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1日,一款名為ZAO的換臉軟件突然爆紅,不光刷爆朋友圈,還一度等上微博熱搜榜第六的位置。但對大多數網友而言,我們既為其逼真的換臉效果嘖嘖稱奇,又為個人隱私問題議論紛紛。

微博知名大V@法山叔 率先提出了質疑,他認為ZAO未經允許擅自使用明星、用戶的面部信息,數據收集到後臺之後完全有可能會被不法利用。其次,ZAO的用戶條款交代不明,漏洞頗多。


"

8月31日,一款名為ZAO的換臉軟件突然爆紅,不光刷爆朋友圈,還一度等上微博熱搜榜第六的位置。但對大多數網友而言,我們既為其逼真的換臉效果嘖嘖稱奇,又為個人隱私問題議論紛紛。

微博知名大V@法山叔 率先提出了質疑,他認為ZAO未經允許擅自使用明星、用戶的面部信息,數據收集到後臺之後完全有可能會被不法利用。其次,ZAO的用戶條款交代不明,漏洞頗多。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早期版本用戶條款)

經過一天的發酵,互聯網對ZAO的態度也迅速從“新奇好玩”變成“隱私質疑”。迫於壓力,ZAO在31日晚上對相關的條件進行修改,用戶使用最新版本的ZAO可以選擇刪除面部信息,同時ZAO會將後臺中的面部信息數據一併刪除。

"

8月31日,一款名為ZAO的換臉軟件突然爆紅,不光刷爆朋友圈,還一度等上微博熱搜榜第六的位置。但對大多數網友而言,我們既為其逼真的換臉效果嘖嘖稱奇,又為個人隱私問題議論紛紛。

微博知名大V@法山叔 率先提出了質疑,他認為ZAO未經允許擅自使用明星、用戶的面部信息,數據收集到後臺之後完全有可能會被不法利用。其次,ZAO的用戶條款交代不明,漏洞頗多。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早期版本用戶條款)

經過一天的發酵,互聯網對ZAO的態度也迅速從“新奇好玩”變成“隱私質疑”。迫於壓力,ZAO在31日晚上對相關的條件進行修改,用戶使用最新版本的ZAO可以選擇刪除面部信息,同時ZAO會將後臺中的面部信息數據一併刪除。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然而ZAO的補救措施似乎來得晚了些, 9月1日上午消息,微信對ZAO進行了“封殺”,如今已經不可查看分享內容。微信給出的理由是“存在安全風險”和“被多人投訴”,這是有理有據還是“欲加之罪”?

"

8月31日,一款名為ZAO的換臉軟件突然爆紅,不光刷爆朋友圈,還一度等上微博熱搜榜第六的位置。但對大多數網友而言,我們既為其逼真的換臉效果嘖嘖稱奇,又為個人隱私問題議論紛紛。

微博知名大V@法山叔 率先提出了質疑,他認為ZAO未經允許擅自使用明星、用戶的面部信息,數據收集到後臺之後完全有可能會被不法利用。其次,ZAO的用戶條款交代不明,漏洞頗多。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早期版本用戶條款)

經過一天的發酵,互聯網對ZAO的態度也迅速從“新奇好玩”變成“隱私質疑”。迫於壓力,ZAO在31日晚上對相關的條件進行修改,用戶使用最新版本的ZAO可以選擇刪除面部信息,同時ZAO會將後臺中的面部信息數據一併刪除。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然而ZAO的補救措施似乎來得晚了些, 9月1日上午消息,微信對ZAO進行了“封殺”,如今已經不可查看分享內容。微信給出的理由是“存在安全風險”和“被多人投訴”,這是有理有據還是“欲加之罪”?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微信“安全風險”的說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從其他報道來看似乎ZAO確實引起了廣大用戶對隱私問題的關注,如果微信以這個爭議為由進行屏蔽,那麼倒也說得過去。

當然,微信屏蔽ZAO可能還有另一個可能性,那就是有關ZAO的出身。ZAO實則由陌陌高層打造,甚至可以看作是陌陌的一個新產品。眾所周知陌陌和微信在陌生人社交領域已經有過數次交鋒,二者水火不容。

今年年初的多閃(歸屬於字節跳動)剛上線不久後分享鏈接便遭到微信屏蔽,而抖音分享鏈接被微信屏蔽更是鬧到人盡皆知,騰訊對付商業對手可謂是從不手軟。

ZAO給用戶帶來的不安、反感甚至到最後被微信加以限制,都是因為“數據”。對消費者來說,他們擔心的是自己的個人信息會洩露出去,因此帶來損失。

而對微信來說,龐大的用戶數據是微信一切商業化行為的基礎,是相較於其他軟件的最大競爭力。相信這不難理解,微信擁有11億月活用戶,是全國第一大IM軟件,無數人在這個平臺上交流信息、表達喜好。如此龐大的用戶數據既能用於機器學習,又能用於人群畫像分析,而且數據水分極少。

