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交易之王的交易心法:所有投資者心中最經典的文章!

(本文由公眾號越聲財富(YSLC168888)整理,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如自行操作,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自負。)

1、交易感悟總述

自從有了資本市場,人類就多了一個無形而殘酷的爭奪利益的戰場,各種關於如何在這個戰場作戰的理論也就應運而生,正統的如學院派、基本分析派和技術分析派,邊緣的如混沌理論、星象理論、周易八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尊重並也曾沉湎於這些理論,但作為一個市場實戰交易者,現在我更看重對市場語言本身的解讀與感悟。

為什麼那麼多人沉湎於金融市場?難道全部是受金錢的誘惑?不!潛意識地陶醉於人類“賭性”本能也是很多人滯留於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追求刺激、懼怕無聊、盲目自信、屢敗屢戰等“賭性”特徵是人性使然,而幾乎天天波動的“日間雜波”確也提供了很多貌似可以“行動”可以“贏利”的機會,於是,受制於本能的賭性,很多交易人只是將自己的精力和熱忱放在希望能夠迅速獲利的僥倖心理上,對真正冷靜地觀察市場,對如何建立能夠確保自己穩定贏利的投資風格、投資策略、投資心理反而關注不多,並往往頻繁地情緒性地交易而很難耐心地等待“進退有據”的入場和出場時機。難怪交易大師威廉姆斯說:“我對交易的藝術的興趣,遠遠超過對最近一兩筆交易本身的興趣”。

2、交易信念與投資哲學

華爾街的大炒家傑西●利物莫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賭博和投機的區別在於前者對市場的波動壓注,後者則等待市場不可避免的升和跌,在市場中賭博是遲早要破產的”。多年前,就已經把這句話貼在自己用於交易的電腦上!

在市場,我們碰到最多的問題是諸如“能漲到哪裡去”或“能跌到哪裡去”此類的疑問,這些問題或許是不經意地提出的談資,或許是認真地求索的課題,卻常常在實實在在地強化著我們的一些思維,即:市場的未來到底會如何?如何預測或猜測未來?現實生活中樂此不疲地探詢這類問題的人也如過江之鯽,我們就常常聽到有人為某次對市場正確的猜測而引以為豪。這是非常正常也非常可以理解的思維,為了探詢和猜測市場未來趨向的“奧祕”,自己也不時對市場的未來進行一些猜測,自己也曾研習過從“易經八卦、紫微斗數”到“混沌理論、神經網絡”、從“星相假說和週期假說”到“波浪理論和江恩理論”乃至正統的“宏觀經濟預測”等各種各樣的千奇百怪的關於預測的知識。

當然,這些知識對猜測市場的走向多少都有幫助和教益,但作為一個職業炒手,早已不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對這類問題的探詢上,職業炒手更應該做的工作是“識別不同的市場態勢,根據不同的市場態勢制訂不同的交易計劃,並以嚴格的紀律來執行交易計劃”。因為,且不去討論人類是否有能力精確預測未來這一哲學命題(道氏理論就認為“日間雜波”是不可預測的),單就“風險管理、心理控制”等這些成功投資的重要因素而言,後一種思維方法會使我們對市場和交易考慮得更為周全,而從我自己的交易實踐來看,若根據前一種思路進行交易,投資成績可能起伏波動很大,而後一種思維方法所指導下的交易則能夠使我持續穩定地賺錢。

華爾街交易之王的交易心法:所有投資者心中最經典的文章!

我常常告戒自己,一個職業炒手,在市場好的時候一定要勇猛果斷,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就一定要謹慎小心,魯莽和膽怯都不應該是性格。

預測未來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預測市場是投資人的自然欲求,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具有一定市場直覺和感受後,我們是能夠一定程度上預測市場趨向的,但是,就我個人的市場經驗來看,要持續穩定地賺錢的話,還是要更多地講究“在不同的環境下做適當的事情”,換句話說,“識別不同的市場態勢,根據不同的市場態勢制訂不同的交易計劃,並以嚴格的紀律來執行交易計劃”對職業炒手而言是一件比預測市場重要得多的工作。正確的投資方法可以有很多很多,但正確的思維方法卻應該基本一致。很多投資人,把太多的時間耗費在前者,對更本質的後者卻所思甚少!

