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然後,我想談談我國文化中與男性美相關的代表性觀念,試圖為當下的“男色消費”釐清文化淵源。

這裡的“色”意為由容貌、外表、氣質等綜合構成的“相貌”,包括天生的五官、身材、髮膚,亦包括裝飾性的妝發、服飾、冠履、儀表,以及由內而外的精神氣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儒家審美嚴格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

孔子曾評價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評價大舜之樂則是“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韶》即大舜之樂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然後,我想談談我國文化中與男性美相關的代表性觀念,試圖為當下的“男色消費”釐清文化淵源。

這裡的“色”意為由容貌、外表、氣質等綜合構成的“相貌”,包括天生的五官、身材、髮膚,亦包括裝飾性的妝發、服飾、冠履、儀表,以及由內而外的精神氣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儒家審美嚴格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

孔子曾評價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評價大舜之樂則是“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韶》即大舜之樂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孔子聞韶圖

由此可見,形式上盡美、內容上盡善是孔子對於美的最高追求。

對於審美活動來說,形式上盡美無疑是其發生的基礎如同武王之德未必盡善,但其樂依然可以盡美

這種美學觀念推廣到男性審美上,就是推崇德才與相貌兼備的君子,即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詩經》中可以找到許多歌詠美好君子的例子。

最著名的《衛風·淇奧(yù)》中的君子,不僅在品德上切磋琢磨,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戴著鑲嵌玉石的帽子,穿著寬綽的衣服,威儀整齊地駕車的樣子

一個“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談吐鏗鏘又不失風趣幽默的美男子形象躍然眼前。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然後,我想談談我國文化中與男性美相關的代表性觀念,試圖為當下的“男色消費”釐清文化淵源。

這裡的“色”意為由容貌、外表、氣質等綜合構成的“相貌”,包括天生的五官、身材、髮膚,亦包括裝飾性的妝發、服飾、冠履、儀表,以及由內而外的精神氣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儒家審美嚴格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

孔子曾評價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評價大舜之樂則是“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韶》即大舜之樂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孔子聞韶圖

由此可見,形式上盡美、內容上盡善是孔子對於美的最高追求。

對於審美活動來說,形式上盡美無疑是其發生的基礎如同武王之德未必盡善,但其樂依然可以盡美

這種美學觀念推廣到男性審美上,就是推崇德才與相貌兼備的君子,即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詩經》中可以找到許多歌詠美好君子的例子。

最著名的《衛風·淇奧(yù)》中的君子,不僅在品德上切磋琢磨,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戴著鑲嵌玉石的帽子,穿著寬綽的衣服,威儀整齊地駕車的樣子

一個“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談吐鏗鏘又不失風趣幽默的美男子形象躍然眼前。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琅琊榜》

再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對匹配自己高潔品德的服飾、裝扮有著十分綺麗的描繪

最特別的是,他反覆強調了氣味的芬芳,開創了“香草美人”的範式,而後世文學基本沿襲了由《國風》和《離騷》所肇始的男性審美傳統

因此,我們在《陌上桑》中看到,羅敷女對夫婿的讚美,先是說起匹配他儀表的白馬驪駒,然後歷數他的才能,為的是最後突出他的容貌: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直到清代,曹雪芹筆下如寶似玉的美公子們,也依然是皮膚白皙、五官俊美、打扮考究、衛生乾淨的樣子

可見,當下飯圈所流行的偶像顏值與氣質,在美的形式上是有文化基因的繼承的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然後,我想談談我國文化中與男性美相關的代表性觀念,試圖為當下的“男色消費”釐清文化淵源。

這裡的“色”意為由容貌、外表、氣質等綜合構成的“相貌”,包括天生的五官、身材、髮膚,亦包括裝飾性的妝發、服飾、冠履、儀表,以及由內而外的精神氣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儒家審美嚴格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

孔子曾評價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評價大舜之樂則是“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韶》即大舜之樂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孔子聞韶圖

由此可見,形式上盡美、內容上盡善是孔子對於美的最高追求。

對於審美活動來說,形式上盡美無疑是其發生的基礎如同武王之德未必盡善,但其樂依然可以盡美

這種美學觀念推廣到男性審美上,就是推崇德才與相貌兼備的君子,即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詩經》中可以找到許多歌詠美好君子的例子。

最著名的《衛風·淇奧(yù)》中的君子,不僅在品德上切磋琢磨,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戴著鑲嵌玉石的帽子,穿著寬綽的衣服,威儀整齊地駕車的樣子

一個“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談吐鏗鏘又不失風趣幽默的美男子形象躍然眼前。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琅琊榜》

再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對匹配自己高潔品德的服飾、裝扮有著十分綺麗的描繪

最特別的是,他反覆強調了氣味的芬芳,開創了“香草美人”的範式,而後世文學基本沿襲了由《國風》和《離騷》所肇始的男性審美傳統

因此,我們在《陌上桑》中看到,羅敷女對夫婿的讚美,先是說起匹配他儀表的白馬驪駒,然後歷數他的才能,為的是最後突出他的容貌: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直到清代,曹雪芹筆下如寶似玉的美公子們,也依然是皮膚白皙、五官俊美、打扮考究、衛生乾淨的樣子

可見,當下飯圈所流行的偶像顏值與氣質,在美的形式上是有文化基因的繼承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紅樓夢》

儒家既然肯定德才與相貌的統一,相應地,就否定徒有美貌而才德有虧的美男子

比如,孔子就批評過宋朝之美不可取(小編注:宋朝,春秋時期宋國公子,以美貌聞名)。

但是,孔子只是將德才與相貌,作為一對影響男性審美的、相輔相成的概念在討論,而從未將陽剛與陰柔作為討論男性審美的要素。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然後,我想談談我國文化中與男性美相關的代表性觀念,試圖為當下的“男色消費”釐清文化淵源。

