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市樑弄鎮橫坎頭村“三資”狀況的調查研究

投資 農村 餘姚 農村改革 農業 農民 民主 愛農者言 2019-05-25
餘姚市樑弄鎮橫坎頭村“三資”狀況的調查研究

近年來,橫坎頭村堅持以“強村富民”為目標導向,採取綜合措施,拓展發展渠道,加強“三資”規範管理,村級集體經濟總體呈現了穩定發展態勢,為打造美麗鄉村奠定了紮實基礎。

一、總體情況

橫坎頭村位於樑弄鎮南首,是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及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主要所在地。全村區域面積6.6平方公里,有耕地1003畝,園地281畝,山林5985畝(包括生態公益林4788畝),其中村統管山林約1730畝(包括生態公益林1588畝)。全村人口2447人,基本為當地村民。

(一)村級集體資產呈持續上升態勢,但同時經營性資產所佔比例不高。據統計,2017年村級集體經濟資產總額為3332.26萬元,其中固定資產2501萬元(經營性固定資產僅62.72萬元)、貨幣資產68.91萬元。從表一數據分析,近五年來,橫坎頭村集體資產呈持續上升態勢,但同時,經營性資產所佔比例不高。這意味著大量的村級集體資產都是公益性、公共性等非生產經營性資產,不能為村級集體經濟帶來收益。據調查,目前村級用於經營的房屋資產僅為950平方米,而原先用於出租的大會堂等房屋都已改造成老年活動室。

(二)村級集體收入穩中有升,但同時面臨對補助收入依賴性過強。據統計,近五年來村級集體總收入穩中有升(詳見表二),年均收入達538.66萬元,但總收入中補助收入佔到78.29%以上,年均87%,最高的2016年達到93.64%。因此,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對於補助收入的依賴非常的明顯。同時,村級穩定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加發包及上交收入和投資收益)所佔比重較低,而且各年不平衡性較大,特別在2014年、2015年和2017年,村級集體投資收益所佔比例為0。總得來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缺少造血功能,發展後勁有待增強。

(三)發展途徑有所拓展,但同時面臨剛性支出居高不下的現狀。近幾年來,為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村積極拓寬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渠道,通過對閒置房屋的更新改造,土地的整合利用,出租發包收入年均可達到17萬元左右;同時,通過為旅遊公司提供停車服務和生態林維護,每年為村分別創收25萬元和31萬元補助收入;此外,通過出資入股方式,投資菜市場,進一步探索發展新路子。在發展途經不斷拓寬的同時也面臨著剛性支出居高不下的現狀(詳見表三)。據統計,近五年來,村級總支出除2016年為425.93萬元外,其餘各年支出均在700萬元以上,而剛性支出也是居高不下,最少也要230萬元以上。

(四)“三資”監管日趨規範,但同時面臨著制度政策上的瓶頸。近五年來,橫坎頭村不斷加強“三資”監管,制訂完善財務預決算等十二項“三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三資”實時動態監管臺賬,及時掃描資產資源經濟合同和上傳相關原始票據,村級重要事務嚴格按規定實行民主決策。在資金管理上,杜絕白條抵庫、白頭髮票入賬等現象,嚴格執行公務零招待,村級招待費逐年明顯下降;在資產、資源管理上,按規定開展清產核資,在處置交易中嚴格把好民主決策關、陽光操作關和招投標管理關;在民主理財上,深化陽光公開,全面規範“三資”固定公開欄公開和推行網絡、多媒體、數字電視的“三資”公開,使村級“三資”監管日趨規範。但同時,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農村集體資產的交易處置和股權的流轉等在實際操作中也遇到了制度政策上的瓶頸,如合作開展的北斗漂流項目因政策因素終止,北丈崗水庫水資源保護費用的支出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二、存在問題和原因

(一)各類支出日益增多,村級負擔日益增大。隨著公益事業、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村級在用於環境衛生、五水共治、社會治安、公共設施建設維護等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村級負擔也日益增大。從表二與表三可以看出,近五年來,除2016年外,各年的總支出均要高於當年總收入,明顯的入不抵支。而且,各年支出中,購建固定資產支出所佔比重較大,除2016年佔當年總支出的45%外,其餘各年均佔總支出的60%以上,而這些支出基本上為公益設施建設;2017年,村級用於村社會福利事業支出高達171萬元,遠遠超過當年村穩定性收入(28.89萬元)。

(二)利益需求錯綜複雜,發展後勁不足。一是村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迫使村不得不超前搞公益設施建設;二是一些上級部門的達標創建活動和重點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村級負擔;三是由於收費困難矛盾多,一些原應有農民個人負擔的農業灌溉水電費等生產性支出也由村包攬;四是由於種種原因,包括村幹部面子原因或競選承諾等,往往超前辦實事發福利,變相積累了村級負債;五是發展後勁不足,村級固定資產有限,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處於飲用水保護區,發展經營性項目選擇面較窄。因此,使集體資產資源的保值、增值空間有限,發展後勁不足。

(三)“三資”監管仍需規範,經管體制有待完善。一是“三資”日常監管還不夠到位,制度執行還不夠嚴格,特別在村級財務預決管理上執行還不夠嚴肅;集體資產資源的轉讓、租賃交易,以及村級工程項目建設等在公開招投標和進平臺交易環節上還需進一步加強,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作簡單化現象,透明度還不夠高。二是村級福利開支較大,部分應由村民個人承擔的費用由村集體支出等。三是經管體制有待完善。由於目前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由原來的村經濟合作社直接沿革而來,在經營體制上仍沿用村經濟合作社時期的集體經濟體制,產權主體模糊,農民的責任意識淡薄,導致監督管理缺位,財務公開和民主理財往往很少真正發揮作用。

三、對策建議

(一)強化學習培訓,進一步增強村幹部“三資”監管能力。一個政治業務素質過硬、駕馭市場經濟本領強的村級班子,是管好、用好“三資”的基礎,也是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關鍵。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種培訓渠道,對村幹部進行系統培訓,使他們掌握市場知識、經濟管理知識、農村實用技術和常用法律等知識,進一步增強他們“雙帶”本領,服務意識,切實提高村班子的“三資”監管水平。

(二)強化規範管理,進一步提升“三資”制度執行力。強化村級“三資”規範化管理,切實提升制度執行力,嚴格執行村級財務預決算制度,資產資源交易處置和各類工程項目招投標管理制度,切實增強操作透明度,降低廉政風險;強化清產核資,及時清收應收賬款,有效防範呆賬壞賬風險和集體資金沉澱;強化民主管理,嚴格執行《關於加強村級非生產性開支監督管理的意見》(浙農經發[2014]9號),切實降低村級非生產性開支。

(三)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充分利用資源特色,積極探索村集體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宅基地等按照保底分紅、按股分紅等方式參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經營穩定、發展前景好的工商企業,探索與其他經營主體或集體成員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

(四)完善制度,強化集體經濟政策保障。對股改後股份經濟合作社相關配套制度與管理辦法,如議事辦法、選舉辦法、分配方案、股權流轉等相關制度進行配套完善。同時,要在現有出臺的扶持政策基礎上,多管齊下、綜合施策,進一步增強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著力在培植村級集體經濟內生動力、“造血”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加大用地政策、稅費優惠、金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落實力度。

來源:省農業農村廳網浙江現代農業期刊2018-06-12

作者:邵小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