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

清朝自明末入關定都北京,一直到辛亥革命後宣告滅亡,期間共經歷十帝。在這十位清朝皇帝中,只有兩位皇帝的去世不在北京城,而是死於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其中一位是仁宗嘉慶皇帝,另一位是嘉慶的孫子,文宗咸豐皇帝。

關於嘉慶皇帝之死,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專門討論過,很有可能是在參加例行的木蘭圍場打獵時,因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猝死,連一句遺言都沒來得及留下。可以說嘉慶皇帝在熱河去世,算是一個意外,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而咸豐皇帝死於熱河,情況則要複雜得多。不同於嘉慶的意外事件,咸豐不肯回北京,留在熱河而死,完全是他個人主觀的選擇。而咸豐之所以做出如此不符合常理的舉動,實則與當時清朝所發生的一起歷史大事件相關,即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20年後,在咸豐末年發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

清朝自明末入關定都北京,一直到辛亥革命後宣告滅亡,期間共經歷十帝。在這十位清朝皇帝中,只有兩位皇帝的去世不在北京城,而是死於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其中一位是仁宗嘉慶皇帝,另一位是嘉慶的孫子,文宗咸豐皇帝。

關於嘉慶皇帝之死,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專門討論過,很有可能是在參加例行的木蘭圍場打獵時,因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猝死,連一句遺言都沒來得及留下。可以說嘉慶皇帝在熱河去世,算是一個意外,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而咸豐皇帝死於熱河,情況則要複雜得多。不同於嘉慶的意外事件,咸豐不肯回北京,留在熱河而死,完全是他個人主觀的選擇。而咸豐之所以做出如此不符合常理的舉動,實則與當時清朝所發生的一起歷史大事件相關,即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20年後,在咸豐末年發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咸豐劇照

在討論咸豐為何不肯回北京之前,我們先簡單講講他是怎麼逃離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始於咸豐六年(1856年),至咸豐十年(1860年)結束,打了整整4年時間。在這期間,清廷對這場戰爭一直持戰和不定的態度,偶有小勝,便極力主戰,一遇挫敗,又急於求和。

清廷對這場戰爭立場不堅定的結果,就是清軍既不能戰,也不能和,反覆搖擺下導致形勢不斷惡化。咸豐十年(1860年)秋,英法聯軍艦隊在北塘登陸,並迅速攻陷天津大沽口。

隨著雙方最後一次談判破裂,聯軍在通州八里橋大敗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直接兵臨城下。咸豐皇帝見大勢已去,清軍兵力不足以守衛京師,於是留下恭親王奕訢在京與洋人議和,自己帶領家眷和朝臣離開北京,逃至熱河避難。

咸豐最初離京時,也是覺得和洋人談判沒那麼容易,做好了長期避難的準備。但沒想到英法聯軍真正攻入京城之後,和恭親王的談判進展非常迅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得了足夠的好處之後,英法聯軍就如約撤兵了。

英法聯軍撤退後,給咸豐帶來了一個難題。之前花了十幾天時間,一路上提心吊膽,舟車勞頓從北京趕到了熱河,結果剛安頓下來不久,洋人就撤兵了,那是不是又得回北京去?

"

清朝自明末入關定都北京,一直到辛亥革命後宣告滅亡,期間共經歷十帝。在這十位清朝皇帝中,只有兩位皇帝的去世不在北京城,而是死於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其中一位是仁宗嘉慶皇帝,另一位是嘉慶的孫子,文宗咸豐皇帝。

關於嘉慶皇帝之死,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專門討論過,很有可能是在參加例行的木蘭圍場打獵時,因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猝死,連一句遺言都沒來得及留下。可以說嘉慶皇帝在熱河去世,算是一個意外,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而咸豐皇帝死於熱河,情況則要複雜得多。不同於嘉慶的意外事件,咸豐不肯回北京,留在熱河而死,完全是他個人主觀的選擇。而咸豐之所以做出如此不符合常理的舉動,實則與當時清朝所發生的一起歷史大事件相關,即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20年後,在咸豐末年發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咸豐劇照

在討論咸豐為何不肯回北京之前,我們先簡單講講他是怎麼逃離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始於咸豐六年(1856年),至咸豐十年(1860年)結束,打了整整4年時間。在這期間,清廷對這場戰爭一直持戰和不定的態度,偶有小勝,便極力主戰,一遇挫敗,又急於求和。

