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

導 讀

都說青春飯,不好吃。相比之下,想吃資本飯似乎更難。

掐指算來,天味食品7年裡已五次IPO,名酒西鳳酒也四度刷臉,至今仍然未果。即使僥倖過關者,後續日子也考驗重重。比如玖富,剛登陸股價就持續大跌。

以此來看,維康藥業二次衝刺IPO,仍然也算資本新兵。價值成色幾何呢?

細觀之下,盈利能力存疑、應收款增加、重銷售輕研發、供應商屢上黑榜、問題交易等槽點,還原了維康藥業的價值底色。諸多不確定性中,會有多少投資者願意買單?劉忠良又能否拿到入場券呢?

"

導 讀

都說青春飯,不好吃。相比之下,想吃資本飯似乎更難。

掐指算來,天味食品7年裡已五次IPO,名酒西鳳酒也四度刷臉,至今仍然未果。即使僥倖過關者,後續日子也考驗重重。比如玖富,剛登陸股價就持續大跌。

以此來看,維康藥業二次衝刺IPO,仍然也算資本新兵。價值成色幾何呢?

細觀之下,盈利能力存疑、應收款增加、重銷售輕研發、供應商屢上黑榜、問題交易等槽點,還原了維康藥業的價值底色。諸多不確定性中,會有多少投資者願意買單?劉忠良又能否拿到入場券呢?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作者:蘇晴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話題滿滿的醫藥圈,一再牽扯投資者的敏感神經。比如康美藥業的嚴厲處罰剛下發,炒垃圾股的亂象就再次上演,看著股價的持續暴漲,你會下手嗎?

也許,這就是資本迷局的風險亦或魅力所在。顯然,一雙透徹的價值慧眼,至關重要。

近日,浙江維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維康藥業”)也安耐不住資本雄心,再戰IPO,投資價值如何呢?

維康藥業招股書顯示,公司擬在創業板上市,計劃募集資金4.1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將陸續投入到“醫藥大健康產業園一期項目(中藥飲片及中藥提取、研發中心、倉儲中心)”、“營銷網絡中心建設項目”、“補充營運資金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維康藥業第一次衝刺IPO。事實上,在2016年7月,維康藥業就曾遞交過招股書,但2017年7月被終止審查。

由此看來,維康藥業對IPO相當執念,那就來看看它的實力匹配度。

盈利能力存疑

公開資料顯示,維康藥業是一家集醫藥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國家級高新企業,主要產品包括銀黃滴丸、益母草軟膠囊等中成藥,以及羅紅黴素軟膠囊等西藥,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是其業務收入的兩支柱。

遺憾的是,這家一家實力企業,盈利持續性讓人生疑。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實現營收2.82億元、4.07億元和5.7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79%、44.11%和42.09%;分別實現淨利潤0.81億元、0.95億元和0.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1.63%、17.69%和-7.04%。

不難發現,2018年,維康藥業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現象。

細觀兩支柱業務,有更深入體現。

醫藥商業看。截至報告期末,維康藥業有連鎖藥店111家,中醫診所2家。可見體量已出具規模,但業務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數據顯示,2016至2018年,分別虧損776.89萬元、742.37萬元和1420.55萬元。

對此,維康藥業向首條財經表示,報告期各期,公司醫藥商業收入分別為4,768.49萬元、7,484.95萬元和9,858.77萬元,呈逐年穩步增長態勢。發展零售連鎖業務是公司醫藥產業整體佈局中一個重要環節,當零售門店總數達到一定規模後,由於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零售連鎖業務將會逐步實現盈利。

換言之,對於維康藥業而言,醫藥商業仍處於培育階段,需要繼續擴張規模,通過時間沉澱來實現盈利。

只是,規模效應能否真正帶來盈利,仍值得探討。一定意義上說,規模效應的另一面是重資產佈局,相關的衍生成本消耗不容忽視。這從其收入、虧損中可見端倪。2018年其醫藥商業收入達到9,858.77萬元高位,同比2017年增幅近30%,而其虧損卻也達到1420.55萬元高位,同比2017年增幅超90%。