正因為如此,微信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競爭對手來挖走自己腳下的“黃金”,阻止數據外流不僅是為了保護用戶隱私,更是保住自己的商業優勢。

數據就是生產力

可以說,人類文明社會發展數千年,從未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緊密地和數據聯繫在一起。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產品從立項到生產環節均受大數據影響,你的一切數據對廠商來說都有價值。

例如,你的手掌尺寸和屏幕尺寸偏好會影響到手機的具體尺寸,你的視力水平會左右軟件開發中字體的大小設置。傢俱廠商在開發座椅的時候會參考消費者的身高體重,牙刷廠商在生產牙刷的時候,說不定也會考慮消費者的嘴巴平均大小。

"

8月31日,一款名為ZAO的換臉軟件突然爆紅,不光刷爆朋友圈,還一度等上微博熱搜榜第六的位置。但對大多數網友而言,我們既為其逼真的換臉效果嘖嘖稱奇,又為個人隱私問題議論紛紛。

微博知名大V@法山叔 率先提出了質疑,他認為ZAO未經允許擅自使用明星、用戶的面部信息,數據收集到後臺之後完全有可能會被不法利用。其次,ZAO的用戶條款交代不明,漏洞頗多。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早期版本用戶條款)

經過一天的發酵,互聯網對ZAO的態度也迅速從“新奇好玩”變成“隱私質疑”。迫於壓力,ZAO在31日晚上對相關的條件進行修改,用戶使用最新版本的ZAO可以選擇刪除面部信息,同時ZAO會將後臺中的面部信息數據一併刪除。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然而ZAO的補救措施似乎來得晚了些, 9月1日上午消息,微信對ZAO進行了“封殺”,如今已經不可查看分享內容。微信給出的理由是“存在安全風險”和“被多人投訴”,這是有理有據還是“欲加之罪”?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微信“安全風險”的說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從其他報道來看似乎ZAO確實引起了廣大用戶對隱私問題的關注,如果微信以這個爭議為由進行屏蔽,那麼倒也說得過去。

當然,微信屏蔽ZAO可能還有另一個可能性,那就是有關ZAO的出身。ZAO實則由陌陌高層打造,甚至可以看作是陌陌的一個新產品。眾所周知陌陌和微信在陌生人社交領域已經有過數次交鋒,二者水火不容。

今年年初的多閃(歸屬於字節跳動)剛上線不久後分享鏈接便遭到微信屏蔽,而抖音分享鏈接被微信屏蔽更是鬧到人盡皆知,騰訊對付商業對手可謂是從不手軟。

ZAO給用戶帶來的不安、反感甚至到最後被微信加以限制,都是因為“數據”。對消費者來說,他們擔心的是自己的個人信息會洩露出去,因此帶來損失。

而對微信來說,龐大的用戶數據是微信一切商業化行為的基礎,是相較於其他軟件的最大競爭力。相信這不難理解,微信擁有11億月活用戶,是全國第一大IM軟件,無數人在這個平臺上交流信息、表達喜好。如此龐大的用戶數據既能用於機器學習,又能用於人群畫像分析,而且數據水分極少。

正因為如此,微信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競爭對手來挖走自己腳下的“黃金”,阻止數據外流不僅是為了保護用戶隱私,更是保住自己的商業優勢。

數據就是生產力

可以說,人類文明社會發展數千年,從未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緊密地和數據聯繫在一起。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產品從立項到生產環節均受大數據影響,你的一切數據對廠商來說都有價值。

例如,你的手掌尺寸和屏幕尺寸偏好會影響到手機的具體尺寸,你的視力水平會左右軟件開發中字體的大小設置。傢俱廠商在開發座椅的時候會參考消費者的身高體重,牙刷廠商在生產牙刷的時候,說不定也會考慮消費者的嘴巴平均大小。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總而言之,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出現讓廠商省去了流程長、成本貴且效率低的傳統市場調研,他們只需要收集消費者的各種數據,再經過算法模型的計算就能得出最優解。

此外,由於AI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們不得不尋找更多的“養料”來餵養AI。谷歌子公司DeepMind開發的頂尖診斷系統在進行深度學習訓練的時候,需要使用來自7500名病人的15000張掃描圖。其他AI項目視用途不同對數據的需求量各有差異,但總之都是“數量龐大”就是了。