我見到過很多成功的投資人,他們儘管風格各異,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具備“每逢大事有靜氣”和“進退有據”的心理特質。或許,在資本市場成功,與在別的領域取得成功相比,有著不同的成功哲學。我們該形成自己什麼樣的投資哲學呢?交易的本質是什麼?作為一個交易者,你對交易的信念是什麼?

是啊,就如人們都是根據自己的信念在思考和行動著、喜歡和憎惡著一樣,投資人也都是根據各自的信念在進行交易,並常常享受各自信念所帶來的贏利喜悅,同時也常常遭遇著各自信念所引致的失敗困惑。

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才是能夠使我們的資金在投機市場穩步增長的交易信念呢?答案當然會因人而異,作為一個職業炒手,我的回答是:放棄自己的任何信念,追隨市場的信念;放棄自己的任何個人意志,追隨市場的意志;放棄任何理論、概念和技巧,根據市場現實的狀況釐定分階段的交易戰略、交易策略並據此交易。

追隨市場的信念;根據市場現實的狀況釐定分階段的交易戰略、交易策略並據此交易。

就如我們開車,一切都是根據路況和即時的交通狀況而定,很少有主觀的成見或先驗的理論;又如水的行為方式,或潺潺小溪,或水滴石穿,或寧靜湖泊,或奔騰江河,或遼闊大海,都根據各自的具體情形而選擇,都安詳,都自在。

亞當斯密說:“當我們身處某種範式時,就很難想象任何其他範式”,禪宗六祖說:“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而對於市場交易,如果想要追求穩步的資金增長,我的體會是:放棄一切主觀的成見或希冀,不想自己想要的,保持心靈和思維的彈性,透過市場語言瞭解市場的狀況和市場的結構,傾聽市場所需要的,調整自己的內在結構使之與市場的內在結構相融合,如果整個過程中出現了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放棄問題而不試圖強求解決問題,如此,金錢的利益將不是唯一的報酬。

3、交易方法大道至簡

初入市場者,難免眩目於市場紛紜變化的數據和信息,歷練數年後,又會困惑於龐雜的分析方法和操作流派。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相似的操作經歷和困惑後,人們仍孜孜於各種方法的學習,熱衷於追逐市場的每一次可能贏利。這一半是由於贏利可能性的驅動和誘惑,一半則是人類探索的天性和追求完美的本能使然。

當然,這無疑多少會有一些收益。但是,“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謬誤”,“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順著這條路走下去,卻容易陷入思維的死衚衕。

這是因為,正如人類不能探尋出世界的所有奧妙,對應於市,我們註定了不可能捕捉到市場的每一個贏利。這是哲理的規定或“上帝”的安排。牛頓晚年探索“宇宙神學”就一無所獲,愛因斯坦對“統一場論”的研究也並沒有多少結果。

那麼,是否我們是要陷入不可知論而停止對市場的探索呢?是否對市場我們就一定毫無作為呢?顯然不是。因為,人是有靈性的。我的思考是:“簡化,簡化,再簡化”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好辦法。

華爾街交易之王的交易心法:所有投資者心中最經典的文章!

絕大部分大師都是簡化的:江恩雖然建立了龐雜的測市系統,但在他最後的著作《在華爾街45年》一書中,真正推薦的只是其簡潔的十多條操作規則;眾所周知,巴菲特簡化到放棄行情報價機,甚至宏觀分析,甚至行業分析,而只關注企業的“內在價值”;索羅斯的“反射理論”,則不過是在對市場基本因素的透徹理解和對投機心理的高超把握上披上了一件豔麗的外衣,其精髓卻是簡要的;而任何知道彼得林奇常識投資法的人,都不會不驚歎於一代大師的簡潔。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大道至簡,大音希聲”。放棄人類盲目自大的本性,承認自己的侷限,不去追尋市場不屬於自己的獲利機會,幹自己能幹的事,“簡化,簡化,再簡化”,應該是生存和取勝之道。

4、求缺思維——缺憾是一種美

交易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持續地穩步賺錢!可是,當我們認真觀察投資人的交易行為時,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交易行為已經出現“異化”,他們已經迷失了自己的本來目的!

