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記本、QQ空間到微信朋友圈,年近三十終於不再熱衷咀嚼細節'

微信 QQ空間 人生第一份工作 小傅老師的人生筆記 2019-08-20
"
"
從日記本、QQ空間到微信朋友圈,年近三十終於不再熱衷咀嚼細節

圖片來自網絡

夜深人靜的時候,偶爾感性一下。

年近三十,不像十六七歲的時候那麼愛咀嚼生活的細節。所以,很自然地從一個隔三差五在qq空間寫日誌的中學生,到天天在朋友圈發感受的職場小白,到最近我連朋友圈都懶得發了。這個變化的過程中,不乏有熱心的朋友同事甚至領導勸我少發表這些自己的想法,隱私意識強的人覺得這樣很危險,儘管他們在我的追問下也說不出有什麼危險。但我還是挺隨心的,但不同面的我展現在不同的平臺上,也算是我經營自己形象的安全舒適方式。相信肯定也有一類人是需要通過表達和分享來達到內心平和與成長的,我就屬於這類。

"
從日記本、QQ空間到微信朋友圈,年近三十終於不再熱衷咀嚼細節

圖片來自網絡

夜深人靜的時候,偶爾感性一下。

年近三十,不像十六七歲的時候那麼愛咀嚼生活的細節。所以,很自然地從一個隔三差五在qq空間寫日誌的中學生,到天天在朋友圈發感受的職場小白,到最近我連朋友圈都懶得發了。這個變化的過程中,不乏有熱心的朋友同事甚至領導勸我少發表這些自己的想法,隱私意識強的人覺得這樣很危險,儘管他們在我的追問下也說不出有什麼危險。但我還是挺隨心的,但不同面的我展現在不同的平臺上,也算是我經營自己形象的安全舒適方式。相信肯定也有一類人是需要通過表達和分享來達到內心平和與成長的,我就屬於這類。

從日記本、QQ空間到微信朋友圈,年近三十終於不再熱衷咀嚼細節

圖片來自網絡

但自然而然的,我也開始不那麼品味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了。可能是因為人的年歲增長,經歷增多,出於自我保護的變化,畢竟每件事都細細品味太費精力。小時候,什麼都是第一次經歷,只有咀嚼每個經歷才能從中吸收營養慢慢成長。成年人,遇到什麼坎坷磨難都是閉著眼睛屏住呼吸挺過去,過後又“健忘”一般地投入緊鑼密鼓的生活戰鬥。我突然想到一個極恰當的詞——鈍感力。

"
從日記本、QQ空間到微信朋友圈,年近三十終於不再熱衷咀嚼細節

圖片來自網絡

夜深人靜的時候,偶爾感性一下。

年近三十,不像十六七歲的時候那麼愛咀嚼生活的細節。所以,很自然地從一個隔三差五在qq空間寫日誌的中學生,到天天在朋友圈發感受的職場小白,到最近我連朋友圈都懶得發了。這個變化的過程中,不乏有熱心的朋友同事甚至領導勸我少發表這些自己的想法,隱私意識強的人覺得這樣很危險,儘管他們在我的追問下也說不出有什麼危險。但我還是挺隨心的,但不同面的我展現在不同的平臺上,也算是我經營自己形象的安全舒適方式。相信肯定也有一類人是需要通過表達和分享來達到內心平和與成長的,我就屬於這類。

從日記本、QQ空間到微信朋友圈,年近三十終於不再熱衷咀嚼細節

圖片來自網絡

但自然而然的,我也開始不那麼品味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了。可能是因為人的年歲增長,經歷增多,出於自我保護的變化,畢竟每件事都細細品味太費精力。小時候,什麼都是第一次經歷,只有咀嚼每個經歷才能從中吸收營養慢慢成長。成年人,遇到什麼坎坷磨難都是閉著眼睛屏住呼吸挺過去,過後又“健忘”一般地投入緊鑼密鼓的生活戰鬥。我突然想到一個極恰當的詞——鈍感力。

從日記本、QQ空間到微信朋友圈,年近三十終於不再熱衷咀嚼細節

圖片來自網絡

機緣巧合,遇上了視頻日記,然而我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終於不再熱衷記錄和感悟的女子。這真是天意弄人,早個十年,我簡直就是內心戲能自嗨一天的戲精啊。

一時腦熱開始了視頻日記的嘗試,而分享的人都是全國各地的陌生人。要說沒有吸粉和收益的意圖,那太扯了,就像做了xx還立牌坊一樣扯淡。每天變著法子找話題,絞盡腦汁蹭熱點,起個標題都不是靠靈感是拼關鍵詞。要真是給自己的日記,回過來自己看都不忍直視,塑料感滿滿。

