園種植蔬菜。我班除了開菜園種植各類蔬菜外,還利用學校小片兒空閒地種了很多南瓜。

南瓜春天種植,夏秋兩季收穫,生命力強,但需要大肥大水。為了種好南瓜,春天開學時,班裡就發動學生事先挖菜坑。菜坑一尺見方,二尺深淺。挖好後,把學校廁所的糞便弄來倒進去,再填上土,讓糞便在菜坑裡發酵。

農村有一句老話,過了三月三,南瓜葫蘆往地鑽。三月三是農曆的三月初三,到了那幾天,我們便發動農村的學生找種子。學生來自全縣四鄉八堡,找來的種子也五花八門,據找種子的學生介紹,找來的種子有的結長南瓜,有的結圓南瓜,有的結面南瓜,有的結脆南瓜。一個學生還把南瓜的菜香介紹得津津有味。

那陣子,我們都被學生們的介紹陶醉了,期待著快點把南瓜種子種下去,快點讓種子發芽,長大好結南瓜。

三月三到了,很多學生圍攏著班長,催促他下令種南瓜。班長便把南瓜籽兒分給六個組長,讓組長領著各組的學生種南瓜。

我們按班上分的菜坑去下種。在菜坑正中先挖個小坑兒,倒上水,再往每個坑放三顆南瓜籽兒,最後小心翼翼地用土封好。

下種後,每天下課大家都首先往菜坑那兒跑,看看南瓜苗有沒有動靜。一天、兩天、三天,那菜坑還是原模原樣。一直等到第七天,地皮才陸續微微發動,有的學生還好奇地撥開南瓜出芽地方的土皮。

看到南瓜發芽了,同學們心情振奮。每到下課大家都爭先恐後地給南瓜澆水。經常澆水的南瓜長得也快,綠綠的葉子很好看。

一棵南瓜苗發好幾個頭,往四面八方伸展。好奇的同學每天晚上還插樹枝在南瓜頭長到的地方做記號,第二天早上剛剛起床就跑去觀察,看南瓜秧子長了多長。

聽這位84歲的老人,講講建國初期的襄城師範生活!

南瓜開花了,都是很好看的黃色喇叭花,老師給我們講,這花有雄花和雌花,雄花給雌花授粉才能結南瓜。授粉過程蜜蜂和蝴蝶發揮傳遞作用。我們觀察,南瓜花盛開時,果真飛來很多蜜蜂和蝴蝶,小精靈們從這朵花飛到那朵花,來來往往,忙忙碌碌。

結南瓜了,陽光下的南瓜胎兒長得很快。一天一個樣,不多時就能吃了。我們組摘下第一個南瓜,高高興興跑到炊事班。炊事員專門給我們炒了一盤南瓜菜,新鮮可口,回味無窮。

接著,南瓜就大收穫了,炊事班裡南瓜堆得像小山似的。

我們不但吃到南瓜菜,還能喝到南瓜湯。南瓜湯裡下的是面南瓜,瓤子面面的,皮子脆脆的,師生們百吃不厭。

放暑假了,老師和同學們都離校了。我家距學校不遠,我的心還牽掛著種的南瓜,三天兩頭往學校跑,看看南瓜該不該澆水。

夏天溫度高,每到中午南瓜葉子都耷拉了,我非常心痛,決定天天守在學校澆南瓜。學校只有一口水井,井繩和木桶學校都收藏了。我就到家裡帶來繩子和水罐。

學校共有一百多棵南瓜,那些南瓜有的離井近,有的離井遠。一水罐水只能澆一棵南瓜。我下決心一天把所有南瓜澆一遍水。

學校沒放假前澆南瓜人手多,每人提一罐水很新鮮,但這一百多棵南瓜讓一個人澆就成了巨大壓力。上午八九點鐘時,太陽光還不那麼強烈,我還能忍受住那熱,到了十一二點,陽光火辣辣的,使我汗流浹背。加上用繩子反覆從井裡提水,手上磨出很多水泡,我實在受不了。但想起南瓜在我們師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便不顧這些了,硬撐著,堅持著,一直到開學。

開學了,大家看到南瓜仍然長得很好,從門衛那裡打聽才知道是我天天來校澆南瓜。學校班級大會小會表揚我,也有調皮的男生說我白妮變成了黑妮。不管誰說啥,我心裡都美滋滋的……

聽這位84歲的老人,講講建國初期的襄城師範生活!

【本文整理者簡介】古西嶺,男,1948年生,河南襄城縣人,高級經濟師,襄城縣農村信用聯社退休幹部,襄城縣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副祕書長,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襄城老年書畫院祕書長,襄城縣作家協會顧問。擅長寫作,經濟論文有40多篇在省以上刊物發表,20多篇獲獎。著有《論銀行信用社經營與發展》、《榮古齋文集》兩書。退休後繼續筆耕。《盤活襄城文化,打造文化名城》在“豫冠杯”暢想襄城——我為襄城建設文化名城獻一策徵文活動中獲一等獎。《背叛》在襄城縣“勤廉揚正氣,清風潤襄城”廉政文學作品徵集中榮獲一等獎。《打破一個瓶頸,營造多項發展——雷洞村實行土地流轉助民致富》、《孟溝村強釋內能拔窮根》等多篇老區調研報告在省以上老區雜誌上發表。

注: 1、本文原題:《回憶建國初期襄城師範學校生活》。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作者文責自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