人性喜歡齊全而厭惡殘缺,請試一下,信手畫一個圓而留下一點缺口不畫完,是不是沒有把那個缺口完全補上的話心中就隱隱有點不舒服的感覺。主觀上的這種“求全”意願或許構成了人們對自身目標追求動力的一部分,但有時候,“求缺”思維卻可能反而能夠使我們更順利地達到目標,使我們更好地生存。

是我不要再愛“花好月圓”了嗎?不是,我只是已經瞭解到,現實世界中,花不開月不圓是一種更經常的客觀存在。甚至,我發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缺”簡直就是一種美的境界,那由“天殘地缺”而生的“女媧補天”美麗神話,那文人墨客談心論性的“求缺齋”,那中國古建築史上匠心獨運的“求缺閣”……這使我著迷,更使我了悟。

“缺”簡直就是古中國性格的一個有機部分,我喜歡“缺”的境界。“求缺”的思考,使我們離現實更近一點,離空想更遠一些。而作為職業炒手,我也漸漸發現,在市場交易中,也要善用“求缺”思維,放棄“求全”理念。

如果善用“求缺思維”,又怎麼會在市場頻繁交易而盲目追漲殺跌結果卻走了更遠的路呢?如果善用“求缺思維”,又怎麼會為了賣一個最高價而遲遲不願意出手最後反還被套呢?如果善用“求缺思維”,又怎麼會為了追求一隻更“黑”的“黑馬”而不惜去冒極大的市場風險呢?……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善用“求缺思維”,我們還可以省卻很多交易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煩惱,使我們的思維更加清晰而簡潔,不致於被繁雜的市況引致混亂,市場交易也從此不再單純是一個牟利的工具,開始變為一種享受和樂趣。

真正的圓滿只存在於理念之中,人世上沒有誰真正看過圓的東西:月亮到底真正圓過嗎?一塊硬幣其實也不夠圓,即使高科技工藝下做出的圓用高度顯微鏡觀測也不可能圓得完美。難怪曾國藩如此說:“……吾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凶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平?……”。

那麼,讓我們在喜歡完美的同時也開始欣賞殘缺吧,因為我們愛過圓月,讓我們也愛缺月吧------它們原是同一個月啊!如此,人生在世哪一刻又不美好完美?哪一剎又不該頂禮膜拜感激歡欣呢?

5、交易戰略和戰術

投機成功的最本質要求是什麼?五花八門的投資理論和汗牛充棟的投資書籍都給出了各自的回答,我曾經沉湎於這些理論和書籍,試圖找到上帝賦予的“金手指”,但最終得到的卻只是感到了理論的灰色和蒼白,我也曾當面請教過某全球知名的國際性基金管理公司亞洲地區的總裁,得到的也僅僅是顧左右而言它的回答。感謝長期實踐、磨練和洗禮,伴隨著從跌跌撞撞跋涉到持續穩步賺錢的歷程轉變,我逐漸得到了自己的感受、信念和答案:“戰略上順市場心理,戰術上逆市場心理”。

戰略上順市場心理,使我們能夠抓住一些戰略性機會,使我們能夠規避一些大的風險,使我們的整體思維更加清晰,使我們交易的整體佈局更加合理;戰術上逆市場心理,使我們能夠把握更多的交易機會,使我們的交易更加精細,使我們對市場的瞭解更加深刻和細微。前者是制勝的理念和前提,後者則是將這個理念轉變為現實贏利的具體路徑,兩者相得益壯,就能夠使我們在市場處於不敗之地,並持續穩定地賺錢;前者是任何交易者不可違背的戒律,後者則要求使用者必須達到和市場融為一體“無為而制勝”的境界。

真正的市場高手,一定不拘泥於使用什麼技巧,也不迷信什麼政策、理論、技術和消息,他們追求的是對市場群體心理的高超把握和自己個體心性的全然了悟。拋開束縛,方能瀟灑自如!