同時,據招股書顯示,維康藥業的醫藥商業主要集中在杭州、麗水,其中24個維康大藥房門店全部位於杭州,82個維康醫藥零售門店全部位於麗水。“藥品經營許可證”的信息顯示,旗下藥店的經營資質將於2020年至2023年之間到期。

有業內人士認為,維康藥業的藥店經營資質續展可能不是大問題,問題在於如何拓展新項目,儘快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值得注意的是,維康藥業曾表示,“未來公司的發展方向是先佈局麗水市區的零售連鎖藥店市場,再逐步向周邊區縣擴張,並通過本次IPO募集的資金建設營銷網絡中心,向華東、華南、西南等省份市場輻射,以滿足新產品不斷上市等因素對營銷網絡越來越高的需求。”

發展願景不錯,只是現實也很骨感:目前醫藥商業市場上,入局企業眾多、競爭激烈已是客觀事實。與佔據較大市場份額的先入公司相比,維康藥業的競爭優勢似乎並不突出。擴張門檻及相應成本值得關注。

"

導 讀

都說青春飯,不好吃。相比之下,想吃資本飯似乎更難。

掐指算來,天味食品7年裡已五次IPO,名酒西鳳酒也四度刷臉,至今仍然未果。即使僥倖過關者,後續日子也考驗重重。比如玖富,剛登陸股價就持續大跌。

以此來看,維康藥業二次衝刺IPO,仍然也算資本新兵。價值成色幾何呢?

細觀之下,盈利能力存疑、應收款增加、重銷售輕研發、供應商屢上黑榜、問題交易等槽點,還原了維康藥業的價值底色。諸多不確定性中,會有多少投資者願意買單?劉忠良又能否拿到入場券呢?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作者:蘇晴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話題滿滿的醫藥圈,一再牽扯投資者的敏感神經。比如康美藥業的嚴厲處罰剛下發,炒垃圾股的亂象就再次上演,看著股價的持續暴漲,你會下手嗎?

也許,這就是資本迷局的風險亦或魅力所在。顯然,一雙透徹的價值慧眼,至關重要。

近日,浙江維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維康藥業”)也安耐不住資本雄心,再戰IPO,投資價值如何呢?

維康藥業招股書顯示,公司擬在創業板上市,計劃募集資金4.1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將陸續投入到“醫藥大健康產業園一期項目(中藥飲片及中藥提取、研發中心、倉儲中心)”、“營銷網絡中心建設項目”、“補充營運資金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維康藥業第一次衝刺IPO。事實上,在2016年7月,維康藥業就曾遞交過招股書,但2017年7月被終止審查。

由此看來,維康藥業對IPO相當執念,那就來看看它的實力匹配度。

盈利能力存疑

公開資料顯示,維康藥業是一家集醫藥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國家級高新企業,主要產品包括銀黃滴丸、益母草軟膠囊等中成藥,以及羅紅黴素軟膠囊等西藥,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是其業務收入的兩支柱。

遺憾的是,這家一家實力企業,盈利持續性讓人生疑。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實現營收2.82億元、4.07億元和5.7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79%、44.11%和42.09%;分別實現淨利潤0.81億元、0.95億元和0.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1.63%、17.69%和-7.04%。

不難發現,2018年,維康藥業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現象。

細觀兩支柱業務,有更深入體現。

醫藥商業看。截至報告期末,維康藥業有連鎖藥店111家,中醫診所2家。可見體量已出具規模,但業務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數據顯示,2016至2018年,分別虧損776.89萬元、742.37萬元和1420.55萬元。

對此,維康藥業向首條財經表示,報告期各期,公司醫藥商業收入分別為4,768.49萬元、7,484.95萬元和9,858.77萬元,呈逐年穩步增長態勢。發展零售連鎖業務是公司醫藥產業整體佈局中一個重要環節,當零售門店總數達到一定規模後,由於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零售連鎖業務將會逐步實現盈利。

換言之,對於維康藥業而言,醫藥商業仍處於培育階段,需要繼續擴張規模,通過時間沉澱來實現盈利。

只是,規模效應能否真正帶來盈利,仍值得探討。一定意義上說,規模效應的另一面是重資產佈局,相關的衍生成本消耗不容忽視。這從其收入、虧損中可見端倪。2018年其醫藥商業收入達到9,858.77萬元高位,同比2017年增幅近30%,而其虧損卻也達到1420.55萬元高位,同比2017年增幅超90%。

