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唱到哽咽:人類悲歡本不相通,何必追求感同身受?

王源 不完美媽媽 小說 睡眠 戲精青年閃閃 2019-05-02

最新一期《我是唱作人》,王源在臺上出現了舞臺事故——歌還沒唱完,他情難自已哽咽,臺下粉絲拼命鼓勵吶喊,他舒緩了情緒,才繼續開口。

這一場,他唱的是《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說實話,我覺得挺對的。

什麼是“感同身受”?

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心裡很感激,就像自己親身領受到一樣。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受到對方的恩惠一樣(多用來代替別人表示謝意),現多指雖未親身經歷,但感受就同親身經歷過一樣。

對於我們這些,並非王源身邊親近的人來說,要對他感同身受,太難了。

我,非粉絲,一個看到熱搜才去看完整節目的路人觀眾。

其實,這首歌本身沒有特別打動我(沒有說歌不好的意思),但王源的演繹,看得出來是動了真感情。

歌詞不華麗完美,但是很寫實。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賽後採訪的一段。


王源唱到哽咽:人類悲歡本不相通,何必追求感同身受?

王源說:“其實這是首很自我的歌,有我的很多自我的故事在裡面。你覺得崩潰的時候,你跟身邊人說,他可能安慰你幾句,但他不知道你心裡有多難過。詳細說肯定有人覺得我在賣慘,但這是我自己的經歷。”

他還年輕,小小年紀就經歷了超過絕大多數同齡人的成就與責難:父母的期待,粉絲的追捧,資本的推動……這一切把他推向風口浪尖,多多少少,他有些身不由己。

我能理解他的無助和難過,作為“養成系”的偶像,他年少出道,受得起多少讚譽,他就不得不承受多少質疑和壓力:那些全網黑的日子,黑粉給他們取黑稱,詛咒他們給他們P遺像……

我心疼這個剛成年的少年,可這不是感同身受。只不過是一個旁觀者,對一個承受了很大壓力的孩子,抱有的同情和憐惜而已。

演出的視頻在微博大火,很多網友紛紛評論說自己“看哭了”,說聽這首歌想起了自己的悲傷往事,特別能懂王源的心情。


王源唱到哽咽:人類悲歡本不相通,何必追求感同身受?


王源唱到哽咽:人類悲歡本不相通,何必追求感同身受?


王源唱到哽咽:人類悲歡本不相通,何必追求感同身受?


王源唱到哽咽:人類悲歡本不相通,何必追求感同身受?

可是嚴格來講,這也不是感同身受。感動他們的並非全是歌曲本身,而是因此而想起的,他們自己的故事。

唯一可能感同身受的,就是對他有些瞭解的粉絲了。他們從這首歌裡,聽懂了他面對往事的心酸,無端揹負罵名的委屈,想飛卻又被禁錮住翅膀的無助。

可如果這些真愛粉真的能做到“感同身受”,王源又怎麼會寫這樣一首歌呢?

看吧,對於不瞭解你的人,甚至部分了解你但不理解你的人,沒有什麼“感同身受”。

而要大家仔細瞭解你,然後認真理解你,那真的太難了。

說實話,看這段演出的時候,我腦子裡第一反應,是魯迅先生在《而已集》寫過的那段話: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是啊,人類的悲歡本來就不相通。

尤其在和自己沒有產生鏈接的情況下,共情真的太難了。

就像在電影裡、小說裡,看到一個引人唏噓的主角,發生了一段或悲涼悽美,或波瀾壯闊的故事,我們為他們落淚,為他們歡呼,為他們熱血沸騰。

可三兩天過去,還是該怎樣生活怎樣生活,很少有人為了一個故事,修改自己的人生軌跡。

你崩潰、悲憤、懷才不遇、遇人不淑……你把這些情緒講給別人聽,他們未必在意;即使聽進了你的話,對於他們來說,那也不過是一個動人的故事,而已。


不能感同身受,可不代表我們就要冷漠相對、惡語相向。

做不到感同身受,但可以理解和寬容。

至少對自己身邊的人,還是可以多一點關心,多一點耐心。

最近看了很多新手媽媽產後抑鬱,時常崩潰、甚至做出一些過激行為的新聞。


王源唱到哽咽:人類悲歡本不相通,何必追求感同身受?

看得我脊背發涼,每每想到以後自己也可能經歷這樣的生死考驗和心理折磨,就生出“恐婚恐育”的想法。

雖說產後抑鬱的誘因有許多,但是除了內分泌、遺傳這樣的生物因素,還有睡眠不足、缺乏關心理解這樣的社會心理因素。

如果這些產後抑鬱的媽媽,能得到家裡人的理解和更多關心;

如果她們一次次發出的求救信號能被枕邊人接收並重視;

……

結果會不會沒有這麼慘烈呢?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過是一個發洩的渠道,一個搭把手的夥伴,一個溫暖的懷抱,一句熱血的鼓勵。

凡事多一分理解,兩分溫和,三分包容,四分愛:是對別人的鼓勵,也是對自己的安慰。

最後我想說,何必追求感同身受呢?

有些話只說給想懂的人聽就好了。那些不想懂的人,說再多也是白費口舌。

迷茫的時候,累的時候,我們渴望有人指引方向,需要鼓勵和打氣。

可陪伴總是短暫的,大多數人只能陪我們走一程,有些路註定只能自己走。

有三五知己好友,能得七八分理解,已經很幸運了。

珍惜那些願意給你安慰,給你擁抱的人。

即使他們不能懂你,至少他們給了你發洩的渠道,給了你堅持下去的勇氣。

若是實在找不到產生共鳴的人,那就算了吧。

畢竟,孤獨本就是成年人的常態。

並不是覺得“別人無法理解我,所以我很難過”的想法很矯情,相反的,我覺得這很正常。

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嘛。

從皺著眉頭質疑,到哭著傾訴,再到冷下臉思考,最後笑著釋懷。

成長就是一個與孤獨和解,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那些孤獨和困頓的情緒,都要靠自己排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就像王源唱的那樣,待到自己的內心和實力,都強大到無往不利的那一天,或許就不再追求這樣的共鳴了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