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法真正理解我們的父親,這是生活要付出的代價

文學 厄普代克 小說 大學 有書有影 2017-06-18

1

聊聊父親。

美國作家厄普代克有個短篇小說,叫《父親的眼淚》。

這是一篇看上去很奇怪的小說,因為它的情節非常懶散,標題雖然是“父親的眼淚”,可父親這個角色只佔了小說非常少的篇幅。

小說一開頭,故事的主人公——一個大二的男生,正在車站與父親告別。

厄普代克是這樣描寫的:“父親握著我的手道別時,我看到他的眼睛,頓時驚呆了,幾乎不知所措,他眼裡分明閃爍著淚花。”

從這些眼淚中,“我”自然看出了父親對兒子的那份愛,不過,“我”很快就調整了心情,去迎接自己嶄新的生活。

因為對“我”而言,大學時光才剛開始沒多久,“我”年輕的女朋友正在另一個車站等待著“我”,整個世界對於“我”來說都是充滿新鮮感的。

這次告別之後,小說中只有一次短暫地提及了一下父親。

之後,小說忽然加速前行,“我”已經變成了一個老人。在一次老年人的同學聚會上,有個老同學問“我”父親的情況,“我”告訴他,父親早就因為心臟病而去世了。

之後,厄普代克用非常節制的筆調回憶了主人公父親的去世。

那時“我”和妻子還在意大利,“我”忽然接到來自母親的電話,她說父親心臟病犯了。

在母親的要求下,“我”準備回國,當航班在倫敦耽擱的時候,“我”得知了父親已經去世的消息。

小說的結尾是這樣寫的:“我們躺在床上,妻子摟著我,說‘哭吧’。雖然我覺得這是哭的時候,我哭也的確無可厚非。可我相信我當時沒有哭,父親已經把我的眼淚流光了。”

我們沒法真正理解我們的父親,這是生活要付出的代價

2

這篇小說讀上去雖然有點奇怪,但它所寫的卻是最真的現實。

當我們步入大學的時候,我們滿腦子所想的就是如何揮霍我們的時間與自由。

談戀愛也好,和同齡人玩耍也好,我們似乎總有一大堆的事可以做,在那個時候,我們很難再能想到父親。

小說中,妻子所佔的篇幅很大,從當年的大學女友到妻子,再到前妻,“我”生活中的很多時間,是被前後兩任妻子所佔據的。

這也是我們最真實的生活反映,我們終有一天會離開父親所在的那個家,創建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家。

於是,在餘後的人生中,我們的家成為核心,而父親所在的那個家變成了附屬。

這篇短篇小說就像一個被壓縮過的人生,父親在我們生命中所佔的比重,並沒有我們所以為的那麼大。

小說中有一句金句,叫“愛記憶中的人容易,難的是當他們出現在你面前時。”

這就像我們經常調侃說,上大學的時候想家想父母,真正回家待個三天,卻又想著要逃離。

這是因為記憶是有選擇的,對於父母,我們總是記著他們對我們好的時候,而事實上,他們也有令我們感到不那麼舒服的時候。

我們總是在記憶中愛著父親,在文章中看到令我們潸然淚下的父愛,但是面對父親本人,我們有時連好好溝通都做不到。

我們沒法真正理解我們的父親,這是生活要付出的代價

3

小說在描寫“我”成為老人的時候,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們都老了,甚至連父輩都體諒地去世,以便讓我們可以去取代他們的位置。”

為人子女的,大多也有一天會為人父母。

我們這一代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把孩子當朋友處。不過,我們心裡也清楚,當他們步入大學,擁有大把的自由時光時,他們自然更喜歡和同齡人相處。

他們會像曾經的我們一樣,去體驗這個世界的新奇,去感受生活中那麼多迷人的未知。

而我們,也終將像我們的父母一樣,逐漸變得邊緣。我們會進入另一種狀態,一種追不上孩子步點的狀態。

人生真的是很有意思,你從一個小孩,成長到一個撫養小孩的大人,最後又變成一個把孩子送出去的老人。

你經歷了一遍你的父母親所經歷過的事,而由於有了共同的經歷,你開始理解他們。

只是到了那時,父母已經開始衰老,而我們也只有走到像父母那般衰老的時候,才能繼續理解他們。

也就是說,我們和父母之間永遠橫亙著時間,而正是這該死的時間,讓我們距離更好地理解父母,永遠差了一步。

那個在車站送別兒子而落淚的父親,他的眼淚,兒子其實並沒有完全讀懂。

兒子以為父親只是傷感於一次離別,而父親的眼淚之所以會滑落,是因為他明白這次離別,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永別。

我們沒法真正理解我們的父親,這是生活要付出的代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