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文章 郭德綱 相聲 德雲社 中國青年雜誌 2019-07-23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文/張慧聰

郭德綱在德雲社終場小曲《大實話》裡唱道:“沒有君子,不養藝人。”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句話頗有脅迫的意味。在中國,藝人地位曾經很低,被稱為“戲子”,這種觀念至今餘音未絕。

在藝人廣受歧視的年代,向觀眾要錢幾近乞討,只能是“求賞”,而絕不可能“賣票”。這是一種無契約的交易,由於“藝”滿足的是高層需求,所以“可有可無”,說起來快樂無價,無價可以是千金不換,也可以是一文不值,觀眾隨時可以轉身就走,就算看到最後,錢包也還捂在手裡。“沒有君子,不養藝人”,這可以算是一句離徹底拉下臉要錢只差半步的懇求。

在娛樂工業大發達的今天,藝人賺錢的方式早已經歷了數代升級。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文/張慧聰

郭德綱在德雲社終場小曲《大實話》裡唱道:“沒有君子,不養藝人。”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句話頗有脅迫的意味。在中國,藝人地位曾經很低,被稱為“戲子”,這種觀念至今餘音未絕。

在藝人廣受歧視的年代,向觀眾要錢幾近乞討,只能是“求賞”,而絕不可能“賣票”。這是一種無契約的交易,由於“藝”滿足的是高層需求,所以“可有可無”,說起來快樂無價,無價可以是千金不換,也可以是一文不值,觀眾隨時可以轉身就走,就算看到最後,錢包也還捂在手裡。“沒有君子,不養藝人”,這可以算是一句離徹底拉下臉要錢只差半步的懇求。

在娛樂工業大發達的今天,藝人賺錢的方式早已經歷了數代升級。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誰的價值

流量明星的底氣來自於瘋狂的吸金能力,而吸金能力則來自市場的真實認可。眾口鑠金,亦能點金生金,在娛樂的世界裡,大眾即正義。

理論上,自由市場上交易都有其公平性,片方願付8000萬給明星,意味著他們認為對方能帶來遠多於8000萬的收益。這8000萬背後是什麼?考慮最常規的商業模型:製片方用8000萬請到明星出演,視頻平臺基於對人氣所能帶來播放量的估計,願意用一個高價購買片子播放權(一個常見的情況是,平臺與製片方的購買合同在開拍前就開始談,而請某明星出演則成為購買條件),抱著對曝光量的預期,廣告商買下視頻廣告,接下來片子上線,千千萬萬觀眾在平臺首頁看到這位明星的劇照而點進視頻,片子迎來大量播放,廣告也隨著一起播出,最終帶動了商品購買。

如果一切順利,每一個角色都將從上游買家那裡獲益,而最上端的上游則是普通的消費者——他們為看某位明星而看到商家廣告並因此下單,他們是這8000萬的源頭。這是流量經濟的典型邏輯,流量明星為何叫流量明星,說到底是因為他們能帶來“瀏覽商品的人流量”,進而產生購買量——此事最為關鍵,而除此之外,都不重要。

商業模型當然不止這一種,但無論如何,明星賺到的這8000萬最終將來自於他/她的粉絲,從這個邏輯看,說“我就值這個價”並無問題,然而由此可見,明星們對自己與粉絲的關係認定,可以說與相聲演員同粉絲的關係大為不同。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文/張慧聰

郭德綱在德雲社終場小曲《大實話》裡唱道:“沒有君子,不養藝人。”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句話頗有脅迫的意味。在中國,藝人地位曾經很低,被稱為“戲子”,這種觀念至今餘音未絕。

在藝人廣受歧視的年代,向觀眾要錢幾近乞討,只能是“求賞”,而絕不可能“賣票”。這是一種無契約的交易,由於“藝”滿足的是高層需求,所以“可有可無”,說起來快樂無價,無價可以是千金不換,也可以是一文不值,觀眾隨時可以轉身就走,就算看到最後,錢包也還捂在手裡。“沒有君子,不養藝人”,這可以算是一句離徹底拉下臉要錢只差半步的懇求。

在娛樂工業大發達的今天,藝人賺錢的方式早已經歷了數代升級。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誰的價值

流量明星的底氣來自於瘋狂的吸金能力,而吸金能力則來自市場的真實認可。眾口鑠金,亦能點金生金,在娛樂的世界裡,大眾即正義。

理論上,自由市場上交易都有其公平性,片方願付8000萬給明星,意味著他們認為對方能帶來遠多於8000萬的收益。這8000萬背後是什麼?考慮最常規的商業模型:製片方用8000萬請到明星出演,視頻平臺基於對人氣所能帶來播放量的估計,願意用一個高價購買片子播放權(一個常見的情況是,平臺與製片方的購買合同在開拍前就開始談,而請某明星出演則成為購買條件),抱著對曝光量的預期,廣告商買下視頻廣告,接下來片子上線,千千萬萬觀眾在平臺首頁看到這位明星的劇照而點進視頻,片子迎來大量播放,廣告也隨著一起播出,最終帶動了商品購買。

