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導尖兵陳德明——中國導彈防禦系統利劍出鞘

武器 運載火箭 李玉 大學 解放軍報融媒體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10-08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瞄準戰場鑄利劍

◆景延軍 李繼興 付輝

反導尖兵陳德明——中國導彈防禦系統利劍出鞘

個頭不高,卻擁有強大氣場;面容平凡,卻目光犀利有神;聊起人生話題,語氣平和,帶著科研人員的嚴謹;但一談起自己潛心鑽研的導彈事業,眼神頓時充滿了光彩,語氣鏗鏘有力,思維異常敏捷,手勢也豐富起來。他就是2016年解放軍某部 “勇當新型作戰力量尖兵”新聞人物、全國“用創新助推強軍興軍的科研先鋒”重大先進典型,現任駐甘某基地技術部一室研究員陳德明。

反導尖兵陳德明——中國導彈防禦系統利劍出鞘

地圖對陳德明來說,是科研攻關不可或缺的“工具”。李玉建攝

1986年的高考季,電影《飛向太平洋》闖入陳德明的世界。凝望著我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呼嘯升空、刺破蒼穹的壯美畫面,他在心中悄然埋下了一個“為國征戰”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他報考了當年唯一開設航天動力學與飛行試驗專業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4年的大學時光轉瞬即逝,陳德明婉拒導師“繼續深造、留校工作”的期許,搭上了開往西北大漠的列車。

然而,等待陳德明的科技攀登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剛到靶場工作時,條件落後、資料匱乏,為給他一臺像樣的計算機,恩師杜之明將軍竟親自跑到氣象室去借。第一次參加發射任務,領導讓他計算髮射窗口,他一聽懵了:“什麼叫‘窗口’?”

反導尖兵陳德明——中國導彈防禦系統利劍出鞘

醉心於科研攻關,陳德明經常工作到深夜,忘記回家的時間。李玉建攝

困難壓不倒這個充滿激情的青年。每日如飢似渴地學習,熬到凌晨成為常態;成千上萬次飛行模態分析,遭遇難關會憋出一身汗,攻克難關又情不自禁地跳起來……

90年代,導彈武器飛行試驗一般分為方案試驗、定型試驗、批抽檢試驗和重大新技術驗證試驗多種類型。通常情況下,每組織一次飛行試驗,只能驗證其中的一項。

幾次任務下來,陳德明覺得這種方式週期長、投入大,“能不能在不增加風險的前提下,儘可能減少試驗次數,使一次飛行試驗承載更多任務?”他陷入了思考。

1993年年底,某型導彈完成定型,需要進行首個批次的批抽檢飛行試驗。基地領導把擬製飛行試驗方案的工作交給了陳德明。領受任務後,他深入研究、充分論證,大膽提出了“一箭多雕”的構想——利用組織批抽檢試驗的機會,同時進行超小射程技術驗證等2項試驗。

反導尖兵陳德明——中國導彈防禦系統利劍出鞘

陳德明(右)在一線給年輕科技幹部講解某型任務參試設備性能。李玉建攝

這是一次風險極大的嘗試。方案討論會上,基地領導和專家極力反對。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超小射程技術驗證在國內尚無先例,如果“一箭多雕”搞不成,勢必會“雞飛蛋打”,最終連一個目標都無法驗證。

會後,他帶著厚厚一沓技術手稿,挨個敲開領導、專家的門:“我做過充分的研究和論證。一箭三雕,我有信心!”在他的堅持下,任務指揮部採納了方案,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最終,這種追求最大效果的方案終於被採納,並一直被沿用,不僅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試驗經費,也加快了導彈武器研製生產和裝備部隊的進程。

陳德明說,自己最得意的研究成果是《飛行器實時高精度定軌預報技術》,說白了,就是計算飛行器的飛行曲線。在這個領域,他敢為自己伸大拇指!