清廷對這場戰爭立場不堅定的結果,就是清軍既不能戰,也不能和,反覆搖擺下導致形勢不斷惡化。咸豐十年(1860年)秋,英法聯軍艦隊在北塘登陸,並迅速攻陷天津大沽口。

隨著雙方最後一次談判破裂,聯軍在通州八里橋大敗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直接兵臨城下。咸豐皇帝見大勢已去,清軍兵力不足以守衛京師,於是留下恭親王奕訢在京與洋人議和,自己帶領家眷和朝臣離開北京,逃至熱河避難。

咸豐最初離京時,也是覺得和洋人談判沒那麼容易,做好了長期避難的準備。但沒想到英法聯軍真正攻入京城之後,和恭親王的談判進展非常迅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得了足夠的好處之後,英法聯軍就如約撤兵了。

英法聯軍撤退後,給咸豐帶來了一個難題。之前花了十幾天時間,一路上提心吊膽,舟車勞頓從北京趕到了熱河,結果剛安頓下來不久,洋人就撤兵了,那是不是又得回北京去?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恭親王劇照

一開始,咸豐確實做了先在熱河休整一段時間,就起駕回京的打算。咸豐十一年(1860年)初,咸豐皇帝給內閣下旨,決定在避暑山莊過年,等到下個月的十三日啟程回京。

決定了時間後,大家都開始給皇帝回京做準備。但沒過多久,咸豐又下了一道諭旨,說自己身體有點不舒服,決定延後兩天,到二月二十五日再啟程:

“諭內閣:前經降旨,於二月十三日迴鑾。現在朕躬偶抱微痾,著改於二月二十五日啟鑾,三月初二日還宮。”

等到時間臨近二月二十五日,咸豐又給大家發了一個通知,說近期先不回去了,暫時也不確定回京日期,一切等到以後再說:

“諭內閣:朕於正月間降旨,於二月十三日迴鑾,繼因偶抱微痾,改於二十五日啟蹕。旬日以來,氣體雖稍可支持,仍須靜心調攝。本日王大臣等以朕躬尚未大安,奏請暫停迴鑾,情詞懇切,不得已勉從所請,暫緩迴鑾,俟秋間再降諭旨。”

咸豐第一次推遲迴京,只延遲了兩天,可這第二次推遲,一下子就安排到半年以後去了。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咸豐就在熱河安安心心地住了下來,據說是靜心調養身體。結果等到秋天,咸豐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重,終於在這一年的農曆七月,於熱河行宮病逝了。

"

清朝自明末入關定都北京,一直到辛亥革命後宣告滅亡,期間共經歷十帝。在這十位清朝皇帝中,只有兩位皇帝的去世不在北京城,而是死於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其中一位是仁宗嘉慶皇帝,另一位是嘉慶的孫子,文宗咸豐皇帝。

關於嘉慶皇帝之死,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專門討論過,很有可能是在參加例行的木蘭圍場打獵時,因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猝死,連一句遺言都沒來得及留下。可以說嘉慶皇帝在熱河去世,算是一個意外,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而咸豐皇帝死於熱河,情況則要複雜得多。不同於嘉慶的意外事件,咸豐不肯回北京,留在熱河而死,完全是他個人主觀的選擇。而咸豐之所以做出如此不符合常理的舉動,實則與當時清朝所發生的一起歷史大事件相關,即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20年後,在咸豐末年發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咸豐劇照

在討論咸豐為何不肯回北京之前,我們先簡單講講他是怎麼逃離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始於咸豐六年(1856年),至咸豐十年(1860年)結束,打了整整4年時間。在這期間,清廷對這場戰爭一直持戰和不定的態度,偶有小勝,便極力主戰,一遇挫敗,又急於求和。

清廷對這場戰爭立場不堅定的結果,就是清軍既不能戰,也不能和,反覆搖擺下導致形勢不斷惡化。咸豐十年(1860年)秋,英法聯軍艦隊在北塘登陸,並迅速攻陷天津大沽口。

隨著雙方最後一次談判破裂,聯軍在通州八里橋大敗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直接兵臨城下。咸豐皇帝見大勢已去,清軍兵力不足以守衛京師,於是留下恭親王奕訢在京與洋人議和,自己帶領家眷和朝臣離開北京,逃至熱河避難。

