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

李銘漢故居修復一新,光復我武威文脈,道德學術遺蹟可睹,百姓額手稱慶,真多年未見之文化善政矣。

今天繼續說武威城中李翰林家事。

"

李銘漢故居修復一新,光復我武威文脈,道德學術遺蹟可睹,百姓額手稱慶,真多年未見之文化善政矣。

今天繼續說武威城中李翰林家事。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新修復的李銘漢故居)

1

新疆這地方,在清末能收復回來,實屬不易。收復回來,能治理住,更是不易。收復之功在左宗棠,治理之功便是晚清名臣陶模。左宗棠一生很少夸人,獨對陶模讚不絕口,向朝廷上書,稱讚他是“治行第一人”。

陶模是浙江嘉興王江涇人,33歲高中進士,翰林出身。外放為官時,到了甘肅文縣當知縣。清朝有個潛規則,南方的進士要到北方去做官,北方的進士不一定能到南方去當官。有門路的北方人可以去江南當官,沒門路的北方人只好去雲貴當官。有門路的南方人能去山西河北當官,沒門路的南方人只好去西北甘肅當官。陶模是草根出身,少時種田,很窮,毫無懸念地到甘肅當官了。這和早年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工作差不多,哦,你是南鄉人,沒門路,那就去山區工作吧。

南方的進士們外放到甘肅當知縣,又有講究的。機靈點的、有些外援的,可去河西。啥條件都沒有的,那就去河東吧。陶模雖窮,卻是翰林出身,工作又特別認真,敢拿刀上陣去平匪亂。三年一考核,得個優等,就往靠近省城的地方平調,當了皋蘭知縣。文縣的老百姓捨不得他走,給他塑個像供在廟裡。這事,給朝廷的組織部門聽見了,有意要叫陝甘總督培養。陶模的縣,就在陝甘總督衙門附近。他工作效率高,群眾基礎好,能講一口甘肅土話,給百姓在衙門前宣教臺上講聖諭,百姓聽得如痴如呆,掌聲雷動。接地氣,沾露珠,冒水花。關鍵是沒有菲聞

我查了一下清代道光後到河西走廊當縣官的人的履歷,八成是江浙進士,一成東北旗人,其他是雜七雜八的省的人。江浙人說話,河西走廊的清人說是軟片子。武威史上的解元何承先,十分的有才,朝廷外放他為福建知縣,可是,他講涼州土話,那裡的人聽不懂,說他講土番話。相互挖苦了幾百年。

所以,衙門得招聘個南北話通懂的,在知縣演講時一旁翻譯,叫做講生。比如,1805年,嘉慶十年,武威知縣劉清園是個古玩大家,發現了武威的古幣“涼造新泉”,他搞到手的最多,發了大財。他是江浙軟片子,初來武威,講的話百姓不懂,就聘請了講生,一旁翻譯。《牛鑑》第一卷中有這樣一段話:

縣丞接著說:“俺們請知縣大人宣--聖諭---。”

只見劉知縣走向宣講臺,面對《聖諭廣訓》和民眾朗誦道:“卑職奉旨宣講聖諭十六條。介拉今次宣第一條:敦孝悌以重人倫啦。皇上說啦,朕丕承鴻業,追維往訓,推廣立教之思,先申孝悌之義,用是與爾兵民人等宣示之啦。”

知縣講的是古文,那時的知縣不是本省人,其口音民眾聽不懂,便安排講生上前用武威白話翻譯:“家說,我雍正繼承康熙先祖的宏圖大業,追念祖宗以往的教誨,推廣教化民眾的思想。家又說,首先要申明孝和悌的意義,向我大清國的士兵和民眾宣傳孝悌的思想。”

劉知縣繼續高聲說:“古語話得,‘鄉鄰好,無價寶 ,’真正弗錯的啦。但是既然叫做 ‘鄉鄰 ’,人也多得肆,安能夠個個知己啦?介拉待鄉鄰的法則,總少不得一個忍字、一個讓字……還有一等人家,向來鄉鄰和睦,好來好去,只為得小人淘裡相打相罵,啼啼哭哭,那兩家大人都弗曉得自家個小人闖事啦……”

“凡為世界上個壞人,只要自家佔便宜,哪怕伊弄到別人個家破人亡,伊心裡也蠻過意得去的喔啦。介拉別人個少些同伊有介點勿合頭,伊就要無中生有,花花頭頭造出許多犯法的事情來,多方裝點做成一紙狀紙,去告別人家一狀啦。”

陶知縣能講一口甘肅土話,自不必配翻譯,當然接地氣。況且他把聖諭通俗易懂地講成了河西寶卷這樣的效果,百姓能不喜歡他?