這裡的“色”意為由容貌、外表、氣質等綜合構成的“相貌”,包括天生的五官、身材、髮膚,亦包括裝飾性的妝發、服飾、冠履、儀表,以及由內而外的精神氣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儒家審美嚴格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

孔子曾評價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評價大舜之樂則是“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韶》即大舜之樂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孔子聞韶圖

由此可見,形式上盡美、內容上盡善是孔子對於美的最高追求。

對於審美活動來說,形式上盡美無疑是其發生的基礎如同武王之德未必盡善,但其樂依然可以盡美

這種美學觀念推廣到男性審美上,就是推崇德才與相貌兼備的君子,即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詩經》中可以找到許多歌詠美好君子的例子。

最著名的《衛風·淇奧(yù)》中的君子,不僅在品德上切磋琢磨,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戴著鑲嵌玉石的帽子,穿著寬綽的衣服,威儀整齊地駕車的樣子

一個“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談吐鏗鏘又不失風趣幽默的美男子形象躍然眼前。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琅琊榜》

再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對匹配自己高潔品德的服飾、裝扮有著十分綺麗的描繪

最特別的是,他反覆強調了氣味的芬芳,開創了“香草美人”的範式,而後世文學基本沿襲了由《國風》和《離騷》所肇始的男性審美傳統

因此,我們在《陌上桑》中看到,羅敷女對夫婿的讚美,先是說起匹配他儀表的白馬驪駒,然後歷數他的才能,為的是最後突出他的容貌: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直到清代,曹雪芹筆下如寶似玉的美公子們,也依然是皮膚白皙、五官俊美、打扮考究、衛生乾淨的樣子

可見,當下飯圈所流行的偶像顏值與氣質,在美的形式上是有文化基因的繼承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紅樓夢》

儒家既然肯定德才與相貌的統一,相應地,就否定徒有美貌而才德有虧的美男子

比如,孔子就批評過宋朝之美不可取(小編注:宋朝,春秋時期宋國公子,以美貌聞名)。

但是,孔子只是將德才與相貌,作為一對影響男性審美的、相輔相成的概念在討論,而從未將陽剛與陰柔作為討論男性審美的要素。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朱一龍古裝扮相

《中庸》裡記錄了孔子對“強”的看法

他認為,君子所居應是“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小編注:對人寬厚、溫柔,注重教化,不立刻報復)的南方之強,而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厭”(小編注:喜歡打鬥,死了都無所謂)的北方之強。

對於“好勇過我”(小編注:你的勇敢超過我)的子路,孔子說“由也喭”(小編注:粗糙,俗氣),並預言他“不得其死然”(小編注:只怕是不得好死)。

由此可見,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之勇,是道德層面的“殺身以成仁”,而不是性別氣質上的孔武陽剛。

性別歧視者的霸蠻與專制

社會針對“娘炮”和“鮮肉”的攻擊,其本質是父權制意識形態的“閹割焦慮”是對傳統男性氣質喪失的恐懼

儘管,持此言論者堅稱自己只是捍衛性別秩序而非歧視女性,但顯然他們絲毫不明白,隔離與區分本身就是歧視的手段。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然後,我想談談我國文化中與男性美相關的代表性觀念,試圖為當下的“男色消費”釐清文化淵源。

這裡的“色”意為由容貌、外表、氣質等綜合構成的“相貌”,包括天生的五官、身材、髮膚,亦包括裝飾性的妝發、服飾、冠履、儀表,以及由內而外的精神氣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儒家審美嚴格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

孔子曾評價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評價大舜之樂則是“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韶》即大舜之樂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孔子聞韶圖

由此可見,形式上盡美、內容上盡善是孔子對於美的最高追求。

對於審美活動來說,形式上盡美無疑是其發生的基礎如同武王之德未必盡善,但其樂依然可以盡美

這種美學觀念推廣到男性審美上,就是推崇德才與相貌兼備的君子,即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詩經》中可以找到許多歌詠美好君子的例子。

最著名的《衛風·淇奧(yù)》中的君子,不僅在品德上切磋琢磨,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戴著鑲嵌玉石的帽子,穿著寬綽的衣服,威儀整齊地駕車的樣子

一個“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談吐鏗鏘又不失風趣幽默的美男子形象躍然眼前。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琅琊榜》

再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對匹配自己高潔品德的服飾、裝扮有著十分綺麗的描繪

最特別的是,他反覆強調了氣味的芬芳,開創了“香草美人”的範式,而後世文學基本沿襲了由《國風》和《離騷》所肇始的男性審美傳統

因此,我們在《陌上桑》中看到,羅敷女對夫婿的讚美,先是說起匹配他儀表的白馬驪駒,然後歷數他的才能,為的是最後突出他的容貌: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直到清代,曹雪芹筆下如寶似玉的美公子們,也依然是皮膚白皙、五官俊美、打扮考究、衛生乾淨的樣子

可見,當下飯圈所流行的偶像顏值與氣質,在美的形式上是有文化基因的繼承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紅樓夢》

儒家既然肯定德才與相貌的統一,相應地,就否定徒有美貌而才德有虧的美男子

比如,孔子就批評過宋朝之美不可取(小編注:宋朝,春秋時期宋國公子,以美貌聞名)。

但是,孔子只是將德才與相貌,作為一對影響男性審美的、相輔相成的概念在討論,而從未將陽剛與陰柔作為討論男性審美的要素。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朱一龍古裝扮相

《中庸》裡記錄了孔子對“強”的看法

他認為,君子所居應是“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小編注:對人寬厚、溫柔,注重教化,不立刻報復)的南方之強,而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厭”(小編注:喜歡打鬥,死了都無所謂)的北方之強。

對於“好勇過我”(小編注:你的勇敢超過我)的子路,孔子說“由也喭”(小編注:粗糙,俗氣),並預言他“不得其死然”(小編注:只怕是不得好死)。

由此可見,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之勇,是道德層面的“殺身以成仁”,而不是性別氣質上的孔武陽剛。

性別歧視者的霸蠻與專制

社會針對“娘炮”和“鮮肉”的攻擊,其本質是父權制意識形態的“閹割焦慮”是對傳統男性氣質喪失的恐懼

儘管,持此言論者堅稱自己只是捍衛性別秩序而非歧視女性,但顯然他們絲毫不明白,隔離與區分本身就是歧視的手段。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片來自TED演講《致男人的宣言》

如果女性擁有傳統的男性氣質是“女中豪傑”、“巾幗英雄”,而男性擁有傳統的女性氣質就是“娘炮”、“不男不女”,這不正說明了傳統的性別秩序根本就是不平等的?

