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並不遙遠——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

遠去的並不遙遠

——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作者 杜望成

(劉亦農, 男,1946年11月生,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陝西渭南師專成人教育部教育學副教授。66屆高中畢業生(老三屆)。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考入陝西渭南師專中文系學習,後入陝西師大教育系進修,1985年回渭南師專從事《教育學》教學。1996年兼任學校成教部副部長,主管教學工作。他從事高校教學工作以來,在校內外曾任過《教育學》、《人才學》、《學校管理學》等學科的教學。)

"

遠去的並不遙遠

——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作者 杜望成

(劉亦農, 男,1946年11月生,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陝西渭南師專成人教育部教育學副教授。66屆高中畢業生(老三屆)。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考入陝西渭南師專中文系學習,後入陝西師大教育系進修,1985年回渭南師專從事《教育學》教學。1996年兼任學校成教部副部長,主管教學工作。他從事高校教學工作以來,在校內外曾任過《教育學》、《人才學》、《學校管理學》等學科的教學。)

遠去的並不遙遠——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劉亦農先生近照

收到劉亦農先生用掛號信寄來的郵包,已是傍晚。拆開牛皮紙的包裝,露出了一本秋香色封面的新書——《遠去的記憶續集》。在燈光的陪伴下,從卷首的彩色照片到卷中的文字,再到末頁的黑白照片,一頁頁地閱過,已是午夜時分。閉卷而思,我想起了先生那本與這本格調相同的姊妹篇《遠去的記憶》,是的,續集就是前集的續本,它們應該是同集的。只是時間的先後,形成了書卷的分集……這一夜,久久不能入眠。

《遠去的記憶》、《遠去的記憶續集》收錄的文章,絕大部分是劉亦農先生退休後的博文,而這些博文幾乎篇篇我在其博客上都讀過,許多文章我還收藏,還推薦給了我的博友。當《遠去的記憶》刊印出版時,我還把它當作紙質的儲存卡;當《遠去的記憶續集》捧在手中,我才真正感到了它們的分量。先生的這部《遠去的記憶》(含續集,下同),飽含了先生的心血,傾注了先生的激情,隱寓著先生的理想,寄託著先生的希望。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晚年最放心不下的是有無“墊頭的東西”,他把可以傳世的力作比喻為人去世後“墊頭的磚頭或枕頭”。對於古稀之年的劉亦農先生來說,曾經主編過在陝西省省屬10所師範院校通用的教材《新編普通教育學》、《新編普通教育學輔助教材》;參與主編過全國大中專教學用書《普通教育學》;還主編出版了《渭南歷史名人》、《千年古鎮 多彩赤水》等多部書籍,可謂成績斐然。然而,如果拋開專業的書籍不算,那麼,《遠去的記憶》無疑是先生的力作,也是先生可以“墊頭的東西”。

"

遠去的並不遙遠

——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作者 杜望成

(劉亦農, 男,1946年11月生,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陝西渭南師專成人教育部教育學副教授。66屆高中畢業生(老三屆)。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考入陝西渭南師專中文系學習,後入陝西師大教育系進修,1985年回渭南師專從事《教育學》教學。1996年兼任學校成教部副部長,主管教學工作。他從事高校教學工作以來,在校內外曾任過《教育學》、《人才學》、《學校管理學》等學科的教學。)

遠去的並不遙遠——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劉亦農先生近照

收到劉亦農先生用掛號信寄來的郵包,已是傍晚。拆開牛皮紙的包裝,露出了一本秋香色封面的新書——《遠去的記憶續集》。在燈光的陪伴下,從卷首的彩色照片到卷中的文字,再到末頁的黑白照片,一頁頁地閱過,已是午夜時分。閉卷而思,我想起了先生那本與這本格調相同的姊妹篇《遠去的記憶》,是的,續集就是前集的續本,它們應該是同集的。只是時間的先後,形成了書卷的分集……這一夜,久久不能入眠。

