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叛亂:不篡位不換皇帝,最後還主動投降?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十七)王敦(下)

上回咱們說到,王敦起先對司馬睿的成功登基有著絕對的功勞,然而司馬睿的一系列操作卻讓他逐漸對這個皇帝失望。而就在此時,司馬睿的一項人事安排終於將王敦逼上了反路。

這項安排,就是派戴淵、劉隗統領揚州奴(南渡來的貧民,無以為計只好賣身為奴),名為北伐,實際上把槍口全部對準了在豫州的祖逖和荊州的王敦。對於王敦,還有另一項安排——將王敦的親信調離毗鄰荊州的湘州,指派宗室王爺譙王出鎮湘州。

可能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叛亂:不篡位不換皇帝,最後還主動投降?

司馬睿的意圖已經是昭然若揭——槍口不再對外,一律對準重兵在握的王敦和祖逖,尤其是王敦!

面對這種安排,一代北伐英雄祖逖又氣又急,悲憤之中很快就病逝了。而他死後不久,王敦也就發動了著名的“王敦之亂”。

可能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叛亂:不篡位不換皇帝,最後還主動投降?

《晉書》認為,祖逖的死使得王敦沒有害怕的將領了,從而有勇氣對已無良將的東晉朝廷發動進攻。我倒是認為,祖逖的死使得王敦徹底失去了對晉朝的希望。

祖逖一死,淮北河南的大片已經被祖逖收復的故土迅速淪陷,而戴淵、劉隗所統帥的據說是去防禦北方的軍隊卻紋絲不動!面對外敵入侵、人民遭掠的局面,這些所謂的北伐軍居然不動一兵一卒,反倒緊張地盯著西方的荊州!

司馬睿肯定不認識蔣介石跟張學良,但是他一定是“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最大支持者。如若不然,為何在國土淪喪之際,還拼命提防著對社稷有大功的王敦!

可能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叛亂:不篡位不換皇帝,最後還主動投降?

劉隗等人的不作為,讓王敦終於下定了決心——清君側!而清君側的對象,正是劉隗、刁協。

而王敦的軍隊一順江而下,朝廷的軍隊就擋不住了——畢竟是天天在邊境和成漢還有胡人打仗的軍隊,哪裡是那些儀仗隊比的了的?很快,王敦就率軍從江陵打到了離建康咫尺之遙的蕪湖。然而,他卻停了下來。

可能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叛亂:不篡位不換皇帝,最後還主動投降?

王敦停下來,不是為了在蕪湖吃江魚,更不是他走不動了,而是給皇帝寫奏摺。奏章中,他反覆表示,自己只要劉隗、刁協,皇帝只要把他們交出來,自己立刻走人。

一般來說每次“清君側”,都是要指定某些人為“小人”,只有把這些蠱惑聖上的小人給去除,才能重振朝綱。因此,“清君側”的目的,就是要皇帝交出或者處決這些“小人”。但是幾乎無一例外,但凡是有一點想法的皇帝,都不會甘於這麼做。

司馬睿就是這樣的皇帝。他不僅拒絕了王敦的要求,還親自換上戎裝,表示要親自討賊,還聲稱誰要是抓住王敦,就封他五千戶侯!同時,他還把戴淵和劉隗及其部隊調回來對付王敦,這兩支軍隊對內不對外的屬性至此徹底暴露。

可能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叛亂:不篡位不換皇帝,最後還主動投降?

筆者是蕪湖人,也常去南京。今天從蕪湖坐高鐵到南京,只用四十分鐘左右;即使是普通火車,也不過兩個小時。因此,一千七百年前從蕪湖到南京需要多久,大家心裡都有數。

也請大家記住這一段旅程——從蕪湖,經姑孰(今當塗)、採石(馬鞍山)、歷陽(今和縣)到南京,在接下來我們的故事裡,這是一條將被無數次提及的道路。長江在此從東西走向變成了南北走向,因此這一段的江面之南被冠以一個非常著名的稱謂——江東!

可能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叛亂:不篡位不換皇帝,最後還主動投降?

