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兔子 雉雞 琥珀 蒼鷹 棉花 海東青 王維 釣魚 清朝 堅強的小輔警 2019-08-25
"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1]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1]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須有專門技能,不是一般人所能為。它包括:識鷹、捕鷹、熬鷹和放鷹。雖未歸入三十六行之中,卻是憑藉師傅的言傳身教,憑藉長期的領悟體會,才逐步成為獵手的。故,放鷹之人甚少。當時的冀東,放鷹人十里八村恐有一二,愈發顯得稀奇。況且放鷹之事多在農閒時節,因此,人們在新鮮、好奇心理作用下,往往會充當放鷹人的助手,追逐其間。

要放鷹,首先得會識鷹。鷹有蒼鷹、雀鷹、海青、獵隼、遊隼、鬆雀、矛隼等,多達20餘種。各類鷹雖性凶悍,所食獵物卻有不同。黃鷹抓“貓兒”準、狠,以獵取野兔、野雞等為主;獵隼即兔鶻,以野兔、小鳥、野雞等為主要獵物。域內放鷹的多以黃鷹、兔鶻為首選。尤其是對兔鶻的馴化,放鷹人往往把它的利爪用香火焌(qū)禿,齒突也削去一些,以減少對獵物的損傷。但同時也削弱了兔鶻的戰鬥力,往往在地面上留下獵物與之搏鬥的痕跡,人們總結為:“黃鷹一條線,兔鶻一大片”,也是放鷹人對馴化結果的要求。

"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1]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須有專門技能,不是一般人所能為。它包括:識鷹、捕鷹、熬鷹和放鷹。雖未歸入三十六行之中,卻是憑藉師傅的言傳身教,憑藉長期的領悟體會,才逐步成為獵手的。故,放鷹之人甚少。當時的冀東,放鷹人十里八村恐有一二,愈發顯得稀奇。況且放鷹之事多在農閒時節,因此,人們在新鮮、好奇心理作用下,往往會充當放鷹人的助手,追逐其間。

要放鷹,首先得會識鷹。鷹有蒼鷹、雀鷹、海青、獵隼、遊隼、鬆雀、矛隼等,多達20餘種。各類鷹雖性凶悍,所食獵物卻有不同。黃鷹抓“貓兒”準、狠,以獵取野兔、野雞等為主;獵隼即兔鶻,以野兔、小鳥、野雞等為主要獵物。域內放鷹的多以黃鷹、兔鶻為首選。尤其是對兔鶻的馴化,放鷹人往往把它的利爪用香火焌(qū)禿,齒突也削去一些,以減少對獵物的損傷。但同時也削弱了兔鶻的戰鬥力,往往在地面上留下獵物與之搏鬥的痕跡,人們總結為:“黃鷹一條線,兔鶻一大片”,也是放鷹人對馴化結果的要求。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黃鷹,後背深褐色,胸脯淡黃色,脯花呈深棕點,飛速快,性凶悍;兔鶻(也有叫棒子的),上嘴與黃鷹一樣鉤曲,但有齒突,背青黑色,尾尖,腹部均白色,異常凶猛。

對於鷹型,簡言之分長掛、短掛兩種。長短掛以鷹在挺立時,翅膀尖所蓋住的尾花數和體型上的區別。尾花分七花,又有“明四暗三”、“明三暗四”之說。一般對身長、尾長、明腿長的稱三長鷹;項短、尾短,明腿短的叫三短鷹。三長鷹飛頭快,不捨貓兒;三短鷹勇猛有力,飛頭快,抓貓兒準。

鷹多為放鷹人購買,亦有少數自己捕獲。購買者一般都會識鷹,具有選擇性,捕獲者就沒有這種選擇。

"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1]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須有專門技能,不是一般人所能為。它包括:識鷹、捕鷹、熬鷹和放鷹。雖未歸入三十六行之中,卻是憑藉師傅的言傳身教,憑藉長期的領悟體會,才逐步成為獵手的。故,放鷹之人甚少。當時的冀東,放鷹人十里八村恐有一二,愈發顯得稀奇。況且放鷹之事多在農閒時節,因此,人們在新鮮、好奇心理作用下,往往會充當放鷹人的助手,追逐其間。

要放鷹,首先得會識鷹。鷹有蒼鷹、雀鷹、海青、獵隼、遊隼、鬆雀、矛隼等,多達20餘種。各類鷹雖性凶悍,所食獵物卻有不同。黃鷹抓“貓兒”準、狠,以獵取野兔、野雞等為主;獵隼即兔鶻,以野兔、小鳥、野雞等為主要獵物。域內放鷹的多以黃鷹、兔鶻為首選。尤其是對兔鶻的馴化,放鷹人往往把它的利爪用香火焌(qū)禿,齒突也削去一些,以減少對獵物的損傷。但同時也削弱了兔鶻的戰鬥力,往往在地面上留下獵物與之搏鬥的痕跡,人們總結為:“黃鷹一條線,兔鶻一大片”,也是放鷹人對馴化結果的要求。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黃鷹,後背深褐色,胸脯淡黃色,脯花呈深棕點,飛速快,性凶悍;兔鶻(也有叫棒子的),上嘴與黃鷹一樣鉤曲,但有齒突,背青黑色,尾尖,腹部均白色,異常凶猛。

對於鷹型,簡言之分長掛、短掛兩種。長短掛以鷹在挺立時,翅膀尖所蓋住的尾花數和體型上的區別。尾花分七花,又有“明四暗三”、“明三暗四”之說。一般對身長、尾長、明腿長的稱三長鷹;項短、尾短,明腿短的叫三短鷹。三長鷹飛頭快,不捨貓兒;三短鷹勇猛有力,飛頭快,抓貓兒準。

鷹多為放鷹人購買,亦有少數自己捕獲。購買者一般都會識鷹,具有選擇性,捕獲者就沒有這種選擇。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捕鷹亦稱打鷹。方法基本有攢叉法、騎籠法和鋪捕法三種。下面僅就鋪捕法做一簡介:

以鋪捕法捕鷹,既能逮大鷹又能捕兔鶻。鋪是用石頭壘起的一段高約1米、長約3米的矮牆作為屏障,牆的上、下各留有一小洞口,上面的洞口用來拉(引誘獵物的活物),下邊的洞口裡設一鐵絲(叫作“撣繩”),鐵絲與洞口外的網相連。網有2米寬、3米長,緊貼於地面。以四根竹竿從四個邊緣把網撐起,把一根稍粗的栓在地表的木橛上,一根竹竿的上端連著繩,一根連著木橛,只要一拉撣繩,網即翻180度扣過來。

捕鷹時除在網的中間放一“子”外,另外還有一隻稱為“琥珀喇”的鳥(叫“看雀”)。琥珀喇用一細繩拴著脖子”,另一頭拴在一個鐵圈上。因為鷹來去在一瞬間,一不留神就把子叼走,故以琥珀喇來做幫助,它相當於釣魚中的魚漂。當空中沒有鷹時。它神態自若,只要它一緊張,慌亂地飛跳,就是報信兒有鷹來了,所以捕鷹人時刻注意琥珀喇的動靜。捕鷹還需注意觀察風向,因為鷹喜歡逆風飛翔,愛搶上風。捕鷹時常常設有兩個鋪,隨著風向的變化調換使用。

"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1]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須有專門技能,不是一般人所能為。它包括:識鷹、捕鷹、熬鷹和放鷹。雖未歸入三十六行之中,卻是憑藉師傅的言傳身教,憑藉長期的領悟體會,才逐步成為獵手的。故,放鷹之人甚少。當時的冀東,放鷹人十里八村恐有一二,愈發顯得稀奇。況且放鷹之事多在農閒時節,因此,人們在新鮮、好奇心理作用下,往往會充當放鷹人的助手,追逐其間。