那麼對這種秩序的捍衛,自然就是不義的。

不光如此,父權制的厭女邏輯也推演到性別角色與分工上

以色事人被看作是女性的社會角色,是低賤的,因此,真正的男子漢是不該以色事人的。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然後,我想談談我國文化中與男性美相關的代表性觀念,試圖為當下的“男色消費”釐清文化淵源。

這裡的“色”意為由容貌、外表、氣質等綜合構成的“相貌”,包括天生的五官、身材、髮膚,亦包括裝飾性的妝發、服飾、冠履、儀表,以及由內而外的精神氣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儒家審美嚴格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

孔子曾評價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評價大舜之樂則是“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韶》即大舜之樂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孔子聞韶圖

由此可見,形式上盡美、內容上盡善是孔子對於美的最高追求。

對於審美活動來說,形式上盡美無疑是其發生的基礎如同武王之德未必盡善,但其樂依然可以盡美

這種美學觀念推廣到男性審美上,就是推崇德才與相貌兼備的君子,即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詩經》中可以找到許多歌詠美好君子的例子。

最著名的《衛風·淇奧(yù)》中的君子,不僅在品德上切磋琢磨,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戴著鑲嵌玉石的帽子,穿著寬綽的衣服,威儀整齊地駕車的樣子

一個“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談吐鏗鏘又不失風趣幽默的美男子形象躍然眼前。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琅琊榜》

再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對匹配自己高潔品德的服飾、裝扮有著十分綺麗的描繪

最特別的是,他反覆強調了氣味的芬芳,開創了“香草美人”的範式,而後世文學基本沿襲了由《國風》和《離騷》所肇始的男性審美傳統

因此,我們在《陌上桑》中看到,羅敷女對夫婿的讚美,先是說起匹配他儀表的白馬驪駒,然後歷數他的才能,為的是最後突出他的容貌: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直到清代,曹雪芹筆下如寶似玉的美公子們,也依然是皮膚白皙、五官俊美、打扮考究、衛生乾淨的樣子

可見,當下飯圈所流行的偶像顏值與氣質,在美的形式上是有文化基因的繼承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紅樓夢》

儒家既然肯定德才與相貌的統一,相應地,就否定徒有美貌而才德有虧的美男子

比如,孔子就批評過宋朝之美不可取(小編注:宋朝,春秋時期宋國公子,以美貌聞名)。

但是,孔子只是將德才與相貌,作為一對影響男性審美的、相輔相成的概念在討論,而從未將陽剛與陰柔作為討論男性審美的要素。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朱一龍古裝扮相

《中庸》裡記錄了孔子對“強”的看法

他認為,君子所居應是“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小編注:對人寬厚、溫柔,注重教化,不立刻報復)的南方之強,而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厭”(小編注:喜歡打鬥,死了都無所謂)的北方之強。

對於“好勇過我”(小編注:你的勇敢超過我)的子路,孔子說“由也喭”(小編注:粗糙,俗氣),並預言他“不得其死然”(小編注:只怕是不得好死)。

由此可見,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之勇,是道德層面的“殺身以成仁”,而不是性別氣質上的孔武陽剛。

性別歧視者的霸蠻與專制

社會針對“娘炮”和“鮮肉”的攻擊,其本質是父權制意識形態的“閹割焦慮”是對傳統男性氣質喪失的恐懼

儘管,持此言論者堅稱自己只是捍衛性別秩序而非歧視女性,但顯然他們絲毫不明白,隔離與區分本身就是歧視的手段。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片來自TED演講《致男人的宣言》

如果女性擁有傳統的男性氣質是“女中豪傑”、“巾幗英雄”,而男性擁有傳統的女性氣質就是“娘炮”、“不男不女”,這不正說明了傳統的性別秩序根本就是不平等的?

那麼對這種秩序的捍衛,自然就是不義的。

不光如此,父權制的厭女邏輯也推演到性別角色與分工上

以色事人被看作是女性的社會角色,是低賤的,因此,真正的男子漢是不該以色事人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痴男怨女》

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建立在女性完全喪失經濟獨立地位的基礎之上但在女性大規模就業參與社會生產的現代社會,這種分工依然難以轉變

儘管女性已經親自創造並保有財富,“男色消費”依然接受著來自傳統性道德的審查與檢視父權制貞 、 操觀用原本屬於人性的、正當的性心理欲求在“蕩 | 婦”與“良家婦女”之間劃出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

女性社會地位的進步、現代性別角色的多元所表徵的積極意義,被完全抹殺。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然後,我想談談我國文化中與男性美相關的代表性觀念,試圖為當下的“男色消費”釐清文化淵源。

這裡的“色”意為由容貌、外表、氣質等綜合構成的“相貌”,包括天生的五官、身材、髮膚,亦包括裝飾性的妝發、服飾、冠履、儀表,以及由內而外的精神氣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儒家審美嚴格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

孔子曾評價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評價大舜之樂則是“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韶》即大舜之樂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孔子聞韶圖

由此可見,形式上盡美、內容上盡善是孔子對於美的最高追求。

對於審美活動來說,形式上盡美無疑是其發生的基礎如同武王之德未必盡善,但其樂依然可以盡美

這種美學觀念推廣到男性審美上,就是推崇德才與相貌兼備的君子,即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詩經》中可以找到許多歌詠美好君子的例子。