如此龐大的數據從哪裡來的呢?有些數據可能是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透露給廠商的,而另一些則很可能是他們從某些渠道買來的。

日本有一家求職平臺名為Rikunabi,它就是大數據的提供方。Rikunabi平臺會收集註冊用戶的過往工作經歷、自我評價中的關鍵信息,然後將這些信息放到AI模型之中進行計算,從而獲得該註冊用戶的求職意向、離職率等信息。

"

8月31日,一款名為ZAO的換臉軟件突然爆紅,不光刷爆朋友圈,還一度等上微博熱搜榜第六的位置。但對大多數網友而言,我們既為其逼真的換臉效果嘖嘖稱奇,又為個人隱私問題議論紛紛。

微博知名大V@法山叔 率先提出了質疑,他認為ZAO未經允許擅自使用明星、用戶的面部信息,數據收集到後臺之後完全有可能會被不法利用。其次,ZAO的用戶條款交代不明,漏洞頗多。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早期版本用戶條款)

經過一天的發酵,互聯網對ZAO的態度也迅速從“新奇好玩”變成“隱私質疑”。迫於壓力,ZAO在31日晚上對相關的條件進行修改,用戶使用最新版本的ZAO可以選擇刪除面部信息,同時ZAO會將後臺中的面部信息數據一併刪除。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然而ZAO的補救措施似乎來得晚了些, 9月1日上午消息,微信對ZAO進行了“封殺”,如今已經不可查看分享內容。微信給出的理由是“存在安全風險”和“被多人投訴”,這是有理有據還是“欲加之罪”?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微信“安全風險”的說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從其他報道來看似乎ZAO確實引起了廣大用戶對隱私問題的關注,如果微信以這個爭議為由進行屏蔽,那麼倒也說得過去。

當然,微信屏蔽ZAO可能還有另一個可能性,那就是有關ZAO的出身。ZAO實則由陌陌高層打造,甚至可以看作是陌陌的一個新產品。眾所周知陌陌和微信在陌生人社交領域已經有過數次交鋒,二者水火不容。

今年年初的多閃(歸屬於字節跳動)剛上線不久後分享鏈接便遭到微信屏蔽,而抖音分享鏈接被微信屏蔽更是鬧到人盡皆知,騰訊對付商業對手可謂是從不手軟。

ZAO給用戶帶來的不安、反感甚至到最後被微信加以限制,都是因為“數據”。對消費者來說,他們擔心的是自己的個人信息會洩露出去,因此帶來損失。

而對微信來說,龐大的用戶數據是微信一切商業化行為的基礎,是相較於其他軟件的最大競爭力。相信這不難理解,微信擁有11億月活用戶,是全國第一大IM軟件,無數人在這個平臺上交流信息、表達喜好。如此龐大的用戶數據既能用於機器學習,又能用於人群畫像分析,而且數據水分極少。

正因為如此,微信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競爭對手來挖走自己腳下的“黃金”,阻止數據外流不僅是為了保護用戶隱私,更是保住自己的商業優勢。

數據就是生產力

可以說,人類文明社會發展數千年,從未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緊密地和數據聯繫在一起。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產品從立項到生產環節均受大數據影響,你的一切數據對廠商來說都有價值。

例如,你的手掌尺寸和屏幕尺寸偏好會影響到手機的具體尺寸,你的視力水平會左右軟件開發中字體的大小設置。傢俱廠商在開發座椅的時候會參考消費者的身高體重,牙刷廠商在生產牙刷的時候,說不定也會考慮消費者的嘴巴平均大小。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總而言之,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出現讓廠商省去了流程長、成本貴且效率低的傳統市場調研,他們只需要收集消費者的各種數據,再經過算法模型的計算就能得出最優解。

此外,由於AI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們不得不尋找更多的“養料”來餵養AI。谷歌子公司DeepMind開發的頂尖診斷系統在進行深度學習訓練的時候,需要使用來自7500名病人的15000張掃描圖。其他AI項目視用途不同對數據的需求量各有差異,但總之都是“數量龐大”就是了。

如此龐大的數據從哪裡來的呢?有些數據可能是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透露給廠商的,而另一些則很可能是他們從某些渠道買來的。

日本有一家求職平臺名為Rikunabi,它就是大數據的提供方。Rikunabi平臺會收集註冊用戶的過往工作經歷、自我評價中的關鍵信息,然後將這些信息放到AI模型之中進行計算,從而獲得該註冊用戶的求職意向、離職率等信息。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Rikunabi拍攝的廣告片段)

