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基輔有著“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地處烏克蘭中北部地區,坐落於第聶伯河的中游兩岸,烏克蘭文化便在這裡形成。對於烏克蘭人民而言,這座城市並不僅僅是首都這麼簡單。她曾經受了無數次的戰亂、蕭條和浴火重生,在創鉅痛深中依舊堅強的走過了1000多年,美麗的第聶伯河流,蜿蜒曲折的流進了烏克蘭人民靈魂的深處,聯繫著一代又一代的烏克蘭人民。直到今天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基輔,一直在獨立和隱忍中散發著寧靜的美。基輔全市有1339座圖書館、12座劇院、23座博物館、17所高等學校,是烏克蘭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所以,逛完基輔,基本上對烏克蘭的瞭解就比較深刻。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基輔有著“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地處烏克蘭中北部地區,坐落於第聶伯河的中游兩岸,烏克蘭文化便在這裡形成。對於烏克蘭人民而言,這座城市並不僅僅是首都這麼簡單。她曾經受了無數次的戰亂、蕭條和浴火重生,在創鉅痛深中依舊堅強的走過了1000多年,美麗的第聶伯河流,蜿蜒曲折的流進了烏克蘭人民靈魂的深處,聯繫著一代又一代的烏克蘭人民。直到今天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基輔,一直在獨立和隱忍中散發著寧靜的美。基輔全市有1339座圖書館、12座劇院、23座博物館、17所高等學校,是烏克蘭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所以,逛完基輔,基本上對烏克蘭的瞭解就比較深刻。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有人說:西方的文明就是宗教的文明。西方人祖先起源於遊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導致他們性情野蠻,難以教化。而在古代西方的宗教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利用宗教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各種自然災難,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禍、福,以及社會秩序,提供了一種論證,為人提供了一種總體的世界觀。從而使得宗教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宗教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沒。因為,作為社會子系統的宗教具有其他社會體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宗教是任何一個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最必須的體制。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基輔有著“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地處烏克蘭中北部地區,坐落於第聶伯河的中游兩岸,烏克蘭文化便在這裡形成。對於烏克蘭人民而言,這座城市並不僅僅是首都這麼簡單。她曾經受了無數次的戰亂、蕭條和浴火重生,在創鉅痛深中依舊堅強的走過了1000多年,美麗的第聶伯河流,蜿蜒曲折的流進了烏克蘭人民靈魂的深處,聯繫著一代又一代的烏克蘭人民。直到今天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基輔,一直在獨立和隱忍中散發著寧靜的美。基輔全市有1339座圖書館、12座劇院、23座博物館、17所高等學校,是烏克蘭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所以,逛完基輔,基本上對烏克蘭的瞭解就比較深刻。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有人說:西方的文明就是宗教的文明。西方人祖先起源於遊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導致他們性情野蠻,難以教化。而在古代西方的宗教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利用宗教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各種自然災難,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禍、福,以及社會秩序,提供了一種論證,為人提供了一種總體的世界觀。從而使得宗教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宗教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沒。因為,作為社會子系統的宗教具有其他社會體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宗教是任何一個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最必須的體制。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烏克蘭宗教主要有東正教、天主教、浸禮教、猶太教和馬蒙教。其中,東正教是烏克蘭第一大宗教,其教徒約佔全國信教人數的85%。位於首都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不僅僅是烏克蘭東正教信仰的靈魂,而且也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奇蹟。據說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之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教堂內部,保存了繪於11世紀早期、並且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鑲嵌畫(260平方米)和溼壁畫(3000平方米)創作群,另外還有大量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壁畫殘片。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基輔有著“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地處烏克蘭中北部地區,坐落於第聶伯河的中游兩岸,烏克蘭文化便在這裡形成。對於烏克蘭人民而言,這座城市並不僅僅是首都這麼簡單。她曾經受了無數次的戰亂、蕭條和浴火重生,在創鉅痛深中依舊堅強的走過了1000多年,美麗的第聶伯河流,蜿蜒曲折的流進了烏克蘭人民靈魂的深處,聯繫著一代又一代的烏克蘭人民。直到今天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基輔,一直在獨立和隱忍中散發著寧靜的美。基輔全市有1339座圖書館、12座劇院、23座博物館、17所高等學校,是烏克蘭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所以,逛完基輔,基本上對烏克蘭的瞭解就比較深刻。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有人說:西方的文明就是宗教的文明。西方人祖先起源於遊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導致他們性情野蠻,難以教化。而在古代西方的宗教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利用宗教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各種自然災難,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禍、福,以及社會秩序,提供了一種論證,為人提供了一種總體的世界觀。從而使得宗教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宗教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沒。因為,作為社會子系統的宗教具有其他社會體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宗教是任何一個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最必須的體制。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烏克蘭宗教主要有東正教、天主教、浸禮教、猶太教和馬蒙教。其中,東正教是烏克蘭第一大宗教,其教徒約佔全國信教人數的85%。位於首都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不僅僅是烏克蘭東正教信仰的靈魂,而且也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奇蹟。據說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之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教堂內部,保存了繪於11世紀早期、並且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鑲嵌畫(260平方米)和溼壁畫(3000平方米)創作群,另外還有大量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壁畫殘片。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菲亞”是希臘語“智慧”的意思。走進教堂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教堂中間碩大的空場,很像一個高而巨大的天井,個人得渺小和建築空間的巨大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名的敬畏從心底油然而生。周圍環繞的長廊,四周圍牆上伊斯蘭風格的花紋、東正教十字架的象徵以及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壁畫隨處可見,描繪得最多的是聖母、耶穌、施洗約翰等等人物。