"

李銘漢故居修復一新,光復我武威文脈,道德學術遺蹟可睹,百姓額手稱慶,真多年未見之文化善政矣。

今天繼續說武威城中李翰林家事。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新修復的李銘漢故居)

1

新疆這地方,在清末能收復回來,實屬不易。收復回來,能治理住,更是不易。收復之功在左宗棠,治理之功便是晚清名臣陶模。左宗棠一生很少夸人,獨對陶模讚不絕口,向朝廷上書,稱讚他是“治行第一人”。

陶模是浙江嘉興王江涇人,33歲高中進士,翰林出身。外放為官時,到了甘肅文縣當知縣。清朝有個潛規則,南方的進士要到北方去做官,北方的進士不一定能到南方去當官。有門路的北方人可以去江南當官,沒門路的北方人只好去雲貴當官。有門路的南方人能去山西河北當官,沒門路的南方人只好去西北甘肅當官。陶模是草根出身,少時種田,很窮,毫無懸念地到甘肅當官了。這和早年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工作差不多,哦,你是南鄉人,沒門路,那就去山區工作吧。

南方的進士們外放到甘肅當知縣,又有講究的。機靈點的、有些外援的,可去河西。啥條件都沒有的,那就去河東吧。陶模雖窮,卻是翰林出身,工作又特別認真,敢拿刀上陣去平匪亂。三年一考核,得個優等,就往靠近省城的地方平調,當了皋蘭知縣。文縣的老百姓捨不得他走,給他塑個像供在廟裡。這事,給朝廷的組織部門聽見了,有意要叫陝甘總督培養。陶模的縣,就在陝甘總督衙門附近。他工作效率高,群眾基礎好,能講一口甘肅土話,給百姓在衙門前宣教臺上講聖諭,百姓聽得如痴如呆,掌聲雷動。接地氣,沾露珠,冒水花。關鍵是沒有菲聞

我查了一下清代道光後到河西走廊當縣官的人的履歷,八成是江浙進士,一成東北旗人,其他是雜七雜八的省的人。江浙人說話,河西走廊的清人說是軟片子。武威史上的解元何承先,十分的有才,朝廷外放他為福建知縣,可是,他講涼州土話,那裡的人聽不懂,說他講土番話。相互挖苦了幾百年。

所以,衙門得招聘個南北話通懂的,在知縣演講時一旁翻譯,叫做講生。比如,1805年,嘉慶十年,武威知縣劉清園是個古玩大家,發現了武威的古幣“涼造新泉”,他搞到手的最多,發了大財。他是江浙軟片子,初來武威,講的話百姓不懂,就聘請了講生,一旁翻譯。《牛鑑》第一卷中有這樣一段話:

縣丞接著說:“俺們請知縣大人宣--聖諭---。”

只見劉知縣走向宣講臺,面對《聖諭廣訓》和民眾朗誦道:“卑職奉旨宣講聖諭十六條。介拉今次宣第一條:敦孝悌以重人倫啦。皇上說啦,朕丕承鴻業,追維往訓,推廣立教之思,先申孝悌之義,用是與爾兵民人等宣示之啦。”

知縣講的是古文,那時的知縣不是本省人,其口音民眾聽不懂,便安排講生上前用武威白話翻譯:“家說,我雍正繼承康熙先祖的宏圖大業,追念祖宗以往的教誨,推廣教化民眾的思想。家又說,首先要申明孝和悌的意義,向我大清國的士兵和民眾宣傳孝悌的思想。”

劉知縣繼續高聲說:“古語話得,‘鄉鄰好,無價寶 ,’真正弗錯的啦。但是既然叫做 ‘鄉鄰 ’,人也多得肆,安能夠個個知己啦?介拉待鄉鄰的法則,總少不得一個忍字、一個讓字……還有一等人家,向來鄉鄰和睦,好來好去,只為得小人淘裡相打相罵,啼啼哭哭,那兩家大人都弗曉得自家個小人闖事啦……”