咸豐最初離京時,也是覺得和洋人談判沒那麼容易,做好了長期避難的準備。但沒想到英法聯軍真正攻入京城之後,和恭親王的談判進展非常迅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得了足夠的好處之後,英法聯軍就如約撤兵了。

英法聯軍撤退後,給咸豐帶來了一個難題。之前花了十幾天時間,一路上提心吊膽,舟車勞頓從北京趕到了熱河,結果剛安頓下來不久,洋人就撤兵了,那是不是又得回北京去?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恭親王劇照

一開始,咸豐確實做了先在熱河休整一段時間,就起駕回京的打算。咸豐十一年(1860年)初,咸豐皇帝給內閣下旨,決定在避暑山莊過年,等到下個月的十三日啟程回京。

決定了時間後,大家都開始給皇帝回京做準備。但沒過多久,咸豐又下了一道諭旨,說自己身體有點不舒服,決定延後兩天,到二月二十五日再啟程:

“諭內閣:前經降旨,於二月十三日迴鑾。現在朕躬偶抱微痾,著改於二月二十五日啟鑾,三月初二日還宮。”

等到時間臨近二月二十五日,咸豐又給大家發了一個通知,說近期先不回去了,暫時也不確定回京日期,一切等到以後再說:

“諭內閣:朕於正月間降旨,於二月十三日迴鑾,繼因偶抱微痾,改於二十五日啟蹕。旬日以來,氣體雖稍可支持,仍須靜心調攝。本日王大臣等以朕躬尚未大安,奏請暫停迴鑾,情詞懇切,不得已勉從所請,暫緩迴鑾,俟秋間再降諭旨。”

咸豐第一次推遲迴京,只延遲了兩天,可這第二次推遲,一下子就安排到半年以後去了。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咸豐就在熱河安安心心地住了下來,據說是靜心調養身體。結果等到秋天,咸豐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重,終於在這一年的農曆七月,於熱河行宮病逝了。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咸豐劇照

英法聯軍佔領京城的時間才不到一個月,為什麼咸豐卻逃到熱河行宮待了將近一年,一直到死都不肯回到紫禁城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個原因,是咸豐公開提到的自己生病的問題。

咸豐皇帝身體不適,擔心回京路上舟車勞頓加重病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一點並不是咸豐不願回京的主要原因。正如咸豐自己所說,咸豐十一年(1860年)初時,他的身體只是“偶抱微痾”,患了一點小病,並不構成無法啟程回京的理由。

相信咸豐第一次將回京日期推遲兩天,的確是為了多一點時間來準備和休整,內心裡還是打算回去的。但第二次直接將回京日期無限期推遲,就不是因為生病要休養那麼簡單了。而事實上,在咸豐自稱要休養的這半年時間裡,身體反而越來越差,可見此時咸豐不願回去,是有了其他的考慮。

"

清朝自明末入關定都北京,一直到辛亥革命後宣告滅亡,期間共經歷十帝。在這十位清朝皇帝中,只有兩位皇帝的去世不在北京城,而是死於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其中一位是仁宗嘉慶皇帝,另一位是嘉慶的孫子,文宗咸豐皇帝。

關於嘉慶皇帝之死,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專門討論過,很有可能是在參加例行的木蘭圍場打獵時,因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猝死,連一句遺言都沒來得及留下。可以說嘉慶皇帝在熱河去世,算是一個意外,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而咸豐皇帝死於熱河,情況則要複雜得多。不同於嘉慶的意外事件,咸豐不肯回北京,留在熱河而死,完全是他個人主觀的選擇。而咸豐之所以做出如此不符合常理的舉動,實則與當時清朝所發生的一起歷史大事件相關,即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20年後,在咸豐末年發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咸豐劇照

在討論咸豐為何不肯回北京之前,我們先簡單講講他是怎麼逃離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始於咸豐六年(1856年),至咸豐十年(1860年)結束,打了整整4年時間。在這期間,清廷對這場戰爭一直持戰和不定的態度,偶有小勝,便極力主戰,一遇挫敗,又急於求和。