《遠去的記憶》、《遠去的記憶續集》收錄的文章,絕大部分是劉亦農先生退休後的博文,而這些博文幾乎篇篇我在其博客上都讀過,許多文章我還收藏,還推薦給了我的博友。當《遠去的記憶》刊印出版時,我還把它當作紙質的儲存卡;當《遠去的記憶續集》捧在手中,我才真正感到了它們的分量。先生的這部《遠去的記憶》(含續集,下同),飽含了先生的心血,傾注了先生的激情,隱寓著先生的理想,寄託著先生的希望。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晚年最放心不下的是有無“墊頭的東西”,他把可以傳世的力作比喻為人去世後“墊頭的磚頭或枕頭”。對於古稀之年的劉亦農先生來說,曾經主編過在陝西省省屬10所師範院校通用的教材《新編普通教育學》、《新編普通教育學輔助教材》;參與主編過全國大中專教學用書《普通教育學》;還主編出版了《渭南歷史名人》、《千年古鎮 多彩赤水》等多部書籍,可謂成績斐然。然而,如果拋開專業的書籍不算,那麼,《遠去的記憶》無疑是先生的力作,也是先生可以“墊頭的東西”。

遠去的並不遙遠——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遠去的記憶》封面

《遠去的記憶》是一曲劉亦農先生寫給故鄉的牧歌。從該部書第一篇文章《我的家史》,到最後一篇文章《一個大學生創建的古舊書店》,到處充溢著先生對故鄉的眷戀和熱愛。從故鄉的山水到故鄉的人文,從故鄉的歷史到故鄉的今天,從故鄉的名人到故鄉的麻雀,從故鄉的“匪患”到故鄉的小吃,從故鄉的小學到故鄉的大學,從故鄉的水利工程到故鄉的綠化事業……處處有先生的筆跡,篇篇是先生的謳歌。《赤水河橋上橋的故事》、《渭華赤水河上的故事》、《水城堡子水圍城》、《赤水鎮的古樹》、《赤水鎮的飲食小吃》、《渭南漫話》、《關於渭南瑞泉中學的記憶和遐思》、《渭南師院——我可愛的家園》……似曲曲婉轉悠揚的牧歌在永久地回放。

《遠去的記憶》是一曲劉亦農先生對親情友情的頌歌。先生孝悌兼備,師道慈心,為人忠厚,重情重義。《遠去的記憶》中不僅記述了自己為人處事的故事,而且闡述了自己為人處事的趨向。為了闡發自己的做人的準則,作者將自己的意願化為對親情友情的讚歌,一篇篇短文情真意切,一曲曲讚歌盡訴衷腸。《我的大哥》、《女兒為我洗頭洗腳的故事》、《高存德孝親事略》、《孝兒劉政軍》、《辛夷木蘭花》、《我一生一世的摯友陳洪謙》、《我的忘年交學友馬學斌》、《生不逢時的悲哀》、《67年前老師的題字》、《三幅字畫 三代人的情緣》……如曲曲情深意長的頌歌在腦際飄蕩。

"

遠去的並不遙遠

——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作者 杜望成

(劉亦農, 男,1946年11月生,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陝西渭南師專成人教育部教育學副教授。66屆高中畢業生(老三屆)。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考入陝西渭南師專中文系學習,後入陝西師大教育系進修,1985年回渭南師專從事《教育學》教學。1996年兼任學校成教部副部長,主管教學工作。他從事高校教學工作以來,在校內外曾任過《教育學》、《人才學》、《學校管理學》等學科的教學。)

遠去的並不遙遠——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劉亦農先生近照

收到劉亦農先生用掛號信寄來的郵包,已是傍晚。拆開牛皮紙的包裝,露出了一本秋香色封面的新書——《遠去的記憶續集》。在燈光的陪伴下,從卷首的彩色照片到卷中的文字,再到末頁的黑白照片,一頁頁地閱過,已是午夜時分。閉卷而思,我想起了先生那本與這本格調相同的姊妹篇《遠去的記憶》,是的,續集就是前集的續本,它們應該是同集的。只是時間的先後,形成了書卷的分集……這一夜,久久不能入眠。