“凡為世界上個壞人,只要自家佔便宜,哪怕伊弄到別人個家破人亡,伊心裡也蠻過意得去的喔啦。介拉別人個少些同伊有介點勿合頭,伊就要無中生有,花花頭頭造出許多犯法的事情來,多方裝點做成一紙狀紙,去告別人家一狀啦。”

陶知縣能講一口甘肅土話,自不必配翻譯,當然接地氣。況且他把聖諭通俗易懂地講成了河西寶卷這樣的效果,百姓能不喜歡他?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陶模題奏稿手跡)

2

光緒一登位,選拔全國吏才,組織部名單上有陶模,提拔為秦州知府了。兩年後,左宗棠提兵準備進新疆,大軍停滯在河西走廊,軍糧調度成大問題。左宗棠需要得力人,就把陶模調到了甘州當知府。陶模果然是大治才,甘州地方工農商學兵井井有條,而且,為左宗棠謀劃籌糧、練兵。雖在錢財窩裡蹲,卻清廉如初。左宗棠前腳打下新疆,陶模後腳就上任迪化道臺。三轉兩轉,成了陝西巡撫。後來,新疆地方不穩定,朝廷緊急用陶模去新疆站臺,成了新疆巡撫。

能治穩新疆,陶模巨功至偉。英人侵佔坎巨提,就是不還,陶模單刀赴會,英人理屈而退。俄人強借巴爾魯克山,逾期不還,陶模又是單刀赴會,驅逐俄人於口舌間。慈禧聞聽,也誇他是國家長城。

陶模後來擔任陝甘總督、兩廣總督,是清末同張之洞齊名的國家柱石。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牛人,生活中卻是個書不離手的人。在哪當官,就在哪辦新式學堂。從文縣知縣到陝甘總督,三十年,西北讀書人接受他資助者,不可枚舉。他挽振學術,尊養賢良,更是有史見載。


"

李銘漢故居修復一新,光復我武威文脈,道德學術遺蹟可睹,百姓額手稱慶,真多年未見之文化善政矣。

今天繼續說武威城中李翰林家事。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新修復的李銘漢故居)

1

新疆這地方,在清末能收復回來,實屬不易。收復回來,能治理住,更是不易。收復之功在左宗棠,治理之功便是晚清名臣陶模。左宗棠一生很少夸人,獨對陶模讚不絕口,向朝廷上書,稱讚他是“治行第一人”。

陶模是浙江嘉興王江涇人,33歲高中進士,翰林出身。外放為官時,到了甘肅文縣當知縣。清朝有個潛規則,南方的進士要到北方去做官,北方的進士不一定能到南方去當官。有門路的北方人可以去江南當官,沒門路的北方人只好去雲貴當官。有門路的南方人能去山西河北當官,沒門路的南方人只好去西北甘肅當官。陶模是草根出身,少時種田,很窮,毫無懸念地到甘肅當官了。這和早年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工作差不多,哦,你是南鄉人,沒門路,那就去山區工作吧。

南方的進士們外放到甘肅當知縣,又有講究的。機靈點的、有些外援的,可去河西。啥條件都沒有的,那就去河東吧。陶模雖窮,卻是翰林出身,工作又特別認真,敢拿刀上陣去平匪亂。三年一考核,得個優等,就往靠近省城的地方平調,當了皋蘭知縣。文縣的老百姓捨不得他走,給他塑個像供在廟裡。這事,給朝廷的組織部門聽見了,有意要叫陝甘總督培養。陶模的縣,就在陝甘總督衙門附近。他工作效率高,群眾基礎好,能講一口甘肅土話,給百姓在衙門前宣教臺上講聖諭,百姓聽得如痴如呆,掌聲雷動。接地氣,沾露珠,冒水花。關鍵是沒有菲聞

我查了一下清代道光後到河西走廊當縣官的人的履歷,八成是江浙進士,一成東北旗人,其他是雜七雜八的省的人。江浙人說話,河西走廊的清人說是軟片子。武威史上的解元何承先,十分的有才,朝廷外放他為福建知縣,可是,他講涼州土話,那裡的人聽不懂,說他講土番話。相互挖苦了幾百年。