這些人物用馬賽克拼繪而成,五官清晰,表情如生。遺憾的是,教堂絕對禁止拍照,嬤嬤們散落在教堂各處,眼睛緊緊盯著帶相機進來的每一位遊客,一旦發現有拍照意向,就會穿過人群把想要拍照的念頭扼殺在搖籃裡,不能將這些傳世佳作記錄下來甚為可惜。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只有一處允許拍照,那就是巨大的聖母瑪利亞的藝術品,它是由15000個彩繪雞蛋拼組而成,看上去惟妙惟肖。不過即使拍這幅作品也有嬤嬤隨身跟著,以防遊客趁她們不注意拍教堂內部其他作品。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基輔有著“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地處烏克蘭中北部地區,坐落於第聶伯河的中游兩岸,烏克蘭文化便在這裡形成。對於烏克蘭人民而言,這座城市並不僅僅是首都這麼簡單。她曾經受了無數次的戰亂、蕭條和浴火重生,在創鉅痛深中依舊堅強的走過了1000多年,美麗的第聶伯河流,蜿蜒曲折的流進了烏克蘭人民靈魂的深處,聯繫著一代又一代的烏克蘭人民。直到今天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基輔,一直在獨立和隱忍中散發著寧靜的美。基輔全市有1339座圖書館、12座劇院、23座博物館、17所高等學校,是烏克蘭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所以,逛完基輔,基本上對烏克蘭的瞭解就比較深刻。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有人說:西方的文明就是宗教的文明。西方人祖先起源於遊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導致他們性情野蠻,難以教化。而在古代西方的宗教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利用宗教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各種自然災難,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禍、福,以及社會秩序,提供了一種論證,為人提供了一種總體的世界觀。從而使得宗教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宗教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沒。因為,作為社會子系統的宗教具有其他社會體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宗教是任何一個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最必須的體制。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烏克蘭宗教主要有東正教、天主教、浸禮教、猶太教和馬蒙教。其中,東正教是烏克蘭第一大宗教,其教徒約佔全國信教人數的85%。位於首都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不僅僅是烏克蘭東正教信仰的靈魂,而且也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奇蹟。據說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之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教堂內部,保存了繪於11世紀早期、並且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鑲嵌畫(260平方米)和溼壁畫(3000平方米)創作群,另外還有大量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壁畫殘片。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菲亞”是希臘語“智慧”的意思。走進教堂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教堂中間碩大的空場,很像一個高而巨大的天井,個人得渺小和建築空間的巨大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名的敬畏從心底油然而生。周圍環繞的長廊,四周圍牆上伊斯蘭風格的花紋、東正教十字架的象徵以及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壁畫隨處可見,描繪得最多的是聖母、耶穌、施洗約翰等等人物。這些人物用馬賽克拼繪而成,五官清晰,表情如生。遺憾的是,教堂絕對禁止拍照,嬤嬤們散落在教堂各處,眼睛緊緊盯著帶相機進來的每一位遊客,一旦發現有拍照意向,就會穿過人群把想要拍照的念頭扼殺在搖籃裡,不能將這些傳世佳作記錄下來甚為可惜。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只有一處允許拍照,那就是巨大的聖母瑪利亞的藝術品,它是由15000個彩繪雞蛋拼組而成,看上去惟妙惟肖。不過即使拍這幅作品也有嬤嬤隨身跟著,以防遊客趁她們不注意拍教堂內部其他作品。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非亞的氣勢是莊嚴的,但它不凌厲。教徒和遊客都可以在教堂裡找到一處屬於自己的庇護角落,虔誠的祈禱或者安靜的冥想,任思緒在千年的塵埃中飄蕩;索非亞是寬容的,你可以稱頌基督的聖名,也可以讚美安拉的偉大。索非亞是多變的,肅穆而深沉、敬畏和敬仰、虔誠和誠懇,可以相得益彰的存在,令人目不暇接,即使在裡面呆一整天也不會覺得厭倦。該教堂建成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現在索菲亞教堂還陳列著許多考古文物和建築模型。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基輔有著“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地處烏克蘭中北部地區,坐落於第聶伯河的中游兩岸,烏克蘭文化便在這裡形成。對於烏克蘭人民而言,這座城市並不僅僅是首都這麼簡單。她曾經受了無數次的戰亂、蕭條和浴火重生,在創鉅痛深中依舊堅強的走過了1000多年,美麗的第聶伯河流,蜿蜒曲折的流進了烏克蘭人民靈魂的深處,聯繫著一代又一代的烏克蘭人民。直到今天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基輔,一直在獨立和隱忍中散發著寧靜的美。基輔全市有1339座圖書館、12座劇院、23座博物館、17所高等學校,是烏克蘭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所以,逛完基輔,基本上對烏克蘭的瞭解就比較深刻。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有人說:西方的文明就是宗教的文明。西方人祖先起源於遊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導致他們性情野蠻,難以教化。而在古代西方的宗教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利用宗教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各種自然災難,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禍、福,以及社會秩序,提供了一種論證,為人提供了一種總體的世界觀。從而使得宗教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宗教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沒。因為,作為社會子系統的宗教具有其他社會體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宗教是任何一個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最必須的體制。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烏克蘭宗教主要有東正教、天主教、浸禮教、猶太教和馬蒙教。其中,東正教是烏克蘭第一大宗教,其教徒約佔全國信教人數的85%。位於首都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不僅僅是烏克蘭東正教信仰的靈魂,而且也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奇蹟。據說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之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教堂內部,保存了繪於11世紀早期、並且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鑲嵌畫(260平方米)和溼壁畫(3000平方米)創作群,另外還有大量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壁畫殘片。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菲亞”是希臘語“智慧”的意思。走進教堂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教堂中間碩大的空場,很像一個高而巨大的天井,個人得渺小和建築空間的巨大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名的敬畏從心底油然而生。周圍環繞的長廊,四周圍牆上伊斯蘭風格的花紋、東正教十字架的象徵以及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壁畫隨處可見,描繪得最多的是聖母、耶穌、施洗約翰等等人物。這些人物用馬賽克拼繪而成,五官清晰,表情如生。遺憾的是,教堂絕對禁止拍照,嬤嬤們散落在教堂各處,眼睛緊緊盯著帶相機進來的每一位遊客,一旦發現有拍照意向,就會穿過人群把想要拍照的念頭扼殺在搖籃裡,不能將這些傳世佳作記錄下來甚為可惜。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只有一處允許拍照,那就是巨大的聖母瑪利亞的藝術品,它是由15000個彩繪雞蛋拼組而成,看上去惟妙惟肖。不過即使拍這幅作品也有嬤嬤隨身跟著,以防遊客趁她們不注意拍教堂內部其他作品。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非亞的氣勢是莊嚴的,但它不凌厲。