最著名的《衛風·淇奧(yù)》中的君子,不僅在品德上切磋琢磨,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戴著鑲嵌玉石的帽子,穿著寬綽的衣服,威儀整齊地駕車的樣子

一個“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談吐鏗鏘又不失風趣幽默的美男子形象躍然眼前。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琅琊榜》

再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對匹配自己高潔品德的服飾、裝扮有著十分綺麗的描繪

最特別的是,他反覆強調了氣味的芬芳,開創了“香草美人”的範式,而後世文學基本沿襲了由《國風》和《離騷》所肇始的男性審美傳統

因此,我們在《陌上桑》中看到,羅敷女對夫婿的讚美,先是說起匹配他儀表的白馬驪駒,然後歷數他的才能,為的是最後突出他的容貌: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直到清代,曹雪芹筆下如寶似玉的美公子們,也依然是皮膚白皙、五官俊美、打扮考究、衛生乾淨的樣子

可見,當下飯圈所流行的偶像顏值與氣質,在美的形式上是有文化基因的繼承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紅樓夢》

儒家既然肯定德才與相貌的統一,相應地,就否定徒有美貌而才德有虧的美男子

比如,孔子就批評過宋朝之美不可取(小編注:宋朝,春秋時期宋國公子,以美貌聞名)。

但是,孔子只是將德才與相貌,作為一對影響男性審美的、相輔相成的概念在討論,而從未將陽剛與陰柔作為討論男性審美的要素。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朱一龍古裝扮相

《中庸》裡記錄了孔子對“強”的看法

他認為,君子所居應是“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小編注:對人寬厚、溫柔,注重教化,不立刻報復)的南方之強,而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厭”(小編注:喜歡打鬥,死了都無所謂)的北方之強。

對於“好勇過我”(小編注:你的勇敢超過我)的子路,孔子說“由也喭”(小編注:粗糙,俗氣),並預言他“不得其死然”(小編注:只怕是不得好死)。

由此可見,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之勇,是道德層面的“殺身以成仁”,而不是性別氣質上的孔武陽剛。

性別歧視者的霸蠻與專制

社會針對“娘炮”和“鮮肉”的攻擊,其本質是父權制意識形態的“閹割焦慮”是對傳統男性氣質喪失的恐懼

儘管,持此言論者堅稱自己只是捍衛性別秩序而非歧視女性,但顯然他們絲毫不明白,隔離與區分本身就是歧視的手段。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片來自TED演講《致男人的宣言》

如果女性擁有傳統的男性氣質是“女中豪傑”、“巾幗英雄”,而男性擁有傳統的女性氣質就是“娘炮”、“不男不女”,這不正說明了傳統的性別秩序根本就是不平等的?

那麼對這種秩序的捍衛,自然就是不義的。

不光如此,父權制的厭女邏輯也推演到性別角色與分工上

以色事人被看作是女性的社會角色,是低賤的,因此,真正的男子漢是不該以色事人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痴男怨女》

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建立在女性完全喪失經濟獨立地位的基礎之上但在女性大規模就業參與社會生產的現代社會,這種分工依然難以轉變

儘管女性已經親自創造並保有財富,“男色消費”依然接受著來自傳統性道德的審查與檢視父權制貞 、 操觀用原本屬於人性的、正當的性心理欲求在“蕩 | 婦”與“良家婦女”之間劃出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

女性社會地位的進步、現代性別角色的多元所表徵的積極意義,被完全抹殺。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亢奮》中的變性女孩Jules

把嗑顏的女粉絲視為花痴、腦殘、作賤自己把以美色取悅女性粉絲的男明星比作“鴨”,這樣的辱罵反智且惡毒。

從性別氣質到性別角色分工,性別歧視者對傳統性道德的捍衛,最終在性取向上得到極致的推演。

西方的同 | 性戀解放運動自上世紀60年代肇始半個世紀過去了,今天我們的劇情還因為有心照不宣的男性情誼而被罵“噁心”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然後,我想談談我國文化中與男性美相關的代表性觀念,試圖為當下的“男色消費”釐清文化淵源。

這裡的“色”意為由容貌、外表、氣質等綜合構成的“相貌”,包括天生的五官、身材、髮膚,亦包括裝飾性的妝發、服飾、冠履、儀表,以及由內而外的精神氣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儒家審美嚴格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

孔子曾評價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評價大舜之樂則是“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韶》即大舜之樂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孔子聞韶圖

由此可見,形式上盡美、內容上盡善是孔子對於美的最高追求。

對於審美活動來說,形式上盡美無疑是其發生的基礎如同武王之德未必盡善,但其樂依然可以盡美

這種美學觀念推廣到男性審美上,就是推崇德才與相貌兼備的君子,即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詩經》中可以找到許多歌詠美好君子的例子。

最著名的《衛風·淇奧(yù)》中的君子,不僅在品德上切磋琢磨,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戴著鑲嵌玉石的帽子,穿著寬綽的衣服,威儀整齊地駕車的樣子

一個“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談吐鏗鏘又不失風趣幽默的美男子形象躍然眼前。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琅琊榜》

再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對匹配自己高潔品德的服飾、裝扮有著十分綺麗的描繪

最特別的是,他反覆強調了氣味的芬芳,開創了“香草美人”的範式,而後世文學基本沿襲了由《國風》和《離騷》所肇始的男性審美傳統

因此,我們在《陌上桑》中看到,羅敷女對夫婿的讚美,先是說起匹配他儀表的白馬驪駒,然後歷數他的才能,為的是最後突出他的容貌: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直到清代,曹雪芹筆下如寶似玉的美公子們,也依然是皮膚白皙、五官俊美、打扮考究、衛生乾淨的樣子

可見,當下飯圈所流行的偶像顏值與氣質,在美的形式上是有文化基因的繼承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紅樓夢》