《遠去的記憶》、《遠去的記憶續集》收錄的文章,絕大部分是劉亦農先生退休後的博文,而這些博文幾乎篇篇我在其博客上都讀過,許多文章我還收藏,還推薦給了我的博友。當《遠去的記憶》刊印出版時,我還把它當作紙質的儲存卡;當《遠去的記憶續集》捧在手中,我才真正感到了它們的分量。先生的這部《遠去的記憶》(含續集,下同),飽含了先生的心血,傾注了先生的激情,隱寓著先生的理想,寄託著先生的希望。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晚年最放心不下的是有無“墊頭的東西”,他把可以傳世的力作比喻為人去世後“墊頭的磚頭或枕頭”。對於古稀之年的劉亦農先生來說,曾經主編過在陝西省省屬10所師範院校通用的教材《新編普通教育學》、《新編普通教育學輔助教材》;參與主編過全國大中專教學用書《普通教育學》;還主編出版了《渭南歷史名人》、《千年古鎮 多彩赤水》等多部書籍,可謂成績斐然。然而,如果拋開專業的書籍不算,那麼,《遠去的記憶》無疑是先生的力作,也是先生可以“墊頭的東西”。

遠去的並不遙遠——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遠去的記憶》封面

《遠去的記憶》是一曲劉亦農先生寫給故鄉的牧歌。從該部書第一篇文章《我的家史》,到最後一篇文章《一個大學生創建的古舊書店》,到處充溢著先生對故鄉的眷戀和熱愛。從故鄉的山水到故鄉的人文,從故鄉的歷史到故鄉的今天,從故鄉的名人到故鄉的麻雀,從故鄉的“匪患”到故鄉的小吃,從故鄉的小學到故鄉的大學,從故鄉的水利工程到故鄉的綠化事業……處處有先生的筆跡,篇篇是先生的謳歌。《赤水河橋上橋的故事》、《渭華赤水河上的故事》、《水城堡子水圍城》、《赤水鎮的古樹》、《赤水鎮的飲食小吃》、《渭南漫話》、《關於渭南瑞泉中學的記憶和遐思》、《渭南師院——我可愛的家園》……似曲曲婉轉悠揚的牧歌在永久地回放。

《遠去的記憶》是一曲劉亦農先生對親情友情的頌歌。先生孝悌兼備,師道慈心,為人忠厚,重情重義。《遠去的記憶》中不僅記述了自己為人處事的故事,而且闡述了自己為人處事的趨向。為了闡發自己的做人的準則,作者將自己的意願化為對親情友情的讚歌,一篇篇短文情真意切,一曲曲讚歌盡訴衷腸。《我的大哥》、《女兒為我洗頭洗腳的故事》、《高存德孝親事略》、《孝兒劉政軍》、《辛夷木蘭花》、《我一生一世的摯友陳洪謙》、《我的忘年交學友馬學斌》、《生不逢時的悲哀》、《67年前老師的題字》、《三幅字畫 三代人的情緣》……如曲曲情深意長的頌歌在腦際飄蕩。

遠去的並不遙遠——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1950年代劉亦農家合影

《遠去的記憶》是一曲記述劉亦農先生辛勤奮鬥的凱歌。先生出生於平民家庭,自幼生活艱辛,他發憤忘食,尤喜讀書寫作。十年務農,臨近中年,跨入大學學堂,先學生而後教師,再而院系領導,其桃李無數,著作顯赫,躋身名流之列,名揚故鄉梓里。一路的艱辛,一路的汗水,一路的勤奮,一路的凱歌。《我的家史》、《艱苦的歲月 艱難的水利工程》、《我們的大學夢》、《我所知道的渭南師院半個世紀的變遷》、《渭南師院——我可愛的家園》、《我一生一世的摯友陳洪謙》、《赤水鎮的古樹》……像曲曲催人奮進的凱歌在天宇間鳴響。

讀《遠去的記憶》,如同與作者對話。書中大多數文章採用了口頭文學的形式,使用了大量的口頭語。如“確實是太美了!”“真是令人生恨啊!”“這些我不想多說了,說說感想感慨吧。”“男男女女,都要出牛力氣啊!”……作者用這樣的文字說事論理,猶如當年他在農村修水庫時,夜晚給同鄉的青年講故事,也同他給身邊的老友拉家常,給人以親切、柔和的感覺,能迅速地縮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在兩者間建立起融洽的、具有親和力的寫作與閱讀關係。這也是作者的博客受捧、博文接地氣受歡迎的奧祕所在。作者在文章中較多地使用了方言、口頭禪、調侃、感嘆等句式,使文章活潑、有趣,使讀者輕鬆、歡喜,它構成了該書的一大亮點。當然,書中也同樣有許多使用書面語言的文章,如有關學術書籍的序言,其句式規範、嚴謹、不拖沓,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

