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
"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吳起,戰國時期的衛國人。戰國初期,春秋時代的貴族世襲尊位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吳起雖出身在一個富家,也算是個富家子弟,早年遊仕求官,結果官沒做成,卻耗盡了家財,造人嘲笑。在衛國的前期經歷,吳起印證了戰國時代的一個趨勢:有本事才能上位!這個時候的他,算得上一個年輕氣盛的憤青,一怒之下,將那些嘲笑他的三十餘人殺之而後逃,在與母親訣別時,吳起承諾道:“若不為卿相,誓不回衛國”。熟不知,正是因為這一承諾,吳起後來在輾轉三個國家就業時,雖有作為,但皆以悲劇收場!

"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吳起,戰國時期的衛國人。戰國初期,春秋時代的貴族世襲尊位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吳起雖出身在一個富家,也算是個富家子弟,早年遊仕求官,結果官沒做成,卻耗盡了家財,造人嘲笑。在衛國的前期經歷,吳起印證了戰國時代的一個趨勢:有本事才能上位!這個時候的他,算得上一個年輕氣盛的憤青,一怒之下,將那些嘲笑他的三十餘人殺之而後逃,在與母親訣別時,吳起承諾道:“若不為卿相,誓不回衛國”。熟不知,正是因為這一承諾,吳起後來在輾轉三個國家就業時,雖有作為,但皆以悲劇收場!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魯國:棄儒從兵,殺妻求將

魯國是吳起就業的第一個國家。剛到魯國的吳起,求學於孔子的學生曾參。後來母親去世,吳起這個時候並沒有混出名堂,因為自己曾發誓過“若不為卿相不回衛國”,於是沒有回國奔喪。

問題來了,吳起的誓言是小信,老師曾參卻是個大儒。當小信遇上大儒,會是怎樣?

“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資治通鑑》

道德至上的儒家,自然是不允許吳起這種不為母奔喪的“無孝”行為,曾參於是和吳起斷絕了師生關係。

吳起轉而學習兵家,並在魯國就業。公元前412年,齊國伐魯,魯人患之,竟不知如何是好。

魯穆公想任用吳起,但吳起妻子是齊國人,穆公擔心吳起抹不開這個面子來保衛魯國。然而吳起渴望功成名就,於是殺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齊國。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率軍大敗齊軍。

戰功赫赫的吳起,自然免不了造人嫉妒。我們都知道,但凡有人向領導說壞話的,不外乎半真半假,沒有真的不足以讓人相信;沒有假的,不足以將人置於死地。

嫉妒吳起在魯穆公面前說話的人,即抓住了吳起不奔喪、殺妻求將的不道德行為,又以“魯國區區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資治通鑑》)的“危機”蠱惑魯穆公,穆公自然信以為真,於是免去了吳起的職責。

吳起有才,卻不得不離開魯國,其實是和環境有關的。魯國是孔子的故鄉,道德至上,吳起雖有戰功,卻在道德層面上與魯國的社會環境有所衝突。建功立業需要土壤,這便是吳起問題的根本所在!

"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吳起,戰國時期的衛國人。戰國初期,春秋時代的貴族世襲尊位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吳起雖出身在一個富家,也算是個富家子弟,早年遊仕求官,結果官沒做成,卻耗盡了家財,造人嘲笑。在衛國的前期經歷,吳起印證了戰國時代的一個趨勢:有本事才能上位!這個時候的他,算得上一個年輕氣盛的憤青,一怒之下,將那些嘲笑他的三十餘人殺之而後逃,在與母親訣別時,吳起承諾道:“若不為卿相,誓不回衛國”。熟不知,正是因為這一承諾,吳起後來在輾轉三個國家就業時,雖有作為,但皆以悲劇收場!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魯國:棄儒從兵,殺妻求將

魯國是吳起就業的第一個國家。剛到魯國的吳起,求學於孔子的學生曾參。後來母親去世,吳起這個時候並沒有混出名堂,因為自己曾發誓過“若不為卿相不回衛國”,於是沒有回國奔喪。

問題來了,吳起的誓言是小信,老師曾參卻是個大儒。當小信遇上大儒,會是怎樣?