然後,Rikunabi平臺將這些數據賣給了用人單位,如此一來用人單位就能知道哪些員工是可能適合他們,而哪些又是不太適合的,進而對求職者進行篩選。可以見到,求職者的數據已經被當成“商品”販賣,數據不僅能賺錢,還能賺大錢。

當然他們這樣做是非法而且要遭到道德譴責的,而Rikunabi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東窗事發後共計13家企業以"企業內部監察管理缺陷"為由拋售Rikunabi平臺母公司RECRUIT的股票,導致後者股價跳水8%。

網絡對ZAO的擔心也大體如此,我們的面部信息被上傳到軟件之後我們便無法控制其去向(至少第一版的用戶協議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面部信息真的落到不法分子手中,被換臉為成人影片主角還是小事,要是無故遭受財產損失,那才是大問題。

好在現在傳來了一個好消息,以支付寶為首的支付平臺解答了用戶的疑惑,由ZAO生成的換臉視頻騙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


"

8月31日,一款名為ZAO的換臉軟件突然爆紅,不光刷爆朋友圈,還一度等上微博熱搜榜第六的位置。但對大多數網友而言,我們既為其逼真的換臉效果嘖嘖稱奇,又為個人隱私問題議論紛紛。

微博知名大V@法山叔 率先提出了質疑,他認為ZAO未經允許擅自使用明星、用戶的面部信息,數據收集到後臺之後完全有可能會被不法利用。其次,ZAO的用戶條款交代不明,漏洞頗多。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早期版本用戶條款)

經過一天的發酵,互聯網對ZAO的態度也迅速從“新奇好玩”變成“隱私質疑”。迫於壓力,ZAO在31日晚上對相關的條件進行修改,用戶使用最新版本的ZAO可以選擇刪除面部信息,同時ZAO會將後臺中的面部信息數據一併刪除。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然而ZAO的補救措施似乎來得晚了些, 9月1日上午消息,微信對ZAO進行了“封殺”,如今已經不可查看分享內容。微信給出的理由是“存在安全風險”和“被多人投訴”,這是有理有據還是“欲加之罪”?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微信“安全風險”的說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從其他報道來看似乎ZAO確實引起了廣大用戶對隱私問題的關注,如果微信以這個爭議為由進行屏蔽,那麼倒也說得過去。

當然,微信屏蔽ZAO可能還有另一個可能性,那就是有關ZAO的出身。ZAO實則由陌陌高層打造,甚至可以看作是陌陌的一個新產品。眾所周知陌陌和微信在陌生人社交領域已經有過數次交鋒,二者水火不容。

今年年初的多閃(歸屬於字節跳動)剛上線不久後分享鏈接便遭到微信屏蔽,而抖音分享鏈接被微信屏蔽更是鬧到人盡皆知,騰訊對付商業對手可謂是從不手軟。

ZAO給用戶帶來的不安、反感甚至到最後被微信加以限制,都是因為“數據”。對消費者來說,他們擔心的是自己的個人信息會洩露出去,因此帶來損失。

而對微信來說,龐大的用戶數據是微信一切商業化行為的基礎,是相較於其他軟件的最大競爭力。相信這不難理解,微信擁有11億月活用戶,是全國第一大IM軟件,無數人在這個平臺上交流信息、表達喜好。如此龐大的用戶數據既能用於機器學習,又能用於人群畫像分析,而且數據水分極少。

正因為如此,微信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競爭對手來挖走自己腳下的“黃金”,阻止數據外流不僅是為了保護用戶隱私,更是保住自己的商業優勢。

數據就是生產力

可以說,人類文明社會發展數千年,從未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緊密地和數據聯繫在一起。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產品從立項到生產環節均受大數據影響,你的一切數據對廠商來說都有價值。

例如,你的手掌尺寸和屏幕尺寸偏好會影響到手機的具體尺寸,你的視力水平會左右軟件開發中字體的大小設置。傢俱廠商在開發座椅的時候會參考消費者的身高體重,牙刷廠商在生產牙刷的時候,說不定也會考慮消費者的嘴巴平均大小。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總而言之,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出現讓廠商省去了流程長、成本貴且效率低的傳統市場調研,他們只需要收集消費者的各種數據,再經過算法模型的計算就能得出最優解。

此外,由於AI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們不得不尋找更多的“養料”來餵養AI。谷歌子公司DeepMind開發的頂尖診斷系統在進行深度學習訓練的時候,需要使用來自7500名病人的15000張掃描圖。其他AI項目視用途不同對數據的需求量各有差異,但總之都是“數量龐大”就是了。