如果一切順利,每一個角色都將從上游買家那裡獲益,而最上端的上游則是普通的消費者——他們為看某位明星而看到商家廣告並因此下單,他們是這8000萬的源頭。這是流量經濟的典型邏輯,流量明星為何叫流量明星,說到底是因為他們能帶來“瀏覽商品的人流量”,進而產生購買量——此事最為關鍵,而除此之外,都不重要。

商業模型當然不止這一種,但無論如何,明星賺到的這8000萬最終將來自於他/她的粉絲,從這個邏輯看,說“我就值這個價”並無問題,然而由此可見,明星們對自己與粉絲的關係認定,可以說與相聲演員同粉絲的關係大為不同。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怎樣的關係

在當代運作的推手下,藝人與觀眾的關係變得複雜而詭異。人與人的關係十分脆弱,一旦一方打破了相互尊重的平衡,那麼尊重就再也難以回來——這對雙方都是如此。

無論輕蔑侮辱還是閉眼吹捧,兩種方式都悄然取消了某一方作為“人”的資格,粉絲對偶像的戀愛禁止條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不過嚴格來說,在最尖端的現代娛樂工業邏輯裡,“粉絲”和“偶像”似乎都並不作為“人”這一個體被看待。偶像是一種“工件”,經流水線打造後生產出來,如果能賺錢,說明生產成功,反之則失敗。只要嚴格監控流水線流程,將次品率控制在一定範圍裡,即能穩賺不賠。

某年輕藝人在採訪中對練習生經歷不堪回首,坦言成名後才開始“找自己”,這或可歸為馬克思所言“人的異化”。遺憾的是,在這一場域中,只有充分異化,粉絲才會失去理智,才會荷包大開,而這正是當代娛樂運作者們苦心追求的效果,這種效果在瘋狂的粉絲身上得以充分體現。

在此處列舉粉絲的狂熱行為已無必要,有很多文章已經深入展示並剖析了令人歎為觀止的當代追星奇觀——其宮鬥般的複雜、軍隊般的森嚴讓外人不寒而慄,其中的弄潮兒藉此獲得高收入又令人咋舌。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文/張慧聰

郭德綱在德雲社終場小曲《大實話》裡唱道:“沒有君子,不養藝人。”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句話頗有脅迫的意味。在中國,藝人地位曾經很低,被稱為“戲子”,這種觀念至今餘音未絕。

在藝人廣受歧視的年代,向觀眾要錢幾近乞討,只能是“求賞”,而絕不可能“賣票”。這是一種無契約的交易,由於“藝”滿足的是高層需求,所以“可有可無”,說起來快樂無價,無價可以是千金不換,也可以是一文不值,觀眾隨時可以轉身就走,就算看到最後,錢包也還捂在手裡。“沒有君子,不養藝人”,這可以算是一句離徹底拉下臉要錢只差半步的懇求。

在娛樂工業大發達的今天,藝人賺錢的方式早已經歷了數代升級。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誰的價值

流量明星的底氣來自於瘋狂的吸金能力,而吸金能力則來自市場的真實認可。眾口鑠金,亦能點金生金,在娛樂的世界裡,大眾即正義。

理論上,自由市場上交易都有其公平性,片方願付8000萬給明星,意味著他們認為對方能帶來遠多於8000萬的收益。這8000萬背後是什麼?考慮最常規的商業模型:製片方用8000萬請到明星出演,視頻平臺基於對人氣所能帶來播放量的估計,願意用一個高價購買片子播放權(一個常見的情況是,平臺與製片方的購買合同在開拍前就開始談,而請某明星出演則成為購買條件),抱著對曝光量的預期,廣告商買下視頻廣告,接下來片子上線,千千萬萬觀眾在平臺首頁看到這位明星的劇照而點進視頻,片子迎來大量播放,廣告也隨著一起播出,最終帶動了商品購買。

如果一切順利,每一個角色都將從上游買家那裡獲益,而最上端的上游則是普通的消費者——他們為看某位明星而看到商家廣告並因此下單,他們是這8000萬的源頭。這是流量經濟的典型邏輯,流量明星為何叫流量明星,說到底是因為他們能帶來“瀏覽商品的人流量”,進而產生購買量——此事最為關鍵,而除此之外,都不重要。

商業模型當然不止這一種,但無論如何,明星賺到的這8000萬最終將來自於他/她的粉絲,從這個邏輯看,說“我就值這個價”並無問題,然而由此可見,明星們對自己與粉絲的關係認定,可以說與相聲演員同粉絲的關係大為不同。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怎樣的關係