同時,據招股書顯示,維康藥業的醫藥商業主要集中在杭州、麗水,其中24個維康大藥房門店全部位於杭州,82個維康醫藥零售門店全部位於麗水。“藥品經營許可證”的信息顯示,旗下藥店的經營資質將於2020年至2023年之間到期。

有業內人士認為,維康藥業的藥店經營資質續展可能不是大問題,問題在於如何拓展新項目,儘快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值得注意的是,維康藥業曾表示,“未來公司的發展方向是先佈局麗水市區的零售連鎖藥店市場,再逐步向周邊區縣擴張,並通過本次IPO募集的資金建設營銷網絡中心,向華東、華南、西南等省份市場輻射,以滿足新產品不斷上市等因素對營銷網絡越來越高的需求。”

發展願景不錯,只是現實也很骨感:目前醫藥商業市場上,入局企業眾多、競爭激烈已是客觀事實。與佔據較大市場份額的先入公司相比,維康藥業的競爭優勢似乎並不突出。擴張門檻及相應成本值得關注。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圖片來自網絡

再來看醫藥產品

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醫藥產品的毛利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分別為60.63%、69.39%和75.36%。

維康藥業表示,受“兩票制”政策逐步全面實施的影響,公司醫藥工業毛利率,與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變動趨勢相同,報告期內均呈大幅上升趨勢。

不難發現,超高的毛利率,是維康藥業上市信心的重要抓手。

不過,市場上也有一種擔憂聲音:維康藥業的產品多為藥典或通用標準類藥品,其核心產品可替代性較強。因此,隨著醫保政策變化,激烈競爭中,非獨家或非專利性藥品或將逐步降價,毛利率也將受到影響。比如維康藥業的銀黃滴丸和羅紅黴素軟膠囊,就存在較強的可替代性。

維康藥業也表示,如果公司短期內不能研發出新產品,上述產品將面臨被新產品替代的風險,進而影響公司的經營發展。

梳理之下,維康藥業的兩大業務支柱,收入根基並不穩固。表面上,營收不斷增加,背後的隱患變量卻也是重要考量。

應收款增加 

這種變量,還有更多維體現。比如其應收款也在大幅增長,甚至增幅已超同期收入增幅。而且,應收賬款週轉率也逐年下降,且已低於同行平均水平。

這一升一降,似乎透出了更多的問題信號。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各期末的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0.31億元、1億元和1.49億元,同比分別增加78.22%、223.49%和49.14%。

維康藥業稱,“兩票制”政策的出臺落實,影響公司醫藥工業板塊經銷模式業務。並且,隨著直供模式業務下游客戶談判能力變強、擴展迅速,使公司營運資金緊張,進而導致收款較慢。

為此,首條財經曾向維康藥業核實,應收賬款的增加對其衍生影響幾何?

維康藥業迴應稱,報告期各期末,公司賬齡一年以內的應收賬款佔比均在89%以上,應收賬款期限合理,質量較高,逾期賬款較少,應收賬款週轉率及賬齡情況與公司結算政策、信用期限基本相符,發生壞賬導致損失的可能性極小。

看來,維康藥業對於應收款的大幅增長持樂觀態度。那麼,事實又如何呢?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的應收賬款週轉率也呈下降趨勢,分別是11.08次、5.89次和4.38次。

而2016年至2018年,醫藥工業板塊可比公司的應收賬款週轉率平均值分別為14.71次、11.20次和9.07次;醫藥商業板塊可比公司的應收賬款週轉率平均值分別為15.59次、14.27次和12.7次。

對比發現,維康藥業的應收賬款週轉率,明顯低於同行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這是否會影響其正常資金週轉?是否意味著逾期賬款、甚至壞賬風險的增加呢?

對此,維康藥業解釋稱,公司應收賬款週轉率低於以醫藥商業為主的可比上市公司,主要是由於可比醫藥商業上市公司以連鎖藥店為主,客戶為終端消費者,大多無應收款。

客觀而言,上述解釋有一定道理。但卻無法解釋,維康藥業應收賬款週轉率逐年下降,且下降速度較快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維康藥業的存貨也曾增長較快,2015年公司存貨達3966.72萬元,較2014年的1902.63萬元同比大增108.49%。

由此看來,如何解決應收賬款等問題,是維康藥業的當務之急,公司多次稱是受兩票制的影響。問題在於,受影響的不止維康藥業一家。為何在其身上表現突出?

