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入選“考古奧斯卡”

文物 瓷器 文化 三湘都市報 2017-04-14

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入選“考古奧斯卡”

本報4月12日訊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剛剛結束,記者從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處瞭解到在25個初選入選項目中選出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我省的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成功入選。

據悉,評選結果由專家庫隨機抽選的來自故宮博物院、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學等單位的21位專家組成的評審團評出。

■記者 吳岱霞

A 代表古代中國 最先進的煉鋅技術

桂陽冶煉歷史悠久,西漢桂陽郡設置金官,東漢桂陽郡設置鐵官,唐代設桂陽監,成為中國重要的金屬礦產和鑄幣重鎮;清朝時期桂陽仍然為鑄幣原料主要產區,桂陽因此有“千年礦都”之美譽。

桂陽縣礦冶遺址數量多、規模大,冶煉金屬類型多樣,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冶金技術、資源與社會發展關係具有重要價值。2016年7月至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對桂陽縣境內14處大型煉鋅遺址開展了專項調查,對明清時期的桐木嶺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2016年11月8日本報記者到達考古發掘現場進行了實地採訪。

桐木嶺遺址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仁義鎮大坊村和浩塘鎮桐木嶺村交界處,遺址面積約11萬平方米。遺址中心有一煉渣堆積形成的山體平臺,此檯面上呈“品”字形分佈三個功能單元,一個用於焙燒,兩個用於冶煉。焙燒單元內有6條焙燒臺,焙燒臺上有焙燒爐。冶煉單元中分佈著1-3個冶煉區域,每個區域內以槽形爐為主體。

經過發掘,發現了一批以煉鋅為主的多金屬冶煉遺蹟,焙燒臺、槽形爐、攪拌坑、洗煤坑、沉澱坑、提煉灶、儲料坑歷歷在目,冶煉場基本的設施都有發現,旁邊還有配套的房屋基址,冶煉單元出土了一系列較完整的冶煉工具,有坩堝、冷凝兜、冷凝收集器、鐵蓋、託墊、精煉鍋等,並伴出有明清時期的青花瓷碗、瓷杯、瓷盆,陶壺、陶罐、陶缸等生活器皿,再現了前工業時代的冶煉工藝流程與生活場景。通過考古發現,其中煉鋅是將硫化鋅礦石經過焙燒、採用蒸餾法冶煉,代表當時最先進的冶煉技術。

桂陽礦冶遺址考古項目領隊、省考古研究所莫林恆介紹,考古發掘出來的遺址,展示了古代桂陽冶煉鋅的整個工序流程,對於認識古代冶煉場址的功能分區、規模、礦工的生活水平及生產力水平都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根據各個遺址出土的青花瓷器、錢幣、坩堝,結合遺址的堆積厚度,初步推測遺址應開始於明末清初,廢棄於清代晚期。他說:“多金屬同時冶煉,冶煉工藝更為複雜,在我國礦冶考古工作中極為少見,將對我們研究明清時期冶煉技術提供寶的實物資料。”

B 冶金史研究的里程碑

考古人員通過對遺址的全面調查,探明鋅礦石經開採後運輸到有煤礦資源的山頭進行冶煉,這種“以礦就煤”的生產模式降低了冶煉成本。發掘中通過對遺址中心部位冶煉平臺的整體揭露,完整復原出冶煉場址的功能結構佈局。這對於認識古代手工業場址的功能分區、工藝流程、生產規模、工人的生活及生產力狀況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在遺址中發現 鋅、鉛、銀、銅等多種金屬一體冶煉,這在中國礦冶考古是首次發現,這說明古人對礦石的利用程度進一步深化,凸顯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本次發掘的多個成排圓形焙燒爐填補了我國煉鋅技術史研究的一項空白,槽形冶煉爐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煉鋅爐,伴之出土的一系列煉鋅遺蹟與冶煉遺物,與《天工開物》等文獻資料的記載多有吻合,對於完整復原古代煉鋅術將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對研究我國古代煉鋅技術的起源、發展和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煉鋅術的產生是大量黃銅用於鑄錢的基礎,桂陽大規模的煉鋅工場就是為了滿足當時政府鑄幣的需求應運而生的,桂陽作為“幣材之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這次考古調查發掘成果對於研究中國礦冶史、鑄幣史、賦稅史乃至政治社會史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資料。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認為,桐木嶺遺址出土的遺蹟、遺物對了解古代冶煉流程、復原古代冶煉工藝提供了實證;對於認識古代冶煉場址的功能分區、規模、礦工的生活水平及生產力狀況都有進一步的瞭解。

如此完整的冶煉遺址在全國尚屬首次發現,它成為我國冶金史研究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考古發掘,代表了當今礦冶考古學科的發展方向。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

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

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

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

浙江慈溪上林湖後司嶴唐五代祕色瓷窯址

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

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

湖南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