清廷對這場戰爭立場不堅定的結果,就是清軍既不能戰,也不能和,反覆搖擺下導致形勢不斷惡化。咸豐十年(1860年)秋,英法聯軍艦隊在北塘登陸,並迅速攻陷天津大沽口。

隨著雙方最後一次談判破裂,聯軍在通州八里橋大敗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直接兵臨城下。咸豐皇帝見大勢已去,清軍兵力不足以守衛京師,於是留下恭親王奕訢在京與洋人議和,自己帶領家眷和朝臣離開北京,逃至熱河避難。

咸豐最初離京時,也是覺得和洋人談判沒那麼容易,做好了長期避難的準備。但沒想到英法聯軍真正攻入京城之後,和恭親王的談判進展非常迅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得了足夠的好處之後,英法聯軍就如約撤兵了。

英法聯軍撤退後,給咸豐帶來了一個難題。之前花了十幾天時間,一路上提心吊膽,舟車勞頓從北京趕到了熱河,結果剛安頓下來不久,洋人就撤兵了,那是不是又得回北京去?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恭親王劇照

一開始,咸豐確實做了先在熱河休整一段時間,就起駕回京的打算。咸豐十一年(1860年)初,咸豐皇帝給內閣下旨,決定在避暑山莊過年,等到下個月的十三日啟程回京。

決定了時間後,大家都開始給皇帝回京做準備。但沒過多久,咸豐又下了一道諭旨,說自己身體有點不舒服,決定延後兩天,到二月二十五日再啟程:

“諭內閣:前經降旨,於二月十三日迴鑾。現在朕躬偶抱微痾,著改於二月二十五日啟鑾,三月初二日還宮。”

等到時間臨近二月二十五日,咸豐又給大家發了一個通知,說近期先不回去了,暫時也不確定回京日期,一切等到以後再說:

“諭內閣:朕於正月間降旨,於二月十三日迴鑾,繼因偶抱微痾,改於二十五日啟蹕。旬日以來,氣體雖稍可支持,仍須靜心調攝。本日王大臣等以朕躬尚未大安,奏請暫停迴鑾,情詞懇切,不得已勉從所請,暫緩迴鑾,俟秋間再降諭旨。”

咸豐第一次推遲迴京,只延遲了兩天,可這第二次推遲,一下子就安排到半年以後去了。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咸豐就在熱河安安心心地住了下來,據說是靜心調養身體。結果等到秋天,咸豐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重,終於在這一年的農曆七月,於熱河行宮病逝了。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咸豐劇照

英法聯軍佔領京城的時間才不到一個月,為什麼咸豐卻逃到熱河行宮待了將近一年,一直到死都不肯回到紫禁城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個原因,是咸豐公開提到的自己生病的問題。

咸豐皇帝身體不適,擔心回京路上舟車勞頓加重病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一點並不是咸豐不願回京的主要原因。正如咸豐自己所說,咸豐十一年(1860年)初時,他的身體只是“偶抱微痾”,患了一點小病,並不構成無法啟程回京的理由。

相信咸豐第一次將回京日期推遲兩天,的確是為了多一點時間來準備和休整,內心裡還是打算回去的。但第二次直接將回京日期無限期推遲,就不是因為生病要休養那麼簡單了。而事實上,在咸豐自稱要休養的這半年時間裡,身體反而越來越差,可見此時咸豐不願回去,是有了其他的考慮。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承德避暑山莊

而這一考慮,也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在熱河行宮的生活太過舒適。

說起皇帝,我們印象中都是作為一國之主,可以完全隨心所欲。在中國歷史上,的確出過許多荒淫無道,不理朝政的昏君,但在清朝卻不容易發生這樣的事。究其原因,在於清朝皇室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家法制度,對皇帝在宮中每日的工作生活作息都有嚴格的規定,皇帝即便是九五之尊,也得完全按照這套規矩行事。

不過這套規矩,只適用於紫禁城內,如果皇帝在宮外居住,是不用遵守這些嚴格的作息規矩的。所以我們常常在一些清宮劇中看到,每到夏天,清朝的皇帝都要跑到圓明園去辦公,名義上說是避暑,但實際上是給自己放個假,不用遵守宮裡那些條條框框。