在當代運作的推手下,藝人與觀眾的關係變得複雜而詭異。人與人的關係十分脆弱,一旦一方打破了相互尊重的平衡,那麼尊重就再也難以回來——這對雙方都是如此。

無論輕蔑侮辱還是閉眼吹捧,兩種方式都悄然取消了某一方作為“人”的資格,粉絲對偶像的戀愛禁止條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不過嚴格來說,在最尖端的現代娛樂工業邏輯裡,“粉絲”和“偶像”似乎都並不作為“人”這一個體被看待。偶像是一種“工件”,經流水線打造後生產出來,如果能賺錢,說明生產成功,反之則失敗。只要嚴格監控流水線流程,將次品率控制在一定範圍裡,即能穩賺不賠。

某年輕藝人在採訪中對練習生經歷不堪回首,坦言成名後才開始“找自己”,這或可歸為馬克思所言“人的異化”。遺憾的是,在這一場域中,只有充分異化,粉絲才會失去理智,才會荷包大開,而這正是當代娛樂運作者們苦心追求的效果,這種效果在瘋狂的粉絲身上得以充分體現。

在此處列舉粉絲的狂熱行為已無必要,有很多文章已經深入展示並剖析了令人歎為觀止的當代追星奇觀——其宮鬥般的複雜、軍隊般的森嚴讓外人不寒而慄,其中的弄潮兒藉此獲得高收入又令人咋舌。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異化終究帶不來真誠

由於粉絲對偶像總是“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粉起來足夠狂熱,而一旦鬧了“彆扭”,反噬起來也相當可怕。

飯圈的一個奇景是“大粉脫粉動搖根本”,即某明星粉絲團中頗有影響力的粉絲領袖突然宣佈不再當他/她的粉絲,從此一別兩寬江湖不見,於是小粉絲嗚呼哀哉,明星本人心裡感受也酸酸的。

通常意義下的“大粉”甚至粉絲團團長,都是陪著明星在毫無人氣時一路走來的,有的甚至算明星的半個朋友。

天長日久,粉絲為了偶像拼盡全力,搭上時間金錢甚至健康,覺得自己就有了足夠的資格搖起“為了你好”的大旗管東管西;而明星從年少一路走來,早過了孤立無援的時期,有錢有資源有足夠數量的粉絲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即便再念著那份舊情,粉絲個體的存在也被廣義的“粉絲”二字代替,自然受不了某個人對自己的指手畫腳。

我們能夠看到,偶像和粉絲在這種關係下,對自我的定位都發生了扭曲。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文/張慧聰

郭德綱在德雲社終場小曲《大實話》裡唱道:“沒有君子,不養藝人。”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句話頗有脅迫的意味。在中國,藝人地位曾經很低,被稱為“戲子”,這種觀念至今餘音未絕。

在藝人廣受歧視的年代,向觀眾要錢幾近乞討,只能是“求賞”,而絕不可能“賣票”。這是一種無契約的交易,由於“藝”滿足的是高層需求,所以“可有可無”,說起來快樂無價,無價可以是千金不換,也可以是一文不值,觀眾隨時可以轉身就走,就算看到最後,錢包也還捂在手裡。“沒有君子,不養藝人”,這可以算是一句離徹底拉下臉要錢只差半步的懇求。

在娛樂工業大發達的今天,藝人賺錢的方式早已經歷了數代升級。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誰的價值

流量明星的底氣來自於瘋狂的吸金能力,而吸金能力則來自市場的真實認可。眾口鑠金,亦能點金生金,在娛樂的世界裡,大眾即正義。

理論上,自由市場上交易都有其公平性,片方願付8000萬給明星,意味著他們認為對方能帶來遠多於8000萬的收益。這8000萬背後是什麼?考慮最常規的商業模型:製片方用8000萬請到明星出演,視頻平臺基於對人氣所能帶來播放量的估計,願意用一個高價購買片子播放權(一個常見的情況是,平臺與製片方的購買合同在開拍前就開始談,而請某明星出演則成為購買條件),抱著對曝光量的預期,廣告商買下視頻廣告,接下來片子上線,千千萬萬觀眾在平臺首頁看到這位明星的劇照而點進視頻,片子迎來大量播放,廣告也隨著一起播出,最終帶動了商品購買。

如果一切順利,每一個角色都將從上游買家那裡獲益,而最上端的上游則是普通的消費者——他們為看某位明星而看到商家廣告並因此下單,他們是這8000萬的源頭。這是流量經濟的典型邏輯,流量明星為何叫流量明星,說到底是因為他們能帶來“瀏覽商品的人流量”,進而產生購買量——此事最為關鍵,而除此之外,都不重要。