要放鷹,首先得會識鷹。鷹有蒼鷹、雀鷹、海青、獵隼、遊隼、鬆雀、矛隼等,多達20餘種。各類鷹雖性凶悍,所食獵物卻有不同。黃鷹抓“貓兒”準、狠,以獵取野兔、野雞等為主;獵隼即兔鶻,以野兔、小鳥、野雞等為主要獵物。域內放鷹的多以黃鷹、兔鶻為首選。尤其是對兔鶻的馴化,放鷹人往往把它的利爪用香火焌(qū)禿,齒突也削去一些,以減少對獵物的損傷。但同時也削弱了兔鶻的戰鬥力,往往在地面上留下獵物與之搏鬥的痕跡,人們總結為:“黃鷹一條線,兔鶻一大片”,也是放鷹人對馴化結果的要求。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黃鷹,後背深褐色,胸脯淡黃色,脯花呈深棕點,飛速快,性凶悍;兔鶻(也有叫棒子的),上嘴與黃鷹一樣鉤曲,但有齒突,背青黑色,尾尖,腹部均白色,異常凶猛。

對於鷹型,簡言之分長掛、短掛兩種。長短掛以鷹在挺立時,翅膀尖所蓋住的尾花數和體型上的區別。尾花分七花,又有“明四暗三”、“明三暗四”之說。一般對身長、尾長、明腿長的稱三長鷹;項短、尾短,明腿短的叫三短鷹。三長鷹飛頭快,不捨貓兒;三短鷹勇猛有力,飛頭快,抓貓兒準。

鷹多為放鷹人購買,亦有少數自己捕獲。購買者一般都會識鷹,具有選擇性,捕獲者就沒有這種選擇。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捕鷹亦稱打鷹。方法基本有攢叉法、騎籠法和鋪捕法三種。下面僅就鋪捕法做一簡介:

以鋪捕法捕鷹,既能逮大鷹又能捕兔鶻。鋪是用石頭壘起的一段高約1米、長約3米的矮牆作為屏障,牆的上、下各留有一小洞口,上面的洞口用來拉(引誘獵物的活物),下邊的洞口裡設一鐵絲(叫作“撣繩”),鐵絲與洞口外的網相連。網有2米寬、3米長,緊貼於地面。以四根竹竿從四個邊緣把網撐起,把一根稍粗的栓在地表的木橛上,一根竹竿的上端連著繩,一根連著木橛,只要一拉撣繩,網即翻180度扣過來。

捕鷹時除在網的中間放一“子”外,另外還有一隻稱為“琥珀喇”的鳥(叫“看雀”)。琥珀喇用一細繩拴著脖子”,另一頭拴在一個鐵圈上。因為鷹來去在一瞬間,一不留神就把子叼走,故以琥珀喇來做幫助,它相當於釣魚中的魚漂。當空中沒有鷹時。它神態自若,只要它一緊張,慌亂地飛跳,就是報信兒有鷹來了,所以捕鷹人時刻注意琥珀喇的動靜。捕鷹還需注意觀察風向,因為鷹喜歡逆風飛翔,愛搶上風。捕鷹時常常設有兩個鋪,隨著風向的變化調換使用。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熬鷹

熬鷹有“緊七慢八、十天到家”之說。如超過這個期限,說明技藝不到家,早於這個期限則鷹馴不到家,容易飄鷹(飛走)。

首先,要把到手的鷹來一番“裝扮”。生鷹不管是買的還是自己捕的,都是以繩捆系。到了放鷹人手裡,先以兩根等長的“腳拌子”拴在鷹腿上,再用“五尺子”(一皮條)系在一特製的鷹環子上,腳絆子與鷹環子相連;爾後,為避免其翅膀、尾巴上的羽毛碰折,再用皮革做成的帽子把鷹的頭、眼遮蓋起來。因為生鷹開始懼怕人,會胡亂飛撲。放鷹講究的是“刀斬斧齊”,即翅膀尾毛整齊、理順。

"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1]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須有專門技能,不是一般人所能為。它包括:識鷹、捕鷹、熬鷹和放鷹。雖未歸入三十六行之中,卻是憑藉師傅的言傳身教,憑藉長期的領悟體會,才逐步成為獵手的。故,放鷹之人甚少。當時的冀東,放鷹人十里八村恐有一二,愈發顯得稀奇。況且放鷹之事多在農閒時節,因此,人們在新鮮、好奇心理作用下,往往會充當放鷹人的助手,追逐其間。

要放鷹,首先得會識鷹。鷹有蒼鷹、雀鷹、海青、獵隼、遊隼、鬆雀、矛隼等,多達20餘種。各類鷹雖性凶悍,所食獵物卻有不同。黃鷹抓“貓兒”準、狠,以獵取野兔、野雞等為主;獵隼即兔鶻,以野兔、小鳥、野雞等為主要獵物。域內放鷹的多以黃鷹、兔鶻為首選。尤其是對兔鶻的馴化,放鷹人往往把它的利爪用香火焌(qū)禿,齒突也削去一些,以減少對獵物的損傷。但同時也削弱了兔鶻的戰鬥力,往往在地面上留下獵物與之搏鬥的痕跡,人們總結為:“黃鷹一條線,兔鶻一大片”,也是放鷹人對馴化結果的要求。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黃鷹,後背深褐色,胸脯淡黃色,脯花呈深棕點,飛速快,性凶悍;兔鶻(也有叫棒子的),上嘴與黃鷹一樣鉤曲,但有齒突,背青黑色,尾尖,腹部均白色,異常凶猛。

對於鷹型,簡言之分長掛、短掛兩種。長短掛以鷹在挺立時,翅膀尖所蓋住的尾花數和體型上的區別。尾花分七花,又有“明四暗三”、“明三暗四”之說。一般對身長、尾長、明腿長的稱三長鷹;項短、尾短,明腿短的叫三短鷹。三長鷹飛頭快,不捨貓兒;三短鷹勇猛有力,飛頭快,抓貓兒準。

鷹多為放鷹人購買,亦有少數自己捕獲。購買者一般都會識鷹,具有選擇性,捕獲者就沒有這種選擇。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捕鷹亦稱打鷹。方法基本有攢叉法、騎籠法和鋪捕法三種。下面僅就鋪捕法做一簡介:

以鋪捕法捕鷹,既能逮大鷹又能捕兔鶻。鋪是用石頭壘起的一段高約1米、長約3米的矮牆作為屏障,牆的上、下各留有一小洞口,上面的洞口用來拉(引誘獵物的活物),下邊的洞口裡設一鐵絲(叫作“撣繩”),鐵絲與洞口外的網相連。網有2米寬、3米長,緊貼於地面。以四根竹竿從四個邊緣把網撐起,把一根稍粗的栓在地表的木橛上,一根竹竿的上端連著繩,一根連著木橛,只要一拉撣繩,網即翻180度扣過來。

捕鷹時除在網的中間放一“子”外,另外還有一隻稱為“琥珀喇”的鳥(叫“看雀”)。琥珀喇用一細繩拴著脖子”,另一頭拴在一個鐵圈上。因為鷹來去在一瞬間,一不留神就把子叼走,故以琥珀喇來做幫助,它相當於釣魚中的魚漂。當空中沒有鷹時。它神態自若,只要它一緊張,慌亂地飛跳,就是報信兒有鷹來了,所以捕鷹人時刻注意琥珀喇的動靜。捕鷹還需注意觀察風向,因為鷹喜歡逆風飛翔,愛搶上風。捕鷹時常常設有兩個鋪,隨著風向的變化調換使用。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熬鷹