教徒和遊客都可以在教堂裡找到一處屬於自己的庇護角落,虔誠的祈禱或者安靜的冥想,任思緒在千年的塵埃中飄蕩;索非亞是寬容的,你可以稱頌基督的聖名,也可以讚美安拉的偉大。索非亞是多變的,肅穆而深沉、敬畏和敬仰、虔誠和誠懇,可以相得益彰的存在,令人目不暇接,即使在裡面呆一整天也不會覺得厭倦。該教堂建成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現在索菲亞教堂還陳列著許多考古文物和建築模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從聖索菲亞大教堂出來向前方直走200多米,就來到了基輔聖彌額爾金頂修道院。修道院包括大教堂、修道樓和前門樓金頂藍牆,前門左方牆上有紀念蘇聯時期饑荒的資料板和紀念碑,靠近前門兩邊牆上繪聖人畫像。聖彌額爾金頂修院的左方有座蘇聯式建築物,那是烏克蘭外交部。從外交部大樓左方的車路走約200米,途中會見到一個求婚銅像,銅像前方就是聖安德烈教堂,聖安德烈教堂坐落於基輔的陡峭的聖安德烈山,名字也是源於這座山,它俯瞰著古老的波迪爾街區,目前是烏克蘭的四大建築地標之一,壯麗的外表深深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的來訪。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基輔有著“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地處烏克蘭中北部地區,坐落於第聶伯河的中游兩岸,烏克蘭文化便在這裡形成。對於烏克蘭人民而言,這座城市並不僅僅是首都這麼簡單。她曾經受了無數次的戰亂、蕭條和浴火重生,在創鉅痛深中依舊堅強的走過了1000多年,美麗的第聶伯河流,蜿蜒曲折的流進了烏克蘭人民靈魂的深處,聯繫著一代又一代的烏克蘭人民。直到今天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基輔,一直在獨立和隱忍中散發著寧靜的美。基輔全市有1339座圖書館、12座劇院、23座博物館、17所高等學校,是烏克蘭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所以,逛完基輔,基本上對烏克蘭的瞭解就比較深刻。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有人說:西方的文明就是宗教的文明。西方人祖先起源於遊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導致他們性情野蠻,難以教化。而在古代西方的宗教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利用宗教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各種自然災難,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禍、福,以及社會秩序,提供了一種論證,為人提供了一種總體的世界觀。從而使得宗教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宗教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沒。因為,作為社會子系統的宗教具有其他社會體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宗教是任何一個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最必須的體制。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烏克蘭宗教主要有東正教、天主教、浸禮教、猶太教和馬蒙教。其中,東正教是烏克蘭第一大宗教,其教徒約佔全國信教人數的85%。位於首都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不僅僅是烏克蘭東正教信仰的靈魂,而且也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奇蹟。據說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之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教堂內部,保存了繪於11世紀早期、並且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鑲嵌畫(260平方米)和溼壁畫(3000平方米)創作群,另外還有大量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壁畫殘片。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菲亞”是希臘語“智慧”的意思。走進教堂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教堂中間碩大的空場,很像一個高而巨大的天井,個人得渺小和建築空間的巨大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名的敬畏從心底油然而生。周圍環繞的長廊,四周圍牆上伊斯蘭風格的花紋、東正教十字架的象徵以及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壁畫隨處可見,描繪得最多的是聖母、耶穌、施洗約翰等等人物。這些人物用馬賽克拼繪而成,五官清晰,表情如生。遺憾的是,教堂絕對禁止拍照,嬤嬤們散落在教堂各處,眼睛緊緊盯著帶相機進來的每一位遊客,一旦發現有拍照意向,就會穿過人群把想要拍照的念頭扼殺在搖籃裡,不能將這些傳世佳作記錄下來甚為可惜。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只有一處允許拍照,那就是巨大的聖母瑪利亞的藝術品,它是由15000個彩繪雞蛋拼組而成,看上去惟妙惟肖。不過即使拍這幅作品也有嬤嬤隨身跟著,以防遊客趁她們不注意拍教堂內部其他作品。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非亞的氣勢是莊嚴的,但它不凌厲。教徒和遊客都可以在教堂裡找到一處屬於自己的庇護角落,虔誠的祈禱或者安靜的冥想,任思緒在千年的塵埃中飄蕩;索非亞是寬容的,你可以稱頌基督的聖名,也可以讚美安拉的偉大。索非亞是多變的,肅穆而深沉、敬畏和敬仰、虔誠和誠懇,可以相得益彰的存在,令人目不暇接,即使在裡面呆一整天也不會覺得厭倦。該教堂建成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現在索菲亞教堂還陳列著許多考古文物和建築模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從聖索菲亞大教堂出來向前方直走200多米,就來到了基輔聖彌額爾金頂修道院。修道院包括大教堂、修道樓和前門樓金頂藍牆,前門左方牆上有紀念蘇聯時期饑荒的資料板和紀念碑,靠近前門兩邊牆上繪聖人畫像。聖彌額爾金頂修院的左方有座蘇聯式建築物,那是烏克蘭外交部。從外交部大樓左方的車路走約200米,途中會見到一個求婚銅像,銅像前方就是聖安德烈教堂,聖安德烈教堂坐落於基輔的陡峭的聖安德烈山,名字也是源於這座山,它俯瞰著古老的波迪爾街區,目前是烏克蘭的四大建築地標之一,壯麗的外表深深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的來訪。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聖安德烈教堂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共有兩層,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藝術品,莊嚴而又神聖,讓人讚歎不已。教堂由一個大穹頂和5個尖塔組成,教堂的外立面由6根科林斯式圓柱作裝飾,室內的窗戶和門由精美而華麗的墜飾作裝飾,壯觀無比,引人注目。旁邊遍佈紀念品小攤,向下步行可到達Podil區的安德烈斜坡,安德烈斜坡是基輔城中另一個吸引人的所在。從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hurch)開始的一長段斜坡在過去的歲月曾是眾多俄羅斯和烏克蘭文學家、藝術家聚集之地。據說列維坦、契訶夫和波烈諾夫都是這裡的常客。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基輔有著“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地處烏克蘭中北部地區,坐落於第聶伯河的中游兩岸,烏克蘭文化便在這裡形成。對於烏克蘭人民而言,這座城市並不僅僅是首都這麼簡單。她曾經受了無數次的戰亂、蕭條和浴火重生,在創鉅痛深中依舊堅強的走過了1000多年,美麗的第聶伯河流,蜿蜒曲折的流進了烏克蘭人民靈魂的深處,聯繫著一代又一代的烏克蘭人民。直到今天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基輔,一直在獨立和隱忍中散發著寧靜的美。基輔全市有1339座圖書館、12座劇院、23座博物館、17所高等學校,是烏克蘭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所以,逛完基輔,基本上對烏克蘭的瞭解就比較深刻。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有人說:西方的文明就是宗教的文明。西方人祖先起源於遊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導致他們性情野蠻,難以教化。而在古代西方的宗教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利用宗教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各種自然災難,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禍、福,以及社會秩序,提供了一種論證,為人提供了一種總體的世界觀。從而使得宗教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宗教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沒。因為,作為社會子系統的宗教具有其他社會體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宗教是任何一個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最必須的體制。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烏克蘭宗教主要有東正教、天主教、浸禮教、猶太教和馬蒙教。其中,東正教是烏克蘭第一大宗教,其教徒約佔全國信教人數的85%。