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師”沈巍開直播賺錢:窮困潦倒不應該是文化人的標配

“流浪大師”沈巍開直播賺錢:窮困潦倒不應該是文化人的標配

圖片來自頭條正版圖庫

01

2019上半年,最火的人莫過於“流浪大師”沈巍了。沈巍先生現年52歲,因為個人原因流浪街頭26年,棲身上海楊高南路地鐵站附近的綠化帶,他以撿垃圾為生,除了餬口,換來的錢基本上用來買書。本以為自己會這樣平靜的度過一生,可沒想到,他紅了,而且是爆紅。

沈巍先生爆紅網絡是因為讀書。在小視頻中,他一身流浪漢的打扮,卻對古言名句信手拈來,出口成章,最主要的是他的談吐儒雅,氣度不凡,與他流浪漢的身份形成鮮明對比。懷著各種各樣目的的人們蜂擁而至,拍視頻、拍照,流浪者沈巍也被冠以“國學大師”的名號,互聯網上甚至出現了一大批“師孃”之類的賬號來蹭熱度。眾生百態,讓人應接不暇。

郭德綱先生曾在他的相聲作品裡說過:一個行業一百來年能成出一位大師就不錯了。就文化而言,沈巍先生確實算不上什麼大師,但是他對文化數十年如一日的熱愛,喚起了人們在浮躁金錢社會中對文化渴求的火苗,就此而言,稱之為“大師”也不為過。

流浪大師事件的發展也符合當下社會的邏輯,出名後,同事、同學、好心人都來了,沈巍先生剪掉了凌亂的頭髮,換上了乾淨的衣服,離開了綠化帶。如同我們經歷過的無數網紅一般,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

就在吃瓜群眾尋找下一個目標時,沈巍先生又回來了。頭銜依然是“流浪大師”,不過職業已經從流浪變成了主播,月收入二三十萬元。一時間,質疑聲,謾罵聲不絕於耳,更有甚者開始深挖內幕,揭露沈巍先生的家庭和過往。總而言之一句話,你就該流浪,就應該露宿街頭,吃別人剩下的飯,穿別人扔掉的衣,你竟然開始賺錢了,好不要臉。

我震驚了,為什麼我們在每天苦苦追求金錢名利的時候,要求強求沈巍先生保持清貧的狀態?為什麼我們一邊高喊著小丑在殿堂,高人在民間的口號,卻容不下一位文化人的改變?

我們生活在如此盛世,對文化的態度還在糾結於利益,是自卑的體現還是時代的悲哀?

“流浪大師”沈巍開直播賺錢:窮困潦倒不應該是文化人的標配

圖片來自頭條正版圖庫

02

許多年前,在我還在上小學的時候,鄰居有兩位退休的老人:張爺爺和陳奶奶。那個時候,我們還都住在平房裡,平房的好處就是鄰里之間關係親密,交往頻繁。我和我的小夥伴們最愛去張爺爺家,因為張爺爺家裡有好多書。書多到沒有地方放置,一摞摞的堆在床頭和組合櫃上。每次我們一大幫孩子鬧哄哄的去,張爺爺從來都是笑眯眯的迎接我們,陳奶奶還會給我們泡一大盆子糖水。進了屋,各自找地方,抱起一本能看懂或者一知半解的書,安靜的看著。嘴裡喝著熱乎乎的糖水,手上捧著父母平時不讓看的“閒書”,身上哪都是甜的。

張爺爺和陳奶奶是北京支持落後地區建設才來到我們這個小城市的,和當時絕大多數人家一樣,日子過得不寬裕。平時吃飯大多數是和稀粥,偶爾熬一鍋皮蛋瘦肉粥還要給鄰居們送點,就算是極大的改善伙食了。他們的子女都回到北京,過的並不如意,老兩口生下來的退休工資要分成三份:一份給子女寄去添補生活,一份維持自己的日子,剩下的就是買書。

