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敢敞開給孩子買玩具?'

玩具 不完美媽媽 巧克力 腕錶 睿悅家庭心理 2019-08-29
"

家長群裡一天有好幾位家長問了同樣的問題:我給孩子制定買玩具的規則,或者有條件的給孩子買玩具,是好還是不好呢?

比如一位家長說到:

4歲多孩子,從一年前開始喜歡上買玩具,然後制定規則,一個月買一次,買了幾次後,孩子就沒有要了,但是最近發現孩子又開始想買玩具,而且之前的規則也不管用了。

另外一位家長說:

孩子想要一個電話手錶,可是我說要電話手錶可以,但需要期中考試考到一定分數就買。孩子非常不樂意,還大哭。

我相信這樣的規則或者條件很多家長都使用過,也許有用過,但最終還是會不了了之,然後我們就困惑,難道孩子的成長不需要規則麼?難道要任其自由發展麼?想咋樣就咋樣麼?

規則肯定是需要的,但要看規則的出發點是什麼?

一位媽媽告訴我原因:

建立這個規則對孩子來講,不隨便買玩具,延遲滿足,學會等待,太容易得到就不太會珍惜,玩具太多擔心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對我來講可以減少一部分開資,減輕負擔。

這些原因是不是真的成立呢?

從本性上來說,延遲滿足的前提是被訓練者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即便延遲,也肯定會被滿足,即便等待,也肯定會有收穫,心裡永遠存在這個“確信”。

但如果對於太小的孩子,不打前面基礎就直接讓孩子去等待,去延遲。是對孩子“信任感”的極大破壞。

“太容易得到就不太會珍惜”,這個觀念我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有,但是不是可以印證另一句話:“不容易得到就總會去追尋”。

我的孩子牙齒不好,所以我會控制他吃巧克力,很久才會給吃一次,所以在他一年級的時候,他有兩個理想,一個是當宇航員,另一個是有吃不完的巧克力。後來我想敞開吃吧,刷牙也能保護牙齒,現在也沒有那麼痴迷巧克力了。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的身體缺很多巧克力麼?顯然不是,他對巧克力的渴望不是源於身體的需求,而是源於被剋制後,感受上的需求。

孩子所有得到的東西,有的他體驗一下,這個東西的價值就發生了,只有那些有心理意義的東西才更能讓孩子珍惜保存。

我們倍加珍惜我們價值萬元的鑽戒,是因為鑽戒本身的意義還是上萬元的這個價格?

所以孩子對自己東西的珍愛程度可能只有他自己才清晰知道,而不是我們認為重要就重要,我們認為不重要就不重要。

玩具太多,會破壞注意力,我們都知道注意力的破壞是被幹擾過多,讓孩子沒有形成內在的穩定,如果玩具一直在眼前,可能的確會讓孩子分心,但這真是控制買玩具的原因麼?我們心理都很清楚:玩具是可以收拾好放在某個固定的地方的。

當然,如果孩子對所做的事有足夠的興趣,玩具是破壞不了他的注意力的,所以玩具不背這個鍋。

至於最後一點:家長可以減少開支。這無可厚非,如果孩子要的玩具超出我們的支出計劃,我們大可以告訴孩子:你想要這個玩具很好,但是我現在沒有這個預算,我們可能需要等我有錢的時候。我相信比起一個玩具,孩子更喜歡一位真誠的媽媽。

但是這樣的話,我們會很難說出口,因為我們很難接受這個東西我給不到你是我的原因,所以就很自然的給自己穿個盔甲告訴自己:是孩子不該要,或者要有保留的要,就是有附加條件。

那規則到底要怎麼制定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規則存在的意義在於最大限度地維護每個人的感受。

被訓導明白的規則,並不能保證遵守。因為那只是遵循家長內心的感受,而對於孩子壓抑感受的地方更多。如果家長能真正體驗到孩子內心的感受,從孩子的角度去體驗,去感受,才能和孩子一起去形成所謂的規則,只有在內心感受基礎上自然形成的規則,孩子才能輕鬆自在地遵守。

比如:孩子要買一個價格昂貴的玩具,首先我們要真誠的面對自己,我們是感覺價格過高,還是家裡有同款玩具,還是什麼別人的原因。我們都要真誠的對孩子說明不買的原因,但要確定的是沒有給你買,你肯定不舒服,要肯定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去指責孩子不該有這樣的需求。

這樣不管我們買或者不買,對於孩子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被我們看到了。孩子的體驗被我們體驗到……

為什麼我們很難痛痛快快的讓孩子擁有他想要的東西呢?

因為我們內心住著一個被壓抑慾望很久的小孩,我們害怕一旦這個小孩變成“敞開”的狀態,就會失控。所以我們會自然的去控制我們的孩子,我們恐懼失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