由於迷失了自己的本來目的,有的投資人就自覺不自覺地將交易行為異化為“科研”。我不止一次聽到某些“高手”吹噓他們的一些完美交易,如如何買在最低價賣在最高價云云,但當我和他們深入交流時,我發現他們陶醉的是一種研究和預測的遊戲,他們或根據市場歷史的現象歸納出某些“模式”、或根據某種理論猜測市場進一步的趨勢變化,他們忘記了,如果要達到持續地穩定地賺錢這一他們來到市場的真正目的,更重要的工作應該是:識別不同的市況,並根據不同的市況制訂不同的操作策略。因為,“模式”的有效性或“理論”的適應性是會由於市況的變化而變化的,而市況的識別和策略的制定才是永恆的。

6、調解心理盲區以減少盲動

由於忘記了自己交易的本來目標,有的投資人就自覺不自覺地將交易行為異化為“搏彩”-------只要有一點希望,就全然不顧的衝進去,而全然忘記了與贏利相對應的兩個字,風險!因為將持續地穩步賺錢這個目的拋在腦後,所以很多時候根本就沒有對自己交易的風險收益比進行認真評估。

既入市場,人們都希望贏利並有所作為,但為了更快地有所作為,人們又往往選擇了不停地行動、行動、再行動。我隨手翻開近期的專業證券報刊,諸如“如何在調整市道中選擇強莊個股”、“調整市道投資激情個股選擇”等充滿誘惑性標題的文章不時可見;我信手打開電視財經頻道,“拋開大盤炒個股”等看似頗有魅力的鼓譟隨處可聞。殊不知,這類想法固然迎合了人性中的某些本能成分(因為,人們總是易於相信自己樂於相信的事情),但我們在市場更常見到的實際情況卻是,很多人為了走一條捷徑,按照這種思路交易,實際上卻走上了一條更遠的路。

行動多並不一定就效果好,有時什麼也不做可能是一種最好的選擇。且不說“有所為有所不為”、“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古訓,也不說常常發生的“一動不如一靜”的真實故事,就是華爾街早期的成功大炒家埃德溫●裡費弗也說過:“盲目而頻繁的交易是造成華爾街投資者虧損的主要原因,即使在專業投資者中也是這樣。但我必須做正確的選擇,我不能草率行事,所以我靜等著……”,他還說:“我賺大錢的祕密就是我常常只是靜靜地坐著……”。

過多的行動就是盲動,盲動耗散我們的精神、迷幻我們的心智、磨損我們的金錢。因為盲動主要來自心理的盲區,減少盲動的辦法也就主要從調節心理盲區契入,歸納起來,大致有三:

一是調整對行動的看法,行動多並不一定就是勤奮、行動多並不一定就能夠使我們更快地達到目標,有時,什麼也不做是一種更好的生存狀態;

二是調整對待機會的態度,人們常常認為應該儘可能多地去把握機會,但在專業炒手的心中,想得更多的卻是“只去把握自己能夠把握的機會、只去捕捉對自己贏面大的機會”;

三是要學會享受孤獨,很多行動不過是人們害怕無聊而製造出來的,“什麼也不做就有無聊感”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精神狀態。

奔騰的江河是一種美,靜靜的湖泊也是一種美,它們之間的差別是產生它們的不同環境所造就。根據客觀環境而不是心理盲區行動,常常靜靜地感受市場而什麼也不交易是一個專業炒手的基本素質要求。

7、交易紀律是最重要的法寶

在投機市場,最重要、最容易被人忽視、最難以真正做到的是“交易紀律”!

為什麼“交易紀律”最重要?因為,“交易紀律”是在市場生存的基礎保證:對於交易員,“交易紀律”就象汽車的剎車、飛行員的降落傘、海輪的救生艇,關鍵的時刻能夠使你控制風險並保住性命;對於交易員,“交易紀律”還是真實的監管者,使你嚴格執行自己的交易計劃,不至於被盤中眼花繚亂的“日間雜波”所迷惑而情緒性地進行交易。

為什麼“交易紀律”最容易被人忽視?這是由於價差收入取得的表面特徵使人們產生的心理誤區所致:價差收入取得的前提是頭寸方向和價格趨勢變化的一致性,於是,人們當然認為對未來價格趨勢的預測是交易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環節,人們也就自然地將絕大部分甚至全部注意力放在對未來價格趨勢的預測上,殊不知,預測本質上只能是一種概率的遊戲,優秀的預測確實可以大大提高勝算,但我也確實見過十次交易九次預測正確卻最終虧損的交易者,其虧損原因就在於沒有“交易紀律”對虧損的那筆交易進行風險控制,我們也常常看到一些“說得好做得臭”的人們,主要原因還是“交易心理”包括“交易紀律”之類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好。

