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功到處少人知!揭開太極拳“鬆肩”的祕密

文章 楊澄甫 採天之氣借地之力 2017-05-11

呼吸之外有玄機,一息還來始見奇。

虛實快慢皆由我,真功到處少人知。

我在上篇文章中寫到了鬆胯的方法,胯是下肢的根節,根節不鬆,內氣必阻塞於此,也就不可能鬆沉到腳下,這也是很多人為什麼習練太極拳會膝蓋痛的一個重要原因,內氣下不去,各個關節就不能得到滋養,這時的內氣所起到的作用就相當於軸承中的潤滑油,如果,再著急著進行苦練,可以相像,關節在沒有滋養的情況下,進行幹磨,不痛不得滑膜炎才是怪事。

真功到處少人知!揭開太極拳“鬆肩”的祕密

今天我試著根據自己的所學,把鬆肩的方法,描述出來,大概分為三個步驟,供大家參考。

真功到處少人知!揭開太極拳“鬆肩”的祕密

一、認知到肩

楊澄甫宗師《太極拳說十要 》“沉肩墜肘”中對沉肩是這樣說的:“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記得先師曾講過:“全身關節,唯肩最難鬆也,因常人太愛面子,故常端起架子,肩怎能松下。”由此可見,鬆肩不僅涉及肢體訓練,還要有心理心態方面的訓練。理解了這個,就能明白為什麼肩難鬆了。

二、感知到肩

鬆肩一般的人更多的是理解為肩關節的鬆開,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在太極拳訓練體系裡,所謂的鬆肩是指把整個肩胛骨鬆開。

修煉的過程為,當功修到打通大椎穴,內氣過脛椎時,才能感知到肩,記得當年先師說脛椎為人體的第二命門,只有將脛椎骨節節節鬆開,此時,才能體悟到身體以脛椎為界,頭部向上升起,肩以下向下沉降,此時的感覺是整個肩胛骨如一皮筋繫於頂上。

內氣貫通雙臂後,注入手掌,兩臂猶如兩根皮筋,兩手猶如兩個鉛球,平時感知不到有什麼威力,當與人搭手或推手時,對手明顯感知到自己的兩手雙臂,如注鉛般沉重,振動不易,第二天,必手臂痠痛難忍!

三、開始鬆肩

鬆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概分為“鬆脛椎、衝玉枕、拉耳筋、入天宮”四個階段。每個階段要用不同的功法:過脛椎用劃圈、衝玉枕用打坐、拉耳筋用摔臂、入天宮用意引。下面我試著一一描述如下:

真功到處少人知!揭開太極拳“鬆肩”的祕密

一是鬆脛椎用劃圈,這個功法與之前文章中所描述的九大關節的順逆纏絲的功法相同,就是意想用頭劃平縱橫三個順逆圈,因我們後天修煉之人,大多從事腦力勞動,為低頭一族,只有把脛椎各個關節通過劃圈鬆活後,內氣才能貫通脛椎,向上升騰,進而到達上丹田。

二是衝玉枕用打坐,這個功法在之前的文章裡也有描述,這個玉枕穴如碗倒扣,要想衝開,十分艱難!只有用打坐積功的方法,用意引氣,向上不斷的滋養耳後兩條大筋,迂迴攻擊,日久功深,可漸漸衝開此穴。

三是拉耳筋用摔臂,這個功法分定步練習和活步練習,定步和活步又分順腿發力和拗腿發力兩種。定步練習時,以順腿右腿發力為例,用意把內氣向右腿下引,同時,內氣的反作用力把右臂慢慢托起,當臂的高度達到與身體平行時,突然,撤掉下壓之氣,右臂失重下落於右腿外側,同時,右側耳筋得到拉伸。順腿右側、拗腿左右側同理。

四是入天宮用意引。兩根耳後大筋鬆開後,內氣可以步入天宮,在上丹田凝聚,逐漸擴大地盤,滋養大腦,隨著日久功深,自己會感覺到像是衝破地皮的禪蛹,頭部被內氣充盈,向上托起,顯得異常挺拔,有獲得重生之感。當內氣逐漸充滿上丹田後,會繼續向左右頭角凝聚,使得牛角磁化、軟化。自此,頂頭懸之功練成了,此時,全身大部分重量,被頭部向上的升力輕輕托起,這種向上的力量,減輕了身體壓在腿部的重力,功夫越深,腿部所承受的重力越小,越可以最大限度的解放雙腿,使得雙腿變得異常靈活,這就是祕譜裡所寫的:“滿身輕利頂頭懸”的真正含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