所以,衙門得招聘個南北話通懂的,在知縣演講時一旁翻譯,叫做講生。比如,1805年,嘉慶十年,武威知縣劉清園是個古玩大家,發現了武威的古幣“涼造新泉”,他搞到手的最多,發了大財。他是江浙軟片子,初來武威,講的話百姓不懂,就聘請了講生,一旁翻譯。《牛鑑》第一卷中有這樣一段話:

縣丞接著說:“俺們請知縣大人宣--聖諭---。”

只見劉知縣走向宣講臺,面對《聖諭廣訓》和民眾朗誦道:“卑職奉旨宣講聖諭十六條。介拉今次宣第一條:敦孝悌以重人倫啦。皇上說啦,朕丕承鴻業,追維往訓,推廣立教之思,先申孝悌之義,用是與爾兵民人等宣示之啦。”

知縣講的是古文,那時的知縣不是本省人,其口音民眾聽不懂,便安排講生上前用武威白話翻譯:“家說,我雍正繼承康熙先祖的宏圖大業,追念祖宗以往的教誨,推廣教化民眾的思想。家又說,首先要申明孝和悌的意義,向我大清國的士兵和民眾宣傳孝悌的思想。”

劉知縣繼續高聲說:“古語話得,‘鄉鄰好,無價寶 ,’真正弗錯的啦。但是既然叫做 ‘鄉鄰 ’,人也多得肆,安能夠個個知己啦?介拉待鄉鄰的法則,總少不得一個忍字、一個讓字……還有一等人家,向來鄉鄰和睦,好來好去,只為得小人淘裡相打相罵,啼啼哭哭,那兩家大人都弗曉得自家個小人闖事啦……”

“凡為世界上個壞人,只要自家佔便宜,哪怕伊弄到別人個家破人亡,伊心裡也蠻過意得去的喔啦。介拉別人個少些同伊有介點勿合頭,伊就要無中生有,花花頭頭造出許多犯法的事情來,多方裝點做成一紙狀紙,去告別人家一狀啦。”

陶知縣能講一口甘肅土話,自不必配翻譯,當然接地氣。況且他把聖諭通俗易懂地講成了河西寶卷這樣的效果,百姓能不喜歡他?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陶模題奏稿手跡)

2

光緒一登位,選拔全國吏才,組織部名單上有陶模,提拔為秦州知府了。兩年後,左宗棠提兵準備進新疆,大軍停滯在河西走廊,軍糧調度成大問題。左宗棠需要得力人,就把陶模調到了甘州當知府。陶模果然是大治才,甘州地方工農商學兵井井有條,而且,為左宗棠謀劃籌糧、練兵。雖在錢財窩裡蹲,卻清廉如初。左宗棠前腳打下新疆,陶模後腳就上任迪化道臺。三轉兩轉,成了陝西巡撫。後來,新疆地方不穩定,朝廷緊急用陶模去新疆站臺,成了新疆巡撫。

能治穩新疆,陶模巨功至偉。英人侵佔坎巨提,就是不還,陶模單刀赴會,英人理屈而退。俄人強借巴爾魯克山,逾期不還,陶模又是單刀赴會,驅逐俄人於口舌間。慈禧聞聽,也誇他是國家長城。

陶模後來擔任陝甘總督、兩廣總督,是清末同張之洞齊名的國家柱石。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牛人,生活中卻是個書不離手的人。在哪當官,就在哪辦新式學堂。從文縣知縣到陝甘總督,三十年,西北讀書人接受他資助者,不可枚舉。他挽振學術,尊養賢良,更是有史見載。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陶模手跡)

3

1891年十月十六日,陶模在去就任新疆巡撫的路上,經過武威城,受到武威軍政官員的迎候。陶模兒子陶保廉跟隨父親去新疆,路上見聞寫成《辛卯侍行記》,書中記載沿途接待,遠盛於林則徐、祁韻士、顏儉等人。陶模到大河驛時,武威軍政二界所有官員都出城趕來列隊迎接。進入城裡,武威商界、教育界又夾道歡迎。