這又引發外界,對其核心競爭力、抗風險能力的審視。

"

導 讀

都說青春飯,不好吃。相比之下,想吃資本飯似乎更難。

掐指算來,天味食品7年裡已五次IPO,名酒西鳳酒也四度刷臉,至今仍然未果。即使僥倖過關者,後續日子也考驗重重。比如玖富,剛登陸股價就持續大跌。

以此來看,維康藥業二次衝刺IPO,仍然也算資本新兵。價值成色幾何呢?

細觀之下,盈利能力存疑、應收款增加、重銷售輕研發、供應商屢上黑榜、問題交易等槽點,還原了維康藥業的價值底色。諸多不確定性中,會有多少投資者願意買單?劉忠良又能否拿到入場券呢?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作者:蘇晴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話題滿滿的醫藥圈,一再牽扯投資者的敏感神經。比如康美藥業的嚴厲處罰剛下發,炒垃圾股的亂象就再次上演,看著股價的持續暴漲,你會下手嗎?

也許,這就是資本迷局的風險亦或魅力所在。顯然,一雙透徹的價值慧眼,至關重要。

近日,浙江維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維康藥業”)也安耐不住資本雄心,再戰IPO,投資價值如何呢?

維康藥業招股書顯示,公司擬在創業板上市,計劃募集資金4.1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將陸續投入到“醫藥大健康產業園一期項目(中藥飲片及中藥提取、研發中心、倉儲中心)”、“營銷網絡中心建設項目”、“補充營運資金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維康藥業第一次衝刺IPO。事實上,在2016年7月,維康藥業就曾遞交過招股書,但2017年7月被終止審查。

由此看來,維康藥業對IPO相當執念,那就來看看它的實力匹配度。

盈利能力存疑

公開資料顯示,維康藥業是一家集醫藥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國家級高新企業,主要產品包括銀黃滴丸、益母草軟膠囊等中成藥,以及羅紅黴素軟膠囊等西藥,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是其業務收入的兩支柱。

遺憾的是,這家一家實力企業,盈利持續性讓人生疑。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實現營收2.82億元、4.07億元和5.7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79%、44.11%和42.09%;分別實現淨利潤0.81億元、0.95億元和0.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1.63%、17.69%和-7.04%。

不難發現,2018年,維康藥業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現象。

細觀兩支柱業務,有更深入體現。

醫藥商業看。截至報告期末,維康藥業有連鎖藥店111家,中醫診所2家。可見體量已出具規模,但業務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數據顯示,2016至2018年,分別虧損776.89萬元、742.37萬元和1420.55萬元。

對此,維康藥業向首條財經表示,報告期各期,公司醫藥商業收入分別為4,768.49萬元、7,484.95萬元和9,858.77萬元,呈逐年穩步增長態勢。發展零售連鎖業務是公司醫藥產業整體佈局中一個重要環節,當零售門店總數達到一定規模後,由於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零售連鎖業務將會逐步實現盈利。

換言之,對於維康藥業而言,醫藥商業仍處於培育階段,需要繼續擴張規模,通過時間沉澱來實現盈利。

只是,規模效應能否真正帶來盈利,仍值得探討。一定意義上說,規模效應的另一面是重資產佈局,相關的衍生成本消耗不容忽視。這從其收入、虧損中可見端倪。2018年其醫藥商業收入達到9,858.77萬元高位,同比2017年增幅近30%,而其虧損卻也達到1420.55萬元高位,同比2017年增幅超90%。

同時,據招股書顯示,維康藥業的醫藥商業主要集中在杭州、麗水,其中24個維康大藥房門店全部位於杭州,82個維康醫藥零售門店全部位於麗水。“藥品經營許可證”的信息顯示,旗下藥店的經營資質將於2020年至2023年之間到期。