王敦的部隊沿水路順江而下,一天不到就到達石頭城下。他沒費什麼功夫就打開了建康城門,因為無論是劉隗等人的部隊,還是駐防建康的臺軍,和他的士兵比起來,實在不是什麼對手。

有關王敦進京以後直到他死的行為,史書都是持大為貶抑的態度的:

既入石頭,擁兵不朝,放肆兵士劫掠內外。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還屯武昌,多害忠良,寵樹親戚……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四方貢獻多入己府,將相嶽牧悉出其門。

看起來,可真是十惡不赦,罄竹難書。但是仔細想想,又好像不對。

就比如說王敦“多害忠良”這一段,實際上,除了殺掉戴淵和周顗以外,殺掉的也就只有一個刁協了。反倒是那些司馬睿身邊的大臣,大禍臨頭各自逃竄,這其中就包括力主削弱王家勢力的劉隗。此君最後跑到了和東晉敵對的後趙,最後死於後趙皇族內亂之中,實在是讓人無話可說。

可能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叛亂:不篡位不換皇帝,最後還主動投降?

而此前親自換上鎧甲、要親統大軍和王敦一決雌雄的司馬睿,自己又把鎧甲脫掉換上朝服,跑到王敦跟前說:“你要想坐我的位子,跟我說就是了,我自己回琅琊去,何苦要荼毒百姓呢?”

王敦怎麼表態的,史無所載。只是很快,他就撤出了建康,並且拒絕了朝廷授予他所有的官職,包括屬於他堂弟的丞相。直到司馬睿去世,王敦都再未有何異動。

而在司馬睿駕崩,其子司馬紹繼位後,王敦主動要求入朝,得到了皇帝批准。司馬紹還給他加了九錫——在此之前只有王莽、曹操和司馬昭受過的榮譽,無一不是篡位之臣所有的東西。

不過,王敦也就到此為止了。當所有人都以為他要篡位的時候,他卻在姑孰駐紮下,不在往下游走。不久,身患重病的王敦就嚥了氣了。

可能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叛亂:不篡位不換皇帝,最後還主動投降?

病重時,王敦的左右問王敦他身後該如何處理,王敦說:“我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大家解甲歸田,歸順朝廷;中策退還武昌,徐圖後定;下策舉兵反叛,謀奪天下。”

應該說,作為一個老江湖,王敦的這上中下三策是非常妥帖的。即使說投降建康不可取,還軍武昌自保也未嘗不可。而王敦麾下的這群謀士們,居然出來就說:“老頭子不行啦,雄心一點也沒有了,明明是上策,非要說成下策!”

可能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叛亂:不篡位不換皇帝,最後還主動投降?

在這個指導思想下,王敦方面發動了對建康的進攻。而此時病重的王敦已經無法指揮軍隊,只能坐視自己的三萬部隊面對真正親征的司馬紹(他不像他爹光說不練假把式)一敗塗地。而在他死後,他的養子王應居然連埋都沒埋,只拿個破席子裹起來扔到地板下面!

這樣的一代梟雄,最後就落得個如此下場,也實在悽慘。

王敦,就這樣死了;王敦之亂,也在他的一命嗚呼和王應的觥籌交錯中草草瞭解。這是一個從頭到尾都沒有明確戰略目標的軍事行動:當所有人都以為王敦要幹掉司馬睿的時候,他卻分文不取地退了出來;當王敦自己都知道不能再跟朝廷對著幹的時候,他手下的烏合之眾卻擼起袖子主動自爆了。

可能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叛亂:不篡位不換皇帝,最後還主動投降?

不管怎樣,王敦都是謝幕了。而他的死,也意味著兩晉之交,三位禦敵名將集體告別歷史舞臺了。這三個人,都已經在我們的故事中露過臉;只是,最著名的那個,我們還沒有單獨為他立傳介紹而已。

不用我說,你們也知道那個人是誰。聞雞起舞、擊楫中流的主人公,劉琨的好朋友,王敦的唯一忌憚之人,也該在我們的故事中好好聊聊他了。

不過,咱們下回再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