反導尖兵陳德明——中國導彈防禦系統利劍出鞘

一有時間,陳德明就忙著為自己充電。圖為陳德明查找資料時的情景。李玉建攝

某年夏天,某新型導彈飛行試驗失利,彈頭出現故障後解體,遠遠飛離預定目標區。這是我國第二代戰略導彈的最後一次試驗,對裝備部隊起著決定性作用。

當時,首長指示“不管三個月還是五個月,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找到彈頭”。多個單位專家先後給出了幾十個殘骸落點座標,分佈範圍達上萬平方公里。450人的搜索部隊用了近兩個月時間,竟一無所獲。正在出差的陳德明被緊急召回,聽完數據分析後,他語出驚人:“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前面的計算可能存在方向性問題!給我一週時間,拿出結果。”僅僅幾天之後,他繪出飛行曲線,算出了落點位置。搜索部隊展開行動,很快傳回喜訊:“分離體找到。距離計算位置橫向100米、縱向1200米。”

算得真準!戰友們擊掌相慶,向陳德明投去欽佩的目光。他卻淡然一笑:“我以前做過無數次這類研究,掌握了其中的規律,心裡有底。”

認識陳德明的人都說他有一雙鷹隼般的眼睛。這雙眼睛犀利如箭,戰場在哪裡,它就會鎖定哪裡。

海灣戰爭期間,美國用“愛國者”導彈成功攔截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的事實,讓世界第一次見識了反導的威力,也讓陳德明陷入了沉思,敏銳地意識到,如果不把反導加緊搞出來,將來就只能被動挨打。

反導尖兵陳德明——中國導彈防禦系統利劍出鞘

陳德明與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某任務彈道定軌預報分析。李玉建攝

2005年,陳德明帶領團隊開始收集整理相關技術文獻,並自主開展了多項課題研究。那段時間,他經常勉勵團隊成員:“我們所幹的工作事關打仗、牽繫打贏,只要有想法,就大膽去做,只要做得好,就一定有用武之地。”

本世紀初,我國正式啟動研製反導系統,靶場選址論證工作歷史性地落在了陳德明的肩上。他帶領團隊先後比較論證了5種佈局模式,不僅拿出了《靶場建設總體技術方案》,還創造性提出了“構建一個反導武器試驗體系,形成靶場試驗預警、試驗結果快速評估兩種能力,突破多目標實時識別、高精度彈道預報、試驗結果快速分析評估三項關鍵技術”的靶場建設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為我國開展反導靶場論證與建設,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性技術支撐。

2010年1月11日,我國首次反導攔截技術試驗如期進行,攔截彈猶如利劍出鞘,直刺蒼穹。幾分鐘後,顯示屏傳來靶彈被摧毀的清晰畫面。試驗成功了,我國一舉突破反導試驗關鍵技術。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反導技術的國家。為此,他被中央軍委表彰為重大項目研製及試驗工作重大貢獻先進個人,並記個人一等功。面對厚褒重獎,他不忘初心:專心致志地學習鑽研、反覆縝密地計算分析、鍥而不捨地推演論證……他說:“強軍目標引領方向。反導技術的研究,永遠在路上。”

反導尖兵陳德明——中國導彈防禦系統利劍出鞘

在某任務中,陳德明緊盯屏幕觀測數據。孟保俊攝

如今,陳德明已是國家“863”專家組成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6項,授權國防專利10項。然而,他依然保持著謙虛上進的姿態。他說:“導彈事業是一個非常大的系統,我個人是渺小的。有人說我做得好,會臉紅。”

面對軍隊改革和新職能任務,陳德明再次整裝出發。把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作戰領域,用他的話講,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超越以往,只要技術過硬才能幹大事。

反導尖兵陳德明——中國導彈防禦系統利劍出鞘

歡迎大家評論

反導尖兵陳德明——中國導彈防禦系統利劍出鞘

小編會精心挑選留言

▋作者:景延軍、李繼興、付輝

▋來源:解放軍報社裝備發展部分社

▋監製:鄒維榮

▋責編:韓阜業

▋編輯:王曉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