儒家既然肯定德才與相貌的統一,相應地,就否定徒有美貌而才德有虧的美男子

比如,孔子就批評過宋朝之美不可取(小編注:宋朝,春秋時期宋國公子,以美貌聞名)。

但是,孔子只是將德才與相貌,作為一對影響男性審美的、相輔相成的概念在討論,而從未將陽剛與陰柔作為討論男性審美的要素。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朱一龍古裝扮相

《中庸》裡記錄了孔子對“強”的看法

他認為,君子所居應是“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小編注:對人寬厚、溫柔,注重教化,不立刻報復)的南方之強,而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厭”(小編注:喜歡打鬥,死了都無所謂)的北方之強。

對於“好勇過我”(小編注:你的勇敢超過我)的子路,孔子說“由也喭”(小編注:粗糙,俗氣),並預言他“不得其死然”(小編注:只怕是不得好死)。

由此可見,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之勇,是道德層面的“殺身以成仁”,而不是性別氣質上的孔武陽剛。

性別歧視者的霸蠻與專制

社會針對“娘炮”和“鮮肉”的攻擊,其本質是父權制意識形態的“閹割焦慮”是對傳統男性氣質喪失的恐懼

儘管,持此言論者堅稱自己只是捍衛性別秩序而非歧視女性,但顯然他們絲毫不明白,隔離與區分本身就是歧視的手段。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片來自TED演講《致男人的宣言》

如果女性擁有傳統的男性氣質是“女中豪傑”、“巾幗英雄”,而男性擁有傳統的女性氣質就是“娘炮”、“不男不女”,這不正說明了傳統的性別秩序根本就是不平等的?

那麼對這種秩序的捍衛,自然就是不義的。

不光如此,父權制的厭女邏輯也推演到性別角色與分工上

以色事人被看作是女性的社會角色,是低賤的,因此,真正的男子漢是不該以色事人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痴男怨女》

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建立在女性完全喪失經濟獨立地位的基礎之上但在女性大規模就業參與社會生產的現代社會,這種分工依然難以轉變

儘管女性已經親自創造並保有財富,“男色消費”依然接受著來自傳統性道德的審查與檢視父權制貞 、 操觀用原本屬於人性的、正當的性心理欲求在“蕩 | 婦”與“良家婦女”之間劃出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

女性社會地位的進步、現代性別角色的多元所表徵的積極意義,被完全抹殺。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亢奮》中的變性女孩Jules

把嗑顏的女粉絲視為花痴、腦殘、作賤自己把以美色取悅女性粉絲的男明星比作“鴨”,這樣的辱罵反智且惡毒。

從性別氣質到性別角色分工,性別歧視者對傳統性道德的捍衛,最終在性取向上得到極致的推演。

西方的同 | 性戀解放運動自上世紀60年代肇始半個世紀過去了,今天我們的劇情還因為有心照不宣的男性情誼而被罵“噁心”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這其中的問題,不在於人們有沒有覺得 | 戀噁心的權利,而是人們是否將尊重與包容視作文明的內涵——就如同一個人有討厭吃香菜的權利,但他沒有指責別人喜歡吃香菜的權利一樣簡單。

即便我們的文化傳統暫時不能接納多元性取向,但我們的文化也絕不應該對少數群體加以歧視。

客觀地說,《陳情令》的改編努力在遵守行業條例和尊重書粉感情之間尋找平衡,既不去硬碰硬地挑戰傳統性別文化,又為多元性別文化的發展爭取了難得的空間。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然後,我想談談我國文化中與男性美相關的代表性觀念,試圖為當下的“男色消費”釐清文化淵源。

這裡的“色”意為由容貌、外表、氣質等綜合構成的“相貌”,包括天生的五官、身材、髮膚,亦包括裝飾性的妝發、服飾、冠履、儀表,以及由內而外的精神氣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儒家審美嚴格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

孔子曾評價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評價大舜之樂則是“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韶》即大舜之樂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孔子聞韶圖

由此可見,形式上盡美、內容上盡善是孔子對於美的最高追求。

對於審美活動來說,形式上盡美無疑是其發生的基礎如同武王之德未必盡善,但其樂依然可以盡美

這種美學觀念推廣到男性審美上,就是推崇德才與相貌兼備的君子,即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詩經》中可以找到許多歌詠美好君子的例子。

最著名的《衛風·淇奧(yù)》中的君子,不僅在品德上切磋琢磨,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戴著鑲嵌玉石的帽子,穿著寬綽的衣服,威儀整齊地駕車的樣子

一個“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談吐鏗鏘又不失風趣幽默的美男子形象躍然眼前。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琅琊榜》

再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對匹配自己高潔品德的服飾、裝扮有著十分綺麗的描繪

最特別的是,他反覆強調了氣味的芬芳,開創了“香草美人”的範式,而後世文學基本沿襲了由《國風》和《離騷》所肇始的男性審美傳統

因此,我們在《陌上桑》中看到,羅敷女對夫婿的讚美,先是說起匹配他儀表的白馬驪駒,然後歷數他的才能,為的是最後突出他的容貌: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直到清代,曹雪芹筆下如寶似玉的美公子們,也依然是皮膚白皙、五官俊美、打扮考究、衛生乾淨的樣子

可見,當下飯圈所流行的偶像顏值與氣質,在美的形式上是有文化基因的繼承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紅樓夢》

儒家既然肯定德才與相貌的統一,相應地,就否定徒有美貌而才德有虧的美男子

比如,孔子就批評過宋朝之美不可取(小編注:宋朝,春秋時期宋國公子,以美貌聞名)。

但是,孔子只是將德才與相貌,作為一對影響男性審美的、相輔相成的概念在討論,而從未將陽剛與陰柔作為討論男性審美的要素。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朱一龍古裝扮相

《中庸》裡記錄了孔子對“強”的看法

他認為,君子所居應是“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小編注:對人寬厚、溫柔,注重教化,不立刻報復)的南方之強,而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厭”(小編注:喜歡打鬥,死了都無所謂)的北方之強。

對於“好勇過我”(小編注:你的勇敢超過我)的子路,孔子說“由也喭”(小編注:粗糙,俗氣),並預言他“不得其死然”(小編注:只怕是不得好死)。

由此可見,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之勇,是道德層面的“殺身以成仁”,而不是性別氣質上的孔武陽剛。

性別歧視者的霸蠻與專制

社會針對“娘炮”和“鮮肉”的攻擊,其本質是父權制意識形態的“閹割焦慮”是對傳統男性氣質喪失的恐懼

儘管,持此言論者堅稱自己只是捍衛性別秩序而非歧視女性,但顯然他們絲毫不明白,隔離與區分本身就是歧視的手段。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片來自TED演講《致男人的宣言》

如果女性擁有傳統的男性氣質是“女中豪傑”、“巾幗英雄”,而男性擁有傳統的女性氣質就是“娘炮”、“不男不女”,這不正說明了傳統的性別秩序根本就是不平等的?