位於首都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不僅僅是烏克蘭東正教信仰的靈魂,而且也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奇蹟。據說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之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教堂內部,保存了繪於11世紀早期、並且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鑲嵌畫(260平方米)和溼壁畫(3000平方米)創作群,另外還有大量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壁畫殘片。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菲亞”是希臘語“智慧”的意思。走進教堂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教堂中間碩大的空場,很像一個高而巨大的天井,個人得渺小和建築空間的巨大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名的敬畏從心底油然而生。周圍環繞的長廊,四周圍牆上伊斯蘭風格的花紋、東正教十字架的象徵以及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壁畫隨處可見,描繪得最多的是聖母、耶穌、施洗約翰等等人物。這些人物用馬賽克拼繪而成,五官清晰,表情如生。遺憾的是,教堂絕對禁止拍照,嬤嬤們散落在教堂各處,眼睛緊緊盯著帶相機進來的每一位遊客,一旦發現有拍照意向,就會穿過人群把想要拍照的念頭扼殺在搖籃裡,不能將這些傳世佳作記錄下來甚為可惜。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只有一處允許拍照,那就是巨大的聖母瑪利亞的藝術品,它是由15000個彩繪雞蛋拼組而成,看上去惟妙惟肖。不過即使拍這幅作品也有嬤嬤隨身跟著,以防遊客趁她們不注意拍教堂內部其他作品。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非亞的氣勢是莊嚴的,但它不凌厲。教徒和遊客都可以在教堂裡找到一處屬於自己的庇護角落,虔誠的祈禱或者安靜的冥想,任思緒在千年的塵埃中飄蕩;索非亞是寬容的,你可以稱頌基督的聖名,也可以讚美安拉的偉大。索非亞是多變的,肅穆而深沉、敬畏和敬仰、虔誠和誠懇,可以相得益彰的存在,令人目不暇接,即使在裡面呆一整天也不會覺得厭倦。該教堂建成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現在索菲亞教堂還陳列著許多考古文物和建築模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從聖索菲亞大教堂出來向前方直走200多米,就來到了基輔聖彌額爾金頂修道院。修道院包括大教堂、修道樓和前門樓金頂藍牆,前門左方牆上有紀念蘇聯時期饑荒的資料板和紀念碑,靠近前門兩邊牆上繪聖人畫像。聖彌額爾金頂修院的左方有座蘇聯式建築物,那是烏克蘭外交部。從外交部大樓左方的車路走約200米,途中會見到一個求婚銅像,銅像前方就是聖安德烈教堂,聖安德烈教堂坐落於基輔的陡峭的聖安德烈山,名字也是源於這座山,它俯瞰著古老的波迪爾街區,目前是烏克蘭的四大建築地標之一,壯麗的外表深深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的來訪。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聖安德烈教堂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共有兩層,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藝術品,莊嚴而又神聖,讓人讚歎不已。教堂由一個大穹頂和5個尖塔組成,教堂的外立面由6根科林斯式圓柱作裝飾,室內的窗戶和門由精美而華麗的墜飾作裝飾,壯觀無比,引人注目。旁邊遍佈紀念品小攤,向下步行可到達Podil區的安德烈斜坡,安德烈斜坡是基輔城中另一個吸引人的所在。從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hurch)開始的一長段斜坡在過去的歲月曾是眾多俄羅斯和烏克蘭文學家、藝術家聚集之地。據說列維坦、契訶夫和波烈諾夫都是這裡的常客。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說道基輔著名的宗教建築,聖弗拉基米爾主座教堂是不得不參觀的一處地標性建築。聖弗拉基米爾主座教堂是為了紀念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而建立的,它坐落在舍普琴科大道西北,緊臨基輔勝利廣場,是烏克蘭正教會基輔牧首區的主教座堂,外牆為鵝黃色,壯觀而華麗。華燈初上的夜幕十分,在昏黃燈光籠罩下的教堂,別有一番縹緲在其中。在基輔隨處可見的教堂就可以知道當地人對宗教有多麼的虔誠,在參觀教堂內部的時候,震撼不僅僅源於精美的壁畫,壯麗的建築,每一個在祈禱時虔誠的神情都深深的打動了我。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基輔有著“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地處烏克蘭中北部地區,坐落於第聶伯河的中游兩岸,烏克蘭文化便在這裡形成。對於烏克蘭人民而言,這座城市並不僅僅是首都這麼簡單。她曾經受了無數次的戰亂、蕭條和浴火重生,在創鉅痛深中依舊堅強的走過了1000多年,美麗的第聶伯河流,蜿蜒曲折的流進了烏克蘭人民靈魂的深處,聯繫著一代又一代的烏克蘭人民。直到今天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基輔,一直在獨立和隱忍中散發著寧靜的美。基輔全市有1339座圖書館、12座劇院、23座博物館、17所高等學校,是烏克蘭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所以,逛完基輔,基本上對烏克蘭的瞭解就比較深刻。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有人說:西方的文明就是宗教的文明。西方人祖先起源於遊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導致他們性情野蠻,難以教化。而在古代西方的宗教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利用宗教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各種自然災難,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禍、福,以及社會秩序,提供了一種論證,為人提供了一種總體的世界觀。從而使得宗教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宗教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沒。因為,作為社會子系統的宗教具有其他社會體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宗教是任何一個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最必須的體制。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烏克蘭宗教主要有東正教、天主教、浸禮教、猶太教和馬蒙教。其中,東正教是烏克蘭第一大宗教,其教徒約佔全國信教人數的85%。位於首都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不僅僅是烏克蘭東正教信仰的靈魂,而且也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奇蹟。據說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之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教堂內部,保存了繪於11世紀早期、並且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鑲嵌畫(260平方米)和溼壁畫(3000平方米)創作群,另外還有大量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壁畫殘片。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菲亞”是希臘語“智慧”的意思。走進教堂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教堂中間碩大的空場,很像一個高而巨大的天井,個人得渺小和建築空間的巨大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名的敬畏從心底油然而生。周圍環繞的長廊,四周圍牆上伊斯蘭風格的花紋、東正教十字架的象徵以及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壁畫隨處可見,描繪得最多的是聖母、耶穌、施洗約翰等等人物。這些人物用馬賽克拼繪而成,五官清晰,表情如生。遺憾的是,教堂絕對禁止拍照,嬤嬤們散落在教堂各處,眼睛緊緊盯著帶相機進來的每一位遊客,一旦發現有拍照意向,就會穿過人群把想要拍照的念頭扼殺在搖籃裡,不能將這些傳世佳作記錄下來甚為可惜。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只有一處允許拍照,那就是巨大的聖母瑪利亞的藝術品,它是由15000個彩繪雞蛋拼組而成,看上去惟妙惟肖。不過即使拍這幅作品也有嬤嬤隨身跟著,以防遊客趁她們不注意拍教堂內部其他作品。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非亞的氣勢是莊嚴的,但它不凌厲。教徒和遊客都可以在教堂裡找到一處屬於自己的庇護角落,虔誠的祈禱或者安靜的冥想,任思緒在千年的塵埃中飄蕩;索非亞是寬容的,你可以稱頌基督的聖名,也可以讚美安拉的偉大。索非亞是多變的,肅穆而深沉、敬畏和敬仰、虔誠和誠懇,可以相得益彰的存在,令人目不暇接,即使在裡面呆一整天也不會覺得厭倦。該教堂建成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現在索菲亞教堂還陳列著許多考古文物和建築模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從聖索菲亞大教堂出來向前方直走200多米,就來到了基輔聖彌額爾金頂修道院。修道院包括大教堂、修道樓和前門樓金頂藍牆,前門左方牆上有紀念蘇聯時期饑荒的資料板和紀念碑,靠近前門兩邊牆上繪聖人畫像。