十七日,武威官場組織酒席接待,席上,陶模打問:涼州李雲章先生可在?席上官員默默無語。急問之下,知府說:雲章逝世已半年了。

此時,天已晚,陶模摔杯於地,轉身外走,出門就喊:拙存(陶保廉之字),速備祭品,老父即刻要去弔喪。

陶保廉急忙在大十字一帶購好祭品,要陪父親親自去李府。陶模阻止:你學問未成,不可去辱雲章先生。

這陶保廉何須人也?清末中國四大公子之一,同譚嗣同、陳三立、吳保初一起,名震京師,是太子黨一流學問家。陶模嫌兒子名譽不夠,不讓他去陪祭。跟在陶模身後的一干官員臉就紅了,說明他們更沒資格跟去陪祭了。

“天已夜,復步行,往吊李雲章先生之喪。

陶模換上粗布衣服,肩背祭品包袱,從大十字向南出發,步行進入達府街,到了李府門上,唱名喊喪。

沒有人敢跟上他去,遠遠觀望,一城百姓唏噓不已。當夜月光如水,孤影獨行。一個炙手可熱的封建大吏,徒步走在武威城的南大街上,去給一個並無幾面交往的副貢生弔喪,歷史上有幾例?

此事,李鼎文也有記載:光緒十七年四月,秀水陶方之(模)先生任新疆巡撫,在赴任途中,於十月十六日到達武威。十七日,他特意步行來我家弔喪。

"

李銘漢故居修復一新,光復我武威文脈,道德學術遺蹟可睹,百姓額手稱慶,真多年未見之文化善政矣。

今天繼續說武威城中李翰林家事。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新修復的李銘漢故居)

1

新疆這地方,在清末能收復回來,實屬不易。收復回來,能治理住,更是不易。收復之功在左宗棠,治理之功便是晚清名臣陶模。左宗棠一生很少夸人,獨對陶模讚不絕口,向朝廷上書,稱讚他是“治行第一人”。

陶模是浙江嘉興王江涇人,33歲高中進士,翰林出身。外放為官時,到了甘肅文縣當知縣。清朝有個潛規則,南方的進士要到北方去做官,北方的進士不一定能到南方去當官。有門路的北方人可以去江南當官,沒門路的北方人只好去雲貴當官。有門路的南方人能去山西河北當官,沒門路的南方人只好去西北甘肅當官。陶模是草根出身,少時種田,很窮,毫無懸念地到甘肅當官了。這和早年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工作差不多,哦,你是南鄉人,沒門路,那就去山區工作吧。

南方的進士們外放到甘肅當知縣,又有講究的。機靈點的、有些外援的,可去河西。啥條件都沒有的,那就去河東吧。陶模雖窮,卻是翰林出身,工作又特別認真,敢拿刀上陣去平匪亂。三年一考核,得個優等,就往靠近省城的地方平調,當了皋蘭知縣。文縣的老百姓捨不得他走,給他塑個像供在廟裡。這事,給朝廷的組織部門聽見了,有意要叫陝甘總督培養。陶模的縣,就在陝甘總督衙門附近。他工作效率高,群眾基礎好,能講一口甘肅土話,給百姓在衙門前宣教臺上講聖諭,百姓聽得如痴如呆,掌聲雷動。接地氣,沾露珠,冒水花。關鍵是沒有菲聞

我查了一下清代道光後到河西走廊當縣官的人的履歷,八成是江浙進士,一成東北旗人,其他是雜七雜八的省的人。江浙人說話,河西走廊的清人說是軟片子。武威史上的解元何承先,十分的有才,朝廷外放他為福建知縣,可是,他講涼州土話,那裡的人聽不懂,說他講土番話。相互挖苦了幾百年。

所以,衙門得招聘個南北話通懂的,在知縣演講時一旁翻譯,叫做講生。比如,1805年,嘉慶十年,武威知縣劉清園是個古玩大家,發現了武威的古幣“涼造新泉”,他搞到手的最多,發了大財。他是江浙軟片子,初來武威,講的話百姓不懂,就聘請了講生,一旁翻譯。《牛鑑》第一卷中有這樣一段話:

縣丞接著說:“俺們請知縣大人宣--聖諭---。”

只見劉知縣走向宣講臺,面對《聖諭廣訓》和民眾朗誦道:“卑職奉旨宣講聖諭十六條。介拉今次宣第一條:敦孝悌以重人倫啦。皇上說啦,朕丕承鴻業,追維往訓,推廣立教之思,先申孝悌之義,用是與爾兵民人等宣示之啦。”