熬鷹有“緊七慢八、十天到家”之說。如超過這個期限,說明技藝不到家,早於這個期限則鷹馴不到家,容易飄鷹(飛走)。

首先,要把到手的鷹來一番“裝扮”。生鷹不管是買的還是自己捕的,都是以繩捆系。到了放鷹人手裡,先以兩根等長的“腳拌子”拴在鷹腿上,再用“五尺子”(一皮條)系在一特製的鷹環子上,腳絆子與鷹環子相連;爾後,為避免其翅膀、尾巴上的羽毛碰折,再用皮革做成的帽子把鷹的頭、眼遮蓋起來。因為生鷹開始懼怕人,會胡亂飛撲。放鷹講究的是“刀斬斧齊”,即翅膀尾毛整齊、理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第二步,開食、消火、清膛。一隻健康的鷹,在沒有任何損傷情況下,裝扮完後鬆開捆綁,即能站穩挺立。此時,先將五尺子繞在中指上,食指和大拇指掐住鷹環子,舉在戴了套袖(一般用三層棉布夾兩層棉花縫製)的胳膊上,行內叫“上胳膊”。上胳膊後必須託穩,凡架鷹於胳膊上,包括以後的遛鷹,託穩是最基本的要求。接著需喂水,喂完水後開始餵食,餵食多以泡去血水的鳥肉為主,同時加喂毛墊,俗稱軸。軸有三種,開始喂一天(次)蘿蔔削成的軸,而後喂3~4天形同棗核用青麻纏結的軸,最後喂2天帶毛的兔子皮肉軸,喂毛墊的目的在於淨膛去火。毛墊需連喂六七天,喂毛墊的日子裡,夜裡必須去掉帽子。如還扣帽子,次日早晨毛墊就不易甩吐出來。

"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1]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須有專門技能,不是一般人所能為。它包括:識鷹、捕鷹、熬鷹和放鷹。雖未歸入三十六行之中,卻是憑藉師傅的言傳身教,憑藉長期的領悟體會,才逐步成為獵手的。故,放鷹之人甚少。當時的冀東,放鷹人十里八村恐有一二,愈發顯得稀奇。況且放鷹之事多在農閒時節,因此,人們在新鮮、好奇心理作用下,往往會充當放鷹人的助手,追逐其間。

要放鷹,首先得會識鷹。鷹有蒼鷹、雀鷹、海青、獵隼、遊隼、鬆雀、矛隼等,多達20餘種。各類鷹雖性凶悍,所食獵物卻有不同。黃鷹抓“貓兒”準、狠,以獵取野兔、野雞等為主;獵隼即兔鶻,以野兔、小鳥、野雞等為主要獵物。域內放鷹的多以黃鷹、兔鶻為首選。尤其是對兔鶻的馴化,放鷹人往往把它的利爪用香火焌(qū)禿,齒突也削去一些,以減少對獵物的損傷。但同時也削弱了兔鶻的戰鬥力,往往在地面上留下獵物與之搏鬥的痕跡,人們總結為:“黃鷹一條線,兔鶻一大片”,也是放鷹人對馴化結果的要求。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黃鷹,後背深褐色,胸脯淡黃色,脯花呈深棕點,飛速快,性凶悍;兔鶻(也有叫棒子的),上嘴與黃鷹一樣鉤曲,但有齒突,背青黑色,尾尖,腹部均白色,異常凶猛。

對於鷹型,簡言之分長掛、短掛兩種。長短掛以鷹在挺立時,翅膀尖所蓋住的尾花數和體型上的區別。尾花分七花,又有“明四暗三”、“明三暗四”之說。一般對身長、尾長、明腿長的稱三長鷹;項短、尾短,明腿短的叫三短鷹。三長鷹飛頭快,不捨貓兒;三短鷹勇猛有力,飛頭快,抓貓兒準。

鷹多為放鷹人購買,亦有少數自己捕獲。購買者一般都會識鷹,具有選擇性,捕獲者就沒有這種選擇。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捕鷹亦稱打鷹。方法基本有攢叉法、騎籠法和鋪捕法三種。下面僅就鋪捕法做一簡介:

以鋪捕法捕鷹,既能逮大鷹又能捕兔鶻。鋪是用石頭壘起的一段高約1米、長約3米的矮牆作為屏障,牆的上、下各留有一小洞口,上面的洞口用來拉(引誘獵物的活物),下邊的洞口裡設一鐵絲(叫作“撣繩”),鐵絲與洞口外的網相連。網有2米寬、3米長,緊貼於地面。以四根竹竿從四個邊緣把網撐起,把一根稍粗的栓在地表的木橛上,一根竹竿的上端連著繩,一根連著木橛,只要一拉撣繩,網即翻180度扣過來。

捕鷹時除在網的中間放一“子”外,另外還有一隻稱為“琥珀喇”的鳥(叫“看雀”)。琥珀喇用一細繩拴著脖子”,另一頭拴在一個鐵圈上。因為鷹來去在一瞬間,一不留神就把子叼走,故以琥珀喇來做幫助,它相當於釣魚中的魚漂。當空中沒有鷹時。它神態自若,只要它一緊張,慌亂地飛跳,就是報信兒有鷹來了,所以捕鷹人時刻注意琥珀喇的動靜。捕鷹還需注意觀察風向,因為鷹喜歡逆風飛翔,愛搶上風。捕鷹時常常設有兩個鋪,隨著風向的變化調換使用。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熬鷹

熬鷹有“緊七慢八、十天到家”之說。如超過這個期限,說明技藝不到家,早於這個期限則鷹馴不到家,容易飄鷹(飛走)。

首先,要把到手的鷹來一番“裝扮”。生鷹不管是買的還是自己捕的,都是以繩捆系。到了放鷹人手裡,先以兩根等長的“腳拌子”拴在鷹腿上,再用“五尺子”(一皮條)系在一特製的鷹環子上,腳絆子與鷹環子相連;爾後,為避免其翅膀、尾巴上的羽毛碰折,再用皮革做成的帽子把鷹的頭、眼遮蓋起來。因為生鷹開始懼怕人,會胡亂飛撲。放鷹講究的是“刀斬斧齊”,即翅膀尾毛整齊、理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第二步,開食、消火、清膛。一隻健康的鷹,在沒有任何損傷情況下,裝扮完後鬆開捆綁,即能站穩挺立。此時,先將五尺子繞在中指上,食指和大拇指掐住鷹環子,舉在戴了套袖(一般用三層棉布夾兩層棉花縫製)的胳膊上,行內叫“上胳膊”。上胳膊後必須託穩,凡架鷹於胳膊上,包括以後的遛鷹,託穩是最基本的要求。接著需喂水,喂完水後開始餵食,餵食多以泡去血水的鳥肉為主,同時加喂毛墊,俗稱軸。軸有三種,開始喂一天(次)蘿蔔削成的軸,而後喂3~4天形同棗核用青麻纏結的軸,最後喂2天帶毛的兔子皮肉軸,喂毛墊的目的在於淨膛去火。毛墊需連喂六七天,喂毛墊的日子裡,夜裡必須去掉帽子。如還扣帽子,次日早晨毛墊就不易甩吐出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第三步,上燈、熬夜、遛鷹。開食後的第一天夜裡就開始上燈。熬一架鷹最好兩人,分夜班和白班,亦有各頂半宿的,白天則需要技術高的人。熬鷹就是不讓鷹睡覺,還需經常輕撫其頭和翅膀,如天一亮鷹立即精神起來,說明它很正常。這時就需從落槓上架起,出門“撞臉”,即多見人,適應環境。餵食也需在人多處,鍛鍊其膽量,消除它對人的恐懼心理。形成習慣,對以後捉到獵物時見人是否就鬆爪有直接關係。遛鷹、託鷹時間有其規律,喂鷹也有固定時間。觀察鷹的某些動態,就能明白它的心理,此時需要感情傳遞,好的習慣則順,有毛病則馴,這一階段需要熬鷹人的“內功”。

"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1]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須有專門技能,不是一般人所能為。它包括:識鷹、捕鷹、熬鷹和放鷹。雖未歸入三十六行之中,卻是憑藉師傅的言傳身教,憑藉長期的領悟體會,才逐步成為獵手的。故,放鷹之人甚少。當時的冀東,放鷹人十里八村恐有一二,愈發顯得稀奇。況且放鷹之事多在農閒時節,因此,人們在新鮮、好奇心理作用下,往往會充當放鷹人的助手,追逐其間。

