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受閱 一生榮光!86歲的楊玉增感慨70年來家國鉅變'

""兩次受閱 一生榮光!86歲的楊玉增感慨70年來家國鉅變

在部隊時獲得的獎狀,楊玉增一直細心保存。

文/半島記者 肖玲玲 圖/半島記者 毛梓權

“1949年,我參加了開國大典的閱兵式……”那是楊玉增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1950年,幸運的他再次參加新中國成立一週年閱兵式,“第一次是陸軍步兵方陣,第二次是汽車機械方隊。”回憶起當年,86歲的楊玉增激動之情仍溢於言表,他說,那時候,我們的汽車都不是國產的,甚至不是新車,飛機、大炮都是從敵人手裡繳獲來的,裝備非常落後。如今,每次國慶閱兵,他都會在電視前收看直播,看著那些先進的新武器、新裝備,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強,“心裡特別高興,看見我們擁有強大的軍隊,保衛我們的祖國,保衛我們的人民,特別自豪!”

少年衛國,兩度參軍抗戰

8月27日,記者來到市北區楊玉增的家中,聽他講述自己的革命故事及兩次參加閱兵的難忘經歷。

今年86週歲的老人精神矍鑠,提起當年的事來,思路非常清晰。楊玉增出生在河北的一個農村家庭。1945年,當時才13歲的楊玉增還在學校唸書,“我的家鄉是解放區,那時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對八路軍非常崇敬,我們村也有不少人投身軍隊、保家衛國。”也正是這些人,一直牽動著楊玉增心裡的參軍念想,尤其是看到來學校演講的八路軍戰士們後,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年少的楊玉增向家人傾訴了自己想要參軍的想法,不出意外的,被母親一口回絕。“最後還是由我的父親出面才搞定的。”直到現在,他還記得父親的話——我們家有四個孩子,走了一個還有仨,年輕人保家衛國是大義,我們應當支持!就這樣,13歲的楊玉增如願來到了縣大隊,成了一名少年護理員。

1945年,日寇早已是強弩之末,楊玉增參軍三個月後,日軍便兵敗投降。楊玉增也被一紙復員證送離了心愛的部隊。時間轉眼來到1947年,解放戰爭越來越激烈,楊玉增毅然決然地再度投身部隊,來到了當時的華北野戰軍二中隊六旅,做的仍是自己的老本行,在部隊裡擔任衛生員。直到1949年6月,楊玉增隨部隊駐紮在天津塘沽,也正是在這裡,他接到了那個讓他畢生難忘的任務。

畢生難忘,兩次參加閱兵

“在塘沽,我們接到了參加10月份開國大典的閱兵任務。”因為從小就當兵衛國,並在1948年入了黨,楊玉增非常幸運地入選了步兵方陣。

接到任務時,距離10月1日開國典禮還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那時候剛經歷大戰,環境差,時間短,任務重,要求嚴。”楊玉增他們每天至少要訓練8個小時。正步走、齊步走、甩手、抬腿……每個動作都要重複成百上千次,正趕上七、八、九月份,京津地區那是相當的酷熱難當,每天訓練不多會兒就汗流浹背,不少戰士晒得頭暈腦脹,腳也都磨腫了,“炊事班特意準備了綠豆湯給我們降溫消暑。”在訓練期間,楊玉增兩次感冒,39度的高燒讓他差一點就與開國大典“失之交臂”。“當時領導念著我年紀小,又生了病,想把我換下來,我一再堅持下才作罷。”

堅持參加開國大典的閱兵,除了想親眼見證這偉大的一刻,楊玉增心裡還有另一層念想,“多年的抗戰終於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就要成立了,可我們的很多戰友倒在了黎明前的戰場上,他們沒有機會見到新中國的成立,我們這些倖存下來的戰士,要努力練好兵,為祖國爭光、為戰友爭光!”他想要帶著那些犧牲戰友的遺志,走過天安門廣場,一起見證新中國成立的盛典。就是秉持著這樣的信念,17歲的楊玉增咬牙堅持著,“其實訓練要比行軍打仗幸福多了!”1949年8月份,楊玉增隨部隊一起到達北京,在德勝門附近繼續訓練。

時間飛逝,終於到了1949年10月1日,這一刻,所有中國人翹首以盼。前一晚,楊玉增和他的戰友們激動得一宿沒睡好,天不亮就早早地起床,集合趕往長安街,“我記得那天的長安街格外乾淨,參加檢閱的隊伍、社會各界人士都在那裡等待著。等待著那個神聖時刻的到來。”下午3點整,天安門廣場上奏響了《義勇軍進行曲》,毛主席莊嚴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筆記本上,楊玉增寫到:“這個聲音,震撼了我,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中國,震撼了全世界!”