另外,作者在文章的選材上,多采用了自己親為、親睹、親聞的事例,因而,其無論大小,都瞭然於胸,能信手拈來,且揮灑自如,既引人入勝,又往往給讀者以意猶未盡的感覺,能收到吸引更多眼球的效果。作者還在書中展示了諸多的照片,採用了文圖互補的方式,使書中文章的表述更加生動和翔實,使一些意猶未盡的文章得到舒展與延伸,進一步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及收藏價值。

"

遠去的並不遙遠

——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作者 杜望成

(劉亦農, 男,1946年11月生,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陝西渭南師專成人教育部教育學副教授。66屆高中畢業生(老三屆)。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考入陝西渭南師專中文系學習,後入陝西師大教育系進修,1985年回渭南師專從事《教育學》教學。1996年兼任學校成教部副部長,主管教學工作。他從事高校教學工作以來,在校內外曾任過《教育學》、《人才學》、《學校管理學》等學科的教學。)

遠去的並不遙遠——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劉亦農先生近照

收到劉亦農先生用掛號信寄來的郵包,已是傍晚。拆開牛皮紙的包裝,露出了一本秋香色封面的新書——《遠去的記憶續集》。在燈光的陪伴下,從卷首的彩色照片到卷中的文字,再到末頁的黑白照片,一頁頁地閱過,已是午夜時分。閉卷而思,我想起了先生那本與這本格調相同的姊妹篇《遠去的記憶》,是的,續集就是前集的續本,它們應該是同集的。只是時間的先後,形成了書卷的分集……這一夜,久久不能入眠。

《遠去的記憶》、《遠去的記憶續集》收錄的文章,絕大部分是劉亦農先生退休後的博文,而這些博文幾乎篇篇我在其博客上都讀過,許多文章我還收藏,還推薦給了我的博友。當《遠去的記憶》刊印出版時,我還把它當作紙質的儲存卡;當《遠去的記憶續集》捧在手中,我才真正感到了它們的分量。先生的這部《遠去的記憶》(含續集,下同),飽含了先生的心血,傾注了先生的激情,隱寓著先生的理想,寄託著先生的希望。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晚年最放心不下的是有無“墊頭的東西”,他把可以傳世的力作比喻為人去世後“墊頭的磚頭或枕頭”。對於古稀之年的劉亦農先生來說,曾經主編過在陝西省省屬10所師範院校通用的教材《新編普通教育學》、《新編普通教育學輔助教材》;參與主編過全國大中專教學用書《普通教育學》;還主編出版了《渭南歷史名人》、《千年古鎮 多彩赤水》等多部書籍,可謂成績斐然。然而,如果拋開專業的書籍不算,那麼,《遠去的記憶》無疑是先生的力作,也是先生可以“墊頭的東西”。

遠去的並不遙遠——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遠去的記憶》封面

《遠去的記憶》是一曲劉亦農先生寫給故鄉的牧歌。從該部書第一篇文章《我的家史》,到最後一篇文章《一個大學生創建的古舊書店》,到處充溢著先生對故鄉的眷戀和熱愛。從故鄉的山水到故鄉的人文,從故鄉的歷史到故鄉的今天,從故鄉的名人到故鄉的麻雀,從故鄉的“匪患”到故鄉的小吃,從故鄉的小學到故鄉的大學,從故鄉的水利工程到故鄉的綠化事業……處處有先生的筆跡,篇篇是先生的謳歌。《赤水河橋上橋的故事》、《渭華赤水河上的故事》、《水城堡子水圍城》、《赤水鎮的古樹》、《赤水鎮的飲食小吃》、《渭南漫話》、《關於渭南瑞泉中學的記憶和遐思》、《渭南師院——我可愛的家園》……似曲曲婉轉悠揚的牧歌在永久地回放。