知縣講的是古文,那時的知縣不是本省人,其口音民眾聽不懂,便安排講生上前用武威白話翻譯:“家說,我雍正繼承康熙先祖的宏圖大業,追念祖宗以往的教誨,推廣教化民眾的思想。家又說,首先要申明孝和悌的意義,向我大清國的士兵和民眾宣傳孝悌的思想。”

劉知縣繼續高聲說:“古語話得,‘鄉鄰好,無價寶 ,’真正弗錯的啦。但是既然叫做 ‘鄉鄰 ’,人也多得肆,安能夠個個知己啦?介拉待鄉鄰的法則,總少不得一個忍字、一個讓字……還有一等人家,向來鄉鄰和睦,好來好去,只為得小人淘裡相打相罵,啼啼哭哭,那兩家大人都弗曉得自家個小人闖事啦……”

“凡為世界上個壞人,只要自家佔便宜,哪怕伊弄到別人個家破人亡,伊心裡也蠻過意得去的喔啦。介拉別人個少些同伊有介點勿合頭,伊就要無中生有,花花頭頭造出許多犯法的事情來,多方裝點做成一紙狀紙,去告別人家一狀啦。”

陶知縣能講一口甘肅土話,自不必配翻譯,當然接地氣。況且他把聖諭通俗易懂地講成了河西寶卷這樣的效果,百姓能不喜歡他?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陶模題奏稿手跡)

2

光緒一登位,選拔全國吏才,組織部名單上有陶模,提拔為秦州知府了。兩年後,左宗棠提兵準備進新疆,大軍停滯在河西走廊,軍糧調度成大問題。左宗棠需要得力人,就把陶模調到了甘州當知府。陶模果然是大治才,甘州地方工農商學兵井井有條,而且,為左宗棠謀劃籌糧、練兵。雖在錢財窩裡蹲,卻清廉如初。左宗棠前腳打下新疆,陶模後腳就上任迪化道臺。三轉兩轉,成了陝西巡撫。後來,新疆地方不穩定,朝廷緊急用陶模去新疆站臺,成了新疆巡撫。

能治穩新疆,陶模巨功至偉。英人侵佔坎巨提,就是不還,陶模單刀赴會,英人理屈而退。俄人強借巴爾魯克山,逾期不還,陶模又是單刀赴會,驅逐俄人於口舌間。慈禧聞聽,也誇他是國家長城。

陶模後來擔任陝甘總督、兩廣總督,是清末同張之洞齊名的國家柱石。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牛人,生活中卻是個書不離手的人。在哪當官,就在哪辦新式學堂。從文縣知縣到陝甘總督,三十年,西北讀書人接受他資助者,不可枚舉。他挽振學術,尊養賢良,更是有史見載。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陶模手跡)

3

1891年十月十六日,陶模在去就任新疆巡撫的路上,經過武威城,受到武威軍政官員的迎候。陶模兒子陶保廉跟隨父親去新疆,路上見聞寫成《辛卯侍行記》,書中記載沿途接待,遠盛於林則徐、祁韻士、顏儉等人。陶模到大河驛時,武威軍政二界所有官員都出城趕來列隊迎接。進入城裡,武威商界、教育界又夾道歡迎。

十七日,武威官場組織酒席接待,席上,陶模打問:涼州李雲章先生可在?席上官員默默無語。急問之下,知府說:雲章逝世已半年了。

此時,天已晚,陶模摔杯於地,轉身外走,出門就喊:拙存(陶保廉之字),速備祭品,老父即刻要去弔喪。

陶保廉急忙在大十字一帶購好祭品,要陪父親親自去李府。陶模阻止:你學問未成,不可去辱雲章先生。

這陶保廉何須人也?清末中國四大公子之一,同譚嗣同、陳三立、吳保初一起,名震京師,是太子黨一流學問家。陶模嫌兒子名譽不夠,不讓他去陪祭。跟在陶模身後的一干官員臉就紅了,說明他們更沒資格跟去陪祭了。

“天已夜,復步行,往吊李雲章先生之喪。

陶模換上粗布衣服,肩背祭品包袱,從大十字向南出發,步行進入達府街,到了李府門上,唱名喊喪。

沒有人敢跟上他去,遠遠觀望,一城百姓唏噓不已。當夜月光如水,孤影獨行。一個炙手可熱的封建大吏,徒步走在武威城的南大街上,去給一個並無幾面交往的副貢生弔喪,歷史上有幾例?