那麼對這種秩序的捍衛,自然就是不義的。

不光如此,父權制的厭女邏輯也推演到性別角色與分工上

以色事人被看作是女性的社會角色,是低賤的,因此,真正的男子漢是不該以色事人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痴男怨女》

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建立在女性完全喪失經濟獨立地位的基礎之上但在女性大規模就業參與社會生產的現代社會,這種分工依然難以轉變

儘管女性已經親自創造並保有財富,“男色消費”依然接受著來自傳統性道德的審查與檢視父權制貞 、 操觀用原本屬於人性的、正當的性心理欲求在“蕩 | 婦”與“良家婦女”之間劃出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

女性社會地位的進步、現代性別角色的多元所表徵的積極意義,被完全抹殺。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亢奮》中的變性女孩Jules

把嗑顏的女粉絲視為花痴、腦殘、作賤自己把以美色取悅女性粉絲的男明星比作“鴨”,這樣的辱罵反智且惡毒。

從性別氣質到性別角色分工,性別歧視者對傳統性道德的捍衛,最終在性取向上得到極致的推演。

西方的同 | 性戀解放運動自上世紀60年代肇始半個世紀過去了,今天我們的劇情還因為有心照不宣的男性情誼而被罵“噁心”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這其中的問題,不在於人們有沒有覺得 | 戀噁心的權利,而是人們是否將尊重與包容視作文明的內涵——就如同一個人有討厭吃香菜的權利,但他沒有指責別人喜歡吃香菜的權利一樣簡單。

即便我們的文化傳統暫時不能接納多元性取向,但我們的文化也絕不應該對少數群體加以歧視。

客觀地說,《陳情令》的改編努力在遵守行業條例和尊重書粉感情之間尋找平衡,既不去硬碰硬地挑戰傳統性別文化,又為多元性別文化的發展爭取了難得的空間。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男性審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寫這篇文章,不是要辯論靠顏值打天下的流量男星們美還是不美,而是試圖釐清男性審美的標準。

乾淨、美貌、精心修飾的男性從古至今都是被追捧與推崇的,如果有更高的要求,那也是才華與品德方面,而不應該是泛道德化的性別氣質與性取向。

歸根結底,美是由審美者定義的,審美趣味的多元決定著美的多元。

流量明星的產生,就已經說明,對他的審美不再是小眾的行為,他的美擁有了一定的認可度,成為多元審美中的一元。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然後,我想談談我國文化中與男性美相關的代表性觀念,試圖為當下的“男色消費”釐清文化淵源。

這裡的“色”意為由容貌、外表、氣質等綜合構成的“相貌”,包括天生的五官、身材、髮膚,亦包括裝飾性的妝發、服飾、冠履、儀表,以及由內而外的精神氣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儒家審美嚴格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

孔子曾評價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評價大舜之樂則是“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韶》即大舜之樂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孔子聞韶圖

由此可見,形式上盡美、內容上盡善是孔子對於美的最高追求。

對於審美活動來說,形式上盡美無疑是其發生的基礎如同武王之德未必盡善,但其樂依然可以盡美

這種美學觀念推廣到男性審美上,就是推崇德才與相貌兼備的君子,即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詩經》中可以找到許多歌詠美好君子的例子。

最著名的《衛風·淇奧(yù)》中的君子,不僅在品德上切磋琢磨,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戴著鑲嵌玉石的帽子,穿著寬綽的衣服,威儀整齊地駕車的樣子

一個“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談吐鏗鏘又不失風趣幽默的美男子形象躍然眼前。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琅琊榜》

再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對匹配自己高潔品德的服飾、裝扮有著十分綺麗的描繪

最特別的是,他反覆強調了氣味的芬芳,開創了“香草美人”的範式,而後世文學基本沿襲了由《國風》和《離騷》所肇始的男性審美傳統

因此,我們在《陌上桑》中看到,羅敷女對夫婿的讚美,先是說起匹配他儀表的白馬驪駒,然後歷數他的才能,為的是最後突出他的容貌: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直到清代,曹雪芹筆下如寶似玉的美公子們,也依然是皮膚白皙、五官俊美、打扮考究、衛生乾淨的樣子

可見,當下飯圈所流行的偶像顏值與氣質,在美的形式上是有文化基因的繼承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紅樓夢》

儒家既然肯定德才與相貌的統一,相應地,就否定徒有美貌而才德有虧的美男子

比如,孔子就批評過宋朝之美不可取(小編注:宋朝,春秋時期宋國公子,以美貌聞名)。

但是,孔子只是將德才與相貌,作為一對影響男性審美的、相輔相成的概念在討論,而從未將陽剛與陰柔作為討論男性審美的要素。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朱一龍古裝扮相

《中庸》裡記錄了孔子對“強”的看法

他認為,君子所居應是“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小編注:對人寬厚、溫柔,注重教化,不立刻報復)的南方之強,而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厭”(小編注:喜歡打鬥,死了都無所謂)的北方之強。

對於“好勇過我”(小編注:你的勇敢超過我)的子路,孔子說“由也喭”(小編注:粗糙,俗氣),並預言他“不得其死然”(小編注:只怕是不得好死)。

由此可見,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之勇,是道德層面的“殺身以成仁”,而不是性別氣質上的孔武陽剛。

性別歧視者的霸蠻與專制

社會針對“娘炮”和“鮮肉”的攻擊,其本質是父權制意識形態的“閹割焦慮”是對傳統男性氣質喪失的恐懼

儘管,持此言論者堅稱自己只是捍衛性別秩序而非歧視女性,但顯然他們絲毫不明白,隔離與區分本身就是歧視的手段。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片來自TED演講《致男人的宣言》

如果女性擁有傳統的男性氣質是“女中豪傑”、“巾幗英雄”,而男性擁有傳統的女性氣質就是“娘炮”、“不男不女”,這不正說明了傳統的性別秩序根本就是不平等的?