要放鷹,首先得會識鷹。鷹有蒼鷹、雀鷹、海青、獵隼、遊隼、鬆雀、矛隼等,多達20餘種。各類鷹雖性凶悍,所食獵物卻有不同。黃鷹抓“貓兒”準、狠,以獵取野兔、野雞等為主;獵隼即兔鶻,以野兔、小鳥、野雞等為主要獵物。域內放鷹的多以黃鷹、兔鶻為首選。尤其是對兔鶻的馴化,放鷹人往往把它的利爪用香火焌(qū)禿,齒突也削去一些,以減少對獵物的損傷。但同時也削弱了兔鶻的戰鬥力,往往在地面上留下獵物與之搏鬥的痕跡,人們總結為:“黃鷹一條線,兔鶻一大片”,也是放鷹人對馴化結果的要求。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黃鷹,後背深褐色,胸脯淡黃色,脯花呈深棕點,飛速快,性凶悍;兔鶻(也有叫棒子的),上嘴與黃鷹一樣鉤曲,但有齒突,背青黑色,尾尖,腹部均白色,異常凶猛。

對於鷹型,簡言之分長掛、短掛兩種。長短掛以鷹在挺立時,翅膀尖所蓋住的尾花數和體型上的區別。尾花分七花,又有“明四暗三”、“明三暗四”之說。一般對身長、尾長、明腿長的稱三長鷹;項短、尾短,明腿短的叫三短鷹。三長鷹飛頭快,不捨貓兒;三短鷹勇猛有力,飛頭快,抓貓兒準。

鷹多為放鷹人購買,亦有少數自己捕獲。購買者一般都會識鷹,具有選擇性,捕獲者就沒有這種選擇。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捕鷹亦稱打鷹。方法基本有攢叉法、騎籠法和鋪捕法三種。下面僅就鋪捕法做一簡介:

以鋪捕法捕鷹,既能逮大鷹又能捕兔鶻。鋪是用石頭壘起的一段高約1米、長約3米的矮牆作為屏障,牆的上、下各留有一小洞口,上面的洞口用來拉(引誘獵物的活物),下邊的洞口裡設一鐵絲(叫作“撣繩”),鐵絲與洞口外的網相連。網有2米寬、3米長,緊貼於地面。以四根竹竿從四個邊緣把網撐起,把一根稍粗的栓在地表的木橛上,一根竹竿的上端連著繩,一根連著木橛,只要一拉撣繩,網即翻180度扣過來。

捕鷹時除在網的中間放一“子”外,另外還有一隻稱為“琥珀喇”的鳥(叫“看雀”)。琥珀喇用一細繩拴著脖子”,另一頭拴在一個鐵圈上。因為鷹來去在一瞬間,一不留神就把子叼走,故以琥珀喇來做幫助,它相當於釣魚中的魚漂。當空中沒有鷹時。它神態自若,只要它一緊張,慌亂地飛跳,就是報信兒有鷹來了,所以捕鷹人時刻注意琥珀喇的動靜。捕鷹還需注意觀察風向,因為鷹喜歡逆風飛翔,愛搶上風。捕鷹時常常設有兩個鋪,隨著風向的變化調換使用。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熬鷹

熬鷹有“緊七慢八、十天到家”之說。如超過這個期限,說明技藝不到家,早於這個期限則鷹馴不到家,容易飄鷹(飛走)。

首先,要把到手的鷹來一番“裝扮”。生鷹不管是買的還是自己捕的,都是以繩捆系。到了放鷹人手裡,先以兩根等長的“腳拌子”拴在鷹腿上,再用“五尺子”(一皮條)系在一特製的鷹環子上,腳絆子與鷹環子相連;爾後,為避免其翅膀、尾巴上的羽毛碰折,再用皮革做成的帽子把鷹的頭、眼遮蓋起來。因為生鷹開始懼怕人,會胡亂飛撲。放鷹講究的是“刀斬斧齊”,即翅膀尾毛整齊、理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第二步,開食、消火、清膛。一隻健康的鷹,在沒有任何損傷情況下,裝扮完後鬆開捆綁,即能站穩挺立。此時,先將五尺子繞在中指上,食指和大拇指掐住鷹環子,舉在戴了套袖(一般用三層棉布夾兩層棉花縫製)的胳膊上,行內叫“上胳膊”。上胳膊後必須託穩,凡架鷹於胳膊上,包括以後的遛鷹,託穩是最基本的要求。接著需喂水,喂完水後開始餵食,餵食多以泡去血水的鳥肉為主,同時加喂毛墊,俗稱軸。軸有三種,開始喂一天(次)蘿蔔削成的軸,而後喂3~4天形同棗核用青麻纏結的軸,最後喂2天帶毛的兔子皮肉軸,喂毛墊的目的在於淨膛去火。毛墊需連喂六七天,喂毛墊的日子裡,夜裡必須去掉帽子。如還扣帽子,次日早晨毛墊就不易甩吐出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第三步,上燈、熬夜、遛鷹。開食後的第一天夜裡就開始上燈。熬一架鷹最好兩人,分夜班和白班,亦有各頂半宿的,白天則需要技術高的人。熬鷹就是不讓鷹睡覺,還需經常輕撫其頭和翅膀,如天一亮鷹立即精神起來,說明它很正常。這時就需從落槓上架起,出門“撞臉”,即多見人,適應環境。餵食也需在人多處,鍛鍊其膽量,消除它對人的恐懼心理。形成習慣,對以後捉到獵物時見人是否就鬆爪有直接關係。遛鷹、託鷹時間有其規律,喂鷹也有固定時間。觀察鷹的某些動態,就能明白它的心理,此時需要感情傳遞,好的習慣則順,有毛病則馴,這一階段需要熬鷹人的“內功”。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鷹是有靈性的動物,只要善馴,它也會與人產生感情,甚至對馴者的相貌、聲音、衣服等熟記在心。馴者須深得其法,既要保留住鷹的野性,又要培養它與人的親和性,更需注意野性與親和性的平衡,不可任其所欲。野性太強就會半途反性而飄,過於親和則不願捕捉獵物。只要訓術正確,善於訓化,飢飽掌握適度,鷹膘控制在七成左右,就可投放捕獵了。

"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1]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須有專門技能,不是一般人所能為。它包括:識鷹、捕鷹、熬鷹和放鷹。雖未歸入三十六行之中,卻是憑藉師傅的言傳身教,憑藉長期的領悟體會,才逐步成為獵手的。故,放鷹之人甚少。當時的冀東,放鷹人十里八村恐有一二,愈發顯得稀奇。況且放鷹之事多在農閒時節,因此,人們在新鮮、好奇心理作用下,往往會充當放鷹人的助手,追逐其間。

要放鷹,首先得會識鷹。鷹有蒼鷹、雀鷹、海青、獵隼、遊隼、鬆雀、矛隼等,多達20餘種。各類鷹雖性凶悍,所食獵物卻有不同。黃鷹抓“貓兒”準、狠,以獵取野兔、野雞等為主;獵隼即兔鶻,以野兔、小鳥、野雞等為主要獵物。域內放鷹的多以黃鷹、兔鶻為首選。尤其是對兔鶻的馴化,放鷹人往往把它的利爪用香火焌(qū)禿,齒突也削去一些,以減少對獵物的損傷。但同時也削弱了兔鶻的戰鬥力,往往在地面上留下獵物與之搏鬥的痕跡,人們總結為:“黃鷹一條線,兔鶻一大片”,也是放鷹人對馴化結果的要求。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黃鷹,後背深褐色,胸脯淡黃色,脯花呈深棕點,飛速快,性凶悍;兔鶻(也有叫棒子的),上嘴與黃鷹一樣鉤曲,但有齒突,背青黑色,尾尖,腹部均白色,異常凶猛。