他們買書很大的原因是為了我們這幫孩子買的。我們的父母之所以不讓看課外的“閒書”,無它,就是窮,沒多餘的錢給我們買,儘管一本書只需要一兩塊錢。鄰居們都是一個廠子的,文化水平不高,卻懂得尊重和感恩,家裡有什麼還吃的,一定要給張爺爺家送去嚐嚐,老人家有什麼活,比如搬個煤球,扛個白菜,都不用自己動手。張爺爺和陳奶奶過意不去,說:“你們忙,我們退休有時間,慢慢搬就是了。”大人們不幹了:“你二老是文化人,這些活哪能讓您幹呢?”老兩口過意不去,過年時節,他們就承包了附近所有鄰居的對聯,臭臭的墨汁寫在紅紅的紙上,溫暖了我整個童年。

私下裡父母們常說,像張爺爺這樣的文化人,就該住著樓房,天天研塊磨寫字,每天最少吃一頓肉。善良樸實的人們言語總是貧乏的,在他們眼裡,能吃的好些就是最大的幸福。

“流浪大師”沈巍開直播賺錢:窮困潦倒不應該是文化人的標配

圖片來自頭條正版圖庫

03

一直以來,我們的意識裡有這樣的錯覺:文化總是和貧窮相連,文人就應該是潦倒的。杜甫的那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千百年來深入人心,似乎歷史上的文人都是“寒士”,懷才不遇,貧病交加,最起碼也要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世之人。君不見,“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李白是多麼的揮金如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李清照生活優裕,嫁的丈夫也是官宦世家,包括杜甫也是生活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的大士族家庭。他們後來的悲慘遭遇,後來生活的窘迫,是因為動亂時代的變革,與個人意願無關。

古人讀書學習,就是為了做官出仕,從來都沒有刻意的掩藏他們的目標和企圖。民國時期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學者們,比如魯迅、胡適、老舍等等,他們的工資在當時也是極高的,還可以去兼職授課賺外快,就算普通的文化人,也決計不會為衣食發愁。最主要的是,社會對文化是一種普遍尊重的態度,你有文化,就應該生活的好。

追求美好生活是每個人的權利,文化大師們利用學識去賺錢,也無可厚非。也許是真正的文化人有著自己的尊嚴,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言談舉止間透露著對金錢的無感甚至鄙視,才讓我們有了一種錯覺:文化和金錢掛鉤,是可恥和罪惡的。

這種遮遮掩掩欲拒還迎的態度,讓人心生厭惡,造成了大眾的逆反心理,一提到文化人去賺錢,就覺得他們虛偽。

誰的錯?無解。只能還是那句疑問,是自卑的體現還是時代的悲哀?

“流浪大師”沈巍開直播賺錢:窮困潦倒不應該是文化人的標配

圖片來自頭條正版圖庫

04

無論我們褒也好,貶也罷。流浪大師沈巍先生還是乾乾淨淨的去直播了。令人高興的是,他的收入很高。這就說明了,雖然網絡上謾罵聲一片,但是心口不一的我們對文化還有著相當的崇敬,對刻苦堅持的讀書人,還有著包容和尊重。

最近的新聞也經常可以看到某某專家的科研項目獲得了千萬上億的收入,某某作者通過文字也能年入百萬,電視上也有了文化類的綜藝節目......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有著許許多多的問題:摔倒碰瓷的老人,有錢人的眾籌,名過其實的學者等等等等,一次次收割著我們的善良、我們的信任、我們的良知。

我們罵著996的工作制度,卻想著利用所有的空餘時間去多賺些錢;我們聲討著年入千萬的主播小哥哥小姐姐,卻夢想著自己也能如他們般爆紅;我們憤恨著,也寬容著。

沒關係,這都是我們的表象。真正的我們放下鍵盤,都溫文爾雅,勤勞肯幹。我們低頭走路走的太匆忙,太焦慮,抬頭望天的時候難免說一句:“可惡的太陽,晒死爺爺了。”該走的路還得走,其實我們也喜歡晴天。

畢竟,都是為了更美好的明天。


作品均為原創。

請關注風舞鷹翎,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