“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資治通鑑》

道德至上的儒家,自然是不允許吳起這種不為母奔喪的“無孝”行為,曾參於是和吳起斷絕了師生關係。

吳起轉而學習兵家,並在魯國就業。公元前412年,齊國伐魯,魯人患之,竟不知如何是好。

魯穆公想任用吳起,但吳起妻子是齊國人,穆公擔心吳起抹不開這個面子來保衛魯國。然而吳起渴望功成名就,於是殺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齊國。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率軍大敗齊軍。

戰功赫赫的吳起,自然免不了造人嫉妒。我們都知道,但凡有人向領導說壞話的,不外乎半真半假,沒有真的不足以讓人相信;沒有假的,不足以將人置於死地。

嫉妒吳起在魯穆公面前說話的人,即抓住了吳起不奔喪、殺妻求將的不道德行為,又以“魯國區區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資治通鑑》)的“危機”蠱惑魯穆公,穆公自然信以為真,於是免去了吳起的職責。

吳起有才,卻不得不離開魯國,其實是和環境有關的。魯國是孔子的故鄉,道德至上,吳起雖有戰功,卻在道德層面上與魯國的社會環境有所衝突。建功立業需要土壤,這便是吳起問題的根本所在!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魏國:訓練特種兵“武卒”,威名遠揚

吳起在魏國謀得了自己的第二份工作,與魯國不同,魏國在魏文侯的領導之下,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克:“然(吳起)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資治通鑑》

也正是由於吳起幫助魯國,打敗了在名將司馬穰苴帶領下的強敵齊國的業績,加上李克(即李悝)的推薦,吳起一到魏國就被魏文侯任為大將。司馬穰苴治軍法令嚴明,且與士卒同甘共苦,吳起在魏國帶兵,對司馬穰苴進行了活學活用:與最低級的士卒一起飲食,夜不睡專門的床蓆,行不坐專車,還親自帶乾糧和士兵一塊行軍,作為將領與士兵打成一片。

吳起與秦戰未合,一夫不勝其勇,前獲雙首而還。吳起立命斬之。軍吏諫曰:“此材士也,不可斬”!起曰:“材士則是也,非吾令也”。斬之。----《尉繚子》

吳起帶兵,不但講政治,還講制度。正如《尉繚子》中記載,有一個十分勇敢的士兵在吳起還沒有下達進攻命令就衝出去,雖然斬獲了敵人的兩個首級,但吳起最後還是將這位士兵以違抗軍令之罪斬首。為了嚴肅軍紀,吳起的管理是一流的,不僅如此,他還加強軍事的訓練,即特種兵“武卒”。

"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吳起,戰國時期的衛國人。戰國初期,春秋時代的貴族世襲尊位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吳起雖出身在一個富家,也算是個富家子弟,早年遊仕求官,結果官沒做成,卻耗盡了家財,造人嘲笑。在衛國的前期經歷,吳起印證了戰國時代的一個趨勢:有本事才能上位!這個時候的他,算得上一個年輕氣盛的憤青,一怒之下,將那些嘲笑他的三十餘人殺之而後逃,在與母親訣別時,吳起承諾道:“若不為卿相,誓不回衛國”。熟不知,正是因為這一承諾,吳起後來在輾轉三個國家就業時,雖有作為,但皆以悲劇收場!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魯國:棄儒從兵,殺妻求將

魯國是吳起就業的第一個國家。剛到魯國的吳起,求學於孔子的學生曾參。後來母親去世,吳起這個時候並沒有混出名堂,因為自己曾發誓過“若不為卿相不回衛國”,於是沒有回國奔喪。

問題來了,吳起的誓言是小信,老師曾參卻是個大儒。當小信遇上大儒,會是怎樣?