為什麼“交易紀律”最難以真正做到?因為,“交易紀律”常常是和人性相矛盾的:追求個人主觀意願、依個人情感行事而不願意有所束縛是人性使然;潛意識中認為自己個人機巧的作用可以做別人做不了的事、可以做對別人是紀律的事或者對自己的交易行為總是心存僥倖等本質上的自大心理也是人之常情;做事情只考慮好的一面,對不利的一面本能地不願意承認、不願意考察的“駝鳥心理”也確實能夠使人獲得心理愉悅或心理麻醉;市場短線波動的一些隨機性特徵使“交易紀律”的執行似乎失去一些“市場機會”的表面現象也確實足以使人迷惑甚至“後悔”,殊不知,“交易紀律”才是交易員最重要的法寶。

一個缺乏基本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沒有凝聚力、沒有戰鬥力、一盤散沙的民族;一個紀律約束甚少的公司一定是一個內部管理水平低下、無法持續贏利的公司;一個對基本的“戒律”都無法遵守的修行人,也肯定無緣體驗到“定”的快樂和“慧”的歡欣;一個忽視“交易紀律”、不能很好遵守“交易紀律”的交易者,則一定不能持續穩定地在市場賺錢!

“交易紀律”能夠使我們確保不進行有極端風險的交易;“交易紀律”能夠使我們避免沉淪於不利交易中而不能自拔;“交易紀律”能夠使我們的交易計劃真正得以貫徹,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交易紀律”能夠使我們能以更安詳的心態進行交易,從而具有更好的交易心理並因此具有更好的判斷能力和市場感覺……“交易紀律”是交易員在投機市場生存的基礎、持續穩定贏利的保證。

作為一個職業炒手,我們一定要讓“交易紀律”進入我們的血液、深入我們的骨髓,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如此,面對潮起潮落、雲捲雲舒的市場,我們就可以毫無恐懼地注視著、微笑著。

8、內在心理結構決定交易績效

決定一個炒手交易績效的最本源因素是什麼?是其內在心理結構!內在心理結構決定了人的思維方式和人的行為個性。對於市場交易,正是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其分析模式、投資理念,正是人的行為個性決定了其交易方法、操作特點,而分析模式、投資理念、交易方法和操作特點等當然共同決定了其交易結果的好壞。

改變交易績效的最根本辦法是什麼?是改變內在心理結構並做到“心能轉境而不被境所轉”。現實生活中,一個發自內心的微笑常常能消除一場可能的爭吵,一個發自內心的寬容常常能緩解一個可能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的仇恨……投機市場上,當我們開始明白聚集金錢只是我們的生活目的之一甚至只是一種我們追求心靈自由所附帶的自然結果時,我們就會更有耐心地等待市場時機而不至於情緒性地頻繁交易,當我們開始真正明白,可能的些許金錢損失,可能的偶爾套牢煩惱,只不過是炒手漫長人生長河中不可避免的小浪花時,我們的性格會更豁達、心境會更開朗,對於價的走勢,慢慢地,我們自然會因此具有更開闊的視野,我們會突然發現,我們不再為市場短線的雜波所困繞……

如何改變內在的心理結構?先哲們的探索使得改變內在心理結構的法門可謂多如恆河之沙,但我認為,對於職業炒手最現實的選擇卻主要只有兩個:

一是要將交易視為整體生活的一部分,規劃好自己的生活就能規劃好自己的交易,溫暖家庭的沐浴、青山綠水間的放浪、老剎古寺裡的沉靜、自我禪定中的清明,都能淨化我們的心靈、保持我們的健康、減緩我們的壓力、平衡我們的生活,從而有助於我們的交易;

二是要改變我們對待事物的看法,時刻以樂觀和感恩的心情看待世界,不同的心性看待同一事物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在牛的眼中鮮花也只是野草”,而以美好樂觀心態看世界的炒手,性情一定更豁達,也更有耐心靜靜等待市場出現有利的時機。

“境由心生”,對心靈的追求就是對投機之“道”的追求,有先哲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還有先哲說:我們無法與井底之蛙談論大海,那是因為它未曾離開過自己狹小的生活空間;我們無法與秋蟬談論冰雪,那是因為它只有短暫的生命;我們無法與驕傲自滿的人談論人生智慧,那是因為他已經關閉了接納智慧的大門。我還無緣更深刻地體驗先哲們的美妙心靈,但作為職業炒手,多年的市場沉浮卻使我堅信,內在心理結構是決定交易績效最本源的因素,就如“工夫在詩外”,決定交易結果的最根本因素也在交易之外。擺脫羈絆,消除妄想,順其自然,是交易的境界,更是心靈的境界!

