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雄安若想30年內達浦東深圳水平 GDP需達16-17%

投資 經濟 國內宏觀 宏觀經濟 手機和訊網 2017-06-14

【獨家】雄安新區對全國投資和GDP的拉動作用

來源:《中國外匯》2017年第12期 將於6月15日出版

作者:管清友系民生證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

雄安新區的設立蘊藏著大量優質的投資潛力,但與深圳特區、浦東新區相比,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一“千年大計”的意義和作用無疑十分重大。

參考深圳和上海浦東新區的人口密度及規劃土地面積,預計雄安新區未來其常住人口可達900萬—1200萬人。屆時,將對北京人口起到顯著的分流作用。在此基礎上,若雄安新區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和人均GDP達到深圳和上海浦東新區2016年的平均水平,則其固定資產投資將達3000億—4000億元,GDP將達1.44萬億—1.92萬億元。

基於以上數據假設,雄安新區如果要在30年內達到目前上海浦東、深圳的發展水平,則其年均投資增速應在8%—9%,年均GDP名義增速要達16%—17%。

分別以2014年、2015年雄安新區固定資產投資和GDP為基準,結合歷史經驗,2016年其固定資產投資可達到270億元,佔全國的0.04%;GDP可達174億元,佔全國的0.02%。相較深圳1980年設立時的投資佔比0.15%、GDP佔比0.06%,以及上海浦東新區1992年設立時的投資佔比0.93%、GDP佔比0.37%,雄安新區初始開發程度相對較低,但這也意味著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此外,由於牽涉的既得利益方較少,在城市的前期規劃、各方利益協調等方面也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間。

投資方面,近年來雄安新區投資保持高增速,2012—2014年的年均投資增速達23%。2017—2020年,其年均投資雖難以重現深圳和上海浦東設立初期130%的高增長,但仍有望保持在40%—60%之間。其原因有二:一是雄安新區的基數較大。2014年其固定資產投資達188億元,而深圳、上海浦東設立前一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僅為0.6億元和29億元。二是前期建設區域較小,短期起步區和中期發展區僅為100平方公里和200平方公里。雄安新區的建設方針強調循序漸進,不會過度追求短期的高增速,而是更加註重合理規劃和發展質量,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果2017—2020年全國年均投資增速保持在7%,那麼在保守(年均投資增速〔下同〕為40%)、中性(50%)、樂觀(60%)三種假設情景下,到2020年,其固定資產投資將分別達1037億元、1367億元和1769億元,可分別拉動全國投資0.04、0.06和0.09個百分點。

GDP方面,2015年雄安新區的雄縣、容城和安新的GDP增速分別為7.5%、9%和-8%。在安新縣的拖累下,其GDP增速僅為1.8%。雄安新區的設立,或會明顯提升其GDP增速,但考慮其基數(2015年GDP為170億元)和發展節奏,其GDP名義增速在2017—2020年將低於深圳和浦東新區初設之時,約在20%—40%之間。

假設2017—2020年全國GDP名義增速逐年遞減,分別為7.5%、7%、6.5%和6%,那麼在保守(年均名義增速〔下同〕為20%)、中性(30%)、樂觀(40%)三種假設情景下,雄安新區2020年的GDP將分別達到360億、496億和667億元,可分別拉動全國GDP0.007、0.013和0.021個百分點。

長遠看,雄安新區可能會呈現投資佔比先升後降、GDP佔比先升後平的發展態勢。前期,因需要大量固定資產投資(基建、地產等),其投資和GDP增速會遠高於全國增速;而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經濟會轉向以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金融業)和第二產業中的高新科技製造業為主,投資增速會隨之回落,投資佔比也會相應下降。而在經濟增長動能發生改變的同時,其經濟總量增速仍可以與全國保持一致,甚至高於全國。

雖然雄安新區的設立蘊藏著大量優質的投資潛力,但與深圳特區、浦東新區相比,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借鑑巴黎、首爾首都功能區拓展的經驗,筆者認為,在推動雄安新區未來的發展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視野要放長遠。首都功能區拓展實為一個長期工程,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的故事。第二,尊重市場規律、歷史規律。發展過程需要科學謀劃和推動,吸取國際人口密集區優化的經驗,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第三,避免投資大躍進。要充分汲取過去的發展經驗,防範因投資過熱而給經濟帶來負面衝擊。第四,用市場化的手段調動資源,以良好的投融資環境和政府治理環境吸引企業、學校主動搬遷,避免使用行政命令和強制手段。第五,探索全新的治理體系,賦予雄安新區更為靈活的管理權限和自治權。第六,客觀面對國內外批評意見,及時迴應社會關切的話題,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針對質疑不斷動態調整整個規劃和政策設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