《遠去的記憶》是一曲劉亦農先生對親情友情的頌歌。先生孝悌兼備,師道慈心,為人忠厚,重情重義。《遠去的記憶》中不僅記述了自己為人處事的故事,而且闡述了自己為人處事的趨向。為了闡發自己的做人的準則,作者將自己的意願化為對親情友情的讚歌,一篇篇短文情真意切,一曲曲讚歌盡訴衷腸。《我的大哥》、《女兒為我洗頭洗腳的故事》、《高存德孝親事略》、《孝兒劉政軍》、《辛夷木蘭花》、《我一生一世的摯友陳洪謙》、《我的忘年交學友馬學斌》、《生不逢時的悲哀》、《67年前老師的題字》、《三幅字畫 三代人的情緣》……如曲曲情深意長的頌歌在腦際飄蕩。

遠去的並不遙遠——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1950年代劉亦農家合影

《遠去的記憶》是一曲記述劉亦農先生辛勤奮鬥的凱歌。先生出生於平民家庭,自幼生活艱辛,他發憤忘食,尤喜讀書寫作。十年務農,臨近中年,跨入大學學堂,先學生而後教師,再而院系領導,其桃李無數,著作顯赫,躋身名流之列,名揚故鄉梓里。一路的艱辛,一路的汗水,一路的勤奮,一路的凱歌。《我的家史》、《艱苦的歲月 艱難的水利工程》、《我們的大學夢》、《我所知道的渭南師院半個世紀的變遷》、《渭南師院——我可愛的家園》、《我一生一世的摯友陳洪謙》、《赤水鎮的古樹》……像曲曲催人奮進的凱歌在天宇間鳴響。

讀《遠去的記憶》,如同與作者對話。書中大多數文章採用了口頭文學的形式,使用了大量的口頭語。如“確實是太美了!”“真是令人生恨啊!”“這些我不想多說了,說說感想感慨吧。”“男男女女,都要出牛力氣啊!”……作者用這樣的文字說事論理,猶如當年他在農村修水庫時,夜晚給同鄉的青年講故事,也同他給身邊的老友拉家常,給人以親切、柔和的感覺,能迅速地縮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在兩者間建立起融洽的、具有親和力的寫作與閱讀關係。這也是作者的博客受捧、博文接地氣受歡迎的奧祕所在。作者在文章中較多地使用了方言、口頭禪、調侃、感嘆等句式,使文章活潑、有趣,使讀者輕鬆、歡喜,它構成了該書的一大亮點。當然,書中也同樣有許多使用書面語言的文章,如有關學術書籍的序言,其句式規範、嚴謹、不拖沓,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

另外,作者在文章的選材上,多采用了自己親為、親睹、親聞的事例,因而,其無論大小,都瞭然於胸,能信手拈來,且揮灑自如,既引人入勝,又往往給讀者以意猶未盡的感覺,能收到吸引更多眼球的效果。作者還在書中展示了諸多的照片,採用了文圖互補的方式,使書中文章的表述更加生動和翔實,使一些意猶未盡的文章得到舒展與延伸,進一步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及收藏價值。

遠去的並不遙遠——讀劉亦農《遠去的記憶》有感

劉亦農在成教學院與部下、外籍教師合影

該書收錄的文章的篇幅多控制在2000字左右,一事一議,一事一文,以小品文居多。其適應了當前文化“快餐”的趨勢,是群眾文化活動現實的要求,也是當前博客的博文比大塊頭文章點擊率高的重要因素。

我與劉亦農先生是同鄉。我的父親與先生的長兄是赤水農校和西北軍政大學的同學。先生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擔任過生產大隊的團支部書記、科研站長;我也與其在鄉間務農,其後也參與過團支部的工作;先生先我上大學,我赴其後塵,與先生同校同科。故鄉是同一條街,交情是兩三代人。多少年來,我得到了先生從未間斷的關懷、幫助和教導。先生不僅是我的同鄉、校友,而且是我的長輩和師長,更是我的忘年交好友。曾處共同的生活環境,近似的生活經歷,使我讀先生這部書有切膚之感。先生自嘲寫這些是為了“樂趣”,實則隱藏了他沉重的社會擔當。讀《遠去的記憶》,使我更加了解了先生的細膩情感和博大胸懷,也對先生的崇敬有加。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杜望成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