“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資治通鑑》

道德至上的儒家,自然是不允許吳起這種不為母奔喪的“無孝”行為,曾參於是和吳起斷絕了師生關係。

吳起轉而學習兵家,並在魯國就業。公元前412年,齊國伐魯,魯人患之,竟不知如何是好。

魯穆公想任用吳起,但吳起妻子是齊國人,穆公擔心吳起抹不開這個面子來保衛魯國。然而吳起渴望功成名就,於是殺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齊國。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率軍大敗齊軍。

戰功赫赫的吳起,自然免不了造人嫉妒。我們都知道,但凡有人向領導說壞話的,不外乎半真半假,沒有真的不足以讓人相信;沒有假的,不足以將人置於死地。

嫉妒吳起在魯穆公面前說話的人,即抓住了吳起不奔喪、殺妻求將的不道德行為,又以“魯國區區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資治通鑑》)的“危機”蠱惑魯穆公,穆公自然信以為真,於是免去了吳起的職責。

吳起有才,卻不得不離開魯國,其實是和環境有關的。魯國是孔子的故鄉,道德至上,吳起雖有戰功,卻在道德層面上與魯國的社會環境有所衝突。建功立業需要土壤,這便是吳起問題的根本所在!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魏國:訓練特種兵“武卒”,威名遠揚

吳起在魏國謀得了自己的第二份工作,與魯國不同,魏國在魏文侯的領導之下,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克:“然(吳起)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資治通鑑》

也正是由於吳起幫助魯國,打敗了在名將司馬穰苴帶領下的強敵齊國的業績,加上李克(即李悝)的推薦,吳起一到魏國就被魏文侯任為大將。司馬穰苴治軍法令嚴明,且與士卒同甘共苦,吳起在魏國帶兵,對司馬穰苴進行了活學活用:與最低級的士卒一起飲食,夜不睡專門的床蓆,行不坐專車,還親自帶乾糧和士兵一塊行軍,作為將領與士兵打成一片。

吳起與秦戰未合,一夫不勝其勇,前獲雙首而還。吳起立命斬之。軍吏諫曰:“此材士也,不可斬”!起曰:“材士則是也,非吾令也”。斬之。----《尉繚子》

吳起帶兵,不但講政治,還講制度。正如《尉繚子》中記載,有一個十分勇敢的士兵在吳起還沒有下達進攻命令就衝出去,雖然斬獲了敵人的兩個首級,但吳起最後還是將這位士兵以違抗軍令之罪斬首。為了嚴肅軍紀,吳起的管理是一流的,不僅如此,他還加強軍事的訓練,即特種兵“武卒”。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吳起帳下的“武卒”,都是經過嚴格的軍事考核篩選出來的專業士兵,不僅體能上優等,而且裝備都是三層護甲、頭帶鐵盔、腰佩劍、肩長矛、操十石弓,攜箭五十支,堪稱是精英部隊。

公元前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的陰晉。吳起親自率領其中沒有立過軍功的五萬“武卒”兵,外加戰車五百輛、騎兵三千大敗秦軍,取得河西之地,威名遠揚。

魏武侯即位之後,國相公叔座忌憚吳起,覺得吳起的本事比自己強,所以就策劃把吳起擠走,這就是後來“吳起拒絕迎娶魏國公主”一事。

這件事之後,魏武侯就開始懷疑吳起的忠誠,在戰國時代,國君懷疑你,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吳起害怕被殺,於是含淚逃離了魏國。

"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吳起,戰國時期的衛國人。戰國初期,春秋時代的貴族世襲尊位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吳起雖出身在一個富家,也算是個富家子弟,早年遊仕求官,結果官沒做成,卻耗盡了家財,造人嘲笑。在衛國的前期經歷,吳起印證了戰國時代的一個趨勢:有本事才能上位!這個時候的他,算得上一個年輕氣盛的憤青,一怒之下,將那些嘲笑他的三十餘人殺之而後逃,在與母親訣別時,吳起承諾道:“若不為卿相,誓不回衛國”。熟不知,正是因為這一承諾,吳起後來在輾轉三個國家就業時,雖有作為,但皆以悲劇收場!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魯國:棄儒從兵,殺妻求將

魯國是吳起就業的第一個國家。剛到魯國的吳起,求學於孔子的學生曾參。後來母親去世,吳起這個時候並沒有混出名堂,因為自己曾發誓過“若不為卿相不回衛國”,於是沒有回國奔喪。

問題來了,吳起的誓言是小信,老師曾參卻是個大儒。當小信遇上大儒,會是怎樣?

