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約時代的意大利輕巡洋艦:以法國為假想敵 二戰中毫無用武之地

武器 海軍 法國 驅逐艦 UTV兵鑑 UTV兵鑑 2017-10-03

1922年,列強們考慮到沒有盡頭的軍備競賽是摧毀自身經濟發展的元凶之後,便聚集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其主要內容是限制主力艦的艦炮不得超過16英寸,同時還規定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的主力艦排水量噸位為10:10:6:3.5:3.5。除此之外,他們還規定了簽訂條約的各國航空母艦的噸位、艦炮口徑,以及排水量的多寡。

毫無疑問的是華盛頓條約讓列強們從軍備競賽中解脫出來緩了一口氣。雖然沒有徹底解脫,但是無疑也迎來了海軍假日。不過在這個時代海軍的發展仍然沒有鬆懈。下面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意大利海軍,看看他們的海軍經歷過怎麼樣的發展。

條約時代的意大利輕巡洋艦:以法國為假想敵 二戰中毫無用武之地

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根據艦炮口徑來區分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的大小,所以自知自身財政能力捉襟見肘的意大利決心在巡洋艦上做文章。

與重巡洋艦不同的是,輕巡洋艦的艦炮口徑被限制在155mm口徑。曾經有人戲言,如果要仔細區分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的區別,那麼可以用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來形容:重巡是重炮輕巡,輕巡是輕炮輕巡,僅此而已。

當時,意大利的輕巡洋艦,塔蘭託級輕巡洋艦和巴里級輕巡洋艦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協約國將德國人的巡洋艦作為補償賠償給意大利。這種一戰老船上面裝備了150mm45倍徑的德國艦炮,實在是難以勝任時代的需求,所以意大利人選擇研發出新的巡洋艦來替代塔蘭託級輕巡。

條約時代的意大利輕巡洋艦:以法國為假想敵 二戰中毫無用武之地

塔蘭託級輕巡

不過在考慮輕巡洋艦實際上該發揮什麼樣作用的時候,意大利海軍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還是認為輕巡應該發揮帶領驅逐艦向敵人進行魚雷射擊來擾亂敵人的線列,然後才是參與炮擊戰。於是作為驅逐艦領隊艦的傭兵隊長級輕巡洋艦就此誕生了。

對於傭兵隊長級輕巡洋艦的能力判斷,我們不妨參考傭兵隊長級輕巡的第五批型號阿布魯奇公爵級輕巡,也就是傭兵隊長級輕巡的收官之作,意大利海軍輕巡洋艦的巔峰。

其輕巡洋艦上的裝甲使用了表面裝甲硬化加剝被帽的組合,前者能夠使得大部分同口徑穿甲彈難以擊穿阿布魯奇公爵級輕巡,後者則是提高了阿布魯奇級公爵的等效裝甲,使得其在炮擊戰中的生存能力大幅度提高。

如果形容的具體一點的話,就是阿布魯奇公爵級巡洋艦的主裝甲帶在近距離上能夠抵抗大部分6英寸艦炮的射擊,在中遠距離上甚至能夠抵抗8英寸艦炮的射擊,這足以證明這艘輕巡洋艦裝甲防護的成功之處了。

條約時代的意大利輕巡洋艦:以法國為假想敵 二戰中毫無用武之地

阿布魯奇公爵級巡洋艦

可以說阿布魯奇公爵級輕巡是條約輕巡中防護最好的之一,甚至能夠和一些條約重巡進行比較。同時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阿布魯奇公爵級輕巡解決了傭兵隊長前四級的主炮間距過小的缺點(雙聯裝艦炮的間距從75cm擴大到150cm),艦炮散佈比前四級有著顯著的提升。而且阿布魯奇的6寸炮艦炮穿深十分優秀,但是2332的主炮佈局還是影響了艦炮散佈,這也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了。