在清朝這幾位皇帝中,咸豐的個性是最為散漫的,不喜歡清規戒律,所以在圓明園居住的時間也最長。據清人筆記記載,咸豐皇帝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圓明園中度過。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彼時圓明園已經被英法聯軍燒燬,咸豐在熱河行宮過慣了自由散漫的日子,一想到要回紫禁城就頭疼,於是不顧群臣請願,決定留在熱河過他的舒適生活。而有不少野史傳聞記載,正是在這半年中,咸豐過於放縱自己,才使得病情急轉直下,以致後來到了藥石無靈的地步。

"

清朝自明末入關定都北京,一直到辛亥革命後宣告滅亡,期間共經歷十帝。在這十位清朝皇帝中,只有兩位皇帝的去世不在北京城,而是死於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其中一位是仁宗嘉慶皇帝,另一位是嘉慶的孫子,文宗咸豐皇帝。

關於嘉慶皇帝之死,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專門討論過,很有可能是在參加例行的木蘭圍場打獵時,因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猝死,連一句遺言都沒來得及留下。可以說嘉慶皇帝在熱河去世,算是一個意外,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而咸豐皇帝死於熱河,情況則要複雜得多。不同於嘉慶的意外事件,咸豐不肯回北京,留在熱河而死,完全是他個人主觀的選擇。而咸豐之所以做出如此不符合常理的舉動,實則與當時清朝所發生的一起歷史大事件相關,即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20年後,在咸豐末年發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咸豐劇照

在討論咸豐為何不肯回北京之前,我們先簡單講講他是怎麼逃離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始於咸豐六年(1856年),至咸豐十年(1860年)結束,打了整整4年時間。在這期間,清廷對這場戰爭一直持戰和不定的態度,偶有小勝,便極力主戰,一遇挫敗,又急於求和。

清廷對這場戰爭立場不堅定的結果,就是清軍既不能戰,也不能和,反覆搖擺下導致形勢不斷惡化。咸豐十年(1860年)秋,英法聯軍艦隊在北塘登陸,並迅速攻陷天津大沽口。

隨著雙方最後一次談判破裂,聯軍在通州八里橋大敗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直接兵臨城下。咸豐皇帝見大勢已去,清軍兵力不足以守衛京師,於是留下恭親王奕訢在京與洋人議和,自己帶領家眷和朝臣離開北京,逃至熱河避難。

咸豐最初離京時,也是覺得和洋人談判沒那麼容易,做好了長期避難的準備。但沒想到英法聯軍真正攻入京城之後,和恭親王的談判進展非常迅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得了足夠的好處之後,英法聯軍就如約撤兵了。

英法聯軍撤退後,給咸豐帶來了一個難題。之前花了十幾天時間,一路上提心吊膽,舟車勞頓從北京趕到了熱河,結果剛安頓下來不久,洋人就撤兵了,那是不是又得回北京去?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恭親王劇照

一開始,咸豐確實做了先在熱河休整一段時間,就起駕回京的打算。咸豐十一年(1860年)初,咸豐皇帝給內閣下旨,決定在避暑山莊過年,等到下個月的十三日啟程回京。

決定了時間後,大家都開始給皇帝回京做準備。但沒過多久,咸豐又下了一道諭旨,說自己身體有點不舒服,決定延後兩天,到二月二十五日再啟程:

“諭內閣:前經降旨,於二月十三日迴鑾。現在朕躬偶抱微痾,著改於二月二十五日啟鑾,三月初二日還宮。”

等到時間臨近二月二十五日,咸豐又給大家發了一個通知,說近期先不回去了,暫時也不確定回京日期,一切等到以後再說:

“諭內閣:朕於正月間降旨,於二月十三日迴鑾,繼因偶抱微痾,改於二十五日啟蹕。旬日以來,氣體雖稍可支持,仍須靜心調攝。本日王大臣等以朕躬尚未大安,奏請暫停迴鑾,情詞懇切,不得已勉從所請,暫緩迴鑾,俟秋間再降諭旨。”

咸豐第一次推遲迴京,只延遲了兩天,可這第二次推遲,一下子就安排到半年以後去了。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咸豐就在熱河安安心心地住了下來,據說是靜心調養身體。結果等到秋天,咸豐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重,終於在這一年的農曆七月,於熱河行宮病逝了。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咸豐劇照