“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資治通鑑》

道德至上的儒家,自然是不允許吳起這種不為母奔喪的“無孝”行為,曾參於是和吳起斷絕了師生關係。

吳起轉而學習兵家,並在魯國就業。公元前412年,齊國伐魯,魯人患之,竟不知如何是好。

魯穆公想任用吳起,但吳起妻子是齊國人,穆公擔心吳起抹不開這個面子來保衛魯國。然而吳起渴望功成名就,於是殺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齊國。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率軍大敗齊軍。

戰功赫赫的吳起,自然免不了造人嫉妒。我們都知道,但凡有人向領導說壞話的,不外乎半真半假,沒有真的不足以讓人相信;沒有假的,不足以將人置於死地。

嫉妒吳起在魯穆公面前說話的人,即抓住了吳起不奔喪、殺妻求將的不道德行為,又以“魯國區區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資治通鑑》)的“危機”蠱惑魯穆公,穆公自然信以為真,於是免去了吳起的職責。

吳起有才,卻不得不離開魯國,其實是和環境有關的。魯國是孔子的故鄉,道德至上,吳起雖有戰功,卻在道德層面上與魯國的社會環境有所衝突。建功立業需要土壤,這便是吳起問題的根本所在!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魏國:訓練特種兵“武卒”,威名遠揚

吳起在魏國謀得了自己的第二份工作,與魯國不同,魏國在魏文侯的領導之下,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克:“然(吳起)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資治通鑑》

也正是由於吳起幫助魯國,打敗了在名將司馬穰苴帶領下的強敵齊國的業績,加上李克(即李悝)的推薦,吳起一到魏國就被魏文侯任為大將。司馬穰苴治軍法令嚴明,且與士卒同甘共苦,吳起在魏國帶兵,對司馬穰苴進行了活學活用:與最低級的士卒一起飲食,夜不睡專門的床蓆,行不坐專車,還親自帶乾糧和士兵一塊行軍,作為將領與士兵打成一片。

吳起與秦戰未合,一夫不勝其勇,前獲雙首而還。吳起立命斬之。軍吏諫曰:“此材士也,不可斬”!起曰:“材士則是也,非吾令也”。斬之。----《尉繚子》

吳起帶兵,不但講政治,還講制度。正如《尉繚子》中記載,有一個十分勇敢的士兵在吳起還沒有下達進攻命令就衝出去,雖然斬獲了敵人的兩個首級,但吳起最後還是將這位士兵以違抗軍令之罪斬首。為了嚴肅軍紀,吳起的管理是一流的,不僅如此,他還加強軍事的訓練,即特種兵“武卒”。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吳起帳下的“武卒”,都是經過嚴格的軍事考核篩選出來的專業士兵,不僅體能上優等,而且裝備都是三層護甲、頭帶鐵盔、腰佩劍、肩長矛、操十石弓,攜箭五十支,堪稱是精英部隊。

公元前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的陰晉。吳起親自率領其中沒有立過軍功的五萬“武卒”兵,外加戰車五百輛、騎兵三千大敗秦軍,取得河西之地,威名遠揚。

魏武侯即位之後,國相公叔座忌憚吳起,覺得吳起的本事比自己強,所以就策劃把吳起擠走,這就是後來“吳起拒絕迎娶魏國公主”一事。

這件事之後,魏武侯就開始懷疑吳起的忠誠,在戰國時代,國君懷疑你,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吳起害怕被殺,於是含淚逃離了魏國。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楚國:吳起變法改革,觸動貴族利益,引火燒身