此事,李鼎文也有記載:光緒十七年四月,秀水陶方之(模)先生任新疆巡撫,在赴任途中,於十月十六日到達武威。十七日,他特意步行來我家弔喪。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李銘漢繡像)

"

李銘漢故居修復一新,光復我武威文脈,道德學術遺蹟可睹,百姓額手稱慶,真多年未見之文化善政矣。

今天繼續說武威城中李翰林家事。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新修復的李銘漢故居)

1

新疆這地方,在清末能收復回來,實屬不易。收復回來,能治理住,更是不易。收復之功在左宗棠,治理之功便是晚清名臣陶模。左宗棠一生很少夸人,獨對陶模讚不絕口,向朝廷上書,稱讚他是“治行第一人”。

陶模是浙江嘉興王江涇人,33歲高中進士,翰林出身。外放為官時,到了甘肅文縣當知縣。清朝有個潛規則,南方的進士要到北方去做官,北方的進士不一定能到南方去當官。有門路的北方人可以去江南當官,沒門路的北方人只好去雲貴當官。有門路的南方人能去山西河北當官,沒門路的南方人只好去西北甘肅當官。陶模是草根出身,少時種田,很窮,毫無懸念地到甘肅當官了。這和早年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工作差不多,哦,你是南鄉人,沒門路,那就去山區工作吧。

南方的進士們外放到甘肅當知縣,又有講究的。機靈點的、有些外援的,可去河西。啥條件都沒有的,那就去河東吧。陶模雖窮,卻是翰林出身,工作又特別認真,敢拿刀上陣去平匪亂。三年一考核,得個優等,就往靠近省城的地方平調,當了皋蘭知縣。文縣的老百姓捨不得他走,給他塑個像供在廟裡。這事,給朝廷的組織部門聽見了,有意要叫陝甘總督培養。陶模的縣,就在陝甘總督衙門附近。他工作效率高,群眾基礎好,能講一口甘肅土話,給百姓在衙門前宣教臺上講聖諭,百姓聽得如痴如呆,掌聲雷動。接地氣,沾露珠,冒水花。關鍵是沒有菲聞

我查了一下清代道光後到河西走廊當縣官的人的履歷,八成是江浙進士,一成東北旗人,其他是雜七雜八的省的人。江浙人說話,河西走廊的清人說是軟片子。武威史上的解元何承先,十分的有才,朝廷外放他為福建知縣,可是,他講涼州土話,那裡的人聽不懂,說他講土番話。相互挖苦了幾百年。

所以,衙門得招聘個南北話通懂的,在知縣演講時一旁翻譯,叫做講生。比如,1805年,嘉慶十年,武威知縣劉清園是個古玩大家,發現了武威的古幣“涼造新泉”,他搞到手的最多,發了大財。他是江浙軟片子,初來武威,講的話百姓不懂,就聘請了講生,一旁翻譯。《牛鑑》第一卷中有這樣一段話:

縣丞接著說:“俺們請知縣大人宣--聖諭---。”

只見劉知縣走向宣講臺,面對《聖諭廣訓》和民眾朗誦道:“卑職奉旨宣講聖諭十六條。介拉今次宣第一條:敦孝悌以重人倫啦。皇上說啦,朕丕承鴻業,追維往訓,推廣立教之思,先申孝悌之義,用是與爾兵民人等宣示之啦。”

知縣講的是古文,那時的知縣不是本省人,其口音民眾聽不懂,便安排講生上前用武威白話翻譯:“家說,我雍正繼承康熙先祖的宏圖大業,追念祖宗以往的教誨,推廣教化民眾的思想。家又說,首先要申明孝和悌的意義,向我大清國的士兵和民眾宣傳孝悌的思想。”