聖彌額爾金頂修院的左方有座蘇聯式建築物,那是烏克蘭外交部。從外交部大樓左方的車路走約200米,途中會見到一個求婚銅像,銅像前方就是聖安德烈教堂,聖安德烈教堂坐落於基輔的陡峭的聖安德烈山,名字也是源於這座山,它俯瞰著古老的波迪爾街區,目前是烏克蘭的四大建築地標之一,壯麗的外表深深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的來訪。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聖安德烈教堂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共有兩層,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藝術品,莊嚴而又神聖,讓人讚歎不已。教堂由一個大穹頂和5個尖塔組成,教堂的外立面由6根科林斯式圓柱作裝飾,室內的窗戶和門由精美而華麗的墜飾作裝飾,壯觀無比,引人注目。旁邊遍佈紀念品小攤,向下步行可到達Podil區的安德烈斜坡,安德烈斜坡是基輔城中另一個吸引人的所在。從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hurch)開始的一長段斜坡在過去的歲月曾是眾多俄羅斯和烏克蘭文學家、藝術家聚集之地。據說列維坦、契訶夫和波烈諾夫都是這裡的常客。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說道基輔著名的宗教建築,聖弗拉基米爾主座教堂是不得不參觀的一處地標性建築。聖弗拉基米爾主座教堂是為了紀念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而建立的,它坐落在舍普琴科大道西北,緊臨基輔勝利廣場,是烏克蘭正教會基輔牧首區的主教座堂,外牆為鵝黃色,壯觀而華麗。華燈初上的夜幕十分,在昏黃燈光籠罩下的教堂,別有一番縹緲在其中。在基輔隨處可見的教堂就可以知道當地人對宗教有多麼的虔誠,在參觀教堂內部的時候,震撼不僅僅源於精美的壁畫,壯麗的建築,每一個在祈禱時虔誠的神情都深深的打動了我。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只有置身其中以後,我才明白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捨身入教。相關測試結果顯示,即便在世界上最現代最世俗的國家—美國,仍然有94%-96%的人回答說自己“信仰上帝”,40%的人每週上教堂,59%的人認為宗教非常重要,90%的人感到神的愛。由此可見各傳統宗教中的清規戒律對幾乎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影響,宗教的教義成為人們生活行為的基本指導和主要評判標準。與此同時宗教也承擔整合社會價值觀的重任,能約束人的行為。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基輔有著“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地處烏克蘭中北部地區,坐落於第聶伯河的中游兩岸,烏克蘭文化便在這裡形成。對於烏克蘭人民而言,這座城市並不僅僅是首都這麼簡單。她曾經受了無數次的戰亂、蕭條和浴火重生,在創鉅痛深中依舊堅強的走過了1000多年,美麗的第聶伯河流,蜿蜒曲折的流進了烏克蘭人民靈魂的深處,聯繫著一代又一代的烏克蘭人民。直到今天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基輔,一直在獨立和隱忍中散發著寧靜的美。基輔全市有1339座圖書館、12座劇院、23座博物館、17所高等學校,是烏克蘭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所以,逛完基輔,基本上對烏克蘭的瞭解就比較深刻。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有人說:西方的文明就是宗教的文明。西方人祖先起源於遊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導致他們性情野蠻,難以教化。而在古代西方的宗教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利用宗教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各種自然災難,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禍、福,以及社會秩序,提供了一種論證,為人提供了一種總體的世界觀。從而使得宗教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宗教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沒。因為,作為社會子系統的宗教具有其他社會體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宗教是任何一個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最必須的體制。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烏克蘭宗教主要有東正教、天主教、浸禮教、猶太教和馬蒙教。其中,東正教是烏克蘭第一大宗教,其教徒約佔全國信教人數的85%。位於首都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不僅僅是烏克蘭東正教信仰的靈魂,而且也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奇蹟。據說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之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教堂內部,保存了繪於11世紀早期、並且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鑲嵌畫(260平方米)和溼壁畫(3000平方米)創作群,另外還有大量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壁畫殘片。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菲亞”是希臘語“智慧”的意思。走進教堂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教堂中間碩大的空場,很像一個高而巨大的天井,個人得渺小和建築空間的巨大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名的敬畏從心底油然而生。周圍環繞的長廊,四周圍牆上伊斯蘭風格的花紋、東正教十字架的象徵以及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壁畫隨處可見,描繪得最多的是聖母、耶穌、施洗約翰等等人物。這些人物用馬賽克拼繪而成,五官清晰,表情如生。遺憾的是,教堂絕對禁止拍照,嬤嬤們散落在教堂各處,眼睛緊緊盯著帶相機進來的每一位遊客,一旦發現有拍照意向,就會穿過人群把想要拍照的念頭扼殺在搖籃裡,不能將這些傳世佳作記錄下來甚為可惜。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只有一處允許拍照,那就是巨大的聖母瑪利亞的藝術品,它是由15000個彩繪雞蛋拼組而成,看上去惟妙惟肖。不過即使拍這幅作品也有嬤嬤隨身跟著,以防遊客趁她們不注意拍教堂內部其他作品。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非亞的氣勢是莊嚴的,但它不凌厲。教徒和遊客都可以在教堂裡找到一處屬於自己的庇護角落,虔誠的祈禱或者安靜的冥想,任思緒在千年的塵埃中飄蕩;索非亞是寬容的,你可以稱頌基督的聖名,也可以讚美安拉的偉大。索非亞是多變的,肅穆而深沉、敬畏和敬仰、虔誠和誠懇,可以相得益彰的存在,令人目不暇接,即使在裡面呆一整天也不會覺得厭倦。該教堂建成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現在索菲亞教堂還陳列著許多考古文物和建築模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從聖索菲亞大教堂出來向前方直走200多米,就來到了基輔聖彌額爾金頂修道院。修道院包括大教堂、修道樓和前門樓金頂藍牆,前門左方牆上有紀念蘇聯時期饑荒的資料板和紀念碑,靠近前門兩邊牆上繪聖人畫像。聖彌額爾金頂修院的左方有座蘇聯式建築物,那是烏克蘭外交部。從外交部大樓左方的車路走約200米,途中會見到一個求婚銅像,銅像前方就是聖安德烈教堂,聖安德烈教堂坐落於基輔的陡峭的聖安德烈山,名字也是源於這座山,它俯瞰著古老的波迪爾街區,目前是烏克蘭的四大建築地標之一,壯麗的外表深深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的來訪。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聖安德烈教堂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共有兩層,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藝術品,莊嚴而又神聖,讓人讚歎不已。教堂由一個大穹頂和5個尖塔組成,教堂的外立面由6根科林斯式圓柱作裝飾,室內的窗戶和門由精美而華麗的墜飾作裝飾,壯觀無比,引人注目。旁邊遍佈紀念品小攤,向下步行可到達Podil區的安德烈斜坡,安德烈斜坡是基輔城中另一個吸引人的所在。從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hurch)開始的一長段斜坡在過去的歲月曾是眾多俄羅斯和烏克蘭文學家、藝術家聚集之地。據說列維坦、契訶夫和波烈諾夫都是這裡的常客。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說道基輔著名的宗教建築,聖弗拉基米爾主座教堂是不得不參觀的一處地標性建築。聖弗拉基米爾主座教堂是為了紀念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而建立的,它坐落在舍普琴科大道西北,緊臨基輔勝利廣場,是烏克蘭正教會基輔牧首區的主教座堂,外牆為鵝黃色,壯觀而華麗。華燈初上的夜幕十分,在昏黃燈光籠罩下的教堂,別有一番縹緲在其中。在基輔隨處可見的教堂就可以知道當地人對宗教有多麼的虔誠,在參觀教堂內部的時候,震撼不僅僅源於精美的壁畫,壯麗的建築,每一個在祈禱時虔誠的神情都深深的打動了我。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只有置身其中以後,我才明白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捨身入教。