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最流行的太極拳是以他的拳法為藍本且弟子多京中權貴

武術 楊露禪 楊氏太極拳 陳王廷 幸福君看歷史 2017-05-04

這幾天,大家幾乎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最強太極推手”閆芳大師掌心傳來的陣陣發力,網上對中國武術、太極拳、太極劍的討論也滔滔不絕。大家尤其開始質疑這種強調訓練氣息和內部力量的“內家拳”,認為這一類武術幾乎是中國故弄玄虛的神祕主義武術的重災區。真實的太極拳其實並非這等神叨,而在今天,全世界最為流行、學習者人數最多的中國功夫,也正有其歷史淵源,即楊氏太極拳。

原來最流行的太極拳是以他的拳法為藍本且弟子多京中權貴

關於楊氏太極拳,真正走進大眾視野的,是源自一個電影系列,即《太極》三部曲。電影改編自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赴陳家溝學武的故事,楊露禪的扮演者是位新人,但來頭不小——北京奧運會長拳冠軍袁曉超,功夫自然是沒的說。《太極》的題材不新鮮,民國武俠小說家宮白羽的《偷拳》和1987年的電影《神丐》都是對此事的藝術加工,電視連續劇《太極宗師》中楊昱乾的人物原型正是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在他使來,“野馬分鬃”、“白鶴亮翅”還是具有相當威力的妙招。

太極拳始自“陳家拳”

作為第一個將太極武術傳播併發揚光大的人,講楊露禪還得從太極拳的起源講起。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形成共識。綜合起來大致有五種說法:1.唐代許宣平、李道子所創;2.元末明初武當山道士張三丰所創;3.明初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卜所創;4 .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所創;5.清乾隆年間王宗嶽所創。

第一種說法現在基本上被認定為假託,第三種說法連大多數陳氏後代也不相信,值得一提的是張三丰創拳說,經金庸的《倚天屠龍記》和李連杰的《太極張三丰》的強化家喻戶曉。實際上,明清史料中連張三丰死而復生這樣的神異都有記載,就是沒提他會拳腳。把他和太極拳聯繫起來大概是上世紀的事情。比起少林功夫、太祖長拳,太極拳誕生較晚,但中國人為了凸顯一件東西的分量,喜歡往久遠、往名人身上掰扯,就像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醫書《內經》非要署黃帝的名才覺得自己牛一樣,這一點可謂是文武殊途同歸。

原來最流行的太極拳是以他的拳法為藍本且弟子多京中權貴

陳王廷立像

陳王廷創拳說目前是主流,也被官方所認可,焦作市溫縣被中國武術協會命名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牌子就掛在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大概生活在1600年—1680年,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曾任溫縣“鄉兵守備”,在山東掃蕩群匪。在他年老隱居期間,依據祖傳之拳術,博採眾家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創造了一套剛柔相濟的太極拳。但這一說法一直以來都遭到質疑,因為陳王廷創拳說最重要的證據來自《陳氏家譜》,陳王廷名字旁註有“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他的一首遺詞中確有“造拳”一語,但沒說造的是太極拳,很多人認為他造的可能是陳家世傳的“炮錘”。

第五種說法王宗嶽創拳說信者寥寥,但有關王宗嶽的爭論卻沒有停止。原因是武氏太極拳的創始人、曾和楊露禪學拳的武禹襄,在1852年見到一篇署名為王宗嶽的《太極拳論》,這篇文章是太極拳經典文獻,許多人認為楊露禪和武禹襄在這篇文章的基礎上對學自陳家溝的拳法進行了長時間的改造和完善,也正是這篇文章太極拳命名為“太極拳”。但就是這樣一個對太極拳發展做出重大理論貢獻的人,人們的認識也不一致,只推測他大概是乾隆年間人,持陳王廷創拳說的認為他學自陳家溝;也有人乾脆否認王宗嶽的存在,認為那只是個假託的名字。不管怎麼樣,最早出現“太極拳”一詞,當在1852年。電影中楊露禪跑到陳家溝學的也是“陳家拳”。

十八年間三赴陳家溝學拳

楊露禪 (1799—1872年),名福魁,字露禪。河北廣府(今永年縣)人。他的師父陳長興(1771-1853)是陳王廷的後人,先以保鏢為業,走鏢山東。其人站樁立身端正,落地生根,不偏不倚,穩如泰山,綽號“牌位大王”,無論別人怎樣推、擠、拉、扯,其樁步絲毫不動。按照民間傳說,楊露禪為了學習太極拳,假裝啞巴乞丐,混入陳家做家丁,暗中學會了太極拳。這個說法之荒謬可笑在於:要是憑藉“偷窺”能學來真功夫,早有人跟著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的電影,盡得數家真傳開宗立派了。

