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出土'吳鉤',兩面開刃利於劈砍和推殺!

武器 漢朝 考古 春秋戰國 射擊 秦朝 鑄劍師孫建軍 2019-06-04

在冶金工藝發達的吳楚地區,同樣也產生了鉤這種怪異的武器。我們都知道,鉤與戈是有著密切聯繫的,鉤更近似於是短柄戈與上古刀的一種結合產物。短柄戈最大的弱點便是脆弱的木製戈柲,這也幾乎是大多數木柄武器不可避免的缺點。因此我國先民,為了克服這種缺點,發展出兩面開刃利於劈砍和推殺的吳鉤。這點可以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發現的秦鉤上得到印證。

秦俑坑出土'吳鉤',兩面開刃利於劈砍和推殺!

秦俑1號坑出土的兩柄形似長條彎刀的青銅兵器,身柄一次鑄成實心,身長稍曲,頭部彎度較大,頂端平齊。截面呈棗核形,中心厚於內外兩側。柄作前扁後圓的柱體。其中一件通長65.2釐米,身長54釐米;另一件則通長達71.2釐米,寬2.2~3.5釐米,中心厚0.9釐米,重1.045公斤。由於此彎刀兩面具刃,確實顯示出了原有外格內鉤的功能,因此它無疑就屬於古人一再盛讚過的"吳鉤"了。

秦俑坑出土'吳鉤',兩面開刃利於劈砍和推殺!

其重量及長度均與當時50~ 60釐米的青銅劍相當,刃寬與厚度的比例則與漢代的環首刀極為類似,但是取消了尖銳鋒刃而僅僅擁有較強的揮砍能力。同時,其握柄呈橢圓形,這也與戈柲的形制非常類似。但因為有一定 的孤度,因此即便材料的韌度不足,受到結構力學的影響,秦鉤也並不容易斷裂,反而非常適合揮砍。1釐米左右的鉤身厚度,也讓其不容易被青銅劍這種武器砍斷。作為全金屬的武器, 鉤比戈更能勝任破陣任務,面對還在使用木質手柄武器的對手或者用劍的敵人而言,都能佔到一定的便宜。而且鉤的加工比青銅劍更為簡便,成本也更為低廉,因此雖然不如戰國後期達到巔峰的長達1米以上的長劍,但是作為廉價版的武器,依然是十分合格的。

秦俑坑出土'吳鉤',兩面開刃利於劈砍和推殺!

至於鉤在古代戰陣中的使用,從秦鉤出自1號坑秦軍矩陣的前鋒部,為第一行橫隊左右兩端的袍俑各執一柄的情況來看,在秦代的軍陣中,鉤已經是一種士官使用的武器了。現代考古表明,秦俑1號坑前鋒部的士兵俑群,基本都屬於輕裝步兵組成的弩兵隊列,所用兵器以遠射程的弓弩為主,並配備有青銅長劍。秦俑坑中發現的22柄長劍大半便是在這些秦俑中發現的,可見當時秦軍的遠射部隊除了射擊對手的任務外,也還都肩負著衝擊敵陣的任務。秦鉤配備在弩兵兩端,可見這兩位執鉤的秦軍軍士便是這些弩手的指揮者。

秦俑坑出土'吳鉤',兩面開刃利於劈砍和推殺!

到了漢代,鐵製武器的發展使得長劍開始得到普遍的裝備,青銅鉤與短柄戈便逐漸走向了沒落,其職能也逐漸被鐵製長劍和後來的環首刀所取代。雖然鉤已經不再作為主要武器來使用,但從其衍變而來的鉤鑲,卻成為一種重要武器。在漢代的圖畫中多能見到手持鉤鑲和環首刀的武士與持刀盾或者長戟的對手格鬥的場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