對於鷹型,簡言之分長掛、短掛兩種。長短掛以鷹在挺立時,翅膀尖所蓋住的尾花數和體型上的區別。尾花分七花,又有“明四暗三”、“明三暗四”之說。一般對身長、尾長、明腿長的稱三長鷹;項短、尾短,明腿短的叫三短鷹。三長鷹飛頭快,不捨貓兒;三短鷹勇猛有力,飛頭快,抓貓兒準。

鷹多為放鷹人購買,亦有少數自己捕獲。購買者一般都會識鷹,具有選擇性,捕獲者就沒有這種選擇。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捕鷹亦稱打鷹。方法基本有攢叉法、騎籠法和鋪捕法三種。下面僅就鋪捕法做一簡介:

以鋪捕法捕鷹,既能逮大鷹又能捕兔鶻。鋪是用石頭壘起的一段高約1米、長約3米的矮牆作為屏障,牆的上、下各留有一小洞口,上面的洞口用來拉(引誘獵物的活物),下邊的洞口裡設一鐵絲(叫作“撣繩”),鐵絲與洞口外的網相連。網有2米寬、3米長,緊貼於地面。以四根竹竿從四個邊緣把網撐起,把一根稍粗的栓在地表的木橛上,一根竹竿的上端連著繩,一根連著木橛,只要一拉撣繩,網即翻180度扣過來。

捕鷹時除在網的中間放一“子”外,另外還有一隻稱為“琥珀喇”的鳥(叫“看雀”)。琥珀喇用一細繩拴著脖子”,另一頭拴在一個鐵圈上。因為鷹來去在一瞬間,一不留神就把子叼走,故以琥珀喇來做幫助,它相當於釣魚中的魚漂。當空中沒有鷹時。它神態自若,只要它一緊張,慌亂地飛跳,就是報信兒有鷹來了,所以捕鷹人時刻注意琥珀喇的動靜。捕鷹還需注意觀察風向,因為鷹喜歡逆風飛翔,愛搶上風。捕鷹時常常設有兩個鋪,隨著風向的變化調換使用。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熬鷹

熬鷹有“緊七慢八、十天到家”之說。如超過這個期限,說明技藝不到家,早於這個期限則鷹馴不到家,容易飄鷹(飛走)。

首先,要把到手的鷹來一番“裝扮”。生鷹不管是買的還是自己捕的,都是以繩捆系。到了放鷹人手裡,先以兩根等長的“腳拌子”拴在鷹腿上,再用“五尺子”(一皮條)系在一特製的鷹環子上,腳絆子與鷹環子相連;爾後,為避免其翅膀、尾巴上的羽毛碰折,再用皮革做成的帽子把鷹的頭、眼遮蓋起來。因為生鷹開始懼怕人,會胡亂飛撲。放鷹講究的是“刀斬斧齊”,即翅膀尾毛整齊、理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第二步,開食、消火、清膛。一隻健康的鷹,在沒有任何損傷情況下,裝扮完後鬆開捆綁,即能站穩挺立。此時,先將五尺子繞在中指上,食指和大拇指掐住鷹環子,舉在戴了套袖(一般用三層棉布夾兩層棉花縫製)的胳膊上,行內叫“上胳膊”。上胳膊後必須託穩,凡架鷹於胳膊上,包括以後的遛鷹,託穩是最基本的要求。接著需喂水,喂完水後開始餵食,餵食多以泡去血水的鳥肉為主,同時加喂毛墊,俗稱軸。軸有三種,開始喂一天(次)蘿蔔削成的軸,而後喂3~4天形同棗核用青麻纏結的軸,最後喂2天帶毛的兔子皮肉軸,喂毛墊的目的在於淨膛去火。毛墊需連喂六七天,喂毛墊的日子裡,夜裡必須去掉帽子。如還扣帽子,次日早晨毛墊就不易甩吐出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第三步,上燈、熬夜、遛鷹。開食後的第一天夜裡就開始上燈。熬一架鷹最好兩人,分夜班和白班,亦有各頂半宿的,白天則需要技術高的人。熬鷹就是不讓鷹睡覺,還需經常輕撫其頭和翅膀,如天一亮鷹立即精神起來,說明它很正常。這時就需從落槓上架起,出門“撞臉”,即多見人,適應環境。餵食也需在人多處,鍛鍊其膽量,消除它對人的恐懼心理。形成習慣,對以後捉到獵物時見人是否就鬆爪有直接關係。遛鷹、託鷹時間有其規律,喂鷹也有固定時間。觀察鷹的某些動態,就能明白它的心理,此時需要感情傳遞,好的習慣則順,有毛病則馴,這一階段需要熬鷹人的“內功”。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鷹是有靈性的動物,只要善馴,它也會與人產生感情,甚至對馴者的相貌、聲音、衣服等熟記在心。馴者須深得其法,既要保留住鷹的野性,又要培養它與人的親和性,更需注意野性與親和性的平衡,不可任其所欲。野性太強就會半途反性而飄,過於親和則不願捕捉獵物。只要訓術正確,善於訓化,飢飽掌握適度,鷹膘控制在七成左右,就可投放捕獵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捕獵

鷹獵的最佳時節在農閒的早春、晚秋和冬季,且以空曠、靠近稀疏的灌木叢處為首選。此時此地,人、鷹視線好,不損害莊家,野兔喜歡呆在這些地方,但它從來不會一整天停留在一個地方,需要四處覓食。兔子的前爪稍小,且柔軟;後腿長又粗壯有力,裡面長有一條結實有彈性的韌帶,就使它跳躍起來出奇的靈活,跑動起來也出奇地快。它奔跑時,後腿彎曲,重心後移,然後猛地用力一蹬,整個身體就彈了出去,懸在空中;而前爪剛一著地,後腿又隨即跟上,再做一次跳躍,如此反覆,奔跑時拉成一條直線,正好適應了“黃鷹一條線”的特點。

"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1]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須有專門技能,不是一般人所能為。它包括:識鷹、捕鷹、熬鷹和放鷹。雖未歸入三十六行之中,卻是憑藉師傅的言傳身教,憑藉長期的領悟體會,才逐步成為獵手的。故,放鷹之人甚少。當時的冀東,放鷹人十里八村恐有一二,愈發顯得稀奇。況且放鷹之事多在農閒時節,因此,人們在新鮮、好奇心理作用下,往往會充當放鷹人的助手,追逐其間。

要放鷹,首先得會識鷹。鷹有蒼鷹、雀鷹、海青、獵隼、遊隼、鬆雀、矛隼等,多達20餘種。各類鷹雖性凶悍,所食獵物卻有不同。黃鷹抓“貓兒”準、狠,以獵取野兔、野雞等為主;獵隼即兔鶻,以野兔、小鳥、野雞等為主要獵物。域內放鷹的多以黃鷹、兔鶻為首選。尤其是對兔鶻的馴化,放鷹人往往把它的利爪用香火焌(qū)禿,齒突也削去一些,以減少對獵物的損傷。但同時也削弱了兔鶻的戰鬥力,往往在地面上留下獵物與之搏鬥的痕跡,人們總結為:“黃鷹一條線,兔鶻一大片”,也是放鷹人對馴化結果的要求。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黃鷹,後背深褐色,胸脯淡黃色,脯花呈深棕點,飛速快,性凶悍;兔鶻(也有叫棒子的),上嘴與黃鷹一樣鉤曲,但有齒突,背青黑色,尾尖,腹部均白色,異常凶猛。

對於鷹型,簡言之分長掛、短掛兩種。長短掛以鷹在挺立時,翅膀尖所蓋住的尾花數和體型上的區別。尾花分七花,又有“明四暗三”、“明三暗四”之說。一般對身長、尾長、明腿長的稱三長鷹;項短、尾短,明腿短的叫三短鷹。三長鷹飛頭快,不捨貓兒;三短鷹勇猛有力,飛頭快,抓貓兒準。