相關測試結果顯示,即便在世界上最現代最世俗的國家—美國,仍然有94%-96%的人回答說自己“信仰上帝”,40%的人每週上教堂,59%的人認為宗教非常重要,90%的人感到神的愛。由此可見各傳統宗教中的清規戒律對幾乎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影響,宗教的教義成為人們生活行為的基本指導和主要評判標準。與此同時宗教也承擔整合社會價值觀的重任,能約束人的行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歷史上不論是在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西方傳統社會,還是在伊斯蘭教傳統社會,或是在以佛教為國教的傳統社會,宗教都是其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共同的價值體系和文化核心。而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的烏克蘭,一次次被侵略,一次次重建、新生,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信仰是整個種族得以延續的基礎,宗教在國民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可見。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基輔有著“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地處烏克蘭中北部地區,坐落於第聶伯河的中游兩岸,烏克蘭文化便在這裡形成。對於烏克蘭人民而言,這座城市並不僅僅是首都這麼簡單。她曾經受了無數次的戰亂、蕭條和浴火重生,在創鉅痛深中依舊堅強的走過了1000多年,美麗的第聶伯河流,蜿蜒曲折的流進了烏克蘭人民靈魂的深處,聯繫著一代又一代的烏克蘭人民。直到今天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基輔,一直在獨立和隱忍中散發著寧靜的美。基輔全市有1339座圖書館、12座劇院、23座博物館、17所高等學校,是烏克蘭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所以,逛完基輔,基本上對烏克蘭的瞭解就比較深刻。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有人說:西方的文明就是宗教的文明。西方人祖先起源於遊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導致他們性情野蠻,難以教化。而在古代西方的宗教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利用宗教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各種自然災難,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禍、福,以及社會秩序,提供了一種論證,為人提供了一種總體的世界觀。從而使得宗教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宗教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沒。因為,作為社會子系統的宗教具有其他社會體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宗教是任何一個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最必須的體制。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烏克蘭宗教主要有東正教、天主教、浸禮教、猶太教和馬蒙教。其中,東正教是烏克蘭第一大宗教,其教徒約佔全國信教人數的85%。位於首都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不僅僅是烏克蘭東正教信仰的靈魂,而且也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奇蹟。據說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之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教堂內部,保存了繪於11世紀早期、並且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鑲嵌畫(260平方米)和溼壁畫(3000平方米)創作群,另外還有大量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壁畫殘片。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菲亞”是希臘語“智慧”的意思。走進教堂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教堂中間碩大的空場,很像一個高而巨大的天井,個人得渺小和建築空間的巨大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名的敬畏從心底油然而生。周圍環繞的長廊,四周圍牆上伊斯蘭風格的花紋、東正教十字架的象徵以及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壁畫隨處可見,描繪得最多的是聖母、耶穌、施洗約翰等等人物。這些人物用馬賽克拼繪而成,五官清晰,表情如生。遺憾的是,教堂絕對禁止拍照,嬤嬤們散落在教堂各處,眼睛緊緊盯著帶相機進來的每一位遊客,一旦發現有拍照意向,就會穿過人群把想要拍照的念頭扼殺在搖籃裡,不能將這些傳世佳作記錄下來甚為可惜。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只有一處允許拍照,那就是巨大的聖母瑪利亞的藝術品,它是由15000個彩繪雞蛋拼組而成,看上去惟妙惟肖。不過即使拍這幅作品也有嬤嬤隨身跟著,以防遊客趁她們不注意拍教堂內部其他作品。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非亞的氣勢是莊嚴的,但它不凌厲。教徒和遊客都可以在教堂裡找到一處屬於自己的庇護角落,虔誠的祈禱或者安靜的冥想,任思緒在千年的塵埃中飄蕩;索非亞是寬容的,你可以稱頌基督的聖名,也可以讚美安拉的偉大。索非亞是多變的,肅穆而深沉、敬畏和敬仰、虔誠和誠懇,可以相得益彰的存在,令人目不暇接,即使在裡面呆一整天也不會覺得厭倦。該教堂建成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現在索菲亞教堂還陳列著許多考古文物和建築模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從聖索菲亞大教堂出來向前方直走200多米,就來到了基輔聖彌額爾金頂修道院。修道院包括大教堂、修道樓和前門樓金頂藍牆,前門左方牆上有紀念蘇聯時期饑荒的資料板和紀念碑,靠近前門兩邊牆上繪聖人畫像。聖彌額爾金頂修院的左方有座蘇聯式建築物,那是烏克蘭外交部。從外交部大樓左方的車路走約200米,途中會見到一個求婚銅像,銅像前方就是聖安德烈教堂,聖安德烈教堂坐落於基輔的陡峭的聖安德烈山,名字也是源於這座山,它俯瞰著古老的波迪爾街區,目前是烏克蘭的四大建築地標之一,壯麗的外表深深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的來訪。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聖安德烈教堂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共有兩層,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藝術品,莊嚴而又神聖,讓人讚歎不已。教堂由一個大穹頂和5個尖塔組成,教堂的外立面由6根科林斯式圓柱作裝飾,室內的窗戶和門由精美而華麗的墜飾作裝飾,壯觀無比,引人注目。旁邊遍佈紀念品小攤,向下步行可到達Podil區的安德烈斜坡,安德烈斜坡是基輔城中另一個吸引人的所在。從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hurch)開始的一長段斜坡在過去的歲月曾是眾多俄羅斯和烏克蘭文學家、藝術家聚集之地。據說列維坦、契訶夫和波烈諾夫都是這裡的常客。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說道基輔著名的宗教建築,聖弗拉基米爾主座教堂是不得不參觀的一處地標性建築。聖弗拉基米爾主座教堂是為了紀念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而建立的,它坐落在舍普琴科大道西北,緊臨基輔勝利廣場,是烏克蘭正教會基輔牧首區的主教座堂,外牆為鵝黃色,壯觀而華麗。華燈初上的夜幕十分,在昏黃燈光籠罩下的教堂,別有一番縹緲在其中。在基輔隨處可見的教堂就可以知道當地人對宗教有多麼的虔誠,在參觀教堂內部的時候,震撼不僅僅源於精美的壁畫,壯麗的建築,每一個在祈禱時虔誠的神情都深深的打動了我。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只有置身其中以後,我才明白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捨身入教。相關測試結果顯示,即便在世界上最現代最世俗的國家—美國,仍然有94%-96%的人回答說自己“信仰上帝”,40%的人每週上教堂,59%的人認為宗教非常重要,90%的人感到神的愛。由此可見各傳統宗教中的清規戒律對幾乎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影響,宗教的教義成為人們生活行為的基本指導和主要評判標準。與此同時宗教也承擔整合社會價值觀的重任,能約束人的行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歷史上不論是在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西方傳統社會,還是在伊斯蘭教傳統社會,或是在以佛教為國教的傳統社會,宗教都是其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共同的價值體系和文化核心。而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的烏克蘭,一次次被侵略,一次次重建、新生,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信仰是整個種族得以延續的基礎,宗教在國民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可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貼士