那麼對這種秩序的捍衛,自然就是不義的。

不光如此,父權制的厭女邏輯也推演到性別角色與分工上

以色事人被看作是女性的社會角色,是低賤的,因此,真正的男子漢是不該以色事人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痴男怨女》

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建立在女性完全喪失經濟獨立地位的基礎之上但在女性大規模就業參與社會生產的現代社會,這種分工依然難以轉變

儘管女性已經親自創造並保有財富,“男色消費”依然接受著來自傳統性道德的審查與檢視父權制貞 、 操觀用原本屬於人性的、正當的性心理欲求在“蕩 | 婦”與“良家婦女”之間劃出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

女性社會地位的進步、現代性別角色的多元所表徵的積極意義,被完全抹殺。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亢奮》中的變性女孩Jules

把嗑顏的女粉絲視為花痴、腦殘、作賤自己把以美色取悅女性粉絲的男明星比作“鴨”,這樣的辱罵反智且惡毒。

從性別氣質到性別角色分工,性別歧視者對傳統性道德的捍衛,最終在性取向上得到極致的推演。

西方的同 | 性戀解放運動自上世紀60年代肇始半個世紀過去了,今天我們的劇情還因為有心照不宣的男性情誼而被罵“噁心”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這其中的問題,不在於人們有沒有覺得 | 戀噁心的權利,而是人們是否將尊重與包容視作文明的內涵——就如同一個人有討厭吃香菜的權利,但他沒有指責別人喜歡吃香菜的權利一樣簡單。

即便我們的文化傳統暫時不能接納多元性取向,但我們的文化也絕不應該對少數群體加以歧視。

客觀地說,《陳情令》的改編努力在遵守行業條例和尊重書粉感情之間尋找平衡,既不去硬碰硬地挑戰傳統性別文化,又為多元性別文化的發展爭取了難得的空間。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男性審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寫這篇文章,不是要辯論靠顏值打天下的流量男星們美還是不美,而是試圖釐清男性審美的標準。

乾淨、美貌、精心修飾的男性從古至今都是被追捧與推崇的,如果有更高的要求,那也是才華與品德方面,而不應該是泛道德化的性別氣質與性取向。

歸根結底,美是由審美者定義的,審美趣味的多元決定著美的多元。

流量明星的產生,就已經說明,對他的審美不再是小眾的行為,他的美擁有了一定的認可度,成為多元審美中的一元。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備受爭議的蔡徐坤

不能欣賞這種美的,可以去欣賞其他風格的美。

精英主義的美學理想,應該致力於創造更加豐盈的作品,在帶給人們不同風格的審美體驗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而不是以廟堂之高俯視世俗之低,剝奪人們體驗世俗快感的權利。

"

女訊帶你環球遊,不錯過每一件女性新鮮事。

“七月現男友”風潮剛過不久,《陳情令》也收官在即。

這個夏天最好磕的兩部劇都要說再見了。

比起熱度不減的前者,《陳情令》則是穩紮穩打,口碑取勝,豆瓣評分一路逆襲,截止目前超41萬人次打分7.7,可以說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但在成績一路飄紅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質疑聲。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劇中非傳統性別氣質角色的貶低


不是他們“噁心”,而是你性別歧視

從8月1日起,編劇汪海林開始在微博上,對《陳情令》的文本、創作者及喜愛它的觀眾不斷髮起攻擊。

其間,“太二了”“變態”“噁心”“可恥”“散德行”“作賤”等侮辱性的字眼橫飛。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以歧視取代理性批評,“大有文化”的汪大編劇又雙叒叕為影視評論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綜觀汪大編劇過往對“娘炮”“鮮肉”“鴨裡鴨氣”的一貫齟齬,不難得出結論,他十分歧視非傳統性別氣質、性別角色和性取向的人。

總而言之,他性別歧視。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與此相比,他的不禮貌、不嚴謹、不自洽——自己明明寫的都是通俗劇,卻在評價別人作品時抱持美學的精英主義傾向——這些已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作為一個重度魔道祖師粉,我在汪大編劇眼中一定不能算是個有文化的人就像我認為凡是性別歧視的都稱不上有文化一樣

在覺得彼此沒文化這件事情上,我們達成了共識。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然後,我想談談我國文化中與男性美相關的代表性觀念,試圖為當下的“男色消費”釐清文化淵源。

這裡的“色”意為由容貌、外表、氣質等綜合構成的“相貌”,包括天生的五官、身材、髮膚,亦包括裝飾性的妝發、服飾、冠履、儀表,以及由內而外的精神氣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儒家審美嚴格遵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原則

孔子曾評價武王之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評價大舜之樂則是“盡美矣,又盡善也”,以至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而《韶》即大舜之樂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孔子聞韶圖

由此可見,形式上盡美、內容上盡善是孔子對於美的最高追求。

對於審美活動來說,形式上盡美無疑是其發生的基礎如同武王之德未必盡善,但其樂依然可以盡美

這種美學觀念推廣到男性審美上,就是推崇德才與相貌兼備的君子,即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詩經》中可以找到許多歌詠美好君子的例子。

