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衛輝八大美景知多少

白雲山人(撰文)

衛輝古代的八大美景是誰最先提出來的,文字歷史上沒有記載,也沒有太多的資料可以佐證。隨意說,一提及衛輝八大美景,人們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這個“太行疊翠、衛水拖籃、黃崗牧唱、募化漁歌、忠臣古冢、君子芳村、秋澗書聲、香泉水響”曾經的輝煌。這組文字我反覆的琢磨了好長時間,總想透過歷史的一襲亮光窺視究竟,但是又一次次的擱淺。於是這個不是謎的謎中之謎時常纏繞著我。這“八景”是古代約定俗成的、還是人們的一種理性認識,是一種風物景觀,還是一種人文文化,這些都不得不是我坐下來細細的品味與考究。

《衛輝市志》載:“太行疊翠、衛水拖籃、黃崗牧唱、募化漁歌、忠臣古冢、君子芳村、秋澗書聲、香泉水響”是歷史上的“衛輝八景”,而且還都能夠找到源頭。單說這“八大美景”,衛輝這座名不見經傳的歷史文化名城已經美到讓人窒息。不是單純的演繹,二是歷史懸掛在這座城市上的一塊文化招牌。八大美景貫穿了衛輝三千年的文明歷史,既有視覺的美、嗅覺的美、聽覺的美、意識形態的美,還有歷史文化的美,每一景都是這座城市的美美圖。

過往歲月裡,百姓多矇昧而少開化,常老死而少往來,民間又有看景不如聽景一說。多少年來,人們都只是說說而已,沒有人考究它的美的內涵,歷史也沒有太多的文字記載。美景中或有衛輝之山河表裡,或有衛輝之聖賢遺蹟;有自然美的流露,還有濃濃的人文景觀。經人演說整理之後也感頗韻味十足,但是這種“美”是以一種什麼狀態或形式出現的,沒有太多的文字記載,所以說多年來,只要是提及到了衛輝的八大美景,人們就一個“美”字了結。

下面就我眼中的“八大美景”中的太行山的疊翠;衛河水的託蘭;黃崗的牧唱;募化潭的漁歌;香泉的水響;秋澗的書聲;君子的芳香;比干廟的古冢,談談點我個人的一點淺薄認識和我眼中的“美”得存在。

一、太行疊翠

新鄉故事:衛輝八大美景知多少


“疊翠”是這一美景的主題。指衛輝城西北的太行餘脈。八百里太行到此噶然而止,用“疊嶂列屏,重峰環抱,碧嵐翠黛,如繪如畫”。是一種很籠統的說法,把它確定為衛輝一大美景,是有時間、方位、角度、光線的存在的,“太行疊翠”這種美景是存在的,以前有,現在有,再過若干年他仍然有,也就是說,上天已經把我們能夠欣賞到的這種美載入了衛輝的永恆。那在什麼時間什麼方位能夠欣賞到“太行疊翠”的美景呢。我感覺應該是在古城北雨後的黃土高崗上能夠欣賞到這種大自然的秀美更為真切,也有可能這裡就是“太行疊翠”這種美的第一首選。原因之一,黃土崗是衛輝平原的唯一制高點;其二是站在高高的黃土崗直視太行山,中間沒有遮擋物;第三是這裡是看太行的正面,西高東低,黃土崗突然迭起,之間從視覺上有一種直感。雨後的太行山層層疊疊的山巒由深變淺、由濃變淡一下子就能夠收入人們的視線。太行萬山迭起,層層分離,起伏綿延,波瀾壯闊,青翠欲滴。一幅美圖躍然紙上,這種大自然的傑作,觀之,能夠讓人心曠神怡,留戀忘返。具體到時間,他應該是上午的九點到十一點或者是下午三到五點的時間的時間最為確切。我曾經雨後多次登上唐崗鳳凰臺(黃土崗連在一起,又稱殷商朝歌烽火臺),“太行疊翠”的美景像一幅大畫一樣陡然迭起,連南山腰裡的小山村那嫋嫋的青煙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它就懸在眼前,彷彿伸伸手就可以觸摸到他,抬抬腳就能夠拾級而上,那種心情、那種激動,那種欣然,感覺好極了。不知道我說的是不是古人眼裡的“太行疊翠”,但是,只要是在這個時間這種天氣情況下,就一定能夠欣賞到來自大山太行疊翠的盛景。古人用“綠水青山一幅圖畫天賜巧”來描述眼前這一美景絕不為過。在這一大美景裡面,談到的是視覺帶跟人們的美的享受,其實它描述的真正的內涵是這種美的享受。儘管現在的太行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神威,這種美無時不在。