一、烏克蘭基輔行程建議:

Day1:基輔市中心徒步之旅—聖邁克爾廣場、安德烈斜坡、聖索菲亞大教堂、基輔黃金之門、赫雷夏蒂克街、獨立廣場。

二、Day2:切爾諾貝利隔離區。

三、Day3:參觀基輔沛克斯克拉修道院、二戰博物館、祖國母親。

四、Day4:參觀梅日戈爾耶-烏克蘭前總統豪華莊園、參觀烏克蘭民族服裝展廳。

更多行程建議,可以找烏克蘭當地最專業、最靠譜的旅行社BEINSEDE公司來定製安排,它們是一個由專家和旅行發燒友組成的旅行團隊。 Beinside公司網址:WWW.BEINSIDE.UA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基輔有著“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地處烏克蘭中北部地區,坐落於第聶伯河的中游兩岸,烏克蘭文化便在這裡形成。對於烏克蘭人民而言,這座城市並不僅僅是首都這麼簡單。她曾經受了無數次的戰亂、蕭條和浴火重生,在創鉅痛深中依舊堅強的走過了1000多年,美麗的第聶伯河流,蜿蜒曲折的流進了烏克蘭人民靈魂的深處,聯繫著一代又一代的烏克蘭人民。直到今天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基輔,一直在獨立和隱忍中散發著寧靜的美。基輔全市有1339座圖書館、12座劇院、23座博物館、17所高等學校,是烏克蘭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所以,逛完基輔,基本上對烏克蘭的瞭解就比較深刻。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有人說:西方的文明就是宗教的文明。西方人祖先起源於遊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導致他們性情野蠻,難以教化。而在古代西方的宗教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利用宗教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各種自然災難,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禍、福,以及社會秩序,提供了一種論證,為人提供了一種總體的世界觀。從而使得宗教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宗教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沒。因為,作為社會子系統的宗教具有其他社會體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宗教是任何一個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最必須的體制。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烏克蘭宗教主要有東正教、天主教、浸禮教、猶太教和馬蒙教。其中,東正教是烏克蘭第一大宗教,其教徒約佔全國信教人數的85%。位於首都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不僅僅是烏克蘭東正教信仰的靈魂,而且也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奇蹟。據說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之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教堂內部,保存了繪於11世紀早期、並且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鑲嵌畫(260平方米)和溼壁畫(3000平方米)創作群,另外還有大量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壁畫殘片。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菲亞”是希臘語“智慧”的意思。走進教堂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教堂中間碩大的空場,很像一個高而巨大的天井,個人得渺小和建築空間的巨大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名的敬畏從心底油然而生。周圍環繞的長廊,四周圍牆上伊斯蘭風格的花紋、東正教十字架的象徵以及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壁畫隨處可見,描繪得最多的是聖母、耶穌、施洗約翰等等人物。這些人物用馬賽克拼繪而成,五官清晰,表情如生。遺憾的是,教堂絕對禁止拍照,嬤嬤們散落在教堂各處,眼睛緊緊盯著帶相機進來的每一位遊客,一旦發現有拍照意向,就會穿過人群把想要拍照的念頭扼殺在搖籃裡,不能將這些傳世佳作記錄下來甚為可惜。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只有一處允許拍照,那就是巨大的聖母瑪利亞的藝術品,它是由15000個彩繪雞蛋拼組而成,看上去惟妙惟肖。不過即使拍這幅作品也有嬤嬤隨身跟著,以防遊客趁她們不注意拍教堂內部其他作品。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非亞的氣勢是莊嚴的,但它不凌厲。教徒和遊客都可以在教堂裡找到一處屬於自己的庇護角落,虔誠的祈禱或者安靜的冥想,任思緒在千年的塵埃中飄蕩;索非亞是寬容的,你可以稱頌基督的聖名,也可以讚美安拉的偉大。索非亞是多變的,肅穆而深沉、敬畏和敬仰、虔誠和誠懇,可以相得益彰的存在,令人目不暇接,即使在裡面呆一整天也不會覺得厭倦。該教堂建成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現在索菲亞教堂還陳列著許多考古文物和建築模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從聖索菲亞大教堂出來向前方直走200多米,就來到了基輔聖彌額爾金頂修道院。修道院包括大教堂、修道樓和前門樓金頂藍牆,前門左方牆上有紀念蘇聯時期饑荒的資料板和紀念碑,靠近前門兩邊牆上繪聖人畫像。聖彌額爾金頂修院的左方有座蘇聯式建築物,那是烏克蘭外交部。從外交部大樓左方的車路走約200米,途中會見到一個求婚銅像,銅像前方就是聖安德烈教堂,聖安德烈教堂坐落於基輔的陡峭的聖安德烈山,名字也是源於這座山,它俯瞰著古老的波迪爾街區,目前是烏克蘭的四大建築地標之一,壯麗的外表深深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的來訪。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聖安德烈教堂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共有兩層,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藝術品,莊嚴而又神聖,讓人讚歎不已。教堂由一個大穹頂和5個尖塔組成,教堂的外立面由6根科林斯式圓柱作裝飾,室內的窗戶和門由精美而華麗的墜飾作裝飾,壯觀無比,引人注目。旁邊遍佈紀念品小攤,向下步行可到達Podil區的安德烈斜坡,安德烈斜坡是基輔城中另一個吸引人的所在。從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hurch)開始的一長段斜坡在過去的歲月曾是眾多俄羅斯和烏克蘭文學家、藝術家聚集之地。據說列維坦、契訶夫和波烈諾夫都是這裡的常客。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說道基輔著名的宗教建築,聖弗拉基米爾主座教堂是不得不參觀的一處地標性建築。聖弗拉基米爾主座教堂是為了紀念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而建立的,它坐落在舍普琴科大道西北,緊臨基輔勝利廣場,是烏克蘭正教會基輔牧首區的主教座堂,外牆為鵝黃色,壯觀而華麗。華燈初上的夜幕十分,在昏黃燈光籠罩下的教堂,別有一番縹緲在其中。在基輔隨處可見的教堂就可以知道當地人對宗教有多麼的虔誠,在參觀教堂內部的時候,震撼不僅僅源於精美的壁畫,壯麗的建築,每一個在祈禱時虔誠的神情都深深的打動了我。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只有置身其中以後,我才明白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捨身入教。相關測試結果顯示,即便在世界上最現代最世俗的國家—美國,仍然有94%-96%的人回答說自己“信仰上帝”,40%的人每週上教堂,59%的人認為宗教非常重要,90%的人感到神的愛。由此可見各傳統宗教中的清規戒律對幾乎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影響,宗教的教義成為人們生活行為的基本指導和主要評判標準。與此同時宗教也承擔整合社會價值觀的重任,能約束人的行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歷史上不論是在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西方傳統社會,還是在伊斯蘭教傳統社會,或是在以佛教為國教的傳統社會,宗教都是其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共同的價值體系和文化核心。而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的烏克蘭,一次次被侵略,一次次重建、新生,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信仰是整個種族得以延續的基礎,宗教在國民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可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貼士

一、烏克蘭基輔行程建議:

Day1:基輔市中心徒步之旅—聖邁克爾廣場、安德烈斜坡、聖索菲亞大教堂、基輔黃金之門、赫雷夏蒂克街、獨立廣場。

二、Day2:切爾諾貝利隔離區。

三、Day3:參觀基輔沛克斯克拉修道院、二戰博物館、祖國母親。

四、Day4:參觀梅日戈爾耶-烏克蘭前總統豪華莊園、參觀烏克蘭民族服裝展廳。

更多行程建議,可以找烏克蘭當地最專業、最靠譜的旅行社BEINSEDE公司來定製安排,它們是一個由專家和旅行發燒友組成的旅行團隊。 Beinside公司網址:WWW.BEINSIDE.UA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往返烏克蘭基輔交通:建議大家乘坐烏克蘭國際航空公司(UIA)的航班,從北京(Beijing)直飛基輔(Boryspil airport in Kiev),無論是從飛行時間、飛行安全以及空乘體驗,烏航都會給到你驚喜。

住宿: 基輔費爾蒙特大飯店(Fairmont Grand Hotel Kyiv)——五星,能欣賞第聶伯河河岸的城市風光,寬敞豪華的酒店軟硬,是推崇這家酒店最大的理由;

