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巢湖古鎮柘皋

文章作者:金勝昔(今非昔比)

故鄉柘皋,一座美麗的皖中巢北古鎮,一座擁有三千多年曆史的古鎮,清末安徽三大重鎮之一,全國重點中心鎮。古稱橐皋,“橐”音“拓”,後訛為“柘”。公元前483年,魯哀公會吳於橐皋,又稱“會吳城”,解放初期為巢縣政府所在地。


老家巢湖古鎮柘皋



柘皋河貫穿南北,將柘皋分為河東河西。春秋戰國時期便是楚吳邊界重鎮,地理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集市貿易繁榮,文人才子薈萃,商賈販夫雲集,名勝古蹟星羅,故事傳說繪色,素有“小上海”、“不夜城”之說。


老家巢湖古鎮柘皋



七十年代,我出生在鎮北五里地的村莊金府。雖離鎮不遠,卻很少上街。那個年代,農村日子普遍過得清苦,到了冬天夜半雞叫時分,母親便挑擔大蒜或芹芽冰天雪地的趕到鎮上去賣。小中午時,我和妹妹便守在村口,著急的盼著母親的歸來。著急是因為饞癮犯了,鎮上的點心可是誘人得很!“三尖”,一種在爐壁上炕的燒餅,枕型,表層撒上芝麻、蔥花,外焦裡嫩,鹹甜兩種。另一種叫“獅子頭”,油炸點心,通體金黃,用新上市的菜籽油炸透炸酥卻不糊,可見老師傅們掌控火候的功夫了得。放寒假便央求母親帶上一起去鎮上,寒冬臘月,瑟瑟發抖,屁顛屁顛的跟著,不就是想吃柘皋的早點和買幾本“小人書”嘛!


老家巢湖古鎮柘皋



菜市在東門旅社旁,天不亮以燈火通明,商販雲集,人頭攢動,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六七點鐘,商鋪店戶陸續開張,各式叫賣吆喝聲不絕於耳。玉蘭橋頭最著名的“迎河軒”內熱氣騰騰,十來張八仙桌座無虛席,店小二肩搭白色毛巾端茶倒水,穿梭其間。“您好!幾位?裡邊請!”“小菜一碟”、“麵皮一份”、“鍋貼來啦”,其聲深遠悠長,繞屋懸樑。食客們品茶菜賞,閒話家常,喜色昂揚。把我這個鄉里娃羨慕的不要不要的,要是能住在街上有多好!

九十年代,我考進柘皋中學,父親也調回柘皋,全家住進玉蘭橋下的老鎮委會,臨河而居,房子是五六十年代的青磚小瓦房,院中一塊一人高的大石碑記錄柘皋的歷史,當時還和同學一起抄錄下來,家裡小院裡散落幾塊殘破的石碑,可惜參軍回來這些石碑和抄錄的碑文不知所蹤。高中三年,我走遍了柘皋的每個角落,墨青色錚亮的青石板記載著歷史的足跡,木樓翹簷畫棟,青磚黛瓦馬頭牆,斑駁的牆面爬滿了青苔,小巷深深曲直通幽,古井壇蓋繩印道道。


老家巢湖古鎮柘皋



聽老人們津津樂道講述古鎮前世今生,鎮東現板橋小學魯哀公會見吳王夫差的會吳城,原軋花廠的大慈庵,三板橋孔子晒書講學的晒書墩。鎮南峏山白龍洞,南嶽公園。鎮西現柘皋小學北側的城隍廟,陸園村的關帝廟,原柘皋油廠北側曹仁屯兵的九步三井,東側典韋墓,橋西原電影院北側的高井驛,橋西原鎮委會西側的金朝興衣冠冢,橋西的羅漢寺。鎮中石樑河(柘皋河,唐宋稱石樑河)上朱元璋詔令修建的玉蘭橋(遇難橋),北閘李鴻章當鋪。鎮北的東嶽廟,原輪窯廠古樓口漢墓等等。本該是一座古蹟眾多的文化重鎮,然多數毀於戰亂年代,人們保護文物意識淡薄,給當代子孫發展旅遊產業帶來遺憾。


老家巢湖古鎮柘皋



柘皋,吳楚之地,人才輩出。明初開國將領沂國公金朝興,清代詩人湯懋綱。清代文學家楊欲仁,現代作家、翻譯家高植,安徽大學校長楊亮功,老革命周衣冰,詩人、地理學家闞家蓂,以及尹同耀等。

可喜的是二OOO年以後,當地深感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大力保護修繕古蹟民居,依託古鎮、老街、柘皋早點等文化品牌,先後打造正月過太平橋,夏至賽龍舟、舞龍燈、遊老街、品早茶等民俗文化活動,發展特色旅遊,吸引八方來賓。


老家巢湖古鎮柘皋



柘皋的發展任重道遠,要借鑑其他古鎮發展的成功經驗,要不斷的探索創新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理念,分批新建開發修繕保護人文歷史古蹟,整修柘皋河道及治理柘皋河水,加大道路改造、興建旅遊基礎設施、優化古鎮自然環境,增強千年古鎮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投資、旅遊。讓我們的家鄉越來越美、越來越好!加油!柘皋!


老家巢湖古鎮柘皋

(圖片:昂雲)

最憶是巢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