現在又有人描述太行疊翠時用太行山中正面、獅豹頭、塔崗三座水庫如高峽出平湖;國家AA 級景區跑馬嶺地質公園扼中原通三晉之咽喉;當代“太行公僕”吳金印書記曾在這裡戰天鬥地,改造山河;抗日名將皮定均司令部舊址為紅色教育基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民居建築群小店河俯臥龜背山上,同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周姜太公故里掩映其間;林氏祖庭林堅出生地引來無數後人憑弔,這也是一種美,但是它與古人眼裡的“疊翠”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二、衛水拖籃

新鄉故事:衛輝八大美景知多少


衛河水的“衛水拖蘭”的美在於一個“拖”字。大衛河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它像是一條盤旋的巨龍、九曲十八彎來到衛輝直接穿城而過,留下的“衛水拖蘭”這一道美景成了這座城市的驕傲,於是,衛輝有了“日城”、“月城”、“淹月城”、“匯水灣”、“得勝橋”和東西南北“四大碼頭”的美譽。一支天河水蜿蜒著從西南進入衛輝,再從東北走出,成了衛輝古城的一條天然屏障,它像一條巨龍,在衛河與孟姜女河交匯處的沿光后街,遠觀流水之紋狀,猶如拖著一條藍色織錦,躲躲閃閃,時隱時現,成就了衛輝這座古城的一大美景。和上面的一樣,這應該也是有時間和區域的限制的,不是隨處,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得到的。多年以來,衛河水常流不息,清澈見底,百舸競渡,魚蝦翔集。兩岸垂柳倒映,寧靜富饒,堪稱魚米之鄉的小杭州。風和日麗之時,波動成紋,水日交映,色如噴金,這種自然現象來自衛河陽光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在陽光街衛河出城回灣處,時間是應該是春秋季節下午五到七點的時間,冬天時間會早些,站在衛河的對岸才能看到“衛水拖蘭”的精彩畫面。猜想這是出自文人騷客之手,也許是衛河上艄公的傑作。

多年來,人們都是這樣說著,真正的看過的能夠描述出來的是少之又少,前幾天我見到了一位80多老人,是沿光街的常住居民,他是從小都在衛河邊長大的,對傳說中的“衛水拖蘭”這一道美景,只知道有,但是沒有見過,現在衛河早就沒有了昔日的榮光,河水改道,剩下的只有“龍鬚溝”,臭水河,那種百舸爭流,千帆競技,魚蝦遍地已經被寫入了歷史。

三、黃崗牧唱

新鄉故事:衛輝八大美景知多少


指城北的黃土崗牧童的歌聲,黃土崗這個是史書上有記載的,一次在一個資料上我偶然發現了關於“黃土崗”的記載,一說:黃土崗(必然是一個被黃土覆蓋的崗子,高數丈,現在裸漏出來的白土白石和滿目瘡痍的溝溝坎坎,當時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西眺太行,北拱朝歌,目視牧野大地,那種雄偉與霸氣大可傲視天下,唐、宋朝曾在衛輝養馬十萬(所以衛輝才會有馬市街、飲馬莊,飲馬口、上馬營、下馬營、軍營村、馬堂村之說),它的腳下就是連通南北的“通京大道”(古代的咽喉要道)。還有傳說,天王蓋上建有霸氣十足的玉皇閣。唐、宋、元朝都有在此陳兵的歷史記載,淇河水就在腳下(古人王秋澗有淇河南岸黃土崗的描述),形成了南北對持的天然屏障。當時只是看看,沒有太留意,現在再也找不到這個資料了。相傳周武王克商之後,出現了一種歌舞昇平的時代(康叔封衛,衛地一度達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世風日佳),高高的黃土崗上牧童放牛,夕陽西下,霞輝漫天,牧童騎在牛背上披著朦朧的霞光餘暉“晚歸”打著口哨,唱著牧歌,那種老牛的穩重,伴隨著悠揚的踢踏,合著牧童的牧笛晚唱,那真是一種難得的美的再現。