9、識別市場趨勢及其意義

市場分析的核心內容是什麼?是識別市場趨勢,即識別市場運行的大方向(趨)及主導這種大方向的力度(勢)。“順勢者昌,逆勢者亡”,這一事物運行的一般規律在投機市場的風雲變換中更是展現得淋漓盡致:且不說國際期貨市場上著名的亨特兄弟逆勢操縱白銀而破產,也不說原萬國證券逆勢建倉國債期貨而潰敗,單是深滬股市的系統性風險就使得諸多的大機構搖搖欲墜……

如何才能識別市場趨勢?有人說要看宏觀經濟面,但我們時常發現市場趨勢和宏觀經濟的時滯和背離;有人說要看政府的政策。作為一個職業炒手,多年的市場經歷使我相信,只有市場,正在運行著的市場,其運行的客觀方向、客觀態勢和客觀特徵等無不在時時刻刻地默默地在告訴著我們關於市場趨勢的答案:上升就是上升,下跌就是下跌,多頭市場容易賺錢,空頭市場容易陪錢,這些平常的實在的客觀的真實的感受,在述說著更本質的市場狀況。“大道至簡,大音希聲”,真理就在平常之處、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就如陽光,其實是維繫生命最重要的因素,但因為過於普通、平常和易得,以致很少有人能真正據此而誠心地感激太陽的溫暖和造化的關懷……

識別市場趨勢對我們的操作有什麼指導意義?能夠指導我們所建倉位的方向和大小!與大趨勢方向一致的頭寸,相對容易獲利,頭寸可大一些,持有的時間也可稍長一些,而與大趨勢方向不一致的頭寸,量就應小一些,持有的時間也就應短一些,甚至,有時儘管預期到市場的某種逆勢波動,也可放棄,因為,在投機市場上,一旦逆勢操作又不及時改正的話,後果就不堪設想,就如魚兒,水肥草豐的時候出去尋食,容易達到目的,不容易覓食而又有所飢餓的時節亂動,就容易被老練的釣魚人用甘美的餌誘捕。

諺雲:“看大勢者賺大錢”,先哲說:“取智不如取勢”,更有古訓“識時務者為俊傑”,是啊,皓月當空,哪裡不可以自在地飛翔呢,可是飛蛾卻偏偏要撲向夜燭;由於不瞭解大的環境,由於認識的侷限,很多事情在別人看來是鑽牛角尖,卻也有人樂此不疲,很多事情在以後看來是可笑和荒唐的,可當時卻毫無顧忌;對於市場交易,我們更不要以一時的得失而定結局,更不要以為單憑自己一求成之心就能成事,更要善於等待時機,更要善於識別和順應市場大趨勢,就如人生,交易也只是一個過程,並沒有終極的結果……

10、耐心地等待機會

機會是寶貴的,但在投機市場上,我見到過太多的人,為了把握市場的每個可能“機會”以走捷徑,不顧市場的大趨勢,實際上卻走了更遠、更長、更艱險的路。

未成熟的柿子都具有澀味,除去柿子澀味的方式有許多種,但是,無論你採取哪一種方式,都需要花一段時間來熬熟,如果你不到一定的時間就打開,那就沒有辦法使柿子成熟而除去澀味,如果你因為心急沒有耐心、在柿子未成熟的時候就經常打開來瞧瞧,甚至不時咬上一口看看,那你就無緣享受成熟甜柿的滋味了。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一些時間讓它自然成熟,假如過於急噪、沒有耐心而又不甘心等待的話,就會“欲速則不達”,甚至常常會遭受破壞性的阻礙。因此,任何真正的成功者可能各具特點,但他們一定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那就是都有不同凡響的耐心,看到過獅子是如何捕獵的嗎?它耐心地等待獵物,只有在時機及取勝機會都合適的時候,它才從草叢中跳出來。成功的炒手具有同樣的特點,他決不會為炒而炒,他耐心地等待合適的時機,然後才採取行動。索羅斯就將自己成功的祕訣歸於“驚人的耐心”,歸於“耐心地等待時機,耐心地等待外部環境的改變完全反映在價格的變動之上”。

