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在新領域“佔坑” 人工智能精準醫療智能製造一個都不能少

【賽迪網訊】未來的英特爾會有何不同?在中國的發展模式有何新變化?近期,英特爾在北京舉行2017中國戰略分享,新領域新部門的頭頭腦腦悉數聚齊,詳細描繪未來英特爾在中國三大深度合作領域與八大關鍵技術。

英特爾一直是數據公司?

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英特爾不是變身數據公司,而是一直就是數據公司。”這個定位其實以往並沒有如此明確,但邏輯是對的:既然數據是新石油,能挖掘數據石油的公司才是有價值的。

英特爾把自己定位在這裡,並不是要賣數據,而是賣數據挖掘的能力,提供挖掘數據的引擎和配套軟硬件。要實現這樣的能力絕非一塊CPU能實現的了。近期各種“買、買、買”可以證實它的確轉型了,包括在物聯網、存儲、FPGA、5G、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領域快速收購,內部迅速成立相應新部門,如物聯網事業部、可編程計算部門、無人駕駛事業部、人工智能產品事業部、醫療與生命科學集團等等。這些部門表現得十分活躍,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裡,這讓英特爾變得與以往很不同。

無疑這些領域將是未來數據產生的關鍵地帶。關注未來數據,從參與到領導需要豐富自身能力,收購是一條不錯的路。英特爾正在把從PC時代賺到的紅利投入到更有前景的領域中去。

人工智能三步走

我們不得不說作為一家外企,英特爾可能站得比誰都高。它提出在中國發展要著眼在新科技、新經濟、新消費三個方面,著力驅動產業協同創新,為實體經濟增值,促進消費升級。怎麼樣?聽起來是不是與政府報告高度一致?在這個目標指導下,英特爾瞄準八個關鍵技術領域:人工智能、無人駕駛、5G、虛擬現實,聚焦中國製造2025、精準醫療、體育、機器人。

人工智能是當天被提及最多的話題。楊旭說:“人工智能最大的突破是教會機器像人一樣思維,機器的數據挖掘能力、分析能力是人永遠突破不了的。”英特爾做人工智能第一就是技術儲備;第二是深度合作;第三是具體領域的突破。翻譯一下就是,先擁有人工智能核心技術(通過收購和研發),與生態圈企業密切合作(形成聯盟或平臺)形成產品,在某個應用領域先打開市場,最後推而廣之。其實,縱觀英特爾各個時期的戰略思路都比較類似,說明這是一條可行且持久的方法。

精準醫療從基因測序開始

精準醫療。將數據的分析能力用到精準醫療裡,將大大縮短查找癌症病因的時間,降低成本,並迅速制定有效治療方案,尤其是在基因測序方面。十年前,基因排序排一次需要一個月時間,花費不菲。現在排序一次,只需7天1500美金。到2020年,英特爾提出的口號:從採集基因,排序,診斷,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這整個過程24小時,500美金完成。離這個目標還有不到3年的時間,如果實現了,這將是計算能力的巨大突破!

英特爾醫療與生命科學集團亞太總經理李亞東舉例說,英特爾和浙江大學開展關於甲狀腺結節的合作。通常而言,一個10年以上的放射科醫生判斷準確性在60%-70%之間。目前機器學習的程序已經達到85%,在實驗室是達到90%以上。在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已經實際應用,服務了幾千名患甲狀結節的病人。

智能製造需打破數據孤島

工業領域,對英特爾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行業之一。但是,工業互聯網仍存在數據孤島問題。事實上,數據孤島在開放的今天仍然是相對存在的,而且當某個企業形成壟斷後,再龐大的數據也會封閉起來。只有實現數據的標準化、開放性,才能實現數據流動。

英特爾物聯網事業部中國區首席技術官張宇表示:“英特爾最大的優勢是能夠整合生態。在國外我們構建了工業互聯網聯盟,由我們和GE、IBM、思科這些一些主要的產品提供商推動。”據瞭解,英特爾主要在聯盟裡負責推動數據安全問題、數據分析問題,以及開放架構。同時通過一些測試平臺促進聯盟內各個成員間各個解決方案的互聯互通。

小結:從英特爾發佈的這幾大關注領域、關鍵技術來看,無一不需要產業協同創新。這在PC時代實踐過,也成功過,但遠比PC時代的要求更高更復雜,光靠一兩個公司很難實現。所以說,玩得轉生態的才是真正的龍頭老大。

另一方面,在新領域能“佔坑”不代表能“生根”,新的競爭對手不斷湧現,競爭環境也不同於PC時代,穩不穩還要看英特爾今日和未來的表現。

賽迪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