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成綠洲 煤城換新顏

初夏的烏海,風和日麗,鳥語花香。誰也想不到,這裡曾經是一片沙漠和戈壁灘,如今卻榮膺了“國家園林城市”和“綠化模範城市”稱號,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沙漠綠洲!

這歸功於幾代烏海人的不懈努力。數十年來,一代代烏海人堅持不懈地在家園播綠、植綠,從自家庭院到公共場所,從城裡到郊外,從公園到防護林,從街道兩側到公路沿線,從山腳到山腰。綠色,從零星點綴,到一片片成林,再到城裡城外大面積簇擁鋪開,一點一點地改變著這片土地的色彩,滿眼的灰黃之地,而今綠色是城市的主色調。

建設美麗城區 打造綠色城市

曾幾何時,地處三大沙漠交匯處的烏海是自治區乃至全國沙化、荒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全市無法實施造林綠化的國土面積高達87.74萬畝。因為植被稀少,在不少老烏海人的記憶中,“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曾是一段分外痛苦的經歷。77歲的張秀英老人很早就遷居烏海。剛來烏海時看到的景象她至今記憶猶新:“城區周邊是茫茫的荒漠戈壁灘,漫天的黃沙肆意侵虐著這座城市。”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歷屆市委、政府將生態建設作為一項硬指標,萬眾一心,一株株、一片片播撒著綠色的希望。我市精心設計了生態改造模式,立志在沙漠中打造出一座園林城市來。從庭院綠化、廠礦綠化、道路綠化,到不斷加快城區公園和廣場建設。

市人民公園1984年正式開放接待遊人,是市民晨練、休閒、觀賞和娛樂的理想之地。

佔地140公頃的市植物園,是一處集育林、觀賞、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開放式城市園林。其前身是烏海市園林處育林苗圃,2004年9月建成對遊人開放。園林規劃面積2100畝,現有綠地1650畝,種植了常綠樹、落葉樹、花灌木以及一些沙生植物,種類達120種、30餘萬株。市植物園在發揮現有育林、科研功能的基礎上,按照以植物景觀為主,融入多種自然式園林景觀的建設思路,建成針葉林觀賞區、闊葉林觀賞區、花卉觀賞區、沙生植物區、小龍湖遊樂區、沙柳島景區、凝園等多個景區。

隨後,我市新建改建了葡萄主題公園、烏珠慕公園、青山翰墨園、法制公園、書法廣場、神華墨玉廣場、黃河風情園等一批主題鮮明、風格迥異的公園廣場,又增加了壩址公園、鳳凰河沿岸系列公園、烏海湖周邊景觀工程等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園林景觀,提高了城市綠化景觀的檔次和品位。

近年來,我市著力打造“五分鐘休閒綠地”和“十分鐘休閒圈”,全市已建成大型公園、廣場和街頭遊園逾百處,真正實現了“城在綠中、綠在城中”。

我市按照“綠隨路延、一街一景”的建設原則,不斷加大城市道路綠化建設力度。新建道路兩側設置20至50米寬的景觀綠帶,喬、灌、花、地被合理配置。對老街道、老舊小巷實施綠化提質改造,採取拓寬綠帶、增加層次搭配、加強修剪等措施,使原有老舊街道綠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形成了“春花、夏蔭、秋景、冬青”的綠化格局,建成由林蔭大道、機場路、海北大街、濱河大道、獅城街等組成的城市林蔭道路。

目前,全市建成區綠地總面積達2596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9平方米,城市街道綠化率達100%。

“現在我每天早晚都會去公園散步,累了就坐在樹蔭下的長椅上歇歇,現在的烏海到處都是綠色,到處都是鳥語花香。”張秀英說,“以前是不想出門,怕風沙吹,現在是出去了就不想回家。”