四、募化漁歌

新鄉故事:衛輝八大美景知多少


對於這個我還不是太瞭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募化漁歌”和前面提到的“黃崗牧唱”,具有同樣的美,至於人們傳說的龐寨鄉紙坊村的募化潭。是說,當年潭水黝黑而不可測,水旱不加盈縮,產魚頗豐,凡向潭主募化者,無不樂與之,彼方群眾,賴以生存。這方面的因素是客觀存在的,我認為和“募化漁歌”應該是順應關係,有前者、必有後者。作為人眼裡的一大美景,指的應該是募化潭,水深魚肥,民則賴以生存,漁民們在這裡唱著漁歌打魚,那種平靜的潭水,藍藍的天空,翔鳥雲集,三五泛舟,漁歌互答,夕陽西下幾時回。收穫的美感,迸發的笑聲,還有那蕩槳泛起的水花構成了了一幅漁家樂的絕美圖。傳說,這裡的潭水地下的暗河直通塔崗的黑龍潭,潭水暗流湧動,是說一條黑龍把自己的觸角伸進了黃河。傳說歸傳說,古人用美的眼光能夠把這裡的“漁歌”動的、靜的自然美勾畫出來,給人帶來了得享受是古人用智慧築起的一種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工程。我們沒有見到過募化潭的盛景,也沒有欣賞到“募化漁歌”的美,但是,就憑這古人給我們留下來的“募化漁歌”賽江南的四個字,這種美的享受已經讓我們陶醉,讓我們在感謝上蒼的同時也感謝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優美文字。

五、忠臣孤冢

新鄉故事:衛輝八大美景知多少


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名幹沫邑人(今河南衛輝),是商朝貴族商王太丁之子,中國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他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於道。”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比干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股,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比干認為君王有過錯而不指出就不是忠臣,於是強諫三日不離去。紂王非常生氣:“我聽說聖人心有七竅,真的是這樣嗎?”於是殺比干來觀察他的心,比干死。

這裡是指城北的比干廟。商朝末期,比干因紂王暴虐無道,諫,而被紂王挖心。死後葬於衛輝,因墓而廟。比干廟是中國第一座墓、廟合一的建築,被稱為“天下第一廟”;比干墓是第一座史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被稱為“天下第一墓”;比干廟裡有個石碑,是孔子用劍刻的碑,上書“殷比干莫”幾個字,這是孔子留在世上的惟一真跡,被稱為“天下第一碑”。比干不僅留下了這樣一座廟宇,這裡還成了“林”姓的“根”。比干,就成了林姓的始祖。林姓始祖也好,財神也罷,真正構成八大美景之一的根源不在這裡。

單純的用上面的文字來解釋衛輝一大美景,總感覺還有點欠缺。“忠臣古冢”它的美究竟在哪裡,恐怕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見到更多的解釋。自然風景(左林右泉)當是一說,更值得一提的應該是:比干盡忠,武王封墓,歷朝歷代的封建帝王、文官武將,還包括地方官吏前來拜揭,賦詩題詞、樹立楷模,臨之肅然起敬才是最大的美景。風輕花落定。昔日悠然長。歷史翻過了長長的一頁,留下的總有一些珍惜。是世俗寫下了這位殷商曆史上天下忠比國文丘第一“忠臣孤冢”的美麗故事。