如此龐大的數據從哪裡來的呢?有些數據可能是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透露給廠商的,而另一些則很可能是他們從某些渠道買來的。

日本有一家求職平臺名為Rikunabi,它就是大數據的提供方。Rikunabi平臺會收集註冊用戶的過往工作經歷、自我評價中的關鍵信息,然後將這些信息放到AI模型之中進行計算,從而獲得該註冊用戶的求職意向、離職率等信息。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Rikunabi拍攝的廣告片段)

然後,Rikunabi平臺將這些數據賣給了用人單位,如此一來用人單位就能知道哪些員工是可能適合他們,而哪些又是不太適合的,進而對求職者進行篩選。可以見到,求職者的數據已經被當成“商品”販賣,數據不僅能賺錢,還能賺大錢。

當然他們這樣做是非法而且要遭到道德譴責的,而Rikunabi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東窗事發後共計13家企業以"企業內部監察管理缺陷"為由拋售Rikunabi平臺母公司RECRUIT的股票,導致後者股價跳水8%。

網絡對ZAO的擔心也大體如此,我們的面部信息被上傳到軟件之後我們便無法控制其去向(至少第一版的用戶協議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面部信息真的落到不法分子手中,被換臉為成人影片主角還是小事,要是無故遭受財產損失,那才是大問題。

好在現在傳來了一個好消息,以支付寶為首的支付平臺解答了用戶的疑惑,由ZAO生成的換臉視頻騙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為什麼?其實我們早已有科普,支付寶等支付平臺所採用的是3D人臉識別,在掃描人臉的時候會記錄空間信息生成三維模型。換言之,只存在於平面之中的換臉視頻無法提供具體的三維模型信息,自然無法通過刷臉認證。

同理,換臉視頻也無法騙過採用3D結構光人臉識別系統的iPhone X系列手機、OPPO Find X和華為Mate 20 Pro,銀行的人臉識別加密系統也同樣不行。

另外有些人臉識別系統雖然是2D掃描(多見於政務小程序中),但會要求用戶做出指定動作,例如眨眼、轉頭或者朗讀數字等。可想而知,在當下的人臉識別加密體系中,ZAO創造的換臉視頻可以說是“無孔可入”。

避無可避的數據洩露

數據洩露可以說是世界性難題,這是信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副作用之一。但從某些角度來看,付出部分隱私和個人數據,確實可以讓生活更便捷。

舉個例子,我們利用網頁或者手機上的密碼自動填充功能,可以更快地登陸各類賬戶;我們將面部信息、指紋信息登記到設備之中,在解鎖設備的時候便不再需要輸入密碼。

"

8月31日,一款名為ZAO的換臉軟件突然爆紅,不光刷爆朋友圈,還一度等上微博熱搜榜第六的位置。但對大多數網友而言,我們既為其逼真的換臉效果嘖嘖稱奇,又為個人隱私問題議論紛紛。

微博知名大V@法山叔 率先提出了質疑,他認為ZAO未經允許擅自使用明星、用戶的面部信息,數據收集到後臺之後完全有可能會被不法利用。其次,ZAO的用戶條款交代不明,漏洞頗多。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早期版本用戶條款)

經過一天的發酵,互聯網對ZAO的態度也迅速從“新奇好玩”變成“隱私質疑”。迫於壓力,ZAO在31日晚上對相關的條件進行修改,用戶使用最新版本的ZAO可以選擇刪除面部信息,同時ZAO會將後臺中的面部信息數據一併刪除。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然而ZAO的補救措施似乎來得晚了些, 9月1日上午消息,微信對ZAO進行了“封殺”,如今已經不可查看分享內容。微信給出的理由是“存在安全風險”和“被多人投訴”,這是有理有據還是“欲加之罪”?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微信“安全風險”的說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從其他報道來看似乎ZAO確實引起了廣大用戶對隱私問題的關注,如果微信以這個爭議為由進行屏蔽,那麼倒也說得過去。

當然,微信屏蔽ZAO可能還有另一個可能性,那就是有關ZAO的出身。ZAO實則由陌陌高層打造,甚至可以看作是陌陌的一個新產品。眾所周知陌陌和微信在陌生人社交領域已經有過數次交鋒,二者水火不容。