遺憾的是,“交易要具有耐心”,這誰都明白、聽起來很簡單的道理做起來卻不容易,這是因為,它和人性中的某些本能因素是相背離的:真正長時期地理性地交易是如此的“單調無味”,出於賭性的本能,新手們就喜歡不顧市場外在條件在市場跳來跳去尋找刺激;市場常常會出現時間不太短的風險大收益小的市場階段,但“知之不可為而為之”、“要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而總是進出市場“尋找和把握”機會則也是人性的本能使然;外界的喧譁和躁動也在每時每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判斷和耐心……

“春天”才是播種的季節,無論你多麼喜歡花,你也不能在冬天就將種子播入土地,我們不能太早,我們也不能太遲,我們必須耐心地等候,耐心地等候到正確的時間、耐心地等候到正確的環境,然後我們才可能做正確的事情。耐心,看視平凡,卻是一種偉大的品質!它使心浮氣躁者變得清涼,它使忿恨不平者得到溫馨,它使煩惱痛苦的人感到舒暢,它使心灰意冷的人受到鼓舞!

如果我們沒有耐心,在這個充滿機巧的人世間,我們又能夠真正作成一件什麼事情呢?

無意識決定你的行為

我們常說'我無法控制住自己’。這個我就是有意識的頭腦,這個自己則是內在無意識的衝動。我們內在有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部分,我們既是控制者,同時又是被控制者。

人的意識只佔10%,無意識卻佔90%。無意識就像冰山隱藏在水下的那部分。

無意識是盲目的衝動。它是與生俱來的習氣,所以它有著強大的力量。我們內在的貪婪、暴力、憤怒、嫉妒等等這些都屬於無意識。這些習性是文明社會所譴責的,所以這些無意識被我們壓抑在內的暗處,但它們仍然在內部沸騰,隨時躍躍欲試要掙扎出來。

我們行動的力量往往出自我們的無意識,而不是出自有意識的決定。(想想你們現在正在堅持的事情,是否正是因為你的慾望或者本能習慣呢?)這和我們通常所認為的恰好相反。當我們內在意識和無意識發生衝突的時候,最後佔上風的往往是無意識。意識可以做出一個決定,但這個決定的背後卻沒有力量的支持。

伊索寓言有個有趣的故事就講得很清楚,希望你們能明白。

一隻烏龜來到河邊準備過河,這時一隻蠍子上來搭話說“我也要到對岸去,你能不能把我放到你的背上載我一起過去”。烏龜笑著說,“你以為我是傻瓜嗎?一旦你在我的背上的時候咬我怎麼辦?我可不想冒這個險”。

蠍子不屑地說,“我看你白活了這麼多年,你連基本的邏輯都不懂,如果過河的時候我咬了你死了,我不也跟著淹死了嗎?”

於是烏龜就同意背蠍子過河,剛過了河中央,蠍子還是咬了烏龜。

烏龜臨死前問蠍子,“你的邏輯哪裡去了?”

蠍子說,“我也後悔,我自己也活不成了。我是承諾過不咬你,但這不是邏輯的問題,我可以那樣說,但實際上我做不到,這是我的本性,理智上我知道不應該咬你,但我沒有辦法不這樣。”

意識和無意識經常處於衝突中,意識像是獄吏,無意識如同囚犯。這是人類大部分緊張和焦慮的根源。任何壓抑都創造出焦慮和內在的混亂。正是因為我們內在無意識的騷動才使得我們單獨一個人的時候很不自在,我們對別人的尋求,對各種活動的熱衷都只是逃離自己的方式。

如果您喜歡以上文章,或者想了解更多股市投資經驗及技巧,可以關注公眾號越聲財富(YSLC168888),乾貨滿滿!

廣東廣播電視臺全資國有企業,全國廣電系統唯一專業證券諮詢機構(資格證編號:ZX0027),提供每日實戰盤面解讀,技術實戰培訓、投資情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