六、君子芳村

新鄉故事:衛輝八大美景知多少


這道風景來自於孔老夫子眼中的君子,來自於歷史名人蘧瑗,字伯玉,蘧伯玉謙虛謹慎,他經常反思自己,“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經常鞭策自己,典籍《莊子?則陽篇》中記載:“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說他年已六十歲還能與日俱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與善者,於齊晏嬰,於鄭子產,於衛伯玉。孔子幾次適衛,多居蘧伯玉家,可見孔子與伯玉相交之厚,古時,衛輝有君子村有“君子谷堆”(蘧伯玉墓),蘧廟,蘧伯玉祠堂,省身書院,知非軒,二聖詞(祀奉蘧伯玉與孔子的祠堂,在比干廟附近)。

君子村位於衛輝市安都鄉。君子村得名,緣自於春秋時衛國賢大夫蘧伯玉。蘧伯玉,名瑗,字伯玉。傳說孔子周遊列國曾在蘧伯玉家吃住。“自古衛地多君子”就是孔子讚美蘧大夫的話,蘧伯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在山東孔廟君子殿位居榜首的就是蘧伯玉,又稱之為天下第一君子。孔子稱他為“君子”,《論語》上也有記載:“君子哉蘧伯玉。”儘管說人們都知道衛輝有個君子村,但是真正瞭解君子村的人是少之又少,就連君子村的人有時也很難說出來個子醜寅卯來。我走訪了君子村,見到了已經80多歲的原村支部書記李致強老先生,老人很執著,也很健康,他沒有高深的文化,但是他卻曾經是君子祠堂裡的教師,沒事也喜歡寫寫毛筆字,還編寫詩詞、楹聯。對蘧伯玉頗有研究更是達到了痴迷的地步。當我問起君子村的來歷的時候,他給我講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他說蘧伯玉出身名門,父親在朝(商都朝歌城)為官,他的少年時期是隨著自己的母親在馬莊(馬莊附近還以一個小村莊,原名叫磨莊,現在改為孟莊,是蘧伯玉小時候經常去那裡推磨的地方)度過的,年老後隱居鄉里,死後就葬在這裡了;還有一說這裡是他生活過的地方,他死後魂歸故里,這裡只是他的衣冠冢(內黃、獲嘉、長垣、濮陽都有他的墳墓和他的故事)等等,說法不一,但是古人在這裡留下了大量的證據(古廟碑刻)。至於說“君子芳村”成為古代衛輝的一大美景,我的認為,應該是後人對蘧伯玉這個人的人格的一種認可,是一種敬仰與推崇,也取決於這裡的地理環境和君子村人的一種賢德社會價值,來這裡的人都是願為蘧伯玉這位正人君子脫帽致禮的人,所以,走進君子村,踩著腳下的路,未見其人,就已經能夠聞到君子的芳香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衛輝人真的很了不起,它能夠把這種美在骨子裡的盛景、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種美無法與她相提並論由心底而生的美寫出來作為自己的廣告牌廣而告之是何其偉大!

衛國多君子,如公自足依。問年餘服政,行事早知非。

矰繳能防患,風塵善息機。車聲猶隱隱,時度白雲扉。

《史記·吳太伯世家》:“去鄭,適衛。說蘧瑗、史狗、史、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衛多君子,未有患也。’”蘧伯玉死後,後人為懷念其為人篤禮,就將他埋葬之地所屬的村(馬莊)定名為君子芳村,後又簡稱為君子村。現在這裡還有蘧伯玉的墓地,土人稱之為君谷堆的地方立有古碑刻一通。南水北調工程是發現了一條有蘧伯玉墓地通往君子村的石頭砌成通道。真假我們尚且不能夠確定,但是在這個路通孔道的咽喉之地出現的“青龍鎮”、“白虎林”和前有朱雀後有玄武,不得不說這裡是一處難得的風水寶地。