鷹多為放鷹人購買,亦有少數自己捕獲。購買者一般都會識鷹,具有選擇性,捕獲者就沒有這種選擇。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捕鷹亦稱打鷹。方法基本有攢叉法、騎籠法和鋪捕法三種。下面僅就鋪捕法做一簡介:

以鋪捕法捕鷹,既能逮大鷹又能捕兔鶻。鋪是用石頭壘起的一段高約1米、長約3米的矮牆作為屏障,牆的上、下各留有一小洞口,上面的洞口用來拉(引誘獵物的活物),下邊的洞口裡設一鐵絲(叫作“撣繩”),鐵絲與洞口外的網相連。網有2米寬、3米長,緊貼於地面。以四根竹竿從四個邊緣把網撐起,把一根稍粗的栓在地表的木橛上,一根竹竿的上端連著繩,一根連著木橛,只要一拉撣繩,網即翻180度扣過來。

捕鷹時除在網的中間放一“子”外,另外還有一隻稱為“琥珀喇”的鳥(叫“看雀”)。琥珀喇用一細繩拴著脖子”,另一頭拴在一個鐵圈上。因為鷹來去在一瞬間,一不留神就把子叼走,故以琥珀喇來做幫助,它相當於釣魚中的魚漂。當空中沒有鷹時。它神態自若,只要它一緊張,慌亂地飛跳,就是報信兒有鷹來了,所以捕鷹人時刻注意琥珀喇的動靜。捕鷹還需注意觀察風向,因為鷹喜歡逆風飛翔,愛搶上風。捕鷹時常常設有兩個鋪,隨著風向的變化調換使用。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熬鷹

熬鷹有“緊七慢八、十天到家”之說。如超過這個期限,說明技藝不到家,早於這個期限則鷹馴不到家,容易飄鷹(飛走)。

首先,要把到手的鷹來一番“裝扮”。生鷹不管是買的還是自己捕的,都是以繩捆系。到了放鷹人手裡,先以兩根等長的“腳拌子”拴在鷹腿上,再用“五尺子”(一皮條)系在一特製的鷹環子上,腳絆子與鷹環子相連;爾後,為避免其翅膀、尾巴上的羽毛碰折,再用皮革做成的帽子把鷹的頭、眼遮蓋起來。因為生鷹開始懼怕人,會胡亂飛撲。放鷹講究的是“刀斬斧齊”,即翅膀尾毛整齊、理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第二步,開食、消火、清膛。一隻健康的鷹,在沒有任何損傷情況下,裝扮完後鬆開捆綁,即能站穩挺立。此時,先將五尺子繞在中指上,食指和大拇指掐住鷹環子,舉在戴了套袖(一般用三層棉布夾兩層棉花縫製)的胳膊上,行內叫“上胳膊”。上胳膊後必須託穩,凡架鷹於胳膊上,包括以後的遛鷹,託穩是最基本的要求。接著需喂水,喂完水後開始餵食,餵食多以泡去血水的鳥肉為主,同時加喂毛墊,俗稱軸。軸有三種,開始喂一天(次)蘿蔔削成的軸,而後喂3~4天形同棗核用青麻纏結的軸,最後喂2天帶毛的兔子皮肉軸,喂毛墊的目的在於淨膛去火。毛墊需連喂六七天,喂毛墊的日子裡,夜裡必須去掉帽子。如還扣帽子,次日早晨毛墊就不易甩吐出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第三步,上燈、熬夜、遛鷹。開食後的第一天夜裡就開始上燈。熬一架鷹最好兩人,分夜班和白班,亦有各頂半宿的,白天則需要技術高的人。熬鷹就是不讓鷹睡覺,還需經常輕撫其頭和翅膀,如天一亮鷹立即精神起來,說明它很正常。這時就需從落槓上架起,出門“撞臉”,即多見人,適應環境。餵食也需在人多處,鍛鍊其膽量,消除它對人的恐懼心理。形成習慣,對以後捉到獵物時見人是否就鬆爪有直接關係。遛鷹、託鷹時間有其規律,喂鷹也有固定時間。觀察鷹的某些動態,就能明白它的心理,此時需要感情傳遞,好的習慣則順,有毛病則馴,這一階段需要熬鷹人的“內功”。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鷹是有靈性的動物,只要善馴,它也會與人產生感情,甚至對馴者的相貌、聲音、衣服等熟記在心。馴者須深得其法,既要保留住鷹的野性,又要培養它與人的親和性,更需注意野性與親和性的平衡,不可任其所欲。野性太強就會半途反性而飄,過於親和則不願捕捉獵物。只要訓術正確,善於訓化,飢飽掌握適度,鷹膘控制在七成左右,就可投放捕獵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捕獵

鷹獵的最佳時節在農閒的早春、晚秋和冬季,且以空曠、靠近稀疏的灌木叢處為首選。此時此地,人、鷹視線好,不損害莊家,野兔喜歡呆在這些地方,但它從來不會一整天停留在一個地方,需要四處覓食。兔子的前爪稍小,且柔軟;後腿長又粗壯有力,裡面長有一條結實有彈性的韌帶,就使它跳躍起來出奇的靈活,跑動起來也出奇地快。它奔跑時,後腿彎曲,重心後移,然後猛地用力一蹬,整個身體就彈了出去,懸在空中;而前爪剛一著地,後腿又隨即跟上,再做一次跳躍,如此反覆,奔跑時拉成一條直線,正好適應了“黃鷹一條線”的特點。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兔子的脖子不會轉動、回頭,一旦聽到有動靜從後面或側面傳來,它會抬起前爪,將整個身子掉轉到聲音傳來的方向,機警地豎起長長的耳朵奔跑起來,那麼兔鶻的一大片,就更容易將兔子捉到。此外,獵狗充當的角色往往是哄趕起靜臥不動的野兔,為鷹隼抓捕創造條件。鷹隼十分機警,一旦發現目標,就會即可作出反應,(也要求)放鷹人一鬆手,它就像狂風一般撲向兔子,用它那長長的利爪抓住野兔,即便拖出很遠也不鬆開。

"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1]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須有專門技能,不是一般人所能為。它包括:識鷹、捕鷹、熬鷹和放鷹。雖未歸入三十六行之中,卻是憑藉師傅的言傳身教,憑藉長期的領悟體會,才逐步成為獵手的。故,放鷹之人甚少。當時的冀東,放鷹人十里八村恐有一二,愈發顯得稀奇。況且放鷹之事多在農閒時節,因此,人們在新鮮、好奇心理作用下,往往會充當放鷹人的助手,追逐其間。

要放鷹,首先得會識鷹。鷹有蒼鷹、雀鷹、海青、獵隼、遊隼、鬆雀、矛隼等,多達20餘種。各類鷹雖性凶悍,所食獵物卻有不同。黃鷹抓“貓兒”準、狠,以獵取野兔、野雞等為主;獵隼即兔鶻,以野兔、小鳥、野雞等為主要獵物。域內放鷹的多以黃鷹、兔鶻為首選。尤其是對兔鶻的馴化,放鷹人往往把它的利爪用香火焌(qū)禿,齒突也削去一些,以減少對獵物的損傷。但同時也削弱了兔鶻的戰鬥力,往往在地面上留下獵物與之搏鬥的痕跡,人們總結為:“黃鷹一條線,兔鶻一大片”,也是放鷹人對馴化結果的要求。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黃鷹,後背深褐色,胸脯淡黃色,脯花呈深棕點,飛速快,性凶悍;兔鶻(也有叫棒子的),上嘴與黃鷹一樣鉤曲,但有齒突,背青黑色,尾尖,腹部均白色,異常凶猛。

