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防沙治沙生態治理工作紀實'

"

風沙線築起綠色豐碑

站在古浪縣八步沙林場的一處山坡上,天高雲淡,清風拂人,三代人在荒丘沙地固化的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草方格蔚為壯觀,各種防沙植被在烈日下顯得鬱鬱蔥蔥。

新中國成立 70 年來,武威廣大幹部群眾在與沙漠化的鬥爭中付出了巨大而艱辛的努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重大轉變,在風沙線上築起了一座綠色的生態豐碑。

經過多年艱苦奮鬥,六老漢用“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簡易方法,使八步沙4萬多畝沙漠披上了綠裝。 記者 張萍

一部武威林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同風沙抗衡的鬥爭史。

新中國成立前,除祁連山區保存著一部分天然林外,川區和北部沙區林木極少。新中國成立後,林業建設納入了經濟建設軌道,得到了較快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1950年至1956年,武威市設置了林業管理機構。但由於受限於當時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造林規模並不大。

1957年至1961年,是武威林業發展較快的時期,特別是北部沙區造林事業發展較快,在沙漠沿線設置了國營造林林場,社隊也辦起了集體林場,出現連片萬畝的造林規模。

1962年至1966年,由於農田基本建設興起,大面積的農田林網建設在雍涼大地開始起步。

由於特殊原因,1967年到1977年間,武威林業生產出現反覆,剛建立的群眾性正常造林秩序被打亂,國營造林受到影響。

1978年至1995年,武威以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為契機,確定了“南護水源,北治風沙,中建綠洲”的林業建設方針,開啟了生態建設新徵程。

1996年至2000年,黨中央作出了“再造一個秀美山川”的重大決策,國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把生態環境建設列入重中之重。在此期間,逐漸建立起了武威林業發展新格局,特別是自1999年開始,在天祝縣試點退耕還林工程,2002年開始在全市範圍內正式推開。截至目前,全市完成退耕還林工程124.78萬畝,獲得國家政策性補助資金6億多元。

八步沙,位於騰格裡沙漠南緣的古浪縣縣城東北30公里處、土門鎮3公里處,這裡曾經荒無人煙,風沙肆虐,嚴重侵蝕著周圍的村莊和農田,威脅著周邊鐵路、公路的暢通,影響著當地3萬多名群眾的生產生活。

經過三代護林人的不懈努力,八步沙林場發展為古浪縣唯一 一家由農民聯戶組建的生態公益性林場,也成為全省農民聯戶承包治沙造林的典型之一。紮根在這裡的一個英雄集體戰風沙,鬥荒漠,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實踐中,用汗水和心血譜寫了一曲讓沙漠披綠生金的時代壯歌。

1981年10月,從小“喝”著風沙長大的石滿、張潤源、賀發林、郭朝明、羅元奎、程海6位農民,接受了古浪縣林業局和土門鎮承包治理緊靠騰格里大沙漠八步沙的建議。

為植樹,六老漢舍家住進了在沙漠裡挖下的“地窩子”。

“地窩子”又低又矮,冬冷夏熱,一次颳大風,流沙竟壓塌了窩頂,將張潤源和賀發林埋在了裡頭;護林時還會遇上沙塵暴,老漢們經常被刮出去幾公里路,到午夜才各自摸回家來……風颳樹跑,六老漢動員了家人、親戚朋友來幫忙,一棵樹扎一圈草來防風沙。就這樣,6人聯戶承包了八步沙,組建林場,立志治理沙患。

據林業專家評估,八步沙林場建成的防風固沙林帶,目前活木蓄積量在2萬立方米以上,林中每年產鮮草500多萬公斤,產薪柴200多萬公斤,其經濟價值在千萬以上。而其更大的生態價值是,確保了境內10萬畝良田的安全。

“之前,這裡寸草不生,風大的時候人甚至不能站穩腳跟,也看不到晴朗的天氣。”現任八步沙集體林場黨支部書記、場長、第二代治沙人的郭萬剛介紹說,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現在的八步沙已是一片鬱鬱蔥蔥的綠洲了,不但保住了周邊的土地,而且還保住了古浪境內的明長城。“從2011年開始,八步沙周邊10級以上的大風再沒刮過,風小了,降雨量不斷增加,有效遏制了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

這些精闢論斷,為武威市林業生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據我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武威市荒漠化土地3262.8萬畝,沙漠化土地2289.01萬畝,較2009年分別減少31.7萬畝、9萬畝,荒漠化程度由極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輕度減緩,呈現出面積減少、程度降低的“雙減雙降”態勢。

記者採訪瞭解到,1988年武威市設立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7年省人大頒佈了《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在祁連山水源涵養林區實施禁止採伐、開墾、放牧、採挖等保護措施,天然林保護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國前列。

武威市林草局副局長韓萬銀表示,武威市通過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恢復和擴大森林面積4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029.4萬立方米,林草植被覆蓋面顯著增加,水源涵養能力不斷增強,實現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目的,促進了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保護和修復林區的社會秩序穩定,從未發生過森林火災,有效保護了哺育武威人民的“綠色水庫”。

上世紀80年代,六老漢節衣縮食、不畏艱苦,靠著一頭小毛驢、一輛架子車、幾把鐵鍬“,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開啟了治沙造林的艱辛歷程。 (資料圖)

同時,北部沙區營造防風固沙林288.51萬畝,治理重點風沙口240個,封沙育林草174萬畝,建立了全國唯一以錢學森名字命名的“錢學森沙產業實驗室”,建成了民勤老虎口、西大河,古浪民調渠沿線,涼州區頭營等治沙典型樣板。此外,民勤縣老虎口、青土湖西大河,涼州區紅水河百里生態經濟長廊,古浪縣民調渠沿線等連片治理面積均達到10萬畝以上。(記者 張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