七、秋澗書聲

新鄉故事:衛輝八大美景知多少


王惲,字仲謀,號秋澗,從小聰穎,讀書勤奮,善於思考,初為衛州詳議官。至元五年(1268)拜監察御史。歷任河南、河北、山東、福建等地方官。後又召回京師,官至翰林學士、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世祖至元五年(一二六八)遷御史臺,後拜監察御使,九年授承直郎,十四年除翰林待制拜朝列大夫,二十九年授翰林學士、嘉議大夫。元貞元年(一二九五)加通政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大德八年(一三四)卒,贈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諡文定。衛州路汲縣(今河南衛輝市)太公鎮古子澗村人,還有一說是城北郝莊村的王氏家族。元朝著名學者、詩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剛直不阿,清貧守職,好學善文。成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鐵木真三代的諫臣。大德五年(公元1304年)六月,王惲在汲縣去世,終年七十八歲。朝廷的欽差大臣在汲縣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貧如民。其兒孫們田園生涯,耕稼自給,便如實奏明聖上。皇上賜鈔萬貫,贈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諡號“文定”。子孫蔭封受祿。家鄉人民也把他少年勤奮讀書的古子澗譽為“秋澗書聲”,被列為“汲縣八景”之一。其上未為免強,這不是在寫傳,也不同於修志,是“秋澗書聲”為衛輝一大美景,而不是說王秋澗的家鄉,更不是說他這個人,秋澗書聲作為一大美景,是人們對王秋澗這個人的勤奮讀書的褒揚,來到這個地方,或者說是提到了這個人,耳旁就會響起秋澗讀書的聲音(那種執著,那種勤奮,那種渴望,那種忘我自勉,鼓勵和激發著少壯一代人們奮發向上),寄希望於後人要以他為榜樣,好好讀書,勵志成才,為國家出力只有這樣解釋才顯得靠譜。久違的書聲有可能我們再也聽不到了,但是“秋澗書聲”這種美卻在衛輝人的心上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八、香泉水響

新鄉故事:衛輝八大美景知多少


此景指衛輝市西北霖落山香泉寺。該寺所在地傳說為戰國時魏安釐王的離宮——雪宮。當時,登封少林寺第二任主持稠禪師遊歷化緣到此,發現霖落山泉水甘甜清純,他捧了一口,一股香氣撲面而至,就高興地說:“這裡可以建寺院。”後來,這裡就建起了寺院,並取名“ 香泉寺”。但因當時的寺院已蕩然無存。元代年間又臨山崖建造,重修香泉寺。

寺旁石隙中有泉流出,穿巖流石,噴水灑雲,飛濺巖畔,洩作瀑布,其聲琮崢。衛輝香泉古八景:佛洞煙雲、古塔凌雲、涼臺玩月、澗水濤聲、竿山疊翠、乳巖寒流、香泉甘洌、爐光夕照香泉寺是我國曆史上最早、最大的佛教文化勝地之一。早在六世紀中葉,北印度高僧那連提黎耶舍就曾經到此講經傳播佛教文化,歷史上素有佛教"小西天"之稱。東寺。一股清泉從東寺石隙中流出,穿巖越石,飛濺崖畔,瀉作瀑布,香泉水發出的響聲成了衛輝一大美景。我們沒有感受過“香泉水響”的美,但是從古人的詩詞那裡我們似乎還能感悟到那種來自自然的叮咚!這種叮咚一定和歷史名曲《高山流水》相媲美。聽著水響,思想也會跟著沸騰,意境之中,好像我們已經在神遊三山五嶽、八百里太行,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一切。親近香泉,有踏踏的馬蹄,有乾裂的撕竹,一會兒是雄風四起,一會又變得電閃雷鳴,雄偉的山峰,山谷中若隱若現的雲霧,好像就在身邊纏綿,拾級而上一陣清風又像是修仙踏雲而起,感覺是來到了神仙府邸,人間的煩惱已經隨著香泉的水聲煙消雲散,道家所說的“天人合一”大概就是這種感覺中形成的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