最著名的《衛風·淇奧(yù)》中的君子,不僅在品德上切磋琢磨,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戴著鑲嵌玉石的帽子,穿著寬綽的衣服,威儀整齊地駕車的樣子

一個“如金如錫,如圭如璧”談吐鏗鏘又不失風趣幽默的美男子形象躍然眼前。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琅琊榜》

再比如,屈原在《離騷》中,對匹配自己高潔品德的服飾、裝扮有著十分綺麗的描繪

最特別的是,他反覆強調了氣味的芬芳,開創了“香草美人”的範式,而後世文學基本沿襲了由《國風》和《離騷》所肇始的男性審美傳統

因此,我們在《陌上桑》中看到,羅敷女對夫婿的讚美,先是說起匹配他儀表的白馬驪駒,然後歷數他的才能,為的是最後突出他的容貌: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直到清代,曹雪芹筆下如寶似玉的美公子們,也依然是皮膚白皙、五官俊美、打扮考究、衛生乾淨的樣子

可見,當下飯圈所流行的偶像顏值與氣質,在美的形式上是有文化基因的繼承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紅樓夢》

儒家既然肯定德才與相貌的統一,相應地,就否定徒有美貌而才德有虧的美男子

比如,孔子就批評過宋朝之美不可取(小編注:宋朝,春秋時期宋國公子,以美貌聞名)。

但是,孔子只是將德才與相貌,作為一對影響男性審美的、相輔相成的概念在討論,而從未將陽剛與陰柔作為討論男性審美的要素。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朱一龍古裝扮相

《中庸》裡記錄了孔子對“強”的看法

他認為,君子所居應是“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小編注:對人寬厚、溫柔,注重教化,不立刻報復)的南方之強,而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厭”(小編注:喜歡打鬥,死了都無所謂)的北方之強。

對於“好勇過我”(小編注:你的勇敢超過我)的子路,孔子說“由也喭”(小編注:粗糙,俗氣),並預言他“不得其死然”(小編注:只怕是不得好死)。

由此可見,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之勇,是道德層面的“殺身以成仁”,而不是性別氣質上的孔武陽剛。

性別歧視者的霸蠻與專制

社會針對“娘炮”和“鮮肉”的攻擊,其本質是父權制意識形態的“閹割焦慮”是對傳統男性氣質喪失的恐懼

儘管,持此言論者堅稱自己只是捍衛性別秩序而非歧視女性,但顯然他們絲毫不明白,隔離與區分本身就是歧視的手段。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片來自TED演講《致男人的宣言》

如果女性擁有傳統的男性氣質是“女中豪傑”、“巾幗英雄”,而男性擁有傳統的女性氣質就是“娘炮”、“不男不女”,這不正說明了傳統的性別秩序根本就是不平等的?

那麼對這種秩序的捍衛,自然就是不義的。

不光如此,父權制的厭女邏輯也推演到性別角色與分工上

以色事人被看作是女性的社會角色,是低賤的,因此,真正的男子漢是不該以色事人的。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痴男怨女》

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建立在女性完全喪失經濟獨立地位的基礎之上但在女性大規模就業參與社會生產的現代社會,這種分工依然難以轉變

儘管女性已經親自創造並保有財富,“男色消費”依然接受著來自傳統性道德的審查與檢視父權制貞 、 操觀用原本屬於人性的、正當的性心理欲求在“蕩 | 婦”與“良家婦女”之間劃出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

女性社會地位的進步、現代性別角色的多元所表徵的積極意義,被完全抹殺。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亢奮》中的變性女孩Jules

把嗑顏的女粉絲視為花痴、腦殘、作賤自己把以美色取悅女性粉絲的男明星比作“鴨”,這樣的辱罵反智且惡毒。

從性別氣質到性別角色分工,性別歧視者對傳統性道德的捍衛,最終在性取向上得到極致的推演。

西方的同 | 性戀解放運動自上世紀60年代肇始半個世紀過去了,今天我們的劇情還因為有心照不宣的男性情誼而被罵“噁心”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這其中的問題,不在於人們有沒有覺得 | 戀噁心的權利,而是人們是否將尊重與包容視作文明的內涵——就如同一個人有討厭吃香菜的權利,但他沒有指責別人喜歡吃香菜的權利一樣簡單。

即便我們的文化傳統暫時不能接納多元性取向,但我們的文化也絕不應該對少數群體加以歧視。

客觀地說,《陳情令》的改編努力在遵守行業條例和尊重書粉感情之間尋找平衡,既不去硬碰硬地挑戰傳統性別文化,又為多元性別文化的發展爭取了難得的空間。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圖/《陳情令》

男性審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寫這篇文章,不是要辯論靠顏值打天下的流量男星們美還是不美,而是試圖釐清男性審美的標準。

乾淨、美貌、精心修飾的男性從古至今都是被追捧與推崇的,如果有更高的要求,那也是才華與品德方面,而不應該是泛道德化的性別氣質與性取向。

歸根結底,美是由審美者定義的,審美趣味的多元決定著美的多元。

流量明星的產生,就已經說明,對他的審美不再是小眾的行為,他的美擁有了一定的認可度,成為多元審美中的一元。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備受爭議的蔡徐坤

不能欣賞這種美的,可以去欣賞其他風格的美。

精英主義的美學理想,應該致力於創造更加豐盈的作品,在帶給人們不同風格的審美體驗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人們的審美趣味而不是以廟堂之高俯視世俗之低,剝奪人們體驗世俗快感的權利。

喜歡《陳情令》=沒文化?那我得和你聊一聊古典男性審美了

連路人小哥哥都看得清

最後,當然要夾私表白一下戰羨和博嘰的神仙顏值。

孔子曾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且看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魏嬰,不正是那進取的狂者嗎?

雅正端方的藍湛,不正是那潔身自好、有所不為的狷者嗎?

所以,get不到兩位小哥哥的美,究竟是誰沒有文化啊!

關注環球女訊,關注不一樣的她。

作者孫百卉

P.S. 本文觀點僅代表特約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