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吳淞江 日本 黃浦江 交通 光緒 光明網 2018-12-19

普陀區是上海市的老工業區和滬西工業區的主體部分。吳淞江(蘇州河)橫貫全境,為工業區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天然的運輸水道,併為工廠的給排水提供了便利。從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開始,民族實業家和外商紛紛在普陀區蘇州河兩岸,尤其是南岸,開設工廠。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叉袋角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1918年上海地圖中的“叉袋角”周邊

歷史地名,有兩處。蘇州河是上海除黃浦江之外的主要航道,沿岸的地方絕大部分被碼頭、堆棧、倉庫、工廠佔據,蘇州河流經現在的昌化路橋後,在昌化路橋與長壽路橋之間形成幾個急彎,在浜南形成幾個明顯的“尖角”,這一帶舊稱“叉袋角”(滬方言“叉”發音近似cuo,《法華鄉志》作“沙袋角”),有些人望文生義,以為蘇州河多沙灘,於是這裡被叫做“沙灘角”,滬方言“沙灘”音近“suo tai”,“叉袋”音近“cuo dai”,讀音相近,訛為“叉袋角”。實際上,以前上海普遍使用一種麻織的大口袋,口袋的開口處有兩隻“耳朵襻”,形狀像現在的“馬夾袋”,農村裡多用於存放農作物,把棉花、糧食等農作物裝入大口袋後,把“耳朵襻”打結,就可以封住袋口,用扁擔挑,這種口袋稱之為“叉袋”或“麻叉袋”。

所謂的“叉袋角”應該就是這裡的河道彎彎曲曲,形似“叉袋”的“耳朵襻”而得名的。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舊時阜豐麵粉公司和該廠商標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直隸候補道、安徽壽州(治今壽州)人孫多森和叔父、江西臨江知府孫傳檙,以及兄弟孫多焱、孫多鑫,親戚何芷舟、龔景張等集資30萬兩,在叉袋角創辦“阜豐麵粉廠”,於1900年正式投產,是中國最早的機器麵粉廠,也是中國最大的麵粉廠。

1912年,榮氏企業投資4萬元在蘇州河北岸的閘北光復路創辦福新麵粉廠(後來稱之為福新麵粉一廠),生產“兵船牌”麵粉,以優異的質量打開和佔領中國的麵粉市場,到1925年,福新麵粉廠先後建立第一至第八廠,除了第五廠在漢口外,其餘的工廠全部開設在上海。其中第二廠就在叉袋角,與阜豐麵粉廠貼鄰。阜豐麵粉廠與福新麵粉廠第二廠於1956年合併後改為國營,就是上海面粉廠,是中國最大的麵粉廠。20世紀末,上海面粉廠轉制,舊址東就是現在著名的“M50創意園”。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今日M50創意園

從莫干山路“叉袋角”向東,現在淮安路蘇州河兩側的地方也叫“叉袋角”,當地的居民仍有使用。

大自鳴鐘

區片地名,指現在的西康路長壽路一帶。日本的“內外棉紗廠”1901年來華開業,稱之為內外棉“第一工場”、“第二工場”等,內外棉的紗廠大部分集中在蘇州河南岸的“小沙渡”兩側,“小沙渡”也是工人最集中的地區。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1947年上海地圖中的“大自鳴鐘”在長壽路、西康路十字路口的中央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大自鳴鐘舊影

1922年,內外棉在上海事業的開創者川村利兵衛逝世,兩年後,內外棉向公共租界工部局申請,在小沙渡路、勞勃生路(今西康路、長壽路)十字路口建立“川村紀念塔”。在五層與六層之間安裝四面有鐘面的建築自鳴鐘。自鳴鐘聲可以傳到方圓幾裡外的地方,催促工人起床、上班。於是,這一帶就被叫做“大自鳴鐘”。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1990年代大自鳴鐘路口俯瞰