可能我還是覺得文字更貼近內心的溫度,所以一個視頻領域創作者在這兒碼起了文字,絮絮叨叨。

我還記得高中我後座有個男生,什麼都挺好,就是喜歡恭維我,跟我說十句話有九句是恭維,同桌說這是我粉絲,一段時間後,我也覺得他人挺好,放下高冷矜持的偶像學霸包袱,先跟他做個朋友,但就是無法正常對話,我們很熟,卻又遠得隔著櫥窗玻璃。

說完這個故事,突然忘了自己為啥舉這個例子。

寫了那麼多,其實我一開始就只是想問一句,關注我的“朋友”們,是我的什麼吸引了你,或者你期待從我這裡看到什麼,又或者只是簡單的一個支持?借用西瓜vlog學院的培訓概念,對你們來說,我是“有用”,“有趣”還是“有共鳴”?

"
從日記本、QQ空間到微信朋友圈,年近三十終於不再熱衷咀嚼細節

圖片來自網絡

夜深人靜的時候,偶爾感性一下。

年近三十,不像十六七歲的時候那麼愛咀嚼生活的細節。所以,很自然地從一個隔三差五在qq空間寫日誌的中學生,到天天在朋友圈發感受的職場小白,到最近我連朋友圈都懶得發了。這個變化的過程中,不乏有熱心的朋友同事甚至領導勸我少發表這些自己的想法,隱私意識強的人覺得這樣很危險,儘管他們在我的追問下也說不出有什麼危險。但我還是挺隨心的,但不同面的我展現在不同的平臺上,也算是我經營自己形象的安全舒適方式。相信肯定也有一類人是需要通過表達和分享來達到內心平和與成長的,我就屬於這類。

從日記本、QQ空間到微信朋友圈,年近三十終於不再熱衷咀嚼細節

圖片來自網絡

但自然而然的,我也開始不那麼品味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了。可能是因為人的年歲增長,經歷增多,出於自我保護的變化,畢竟每件事都細細品味太費精力。小時候,什麼都是第一次經歷,只有咀嚼每個經歷才能從中吸收營養慢慢成長。成年人,遇到什麼坎坷磨難都是閉著眼睛屏住呼吸挺過去,過後又“健忘”一般地投入緊鑼密鼓的生活戰鬥。我突然想到一個極恰當的詞——鈍感力。

從日記本、QQ空間到微信朋友圈,年近三十終於不再熱衷咀嚼細節

圖片來自網絡

機緣巧合,遇上了視頻日記,然而我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終於不再熱衷記錄和感悟的女子。這真是天意弄人,早個十年,我簡直就是內心戲能自嗨一天的戲精啊。

一時腦熱開始了視頻日記的嘗試,而分享的人都是全國各地的陌生人。要說沒有吸粉和收益的意圖,那太扯了,就像做了xx還立牌坊一樣扯淡。每天變著法子找話題,絞盡腦汁蹭熱點,起個標題都不是靠靈感是拼關鍵詞。要真是給自己的日記,回過來自己看都不忍直視,塑料感滿滿。

可能我還是覺得文字更貼近內心的溫度,所以一個視頻領域創作者在這兒碼起了文字,絮絮叨叨。

我還記得高中我後座有個男生,什麼都挺好,就是喜歡恭維我,跟我說十句話有九句是恭維,同桌說這是我粉絲,一段時間後,我也覺得他人挺好,放下高冷矜持的偶像學霸包袱,先跟他做個朋友,但就是無法正常對話,我們很熟,卻又遠得隔著櫥窗玻璃。

說完這個故事,突然忘了自己為啥舉這個例子。

寫了那麼多,其實我一開始就只是想問一句,關注我的“朋友”們,是我的什麼吸引了你,或者你期待從我這裡看到什麼,又或者只是簡單的一個支持?借用西瓜vlog學院的培訓概念,對你們來說,我是“有用”,“有趣”還是“有共鳴”?

從日記本、QQ空間到微信朋友圈,年近三十終於不再熱衷咀嚼細節

圖片來自網絡

我一直在找自己的人設,一開始不願意介紹自己是一個老師,因為感覺老師給人的印象嚴肅刻板也沒有神祕感,就想做個沒有職業身份的人。到現在,接受這樣的職業身份。比起做一個想要成為的人,接受自己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可能更輕鬆,有句話說得很好,“做你自己,別人都有人做了”。

夜深了,改天再嘮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