離開魏國之後,吳起投奔到了楚國。在這裡,吳起終於圓了當初的夢想。

“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資治通鑑》

雖然吳起曾帶領魏國的軍隊打得楚悼王滿地找牙,但楚悼王卻不計前嫌,先讓吳起在宛地做了一段時間的地方長官後,直接提拔為令尹,即國相。

在來到楚國之前,吳起是軍事家,來到楚國後,吳起搖身一變成為了改革家。

楚國是戰國時期領土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卻一直國貧兵弱,吳起一陣見血便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楚國大臣權力太重,封君和貴族太多,資源幾乎都是掌握在這些人手中。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吳起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首先就是向既得利益集團開刀。

一方面廢除世襲特權,規定封君過了三代便沒收他們原有地爵祿;另一方面獎勵軍功,提高楚國將士對外擴張地積極性;再者就是將貴族遷到邊遠地區去墾荒開發。

吳起改革的成效:楚國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重振了國威,一改被諸侯蠶食地弱勢!

吳起在楚國地改革是成功的,但木秀風摧,行高人非也是普遍的社會現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楚之貴戚多怨吳起者”,楚國的貴戚大臣由於吳起得罪了他們龐大的既得利益,削減了他們的待遇,於是開始作亂,攻殺吳起。吳起被射死於亂箭之下,楚國的改革也隨之而夭折。

"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吳起,戰國時期的衛國人。戰國初期,春秋時代的貴族世襲尊位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吳起雖出身在一個富家,也算是個富家子弟,早年遊仕求官,結果官沒做成,卻耗盡了家財,造人嘲笑。在衛國的前期經歷,吳起印證了戰國時代的一個趨勢:有本事才能上位!這個時候的他,算得上一個年輕氣盛的憤青,一怒之下,將那些嘲笑他的三十餘人殺之而後逃,在與母親訣別時,吳起承諾道:“若不為卿相,誓不回衛國”。熟不知,正是因為這一承諾,吳起後來在輾轉三個國家就業時,雖有作為,但皆以悲劇收場!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魯國:棄儒從兵,殺妻求將

魯國是吳起就業的第一個國家。剛到魯國的吳起,求學於孔子的學生曾參。後來母親去世,吳起這個時候並沒有混出名堂,因為自己曾發誓過“若不為卿相不回衛國”,於是沒有回國奔喪。

問題來了,吳起的誓言是小信,老師曾參卻是個大儒。當小信遇上大儒,會是怎樣?

“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資治通鑑》

道德至上的儒家,自然是不允許吳起這種不為母奔喪的“無孝”行為,曾參於是和吳起斷絕了師生關係。

吳起轉而學習兵家,並在魯國就業。公元前412年,齊國伐魯,魯人患之,竟不知如何是好。

魯穆公想任用吳起,但吳起妻子是齊國人,穆公擔心吳起抹不開這個面子來保衛魯國。然而吳起渴望功成名就,於是殺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齊國。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率軍大敗齊軍。

戰功赫赫的吳起,自然免不了造人嫉妒。我們都知道,但凡有人向領導說壞話的,不外乎半真半假,沒有真的不足以讓人相信;沒有假的,不足以將人置於死地。

嫉妒吳起在魯穆公面前說話的人,即抓住了吳起不奔喪、殺妻求將的不道德行為,又以“魯國區區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資治通鑑》)的“危機”蠱惑魯穆公,穆公自然信以為真,於是免去了吳起的職責。

吳起有才,卻不得不離開魯國,其實是和環境有關的。魯國是孔子的故鄉,道德至上,吳起雖有戰功,卻在道德層面上與魯國的社會環境有所衝突。建功立業需要土壤,這便是吳起問題的根本所在!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魏國:訓練特種兵“武卒”,威名遠揚

吳起在魏國謀得了自己的第二份工作,與魯國不同,魏國在魏文侯的領導之下,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克:“然(吳起)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資治通鑑》