對於鷹型,簡言之分長掛、短掛兩種。長短掛以鷹在挺立時,翅膀尖所蓋住的尾花數和體型上的區別。尾花分七花,又有“明四暗三”、“明三暗四”之說。一般對身長、尾長、明腿長的稱三長鷹;項短、尾短,明腿短的叫三短鷹。三長鷹飛頭快,不捨貓兒;三短鷹勇猛有力,飛頭快,抓貓兒準。

鷹多為放鷹人購買,亦有少數自己捕獲。購買者一般都會識鷹,具有選擇性,捕獲者就沒有這種選擇。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捕鷹亦稱打鷹。方法基本有攢叉法、騎籠法和鋪捕法三種。下面僅就鋪捕法做一簡介:

以鋪捕法捕鷹,既能逮大鷹又能捕兔鶻。鋪是用石頭壘起的一段高約1米、長約3米的矮牆作為屏障,牆的上、下各留有一小洞口,上面的洞口用來拉(引誘獵物的活物),下邊的洞口裡設一鐵絲(叫作“撣繩”),鐵絲與洞口外的網相連。網有2米寬、3米長,緊貼於地面。以四根竹竿從四個邊緣把網撐起,把一根稍粗的栓在地表的木橛上,一根竹竿的上端連著繩,一根連著木橛,只要一拉撣繩,網即翻180度扣過來。

捕鷹時除在網的中間放一“子”外,另外還有一隻稱為“琥珀喇”的鳥(叫“看雀”)。琥珀喇用一細繩拴著脖子”,另一頭拴在一個鐵圈上。因為鷹來去在一瞬間,一不留神就把子叼走,故以琥珀喇來做幫助,它相當於釣魚中的魚漂。當空中沒有鷹時。它神態自若,只要它一緊張,慌亂地飛跳,就是報信兒有鷹來了,所以捕鷹人時刻注意琥珀喇的動靜。捕鷹還需注意觀察風向,因為鷹喜歡逆風飛翔,愛搶上風。捕鷹時常常設有兩個鋪,隨著風向的變化調換使用。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熬鷹

熬鷹有“緊七慢八、十天到家”之說。如超過這個期限,說明技藝不到家,早於這個期限則鷹馴不到家,容易飄鷹(飛走)。

首先,要把到手的鷹來一番“裝扮”。生鷹不管是買的還是自己捕的,都是以繩捆系。到了放鷹人手裡,先以兩根等長的“腳拌子”拴在鷹腿上,再用“五尺子”(一皮條)系在一特製的鷹環子上,腳絆子與鷹環子相連;爾後,為避免其翅膀、尾巴上的羽毛碰折,再用皮革做成的帽子把鷹的頭、眼遮蓋起來。因為生鷹開始懼怕人,會胡亂飛撲。放鷹講究的是“刀斬斧齊”,即翅膀尾毛整齊、理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第二步,開食、消火、清膛。一隻健康的鷹,在沒有任何損傷情況下,裝扮完後鬆開捆綁,即能站穩挺立。此時,先將五尺子繞在中指上,食指和大拇指掐住鷹環子,舉在戴了套袖(一般用三層棉布夾兩層棉花縫製)的胳膊上,行內叫“上胳膊”。上胳膊後必須託穩,凡架鷹於胳膊上,包括以後的遛鷹,託穩是最基本的要求。接著需喂水,喂完水後開始餵食,餵食多以泡去血水的鳥肉為主,同時加喂毛墊,俗稱軸。軸有三種,開始喂一天(次)蘿蔔削成的軸,而後喂3~4天形同棗核用青麻纏結的軸,最後喂2天帶毛的兔子皮肉軸,喂毛墊的目的在於淨膛去火。毛墊需連喂六七天,喂毛墊的日子裡,夜裡必須去掉帽子。如還扣帽子,次日早晨毛墊就不易甩吐出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第三步,上燈、熬夜、遛鷹。開食後的第一天夜裡就開始上燈。熬一架鷹最好兩人,分夜班和白班,亦有各頂半宿的,白天則需要技術高的人。熬鷹就是不讓鷹睡覺,還需經常輕撫其頭和翅膀,如天一亮鷹立即精神起來,說明它很正常。這時就需從落槓上架起,出門“撞臉”,即多見人,適應環境。餵食也需在人多處,鍛鍊其膽量,消除它對人的恐懼心理。形成習慣,對以後捉到獵物時見人是否就鬆爪有直接關係。遛鷹、託鷹時間有其規律,喂鷹也有固定時間。觀察鷹的某些動態,就能明白它的心理,此時需要感情傳遞,好的習慣則順,有毛病則馴,這一階段需要熬鷹人的“內功”。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鷹是有靈性的動物,只要善馴,它也會與人產生感情,甚至對馴者的相貌、聲音、衣服等熟記在心。馴者須深得其法,既要保留住鷹的野性,又要培養它與人的親和性,更需注意野性與親和性的平衡,不可任其所欲。野性太強就會半途反性而飄,過於親和則不願捕捉獵物。只要訓術正確,善於訓化,飢飽掌握適度,鷹膘控制在七成左右,就可投放捕獵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捕獵

鷹獵的最佳時節在農閒的早春、晚秋和冬季,且以空曠、靠近稀疏的灌木叢處為首選。此時此地,人、鷹視線好,不損害莊家,野兔喜歡呆在這些地方,但它從來不會一整天停留在一個地方,需要四處覓食。兔子的前爪稍小,且柔軟;後腿長又粗壯有力,裡面長有一條結實有彈性的韌帶,就使它跳躍起來出奇的靈活,跑動起來也出奇地快。它奔跑時,後腿彎曲,重心後移,然後猛地用力一蹬,整個身體就彈了出去,懸在空中;而前爪剛一著地,後腿又隨即跟上,再做一次跳躍,如此反覆,奔跑時拉成一條直線,正好適應了“黃鷹一條線”的特點。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兔子的脖子不會轉動、回頭,一旦聽到有動靜從後面或側面傳來,它會抬起前爪,將整個身子掉轉到聲音傳來的方向,機警地豎起長長的耳朵奔跑起來,那麼兔鶻的一大片,就更容易將兔子捉到。此外,獵狗充當的角色往往是哄趕起靜臥不動的野兔,為鷹隼抓捕創造條件。鷹隼十分機警,一旦發現目標,就會即可作出反應,(也要求)放鷹人一鬆手,它就像狂風一般撲向兔子,用它那長長的利爪抓住野兔,即便拖出很遠也不鬆開。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時,為了便於尋找,往往在鷹尾巴上栓一個特製的小鈴鐺。當收穫獵物時,及時喂上一點食物,以示犒勞、獎賞,更是一種誘惑。

放鷹須有一定技巧,或稱之為手藝。然而,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放鷹之風大減。其實,作為人類,無論是對鷹,還是對野兔,亦包括其他動物,還是應該多一些愛護,少一些傷害。

"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是人們以遊戲或狩獵為目的,通過對鷹的馴養,掌控其抓捕獵物的活動。 [1]

放鷹,多少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狩獵遺風。據文獻中的零星記載,放鷹活動由來已久。唐代王維《觀獵》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說明至少自唐代鷹獵就已出現,此後的歷朝歷代放鷹之風不減。清代,宮廷內務府還專門設有鷹鷂處,負責收繳、馴養鷹鷂,供皇帝行圍打獵用,獵取雉雞野兔以供祭祀及御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須有專門技能,不是一般人所能為。它包括:識鷹、捕鷹、熬鷹和放鷹。雖未歸入三十六行之中,卻是憑藉師傅的言傳身教,憑藉長期的領悟體會,才逐步成為獵手的。故,放鷹之人甚少。當時的冀東,放鷹人十里八村恐有一二,愈發顯得稀奇。況且放鷹之事多在農閒時節,因此,人們在新鮮、好奇心理作用下,往往會充當放鷹人的助手,追逐其間。