基輔假日酒店(Holiday Inn KIEV)——四星,離大型購物廣場、主要歷史文化名勝很近,是這家酒店最大的賣點。

"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王小波說:“那一年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吃,想愛,還想在這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 也有人說“青春是多彩多味的,有不顧一切的拼搏,有永不退讓的堅持,有心有不甘的苦澀,有向著更廣闊天地一路往前跑的熱血和勇氣。”是啊,誰的青春不曾夢想著雲和天邊,哪個少年不曾嚮往詩和遠方,成長和好奇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站在20多歲尾巴上的我,也對遠方充滿了好奇,憑著一腔熱情和對遠方的渴望,我踏上了前往烏克蘭旅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美女成災!!!幾乎是所有外國人聽到烏克蘭的第一反應,我也不例外。但烏克蘭的歷史要比我們看起來的更曲折和多難。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薩爾瑪提亞人來了又走了,阿爾瓦人來了又走了,十字軍來了又走了,蒙古人來了又走了,沙皇來了又走了······ 處在腥風血雨中的烏克蘭一直生活在大國的夾縫中,整個國家的命運處於風雨飄搖中,被蹂躪、被奴役、被征服似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宿命。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作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和外交的國家而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烏克蘭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市場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上帝給了烏克蘭肥美的土地,也給了它幾個垂涎這塊糧倉的“壞鄰居”,歐洲列強和前老大哥俄羅斯都對它富饒的糧食垂涎三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現在的烏克蘭政局被分為三股力量,一是以臨時政府為代表的“政府派”(又被稱親歐美派),二是“親俄派”,三是堅持自主的“中間派”。“政府派”本來是反對派,一心想“脫亞入歐”,也趕走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組建了親歐臨時政府,但結果卻丟了克里米亞。“中間派”既不願“入歐”也不想得罪俄羅斯,只想能自主發展。風雨飄搖中的烏克蘭對許多旅行者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陌生而神祕的國度,而要理解今天的烏克蘭人,就必須仔細瞭解它的首都基輔,一座凝聚了歷史傳奇和時代脈絡的城市。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基輔有著“俄羅斯城市之母”之稱,地處烏克蘭中北部地區,坐落於第聶伯河的中游兩岸,烏克蘭文化便在這裡形成。對於烏克蘭人民而言,這座城市並不僅僅是首都這麼簡單。她曾經受了無數次的戰亂、蕭條和浴火重生,在創鉅痛深中依舊堅強的走過了1000多年,美麗的第聶伯河流,蜿蜒曲折的流進了烏克蘭人民靈魂的深處,聯繫著一代又一代的烏克蘭人民。直到今天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基輔,一直在獨立和隱忍中散發著寧靜的美。基輔全市有1339座圖書館、12座劇院、23座博物館、17所高等學校,是烏克蘭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所以,逛完基輔,基本上對烏克蘭的瞭解就比較深刻。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有人說:西方的文明就是宗教的文明。西方人祖先起源於遊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導致他們性情野蠻,難以教化。而在古代西方的宗教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利用宗教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諸如: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各種自然災難,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禍、福,以及社會秩序,提供了一種論證,為人提供了一種總體的世界觀。從而使得宗教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宗教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沒。因為,作為社會子系統的宗教具有其他社會體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宗教是任何一個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最必須的體制。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烏克蘭宗教主要有東正教、天主教、浸禮教、猶太教和馬蒙教。其中,東正教是烏克蘭第一大宗教,其教徒約佔全國信教人數的85%。位於首都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不僅僅是烏克蘭東正教信仰的靈魂,而且也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奇蹟。據說是智者雅羅斯拉夫為慶祝古羅斯軍隊戰勝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頌揚基督教而修建的,之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教堂內部,保存了繪於11世紀早期、並且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鑲嵌畫(260平方米)和溼壁畫(3000平方米)創作群,另外還有大量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壁畫殘片。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菲亞”是希臘語“智慧”的意思。走進教堂內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教堂中間碩大的空場,很像一個高而巨大的天井,個人得渺小和建築空間的巨大形成鮮明的對比,無名的敬畏從心底油然而生。周圍環繞的長廊,四周圍牆上伊斯蘭風格的花紋、東正教十字架的象徵以及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壁畫隨處可見,描繪得最多的是聖母、耶穌、施洗約翰等等人物。這些人物用馬賽克拼繪而成,五官清晰,表情如生。遺憾的是,教堂絕對禁止拍照,嬤嬤們散落在教堂各處,眼睛緊緊盯著帶相機進來的每一位遊客,一旦發現有拍照意向,就會穿過人群把想要拍照的念頭扼殺在搖籃裡,不能將這些傳世佳作記錄下來甚為可惜。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只有一處允許拍照,那就是巨大的聖母瑪利亞的藝術品,它是由15000個彩繪雞蛋拼組而成,看上去惟妙惟肖。不過即使拍這幅作品也有嬤嬤隨身跟著,以防遊客趁她們不注意拍教堂內部其他作品。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索非亞的氣勢是莊嚴的,但它不凌厲。教徒和遊客都可以在教堂裡找到一處屬於自己的庇護角落,虔誠的祈禱或者安靜的冥想,任思緒在千年的塵埃中飄蕩;索非亞是寬容的,你可以稱頌基督的聖名,也可以讚美安拉的偉大。索非亞是多變的,肅穆而深沉、敬畏和敬仰、虔誠和誠懇,可以相得益彰的存在,令人目不暇接,即使在裡面呆一整天也不會覺得厭倦。該教堂建成後,很快成為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現在索菲亞教堂還陳列著許多考古文物和建築模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從聖索菲亞大教堂出來向前方直走200多米,就來到了基輔聖彌額爾金頂修道院。修道院包括大教堂、修道樓和前門樓金頂藍牆,前門左方牆上有紀念蘇聯時期饑荒的資料板和紀念碑,靠近前門兩邊牆上繪聖人畫像。聖彌額爾金頂修院的左方有座蘇聯式建築物,那是烏克蘭外交部。從外交部大樓左方的車路走約200米,途中會見到一個求婚銅像,銅像前方就是聖安德烈教堂,聖安德烈教堂坐落於基輔的陡峭的聖安德烈山,名字也是源於這座山,它俯瞰著古老的波迪爾街區,目前是烏克蘭的四大建築地標之一,壯麗的外表深深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的來訪。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聖安德烈教堂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共有兩層,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藝術品,莊嚴而又神聖,讓人讚歎不已。教堂由一個大穹頂和5個尖塔組成,教堂的外立面由6根科林斯式圓柱作裝飾,室內的窗戶和門由精美而華麗的墜飾作裝飾,壯觀無比,引人注目。旁邊遍佈紀念品小攤,向下步行可到達Podil區的安德烈斜坡,安德烈斜坡是基輔城中另一個吸引人的所在。從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hurch)開始的一長段斜坡在過去的歲月曾是眾多俄羅斯和烏克蘭文學家、藝術家聚集之地。據說列維坦、契訶夫和波烈諾夫都是這裡的常客。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說道基輔著名的宗教建築,聖弗拉基米爾主座教堂是不得不參觀的一處地標性建築。聖弗拉基米爾主座教堂是為了紀念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而建立的,它坐落在舍普琴科大道西北,緊臨基輔勝利廣場,是烏克蘭正教會基輔牧首區的主教座堂,外牆為鵝黃色,壯觀而華麗。華燈初上的夜幕十分,在昏黃燈光籠罩下的教堂,別有一番縹緲在其中。在基輔隨處可見的教堂就可以知道當地人對宗教有多麼的虔誠,在參觀教堂內部的時候,震撼不僅僅源於精美的壁畫,壯麗的建築,每一個在祈禱時虔誠的神情都深深的打動了我。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只有置身其中以後,我才明白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捨身入教。相關測試結果顯示,即便在世界上最現代最世俗的國家—美國,仍然有94%-96%的人回答說自己“信仰上帝”,40%的人每週上教堂,59%的人認為宗教非常重要,90%的人感到神的愛。由此可見各傳統宗教中的清規戒律對幾乎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影響,宗教的教義成為人們生活行為的基本指導和主要評判標準。與此同時宗教也承擔整合社會價值觀的重任,能約束人的行為。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歷史上不論是在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西方傳統社會,還是在伊斯蘭教傳統社會,或是在以佛教為國教的傳統社會,宗教都是其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共同的價值體系和文化核心。而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的烏克蘭,一次次被侵略,一次次重建、新生,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信仰是整個種族得以延續的基礎,宗教在國民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可見。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貼士

一、烏克蘭基輔行程建議:

Day1:基輔市中心徒步之旅—聖邁克爾廣場、安德烈斜坡、聖索菲亞大教堂、基輔黃金之門、赫雷夏蒂克街、獨立廣場。

二、Day2:切爾諾貝利隔離區。

三、Day3:參觀基輔沛克斯克拉修道院、二戰博物館、祖國母親。

四、Day4:參觀梅日戈爾耶-烏克蘭前總統豪華莊園、參觀烏克蘭民族服裝展廳。

更多行程建議,可以找烏克蘭當地最專業、最靠譜的旅行社BEINSEDE公司來定製安排,它們是一個由專家和旅行發燒友組成的旅行團隊。 Beinside公司網址:WWW.BEINSIDE.UA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往返烏克蘭基輔交通:建議大家乘坐烏克蘭國際航空公司(UIA)的航班,從北京(Beijing)直飛基輔(Boryspil airport in Kiev),無論是從飛行時間、飛行安全以及空乘體驗,烏航都會給到你驚喜。

住宿: 基輔費爾蒙特大飯店(Fairmont Grand Hotel Kyiv)——五星,能欣賞第聶伯河河岸的城市風光,寬敞豪華的酒店軟硬,是推崇這家酒店最大的理由;

基輔假日酒店(Holiday Inn KIEV)——四星,離大型購物廣場、主要歷史文化名勝很近,是這家酒店最大的賣點。

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多年之後,探訪歐洲糧倉烏克蘭

餐廳:OSTANNYA BARYKADA——烏克蘭最神祕的革命餐廳;

KANAPA——烏克蘭最正宗的傳統餐廳;

RONIN——最跨界的烏克蘭日本餐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