也正是由於吳起幫助魯國,打敗了在名將司馬穰苴帶領下的強敵齊國的業績,加上李克(即李悝)的推薦,吳起一到魏國就被魏文侯任為大將。司馬穰苴治軍法令嚴明,且與士卒同甘共苦,吳起在魏國帶兵,對司馬穰苴進行了活學活用:與最低級的士卒一起飲食,夜不睡專門的床蓆,行不坐專車,還親自帶乾糧和士兵一塊行軍,作為將領與士兵打成一片。

吳起與秦戰未合,一夫不勝其勇,前獲雙首而還。吳起立命斬之。軍吏諫曰:“此材士也,不可斬”!起曰:“材士則是也,非吾令也”。斬之。----《尉繚子》

吳起帶兵,不但講政治,還講制度。正如《尉繚子》中記載,有一個十分勇敢的士兵在吳起還沒有下達進攻命令就衝出去,雖然斬獲了敵人的兩個首級,但吳起最後還是將這位士兵以違抗軍令之罪斬首。為了嚴肅軍紀,吳起的管理是一流的,不僅如此,他還加強軍事的訓練,即特種兵“武卒”。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吳起帳下的“武卒”,都是經過嚴格的軍事考核篩選出來的專業士兵,不僅體能上優等,而且裝備都是三層護甲、頭帶鐵盔、腰佩劍、肩長矛、操十石弓,攜箭五十支,堪稱是精英部隊。

公元前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的陰晉。吳起親自率領其中沒有立過軍功的五萬“武卒”兵,外加戰車五百輛、騎兵三千大敗秦軍,取得河西之地,威名遠揚。

魏武侯即位之後,國相公叔座忌憚吳起,覺得吳起的本事比自己強,所以就策劃把吳起擠走,這就是後來“吳起拒絕迎娶魏國公主”一事。

這件事之後,魏武侯就開始懷疑吳起的忠誠,在戰國時代,國君懷疑你,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吳起害怕被殺,於是含淚逃離了魏國。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楚國:吳起變法改革,觸動貴族利益,引火燒身

離開魏國之後,吳起投奔到了楚國。在這裡,吳起終於圓了當初的夢想。

“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資治通鑑》

雖然吳起曾帶領魏國的軍隊打得楚悼王滿地找牙,但楚悼王卻不計前嫌,先讓吳起在宛地做了一段時間的地方長官後,直接提拔為令尹,即國相。

在來到楚國之前,吳起是軍事家,來到楚國後,吳起搖身一變成為了改革家。

楚國是戰國時期領土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卻一直國貧兵弱,吳起一陣見血便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楚國大臣權力太重,封君和貴族太多,資源幾乎都是掌握在這些人手中。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吳起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首先就是向既得利益集團開刀。

一方面廢除世襲特權,規定封君過了三代便沒收他們原有地爵祿;另一方面獎勵軍功,提高楚國將士對外擴張地積極性;再者就是將貴族遷到邊遠地區去墾荒開發。

吳起改革的成效:楚國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重振了國威,一改被諸侯蠶食地弱勢!

吳起在楚國地改革是成功的,但木秀風摧,行高人非也是普遍的社會現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楚之貴戚多怨吳起者”,楚國的貴戚大臣由於吳起得罪了他們龐大的既得利益,削減了他們的待遇,於是開始作亂,攻殺吳起。吳起被射死於亂箭之下,楚國的改革也隨之而夭折。

吳起的一生:輾轉三個國家就業,均以悲劇收場,皆因一個承諾

結語

吳起的一生,集成就與坎坷。對人生目標誓為卿相的追求非常執著,然性格上剛勁自喜,不大通人情,雖戰功顯赫,卻也鑄就了自己人生的悲劇。世人常說,為人處世講究剛柔並濟,內剛外柔,既要目標堅定,還需步履穩妥。畢竟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並不是完全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就能夠解決,應該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否則碰壁是遲早之事。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尉繚子》、《史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