治理風沙源 沙海換新顏

走進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滿目的蔥綠讓人心情十分舒暢。然而,十幾年前,這裡還是漫山的石樑荒坡、風沙彌漫,視線可見的綠色唯有幾叢生命力頑強的檸條。

如今,經過沙源治理,山上的樹木已經鬱鬱蔥蔥、枝繁葉茂,路兩旁的樹木都吐出了新芽,一排排樟子鬆、雲杉、側柏延伸向遠處,與山腳下的黃河相接,青山綠水渾然一體,種植的檸條、楊樹、榆樹等抗旱樹種不僅綠化了環境,還起到了良好的降塵作用。

說起實施風沙源治理工程前的環境,市治沙站的第一批工作人員殷建平回憶,那時沙丘洶湧、綠色難覓、鳥獸鮮有蹤跡,每遇大風,到處沙塵瀰漫。

他們先鋪路,再沿著路一排排植樹,先形成網格,再在網格內種樹。“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們吃住在臨時搭建的蒙古包裡。夏天最熱的時候蒙古包裡能有40℃。”市治沙站職工殷建平說道,“就算這樣,我們還要挖坑、種樹、鋪設滴灌管道。”

沒過幾年,治沙看到了明顯成效,綠色逐漸蔓延開來,一片片黃沙被沙蒿、沙木蓼、沙冬青、梭梭、檸條等沙生灌木所覆蓋,如同一片綠色的海洋鑲嵌在海勃灣城區的南端。

目前,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已完成綠化面積2.4萬畝,把固有的荒涼及沙丘全部鎖死,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見綠、秋季結果,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生態景觀林。

綠向山坡爬 變身生態園

在海勃灣城區,綠意盈盈、花香鳥語的東山生態園就是一個理想的登山鍛鍊、休閒遊樂場所。要知道,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涼。“我們現在只看到了生態園的美,可最初,這裡堆滿垃圾。”負責東山生態園管理的胡建民說,“這裡種樹實在不易,難以下鎬不說,運樹苗、澆水灌溉也是麻煩事兒,機械運不到位,全憑人力。”

即便如此艱難,樹還是在東山腳下成片地種起來、活下來了,到2003年末,山上成型的林木達到851畝,雖然只有刺槐、側柏等少數幾個品種,可遠遠望去也已是綠色一片了。

從2005年開始,共青團烏海市委員會承建了東山北段的市青少年生態園,東山迎來了第二次植綠大潮。每到植樹季節,不論是學校裡的青少年團員,還是企事業單位裡的幹部職工,都會到東山上植樹。 經過兩次大規模建設和不間斷的植樹綠化,如今,東山南北兩段的山體綠化早已連成一體,東山生態園和青少年生態園也合二為一,正式更名為東山生態公園。二十年間,公園裡形成了長約8公里、寬200米至400米的東山防風固沙林帶和遊園景觀帶,東山山體實施綠化面積8000餘畝,其中種植面積4000畝、播撒沙生植物2000畝、恢復植被2000畝。東山腳下的公園裡還修建了景觀湖、涼亭、休閒步道等景觀設施。

“以前說東山,大家都說是荒山,可現在你看,多美啊!”市民劉秀梅感慨地說。百姓的誇獎,道出了東山生態園的鉅變——昔日的荒山頭已實現了華麗蛻變,成為百姓暢享綠色天地的生態公園。

而烏海,也隨著綠色慢慢爬上城市周圍的山坡,成為青山懷抱中的沙漠綠洲。

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綠色成為城市主色調,是烏海人多年的夢想,在幾代烏海林業人、園林人和全體市民共同努力下,在荒漠上創造出綠色奇蹟,為這片沙漠鋪滿了綠色,營造出了這片荒漠上的綠色家園。

我市將繼續構建“依山傍水綠色屏障、沿河沿路綠色走廊,點線面佈局合理、林水路緊密相連”的綠化大格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生態發展道路,繼續鍥而不捨地植綠、種綠、護綠,營造更加美好的綠色家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