英法聯軍佔領京城的時間才不到一個月,為什麼咸豐卻逃到熱河行宮待了將近一年,一直到死都不肯回到紫禁城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個原因,是咸豐公開提到的自己生病的問題。

咸豐皇帝身體不適,擔心回京路上舟車勞頓加重病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一點並不是咸豐不願回京的主要原因。正如咸豐自己所說,咸豐十一年(1860年)初時,他的身體只是“偶抱微痾”,患了一點小病,並不構成無法啟程回京的理由。

相信咸豐第一次將回京日期推遲兩天,的確是為了多一點時間來準備和休整,內心裡還是打算回去的。但第二次直接將回京日期無限期推遲,就不是因為生病要休養那麼簡單了。而事實上,在咸豐自稱要休養的這半年時間裡,身體反而越來越差,可見此時咸豐不願回去,是有了其他的考慮。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承德避暑山莊

而這一考慮,也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在熱河行宮的生活太過舒適。

說起皇帝,我們印象中都是作為一國之主,可以完全隨心所欲。在中國歷史上,的確出過許多荒淫無道,不理朝政的昏君,但在清朝卻不容易發生這樣的事。究其原因,在於清朝皇室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家法制度,對皇帝在宮中每日的工作生活作息都有嚴格的規定,皇帝即便是九五之尊,也得完全按照這套規矩行事。

不過這套規矩,只適用於紫禁城內,如果皇帝在宮外居住,是不用遵守這些嚴格的作息規矩的。所以我們常常在一些清宮劇中看到,每到夏天,清朝的皇帝都要跑到圓明園去辦公,名義上說是避暑,但實際上是給自己放個假,不用遵守宮裡那些條條框框。

在清朝這幾位皇帝中,咸豐的個性是最為散漫的,不喜歡清規戒律,所以在圓明園居住的時間也最長。據清人筆記記載,咸豐皇帝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圓明園中度過。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彼時圓明園已經被英法聯軍燒燬,咸豐在熱河行宮過慣了自由散漫的日子,一想到要回紫禁城就頭疼,於是不顧群臣請願,決定留在熱河過他的舒適生活。而有不少野史傳聞記載,正是在這半年中,咸豐過於放縱自己,才使得病情急轉直下,以致後來到了藥石無靈的地步。

咸豐被迫逃離北京後 為何至死都不願再回紫禁城?

咸豐畫像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這場戰爭對咸豐的打擊太大,致使他失去了面對現實的勇氣。

一方面,咸豐害怕面對洋人。當初咸豐離京逃難,主要原因就是不敢接受與洋人議和的屈辱。如今洋人雖已退兵,但咸豐最在乎的外國大使向他親遞國書一事,還沒有徹底解決。咸豐害怕自己回紫禁城後,萬一洋人又提出要向他當面呈遞國書,這點萬萬不能接受,到時不管是走是留,都會大失大清國的面子。因此咸豐一再強調,只要洋人再次來京的隱患一天不解決,他就一天不會考慮回京。

另一方面,咸豐無顏面對清朝列祖列宗。自清朝入關後,雖然也經歷過大大小小許多戰爭,但從沒有過讓敵人打到京城,皇帝棄城而逃的屈辱歷史。加之洋人入京後燒殺搶掠,將清朝積百年之功建起的圓明園付之一炬,甚至連供奉在園中的先帝畫像都遭到焚燬,這是讓咸豐非常難以接受的一個殘酷現實。

此外,雖然洋人已經暫時退兵,但隨著皇帝離京,京中朝局形勢變得非常複雜。政治方面,恭親王議和立下大功,勢力聲望都得到極大提升,有傳聞說恭親王可能有謀反企圖;軍事方面,南方戰事依然膠著,太平天國這一心腹大患依然存在;民生方面,皇帝走後民心不穩,物價沸騰難以措置。

咸豐一旦回京,這些重擔會一下子全部落在他的肩上,不得不一件件去解決和處理這些紛繁複雜的難題。已經在位十年的咸豐,已經喪失了登基之初的那股熱血和勇氣,沒有力氣再去應對自己經營多年但依然慘淡的現實,因此至死不願再回京師。咸豐皇帝之死,也為晚清衰落之兆,做了一個最好的註腳。

參考資料:《清史稿·文宗本紀》《清實錄咸豐朝實錄》《劍橋中國晚清史》《清稗類鈔》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