原來最流行的太極拳是以他的拳法為藍本且弟子多京中權貴

楊露禪自幼好武,不過卻是良民,從未像電影上那樣參加過天理教。關於他如何到陳家溝學拳也有好幾種說法。一說楊露禪家貧,十歲左右背井離鄉,賣身到陳家溝陳德瑚家為僮。陳長興每天晚上都在陳德瑚家裡聚同族習武。楊露禪從小聰明伶俐,把陳長興侍候得很到位。因此,陳長興收他為徒,令其隨同習拳。楊露禪深得拳法套路的要領, 成為陳長興門徒中佼佼者。楊露禪到了40歲許,主人陳德瑚亡故。楊露禪自陳家溝返永年老家,寄居陳德瑚在永年所設太和堂藥號, 以授拳為生。

原來最流行的太極拳是以他的拳法為藍本且弟子多京中權貴

影視作品裡的陳長興

還有一種說法,拜師地點改成了陳德瑚“太和堂”,陳長興在此授徒。楊露禪在陳氏師徒練拳時,在一旁觀看並私下練習。後被陳長興發現,令其徒輪番與楊比試,皆敗北,始讚歎其為天賦異稟之武學奇才,特准其在業餘時間正式學習陳家溝拳術。正式拜師後,十八年間楊露禪曾三次赴陳家溝學拳,不像電影上跟著陳長興沒幾天就儼然一代宗師了。楊露禪不肯輕以授人,稱呼自己的功夫為“軟拳”或“化拳”。後在刑部員外郎武汝清的邀請下,楊露禪赴京教拳,太極拳也迎來了從農村走向大都市的轉折點。

弟子多為京中權要

初到北京城的楊露禪揚名於一次宴會。在北京城裡,有一張姓富豪,開小店出身,人稱小鋪張,後來暴發致富,張公館僱有拳師數人,教一班富家子弟學武練拳。一次,楊露禪到張府赴宴,小鋪張見楊露禪身材瘦小便有些看不起,問道:“楊先生,你的綿拳能不能打人?”楊露禪說:“我這綿拳除了銅人、鐵人、石頭人不能打,父母生的有血有肉的都能打!”小鋪張又說:“你能不能與在座的各位比試一下呢?”楊露禪說:“好!我就和各位師傅親熱親熱。”

下場之後,楊露禪略一舉手,對方立即跌出幾丈開外。另一拳師見狀,不服氣,撲了過來,只一招,也跌了出去。其餘拳師不敢再比。小鋪張大驚,馬上吩咐重擺酒席,請楊露禪上座。楊露禪見小鋪張如此勢利,憤然離席,揚長而去。這事很快傳播開來,北京各門派的代表人物一一找上門來切磋技藝,無不鎩羽而歸,楊露禪也得了一個外號——“楊無敵”。他的兒子楊班侯脾氣火爆,實戰記錄比較多,後來繼承了父親“無敵”的英名。

楊露禪最著名的對手是八卦掌的創始人董海川。民間關於兩人的鬥法傳的是天花亂墜、神乎其神。比試的高潮是兩人上了梅花樁,如流星蝴蝶般飛來飛去,最後是個平手。觀戰的恭親王大呼過癮:“八卦董、太極楊,實乃武林雙絕也!”電影中楊露禪與元彪飾演的八卦掌掌門人在廚房上空的比試,顯然脫胎於此。但不知道為什麼把董海川改成了李乾坤,把恭親王奕改成了他五哥惇親王奕誴。真實的歷史上,兩人確實惺惺相惜,但是否交過手,誰也沒看見過。

1864年,同治、光緒二帝帝師翁同龢在觀看楊露禪武藝後曾大加讚賞:“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渾圓一體也”,並書贈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楊露禪帶著他的兩個兒子楊班侯(1837—1892)和楊健侯(1839—1917),長期住在端王載漪(當時還是貝勒,直到1889年才晉封端郡王)府中教拳。太極拳得以成名,除了楊氏父子的功夫,更有賴於弟子多為朝中政要。

當時清朝已經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熱兵器時代的到來使武術脫離了戰場,其強身健體、修身養性、審美娛樂等多種功能開始與防身自衛一併受到人們重視。這種變化在楊露禪那些徒弟們身上表現最為明顯,都是些王公大臣、貝勒貝子,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玉體不動”,將自己所學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功架簡化,刪改了一些發力、跳躍和難度較大的動作,讓拳法柔和易練,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後經其子、孫改進,定型而成楊氏太極拳。廣為流傳的“簡化太極拳”就是以楊氏太極拳為藍本精編而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