今年年初的多閃(歸屬於字節跳動)剛上線不久後分享鏈接便遭到微信屏蔽,而抖音分享鏈接被微信屏蔽更是鬧到人盡皆知,騰訊對付商業對手可謂是從不手軟。

ZAO給用戶帶來的不安、反感甚至到最後被微信加以限制,都是因為“數據”。對消費者來說,他們擔心的是自己的個人信息會洩露出去,因此帶來損失。

而對微信來說,龐大的用戶數據是微信一切商業化行為的基礎,是相較於其他軟件的最大競爭力。相信這不難理解,微信擁有11億月活用戶,是全國第一大IM軟件,無數人在這個平臺上交流信息、表達喜好。如此龐大的用戶數據既能用於機器學習,又能用於人群畫像分析,而且數據水分極少。

正因為如此,微信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競爭對手來挖走自己腳下的“黃金”,阻止數據外流不僅是為了保護用戶隱私,更是保住自己的商業優勢。

數據就是生產力

可以說,人類文明社會發展數千年,從未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緊密地和數據聯繫在一起。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產品從立項到生產環節均受大數據影響,你的一切數據對廠商來說都有價值。

例如,你的手掌尺寸和屏幕尺寸偏好會影響到手機的具體尺寸,你的視力水平會左右軟件開發中字體的大小設置。傢俱廠商在開發座椅的時候會參考消費者的身高體重,牙刷廠商在生產牙刷的時候,說不定也會考慮消費者的嘴巴平均大小。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總而言之,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出現讓廠商省去了流程長、成本貴且效率低的傳統市場調研,他們只需要收集消費者的各種數據,再經過算法模型的計算就能得出最優解。

此外,由於AI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們不得不尋找更多的“養料”來餵養AI。谷歌子公司DeepMind開發的頂尖診斷系統在進行深度學習訓練的時候,需要使用來自7500名病人的15000張掃描圖。其他AI項目視用途不同對數據的需求量各有差異,但總之都是“數量龐大”就是了。

如此龐大的數據從哪裡來的呢?有些數據可能是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透露給廠商的,而另一些則很可能是他們從某些渠道買來的。

日本有一家求職平臺名為Rikunabi,它就是大數據的提供方。Rikunabi平臺會收集註冊用戶的過往工作經歷、自我評價中的關鍵信息,然後將這些信息放到AI模型之中進行計算,從而獲得該註冊用戶的求職意向、離職率等信息。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Rikunabi拍攝的廣告片段)

然後,Rikunabi平臺將這些數據賣給了用人單位,如此一來用人單位就能知道哪些員工是可能適合他們,而哪些又是不太適合的,進而對求職者進行篩選。可以見到,求職者的數據已經被當成“商品”販賣,數據不僅能賺錢,還能賺大錢。

當然他們這樣做是非法而且要遭到道德譴責的,而Rikunabi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東窗事發後共計13家企業以"企業內部監察管理缺陷"為由拋售Rikunabi平臺母公司RECRUIT的股票,導致後者股價跳水8%。

網絡對ZAO的擔心也大體如此,我們的面部信息被上傳到軟件之後我們便無法控制其去向(至少第一版的用戶協議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面部信息真的落到不法分子手中,被換臉為成人影片主角還是小事,要是無故遭受財產損失,那才是大問題。

好在現在傳來了一個好消息,以支付寶為首的支付平臺解答了用戶的疑惑,由ZAO生成的換臉視頻騙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為什麼?其實我們早已有科普,支付寶等支付平臺所採用的是3D人臉識別,在掃描人臉的時候會記錄空間信息生成三維模型。換言之,只存在於平面之中的換臉視頻無法提供具體的三維模型信息,自然無法通過刷臉認證。

同理,換臉視頻也無法騙過採用3D結構光人臉識別系統的iPhone X系列手機、OPPO Find X和華為Mate 20 Pro,銀行的人臉識別加密系統也同樣不行。

另外有些人臉識別系統雖然是2D掃描(多見於政務小程序中),但會要求用戶做出指定動作,例如眨眼、轉頭或者朗讀數字等。可想而知,在當下的人臉識別加密體系中,ZAO創造的換臉視頻可以說是“無孔可入”。

避無可避的數據洩露

數據洩露可以說是世界性難題,這是信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副作用之一。但從某些角度來看,付出部分隱私和個人數據,確實可以讓生活更便捷。

舉個例子,我們利用網頁或者手機上的密碼自動填充功能,可以更快地登陸各類賬戶;我們將面部信息、指紋信息登記到設備之中,在解鎖設備的時候便不再需要輸入密碼。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出於便利性考慮,再加上對服務供應方的信任,消費者往往會願意交出個人數據。除此之外,註冊App或網站會員均要求提交個人信息,隨著我們接觸網絡的時間越來越差,個人信息洩露已經不可避免。