要放鷹,首先得會識鷹。鷹有蒼鷹、雀鷹、海青、獵隼、遊隼、鬆雀、矛隼等,多達20餘種。各類鷹雖性凶悍,所食獵物卻有不同。黃鷹抓“貓兒”準、狠,以獵取野兔、野雞等為主;獵隼即兔鶻,以野兔、小鳥、野雞等為主要獵物。域內放鷹的多以黃鷹、兔鶻為首選。尤其是對兔鶻的馴化,放鷹人往往把它的利爪用香火焌(qū)禿,齒突也削去一些,以減少對獵物的損傷。但同時也削弱了兔鶻的戰鬥力,往往在地面上留下獵物與之搏鬥的痕跡,人們總結為:“黃鷹一條線,兔鶻一大片”,也是放鷹人對馴化結果的要求。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黃鷹,後背深褐色,胸脯淡黃色,脯花呈深棕點,飛速快,性凶悍;兔鶻(也有叫棒子的),上嘴與黃鷹一樣鉤曲,但有齒突,背青黑色,尾尖,腹部均白色,異常凶猛。

對於鷹型,簡言之分長掛、短掛兩種。長短掛以鷹在挺立時,翅膀尖所蓋住的尾花數和體型上的區別。尾花分七花,又有“明四暗三”、“明三暗四”之說。一般對身長、尾長、明腿長的稱三長鷹;項短、尾短,明腿短的叫三短鷹。三長鷹飛頭快,不捨貓兒;三短鷹勇猛有力,飛頭快,抓貓兒準。

鷹多為放鷹人購買,亦有少數自己捕獲。購買者一般都會識鷹,具有選擇性,捕獲者就沒有這種選擇。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捕鷹亦稱打鷹。方法基本有攢叉法、騎籠法和鋪捕法三種。下面僅就鋪捕法做一簡介:

以鋪捕法捕鷹,既能逮大鷹又能捕兔鶻。鋪是用石頭壘起的一段高約1米、長約3米的矮牆作為屏障,牆的上、下各留有一小洞口,上面的洞口用來拉(引誘獵物的活物),下邊的洞口裡設一鐵絲(叫作“撣繩”),鐵絲與洞口外的網相連。網有2米寬、3米長,緊貼於地面。以四根竹竿從四個邊緣把網撐起,把一根稍粗的栓在地表的木橛上,一根竹竿的上端連著繩,一根連著木橛,只要一拉撣繩,網即翻180度扣過來。

捕鷹時除在網的中間放一“子”外,另外還有一隻稱為“琥珀喇”的鳥(叫“看雀”)。琥珀喇用一細繩拴著脖子”,另一頭拴在一個鐵圈上。因為鷹來去在一瞬間,一不留神就把子叼走,故以琥珀喇來做幫助,它相當於釣魚中的魚漂。當空中沒有鷹時。它神態自若,只要它一緊張,慌亂地飛跳,就是報信兒有鷹來了,所以捕鷹人時刻注意琥珀喇的動靜。捕鷹還需注意觀察風向,因為鷹喜歡逆風飛翔,愛搶上風。捕鷹時常常設有兩個鋪,隨著風向的變化調換使用。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熬鷹

熬鷹有“緊七慢八、十天到家”之說。如超過這個期限,說明技藝不到家,早於這個期限則鷹馴不到家,容易飄鷹(飛走)。

首先,要把到手的鷹來一番“裝扮”。生鷹不管是買的還是自己捕的,都是以繩捆系。到了放鷹人手裡,先以兩根等長的“腳拌子”拴在鷹腿上,再用“五尺子”(一皮條)系在一特製的鷹環子上,腳絆子與鷹環子相連;爾後,為避免其翅膀、尾巴上的羽毛碰折,再用皮革做成的帽子把鷹的頭、眼遮蓋起來。因為生鷹開始懼怕人,會胡亂飛撲。放鷹講究的是“刀斬斧齊”,即翅膀尾毛整齊、理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第二步,開食、消火、清膛。一隻健康的鷹,在沒有任何損傷情況下,裝扮完後鬆開捆綁,即能站穩挺立。此時,先將五尺子繞在中指上,食指和大拇指掐住鷹環子,舉在戴了套袖(一般用三層棉布夾兩層棉花縫製)的胳膊上,行內叫“上胳膊”。上胳膊後必須託穩,凡架鷹於胳膊上,包括以後的遛鷹,託穩是最基本的要求。接著需喂水,喂完水後開始餵食,餵食多以泡去血水的鳥肉為主,同時加喂毛墊,俗稱軸。軸有三種,開始喂一天(次)蘿蔔削成的軸,而後喂3~4天形同棗核用青麻纏結的軸,最後喂2天帶毛的兔子皮肉軸,喂毛墊的目的在於淨膛去火。毛墊需連喂六七天,喂毛墊的日子裡,夜裡必須去掉帽子。如還扣帽子,次日早晨毛墊就不易甩吐出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第三步,上燈、熬夜、遛鷹。開食後的第一天夜裡就開始上燈。熬一架鷹最好兩人,分夜班和白班,亦有各頂半宿的,白天則需要技術高的人。熬鷹就是不讓鷹睡覺,還需經常輕撫其頭和翅膀,如天一亮鷹立即精神起來,說明它很正常。這時就需從落槓上架起,出門“撞臉”,即多見人,適應環境。餵食也需在人多處,鍛鍊其膽量,消除它對人的恐懼心理。形成習慣,對以後捉到獵物時見人是否就鬆爪有直接關係。遛鷹、託鷹時間有其規律,喂鷹也有固定時間。觀察鷹的某些動態,就能明白它的心理,此時需要感情傳遞,好的習慣則順,有毛病則馴,這一階段需要熬鷹人的“內功”。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鷹是有靈性的動物,只要善馴,它也會與人產生感情,甚至對馴者的相貌、聲音、衣服等熟記在心。馴者須深得其法,既要保留住鷹的野性,又要培養它與人的親和性,更需注意野性與親和性的平衡,不可任其所欲。野性太強就會半途反性而飄,過於親和則不願捕捉獵物。只要訓術正確,善於訓化,飢飽掌握適度,鷹膘控制在七成左右,就可投放捕獵了。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捕獵

鷹獵的最佳時節在農閒的早春、晚秋和冬季,且以空曠、靠近稀疏的灌木叢處為首選。此時此地,人、鷹視線好,不損害莊家,野兔喜歡呆在這些地方,但它從來不會一整天停留在一個地方,需要四處覓食。兔子的前爪稍小,且柔軟;後腿長又粗壯有力,裡面長有一條結實有彈性的韌帶,就使它跳躍起來出奇的靈活,跑動起來也出奇地快。它奔跑時,後腿彎曲,重心後移,然後猛地用力一蹬,整個身體就彈了出去,懸在空中;而前爪剛一著地,後腿又隨即跟上,再做一次跳躍,如此反覆,奔跑時拉成一條直線,正好適應了“黃鷹一條線”的特點。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兔子的脖子不會轉動、回頭,一旦聽到有動靜從後面或側面傳來,它會抬起前爪,將整個身子掉轉到聲音傳來的方向,機警地豎起長長的耳朵奔跑起來,那麼兔鶻的一大片,就更容易將兔子捉到。此外,獵狗充當的角色往往是哄趕起靜臥不動的野兔,為鷹隼抓捕創造條件。鷹隼十分機警,一旦發現目標,就會即可作出反應,(也要求)放鷹人一鬆手,它就像狂風一般撲向兔子,用它那長長的利爪抓住野兔,即便拖出很遠也不鬆開。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放鷹時,為了便於尋找,往往在鷹尾巴上栓一個特製的小鈴鐺。當收穫獵物時,及時喂上一點食物,以示犒勞、獎賞,更是一種誘惑。

放鷹須有一定技巧,或稱之為手藝。然而,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放鷹之風大減。其實,作為人類,無論是對鷹,還是對野兔,亦包括其他動物,還是應該多一些愛護,少一些傷害。

熬鷹記後續———放鷹!鷹:我又哭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