因此在這裡我們可以說阿布魯奇級輕巡是一種極為優秀的輕巡洋艦,在防空和雷擊等方面的能力不如炮擊戰能力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設計出來的時候是優先考慮炮擊戰的。總而言之,傭兵隊長級的收官之作阿布魯奇公爵級輕巡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意大利王國海軍在間戰的時候最為優秀的輕巡了。

條約時代的意大利輕巡洋艦:以法國為假想敵 二戰中毫無用武之地

阿布魯奇公爵級輕巡洋艦

在介紹完傭兵隊長級的收官之作——阿布魯奇公爵級輕巡洋艦之後。筆者將會再向給眾位讀者介紹,意大利專門建造用來對付法國大型驅逐艦的輕巡洋艦——羅馬統帥級。

羅馬統帥級是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乃至戰爭期間,開工建造,用來應對法國大型驅逐艦的艦船。意大利一共計劃開工建造了12艘這樣的小型高速巡洋艦艦艇。它基於為蘇聯建造的大型驅逐艦“塔什干”號的經驗,由翁貝託·普列賽和伊利亞齊奧·阿爾法諾兩位造艦工程師設計,標準排水量3700噸,配備有強大的火炮和魚雷的武器裝備。為了達到41節的高航速,意大利人沒有在主裝甲帶加以裝甲防禦。在平甲板型艦體的前後部分,意大利人分別裝備了兩座新式的135mm45倍徑雙聯裝艦炮。在中央部位的中軸線上,搭載兩座上下雙重疊放的四聯裝魚雷發射管。

不過,計劃中的12艘只完成了其中的4艘,其他均停止建造,因為其各艦名均以古代羅馬帝國的統帥名字命名,所以它被稱呼為羅馬統帥級。起初這種船的艦種被劃分為遠洋偵察艦,但是後來又劃分為輕巡洋艦。

條約時代的意大利輕巡洋艦:以法國為假想敵 二戰中毫無用武之地

羅馬統帥級輕巡洋艦

同時羅馬統帥級輕巡洋艦的艦身比之前的傭兵隊長級更為緊湊,低矮,顯得精悍強幹。至於該級艦被定義為偵察艦,是因為意大利一開始希望寄託於它的高航速來進行海上偵察任務,但是該艦的高航速、較遠的續航距離和過大的排水量噸位,讓該艦更適合在大洋上而不是在風平浪靜的地中海進行航行。

同時,該艦之所以成為偵察艦是因為需要偵察海上的敵情,30年代初期無論是飛機還是雷達都沒有出現較為成熟的技術,而到了30年代末期飛機和雷達的技術都較為成熟起來,所以偵察艦的存在已經變得沒有任何意義起來。

最終,羅馬統帥級被劃分為輕巡洋艦,同時羅馬統帥級的防護是採取類似重點防護的概念,在極為有限的裝甲防護面前他將裝甲鋪設到指揮塔和機艙,這無疑減輕了艦船動力系統的負擔,以至於羅馬統帥的航速能夠達到41節。

艦體本身是用鎳鋼建造,厚度達7到14毫米。為了達到削減重量的目的,羅馬統帥號的上層建築廣泛採用一種輕鋁合金,高應用力部位採用高抗壓力鋼,艦體為流水線型。這種艦體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艦體,畢竟為了提高航速各國造船專家都在絞盡腦汁讓艦船變得更為適合航行起來。

可本來用來建造對抗法國大型驅逐艦的羅馬統帥級輕巡洋艦,卻在二戰爆發之後無所作為,畢竟法蘭西敗於德國的閃電戰之後,其剩餘的海軍主力艦艇被英國人的投石機行動所摧毀。然後剩餘的艦船如同黎塞留戰列艦那樣逃亡到美國去,或者加入維希政府,以至於羅馬統帥也只能夠成為一般的輕巡洋艦了。

(UTV兵鑑原創稿件 作者/天城級saber)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