例如,我們打車、使用快遞和外賣的時候難免會透露個人電話和住址信息,這種信息洩露可謂是防不勝防。我們只能寄望科技公司可以通過加密通訊的方式進行信息保護,但一旦方案不周全那麼必然會增加溝通成本和時間成本。

生活中會洩露個人數據的場景有千千萬萬,多ZAO一個不多,少ZAO一個不少。和數據洩露相比,我們更擔心的是一些生活上的困擾,例如真的就當了成人視頻中的男/女主角。這對於一般男性來說可能沒有什麼危機感,但對漂亮女孩子來說簡直是揮之不去的陰雲。

如果說此前將影視女星的臉換到成人視頻中去還需要一些技術門檻(例如找運行代碼、要懂機器學習和編程等),但隨著ZAO的出現我們發現,原來換臉功能可以整合到App之中,製作換臉視頻的門檻可以這麼低。

針對消費者的疑惑,ZAO表示換臉素材暫時還是由官方提供,個人照片只能用10次。可以說ZAO在推出之初就想好了應對方案,我們不用太擔心自己的照片會被別人惡搞。


"

8月31日,一款名為ZAO的換臉軟件突然爆紅,不光刷爆朋友圈,還一度等上微博熱搜榜第六的位置。但對大多數網友而言,我們既為其逼真的換臉效果嘖嘖稱奇,又為個人隱私問題議論紛紛。

微博知名大V@法山叔 率先提出了質疑,他認為ZAO未經允許擅自使用明星、用戶的面部信息,數據收集到後臺之後完全有可能會被不法利用。其次,ZAO的用戶條款交代不明,漏洞頗多。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早期版本用戶條款)

經過一天的發酵,互聯網對ZAO的態度也迅速從“新奇好玩”變成“隱私質疑”。迫於壓力,ZAO在31日晚上對相關的條件進行修改,用戶使用最新版本的ZAO可以選擇刪除面部信息,同時ZAO會將後臺中的面部信息數據一併刪除。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然而ZAO的補救措施似乎來得晚了些, 9月1日上午消息,微信對ZAO進行了“封殺”,如今已經不可查看分享內容。微信給出的理由是“存在安全風險”和“被多人投訴”,這是有理有據還是“欲加之罪”?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微信“安全風險”的說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從其他報道來看似乎ZAO確實引起了廣大用戶對隱私問題的關注,如果微信以這個爭議為由進行屏蔽,那麼倒也說得過去。

當然,微信屏蔽ZAO可能還有另一個可能性,那就是有關ZAO的出身。ZAO實則由陌陌高層打造,甚至可以看作是陌陌的一個新產品。眾所周知陌陌和微信在陌生人社交領域已經有過數次交鋒,二者水火不容。

今年年初的多閃(歸屬於字節跳動)剛上線不久後分享鏈接便遭到微信屏蔽,而抖音分享鏈接被微信屏蔽更是鬧到人盡皆知,騰訊對付商業對手可謂是從不手軟。

ZAO給用戶帶來的不安、反感甚至到最後被微信加以限制,都是因為“數據”。對消費者來說,他們擔心的是自己的個人信息會洩露出去,因此帶來損失。

而對微信來說,龐大的用戶數據是微信一切商業化行為的基礎,是相較於其他軟件的最大競爭力。相信這不難理解,微信擁有11億月活用戶,是全國第一大IM軟件,無數人在這個平臺上交流信息、表達喜好。如此龐大的用戶數據既能用於機器學習,又能用於人群畫像分析,而且數據水分極少。

正因為如此,微信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競爭對手來挖走自己腳下的“黃金”,阻止數據外流不僅是為了保護用戶隱私,更是保住自己的商業優勢。

數據就是生產力

可以說,人類文明社會發展數千年,從未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緊密地和數據聯繫在一起。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產品從立項到生產環節均受大數據影響,你的一切數據對廠商來說都有價值。

例如,你的手掌尺寸和屏幕尺寸偏好會影響到手機的具體尺寸,你的視力水平會左右軟件開發中字體的大小設置。傢俱廠商在開發座椅的時候會參考消費者的身高體重,牙刷廠商在生產牙刷的時候,說不定也會考慮消費者的嘴巴平均大小。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總而言之,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出現讓廠商省去了流程長、成本貴且效率低的傳統市場調研,他們只需要收集消費者的各種數據,再經過算法模型的計算就能得出最優解。

此外,由於AI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們不得不尋找更多的“養料”來餵養AI。谷歌子公司DeepMind開發的頂尖診斷系統在進行深度學習訓練的時候,需要使用來自7500名病人的15000張掃描圖。其他AI項目視用途不同對數據的需求量各有差異,但總之都是“數量龐大”就是了。