商業模型當然不止這一種,但無論如何,明星賺到的這8000萬最終將來自於他/她的粉絲,從這個邏輯看,說“我就值這個價”並無問題,然而由此可見,明星們對自己與粉絲的關係認定,可以說與相聲演員同粉絲的關係大為不同。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怎樣的關係

在當代運作的推手下,藝人與觀眾的關係變得複雜而詭異。人與人的關係十分脆弱,一旦一方打破了相互尊重的平衡,那麼尊重就再也難以回來——這對雙方都是如此。

無論輕蔑侮辱還是閉眼吹捧,兩種方式都悄然取消了某一方作為“人”的資格,粉絲對偶像的戀愛禁止條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不過嚴格來說,在最尖端的現代娛樂工業邏輯裡,“粉絲”和“偶像”似乎都並不作為“人”這一個體被看待。偶像是一種“工件”,經流水線打造後生產出來,如果能賺錢,說明生產成功,反之則失敗。只要嚴格監控流水線流程,將次品率控制在一定範圍裡,即能穩賺不賠。

某年輕藝人在採訪中對練習生經歷不堪回首,坦言成名後才開始“找自己”,這或可歸為馬克思所言“人的異化”。遺憾的是,在這一場域中,只有充分異化,粉絲才會失去理智,才會荷包大開,而這正是當代娛樂運作者們苦心追求的效果,這種效果在瘋狂的粉絲身上得以充分體現。

在此處列舉粉絲的狂熱行為已無必要,有很多文章已經深入展示並剖析了令人歎為觀止的當代追星奇觀——其宮鬥般的複雜、軍隊般的森嚴讓外人不寒而慄,其中的弄潮兒藉此獲得高收入又令人咋舌。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異化終究帶不來真誠

由於粉絲對偶像總是“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粉起來足夠狂熱,而一旦鬧了“彆扭”,反噬起來也相當可怕。

飯圈的一個奇景是“大粉脫粉動搖根本”,即某明星粉絲團中頗有影響力的粉絲領袖突然宣佈不再當他/她的粉絲,從此一別兩寬江湖不見,於是小粉絲嗚呼哀哉,明星本人心裡感受也酸酸的。

通常意義下的“大粉”甚至粉絲團團長,都是陪著明星在毫無人氣時一路走來的,有的甚至算明星的半個朋友。

天長日久,粉絲為了偶像拼盡全力,搭上時間金錢甚至健康,覺得自己就有了足夠的資格搖起“為了你好”的大旗管東管西;而明星從年少一路走來,早過了孤立無援的時期,有錢有資源有足夠數量的粉絲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即便再念著那份舊情,粉絲個體的存在也被廣義的“粉絲”二字代替,自然受不了某個人對自己的指手畫腳。

我們能夠看到,偶像和粉絲在這種關係下,對自我的定位都發生了扭曲。

流量明星與觀眾粉絲的異化論

偶像明星一方面希望獲得千萬粉絲流量,為自己花錢為自己打call陷入狂熱不知疲憊,自己從此走向事業巔峰,一方面又希望這些粉絲全然都是理智的,皆是被自己的才華所吸引,對自己全無要求,畢生夙願是支持自己“自由地飛翔”。

而粉絲的矛盾則在於高喊著“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對外口徑皆是“我什麼都不圖,偶像開心我就開心”,卻在對方做出某些“開心”的選擇時勃然大怒,企圖用自己的付出套牢對方,甚至粉轉黑。

說白了,流量明星與粉絲關係異化的“表”為“你戀著我,我愛著你”,“裡”卻是不折不扣的各取所需,紅塵交換。

感動上了頭,也不一定能變成感情,當雙方的出發點都是“你喜歡什麼樣的,我就演個什麼樣的”,這樣的扭曲和異化註定無法成就一段健康的關係。

這時候回頭來看相聲演員一行裡的觀念,它雖然傳統,甚至老舊,卻可能包含了更健康的藝人/觀眾關係——演出的本質從商業角度看是一場交易,藝人承認並感恩自己被觀眾認可與供養,粉絲也承認自己在這段關係裡最多能得到什麼,雙方都擁有體面與尊嚴,有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這種關係有益於形成整個圈子的良性循環:觀眾追求藝術品質,藝人追求精益求精。

在流量明星們風生水起的時候,依然有很多藝人在堅守初心,他們真正地專注於專業和工作,用優秀的作品而非花裡胡哨的曝光來獲得認可,他們的粉絲也不會為他們做瘋狂的事,卻會為他們的技藝而讚歎,也會為他們的好作品埋單。他們賺的錢比流量少很多,心卻比流量靜很多。

到頭來,其實人與人的關係本就應如那個流傳甚廣的笑話那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管好你自己。

原載於《中國青年》2019年第5期

責編:百寶

審發:敏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