1953年,上海建設長壽路橋,拓寬、延長長壽路,位於西康路長壽路交叉口中央的“川村紀念塔”嚴重阻礙交通,遂被拆除。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今日大自鳴鐘路口

造幣廠橋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1930年代中央造幣廠和造幣廠橋

歷史地名,又叫做“洋鈿橋”,即跨蘇州河的江寧路橋的舊名。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1928年上海地圖KIANGSU COVERNMENT MINT即江蘇

造幣廠,後改名中央造幣廠,即今上海造幣廠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上海造幣廠舊樓

中央造幣廠計劃於1932年正式投產。上海榮家的“申新”集團在戈登路蘇州河兩岸有許多紗廠和麵粉廠,而這一帶的蘇州河上沒有橋樑,許多工人只能依靠擺渡往來於蘇州河兩岸,十分不便,還耽誤時間。1926年,嚴裕棠在蘇州河戈登路北岸購地60餘畝建立“大隆機器廠”,工廠業務由鑄造、加工向製造業發展,也是舊上海著名的民營鐵工廠之一。因為大隆機器廠在蘇州河的北岸,必須與南岸保存聯繫,於是,嚴裕棠也願意出資建橋。橋為木橋,建成於1929年,木橋的北端通造幣廠,於是,被叫做“造幣廠橋”;當時,上海人把銀元叫做“銀洋鈿”“洋鈿”,於是,該橋也叫做“洋鈿廠橋”。1949年後,被正式命名為“江寧路橋”。1969年,重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樑,就是現在的江寧路橋。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1980年代江寧路橋和大隆機器廠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改建後的江寧路橋新貌

藥水弄

歷史地名。與潭子灣、朱家灣、潘家灣合稱“三灣一弄”,是著名的棚戶區。上海話中的“藥水”可以指醫藥水,如外用的紅藥水、藍藥水及口服的咳嗽藥水、點滴的眼藥水等,而早期多指指硫酸、鹽酸、硝酸(俗稱“硝鏹水”)等化學水 。以前,工人在焊接金屬時,必須用鹽酸清除金屬表面上的鏽跡或雜質,人們會說,“滴幾滴藥水”;又如,汽車使用的蓄電池稱之為“電瓶”,電瓶裡有稀鹽酸,使用一段時間後,鹽酸會蒸發,就要添加鹽酸,人們會說,“加一點電藥水”。生產藥水的工廠就叫做“藥水廠”。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江蘇藥水廠辦公樓兼大班住宅舊影

當然,生產化學水的技術是近代以後從西方國家傳入的,上海也是中國最早建立“藥水廠”的城市。20世紀初,藥水廠搬遷到小沙渡的蘇州河南岸,公共租界外的一側,並改稱“江蘇藥水廠”(Kiangsu Chemical Works),有工人約250名,從美國及西西里進口硫磺,生產硫酸、鹽酸、硝酸,是當時中國主要的制酸廠。小沙渡地區也成為上海工人集中居住的地區,於是,原來的江蘇藥水廠所在的地區,即後來的西康路1371弄、1501弄就叫做“藥水弄”,“藥水弄”還泛指今長壽路以北,蘇州河以南,常德路兩側的一大片地區。

叉袋角、造幣廠橋、藥水弄……這些上海老地名你知道嗎?

原江蘇藥水廠辦公樓兼大班住宅,現在是同濟二附中教師辦公室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上海開始對藥水弄改造,原藥水廠舊址改建為西康路小學和普陀中學,如今則是同濟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現在的鎮坪路橋南堍西側的同濟二附中裡有一幢老洋房,它就是當年江蘇藥水廠的大班住宅和辦公樓,如今已被公佈為普陀區文物保護單位。藥水廠的西側棚戶拆除後,建成 “大上海城市花園”住宅區;鎮坪路橋堍東側的棚戶拆除後建成德誠大廈。“藥水弄”曾經是上海著名的區片地名,如今,它的名字逐漸被人們遺忘。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