劉知縣繼續高聲說:“古語話得,‘鄉鄰好,無價寶 ,’真正弗錯的啦。但是既然叫做 ‘鄉鄰 ’,人也多得肆,安能夠個個知己啦?介拉待鄉鄰的法則,總少不得一個忍字、一個讓字……還有一等人家,向來鄉鄰和睦,好來好去,只為得小人淘裡相打相罵,啼啼哭哭,那兩家大人都弗曉得自家個小人闖事啦……”

“凡為世界上個壞人,只要自家佔便宜,哪怕伊弄到別人個家破人亡,伊心裡也蠻過意得去的喔啦。介拉別人個少些同伊有介點勿合頭,伊就要無中生有,花花頭頭造出許多犯法的事情來,多方裝點做成一紙狀紙,去告別人家一狀啦。”

陶知縣能講一口甘肅土話,自不必配翻譯,當然接地氣。況且他把聖諭通俗易懂地講成了河西寶卷這樣的效果,百姓能不喜歡他?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陶模題奏稿手跡)

2

光緒一登位,選拔全國吏才,組織部名單上有陶模,提拔為秦州知府了。兩年後,左宗棠提兵準備進新疆,大軍停滯在河西走廊,軍糧調度成大問題。左宗棠需要得力人,就把陶模調到了甘州當知府。陶模果然是大治才,甘州地方工農商學兵井井有條,而且,為左宗棠謀劃籌糧、練兵。雖在錢財窩裡蹲,卻清廉如初。左宗棠前腳打下新疆,陶模後腳就上任迪化道臺。三轉兩轉,成了陝西巡撫。後來,新疆地方不穩定,朝廷緊急用陶模去新疆站臺,成了新疆巡撫。

能治穩新疆,陶模巨功至偉。英人侵佔坎巨提,就是不還,陶模單刀赴會,英人理屈而退。俄人強借巴爾魯克山,逾期不還,陶模又是單刀赴會,驅逐俄人於口舌間。慈禧聞聽,也誇他是國家長城。

陶模後來擔任陝甘總督、兩廣總督,是清末同張之洞齊名的國家柱石。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牛人,生活中卻是個書不離手的人。在哪當官,就在哪辦新式學堂。從文縣知縣到陝甘總督,三十年,西北讀書人接受他資助者,不可枚舉。他挽振學術,尊養賢良,更是有史見載。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陶模手跡)

3

1891年十月十六日,陶模在去就任新疆巡撫的路上,經過武威城,受到武威軍政官員的迎候。陶模兒子陶保廉跟隨父親去新疆,路上見聞寫成《辛卯侍行記》,書中記載沿途接待,遠盛於林則徐、祁韻士、顏儉等人。陶模到大河驛時,武威軍政二界所有官員都出城趕來列隊迎接。進入城裡,武威商界、教育界又夾道歡迎。

十七日,武威官場組織酒席接待,席上,陶模打問:涼州李雲章先生可在?席上官員默默無語。急問之下,知府說:雲章逝世已半年了。

此時,天已晚,陶模摔杯於地,轉身外走,出門就喊:拙存(陶保廉之字),速備祭品,老父即刻要去弔喪。

陶保廉急忙在大十字一帶購好祭品,要陪父親親自去李府。陶模阻止:你學問未成,不可去辱雲章先生。

這陶保廉何須人也?清末中國四大公子之一,同譚嗣同、陳三立、吳保初一起,名震京師,是太子黨一流學問家。陶模嫌兒子名譽不夠,不讓他去陪祭。跟在陶模身後的一干官員臉就紅了,說明他們更沒資格跟去陪祭了。

“天已夜,復步行,往吊李雲章先生之喪。

陶模換上粗布衣服,肩背祭品包袱,從大十字向南出發,步行進入達府街,到了李府門上,唱名喊喪。

沒有人敢跟上他去,遠遠觀望,一城百姓唏噓不已。當夜月光如水,孤影獨行。一個炙手可熱的封建大吏,徒步走在武威城的南大街上,去給一個並無幾面交往的副貢生弔喪,歷史上有幾例?

此事,李鼎文也有記載:光緒十七年四月,秀水陶方之(模)先生任新疆巡撫,在赴任途中,於十月十六日到達武威。十七日,他特意步行來我家弔喪。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李銘漢繡像)

清末新疆一把手路過武威,夜晚徒步去一戶人家弔喪,全城唏噓

(李銘漢著作)

來源:林山 涼州歷史文化新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