如此龐大的數據從哪裡來的呢?有些數據可能是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透露給廠商的,而另一些則很可能是他們從某些渠道買來的。

日本有一家求職平臺名為Rikunabi,它就是大數據的提供方。Rikunabi平臺會收集註冊用戶的過往工作經歷、自我評價中的關鍵信息,然後將這些信息放到AI模型之中進行計算,從而獲得該註冊用戶的求職意向、離職率等信息。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Rikunabi拍攝的廣告片段)

然後,Rikunabi平臺將這些數據賣給了用人單位,如此一來用人單位就能知道哪些員工是可能適合他們,而哪些又是不太適合的,進而對求職者進行篩選。可以見到,求職者的數據已經被當成“商品”販賣,數據不僅能賺錢,還能賺大錢。

當然他們這樣做是非法而且要遭到道德譴責的,而Rikunabi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東窗事發後共計13家企業以"企業內部監察管理缺陷"為由拋售Rikunabi平臺母公司RECRUIT的股票,導致後者股價跳水8%。

網絡對ZAO的擔心也大體如此,我們的面部信息被上傳到軟件之後我們便無法控制其去向(至少第一版的用戶協議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面部信息真的落到不法分子手中,被換臉為成人影片主角還是小事,要是無故遭受財產損失,那才是大問題。

好在現在傳來了一個好消息,以支付寶為首的支付平臺解答了用戶的疑惑,由ZAO生成的換臉視頻騙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為什麼?其實我們早已有科普,支付寶等支付平臺所採用的是3D人臉識別,在掃描人臉的時候會記錄空間信息生成三維模型。換言之,只存在於平面之中的換臉視頻無法提供具體的三維模型信息,自然無法通過刷臉認證。

同理,換臉視頻也無法騙過採用3D結構光人臉識別系統的iPhone X系列手機、OPPO Find X和華為Mate 20 Pro,銀行的人臉識別加密系統也同樣不行。

另外有些人臉識別系統雖然是2D掃描(多見於政務小程序中),但會要求用戶做出指定動作,例如眨眼、轉頭或者朗讀數字等。可想而知,在當下的人臉識別加密體系中,ZAO創造的換臉視頻可以說是“無孔可入”。

避無可避的數據洩露

數據洩露可以說是世界性難題,這是信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副作用之一。但從某些角度來看,付出部分隱私和個人數據,確實可以讓生活更便捷。

舉個例子,我們利用網頁或者手機上的密碼自動填充功能,可以更快地登陸各類賬戶;我們將面部信息、指紋信息登記到設備之中,在解鎖設備的時候便不再需要輸入密碼。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出於便利性考慮,再加上對服務供應方的信任,消費者往往會願意交出個人數據。除此之外,註冊App或網站會員均要求提交個人信息,隨著我們接觸網絡的時間越來越差,個人信息洩露已經不可避免。

例如,我們打車、使用快遞和外賣的時候難免會透露個人電話和住址信息,這種信息洩露可謂是防不勝防。我們只能寄望科技公司可以通過加密通訊的方式進行信息保護,但一旦方案不周全那麼必然會增加溝通成本和時間成本。

生活中會洩露個人數據的場景有千千萬萬,多ZAO一個不多,少ZAO一個不少。和數據洩露相比,我們更擔心的是一些生活上的困擾,例如真的就當了成人視頻中的男/女主角。這對於一般男性來說可能沒有什麼危機感,但對漂亮女孩子來說簡直是揮之不去的陰雲。

如果說此前將影視女星的臉換到成人視頻中去還需要一些技術門檻(例如找運行代碼、要懂機器學習和編程等),但隨著ZAO的出現我們發現,原來換臉功能可以整合到App之中,製作換臉視頻的門檻可以這麼低。

針對消費者的疑惑,ZAO表示換臉素材暫時還是由官方提供,個人照片只能用10次。可以說ZAO在推出之初就想好了應對方案,我們不用太擔心自己的照片會被別人惡搞。


微信“錯殺好人”:ZAO沒那麼可怕

唯一需要擔心是未來的發展,如果換臉軟件果真大爆發,那麼難免會有害群之馬混入其中。歸根到底,AI換臉軟件做得太逼真了,以至於用現在的眼光很難去分辨真真假假。

這或許預示著,未來我們所見的視頻未必是真實的。這是科技的力量,但也是科技的可怕之處:我們利用科技可以偽造真相,我們所認為的“真相”可能一開始就是被偽造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