隨後,參閱隊伍按海陸空的順序依次接受檢閱,“我們是陸軍步兵方陣,走過天安門的時候我緊張得手都在顫抖,短短几分鐘時間,就出了一身汗,天安門上領導人的模樣也沒有看清。”

閱兵結束後,楊玉增和戰友們都被放了3天假,“我們去遊覽了故宮、中山公園、北海公園還有頤和園等,開了開眼界!”

1950年,楊玉增再次奉命參加新中國成立一週年的閱兵,組成汽車機械方隊,“我坐在汽車上,拿著槍,心裡特別高興。”而且有了第一次的經驗,他也沒那麼緊張了。

驕傲自豪,祖國不斷強大

參加過兩次閱兵,心生自豪與驕傲的同時,楊玉增心裡也有遺憾,“那時候的汽車都不是咱國產的,很多還都是舊的,飛機、坦克也都是從敵人手裡繳獲來的。”他感慨道,現如今,雖然沒有再去現場參加閱兵,但楊玉增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祖國的日益強大,“每次國慶閱兵,我都會在電視前收看直播。”看著那些先進的新武器、新裝備,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強,“我這心裡特別高興,我們再也不是那個被人欺負的中國了!”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一直以來,楊玉增一直奮鬥在醫護戰線上。1970年從部隊復員後,楊玉增先是來到了青島紡織機械廠,1977年前後,楊玉增又調到當時的青島市印染科研所工作,並於1985年前後從那裡退休,“都是在保健站當大夫。”退休後的楊玉增也閒不下來,而是在市北區開了間牙醫診所,60多歲才讓自己的兒子接了班。用楊玉增的話說,自己“幹了一輩子的醫務工作”。

除了熱愛自己的工作,楊玉增還非常熱愛學習。在他的房間裡,床頭上整齊擺放著一疊報紙,桌上放著書本、攤著筆記,還有散落的幾張信紙,上面記滿了密密麻麻的字,仔細看看,上面寫的都是他參軍以來的經歷。除此之外,他也偶爾會到社區裡做做宣講,和大家講講戰爭時期的故事,“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啊,多少人走上戰場,再也沒有回來啊!”

“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越來越強大。”採訪最後,楊玉增向祖國獻上淳樸又真摯的祝福。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楊玉增直言非常期待今年的閱兵,“我一定會等著在電視上看直播的!”

特寫>>> 抗美援朝,一人救了30名傷員

1950年10月19日,距離國慶閱兵僅過了19天,中國人民志願軍便開赴朝鮮戰場。1951年6月,楊玉增隨部隊從天津塘沽出發,跨過鴨綠江,投入了戰鬥。

楊玉增告訴記者,朝鮮戰場不比國內,志願軍沒有像解放區一樣穩固的根據地,朝鮮全境都在美軍轟炸的範圍內,根本不分前方和後方。“我們衛生員擔任的是戰地醫療救護任務,屬於後勤性質,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很多時候會在戰場後方,根據地有群眾基礎,物資也比較容易獲得。朝鮮戰場不同,我們衛生員必須跟著一線作戰部隊一起行動,剪刀、繃帶就是我們的武器,有傷員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戰場。”由於美軍掌握制空權,他們只能在晚上行軍。“有一次我們被美軍的飛機發現了,空襲來得非常突然,大家都沒有準備,美軍的機槍、炸彈對著我們一齊開火。一顆炸彈朝我扔過來,多虧我們衛生班長眼疾手快,一把把我推到了路邊上的壕溝裡,這才保住了性命。”

1953年,志願軍發起了夏季反擊戰,楊玉增所在部隊奉命對一個山溝發起了進攻。“原本我們衛生班是在一個山洞裡搶救傷員,但洞中缺氧,又潮溼,很多傷員都陷入了昏迷。我一看這樣下去不行,就帶頭把傷員轉移到洞外搶救。”醫療環境變好了,楊玉增他們卻也暴露在了敵人的槍炮之下。“我正在忙著搶救傷員,一個炮彈打了過來,炸在了山崖上,炸裂的石頭砸在我身上,我眼前一黑就什麼也不知道了。”楊玉增說,之後戰友們急忙把他轉移到了山洞裡,所幸未傷及要害,不久楊玉增便甦醒過來,再次投入了戰鬥。在這次戰鬥中,楊玉增一人就搶救了30多名傷員,榮立三等功。如今,榮立三等功的證書被楊玉增細心收藏著,“想起那段歲月,就拿出來看一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