有業內人士認為,維康藥業的藥店經營資質續展可能不是大問題,問題在於如何拓展新項目,儘快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值得注意的是,維康藥業曾表示,“未來公司的發展方向是先佈局麗水市區的零售連鎖藥店市場,再逐步向周邊區縣擴張,並通過本次IPO募集的資金建設營銷網絡中心,向華東、華南、西南等省份市場輻射,以滿足新產品不斷上市等因素對營銷網絡越來越高的需求。”

發展願景不錯,只是現實也很骨感:目前醫藥商業市場上,入局企業眾多、競爭激烈已是客觀事實。與佔據較大市場份額的先入公司相比,維康藥業的競爭優勢似乎並不突出。擴張門檻及相應成本值得關注。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圖片來自網絡

再來看醫藥產品

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醫藥產品的毛利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分別為60.63%、69.39%和75.36%。

維康藥業表示,受“兩票制”政策逐步全面實施的影響,公司醫藥工業毛利率,與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變動趨勢相同,報告期內均呈大幅上升趨勢。

不難發現,超高的毛利率,是維康藥業上市信心的重要抓手。

不過,市場上也有一種擔憂聲音:維康藥業的產品多為藥典或通用標準類藥品,其核心產品可替代性較強。因此,隨著醫保政策變化,激烈競爭中,非獨家或非專利性藥品或將逐步降價,毛利率也將受到影響。比如維康藥業的銀黃滴丸和羅紅黴素軟膠囊,就存在較強的可替代性。

維康藥業也表示,如果公司短期內不能研發出新產品,上述產品將面臨被新產品替代的風險,進而影響公司的經營發展。

梳理之下,維康藥業的兩大業務支柱,收入根基並不穩固。表面上,營收不斷增加,背後的隱患變量卻也是重要考量。

應收款增加 

這種變量,還有更多維體現。比如其應收款也在大幅增長,甚至增幅已超同期收入增幅。而且,應收賬款週轉率也逐年下降,且已低於同行平均水平。

這一升一降,似乎透出了更多的問題信號。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各期末的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0.31億元、1億元和1.49億元,同比分別增加78.22%、223.49%和49.14%。

維康藥業稱,“兩票制”政策的出臺落實,影響公司醫藥工業板塊經銷模式業務。並且,隨著直供模式業務下游客戶談判能力變強、擴展迅速,使公司營運資金緊張,進而導致收款較慢。

為此,首條財經曾向維康藥業核實,應收賬款的增加對其衍生影響幾何?

維康藥業迴應稱,報告期各期末,公司賬齡一年以內的應收賬款佔比均在89%以上,應收賬款期限合理,質量較高,逾期賬款較少,應收賬款週轉率及賬齡情況與公司結算政策、信用期限基本相符,發生壞賬導致損失的可能性極小。

看來,維康藥業對於應收款的大幅增長持樂觀態度。那麼,事實又如何呢?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的應收賬款週轉率也呈下降趨勢,分別是11.08次、5.89次和4.38次。

而2016年至2018年,醫藥工業板塊可比公司的應收賬款週轉率平均值分別為14.71次、11.20次和9.07次;醫藥商業板塊可比公司的應收賬款週轉率平均值分別為15.59次、14.27次和12.7次。

對比發現,維康藥業的應收賬款週轉率,明顯低於同行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這是否會影響其正常資金週轉?是否意味著逾期賬款、甚至壞賬風險的增加呢?

對此,維康藥業解釋稱,公司應收賬款週轉率低於以醫藥商業為主的可比上市公司,主要是由於可比醫藥商業上市公司以連鎖藥店為主,客戶為終端消費者,大多無應收款。

客觀而言,上述解釋有一定道理。但卻無法解釋,維康藥業應收賬款週轉率逐年下降,且下降速度較快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維康藥業的存貨也曾增長較快,2015年公司存貨達3966.72萬元,較2014年的1902.63萬元同比大增108.49%。

由此看來,如何解決應收賬款等問題,是維康藥業的當務之急,公司多次稱是受兩票制的影響。問題在於,受影響的不止維康藥業一家。為何在其身上表現突出?

這又引發外界,對其核心競爭力、抗風險能力的審視。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圖片來自網絡

重銷售輕研發

看看其研發、銷售表現,也許會找出一些答案。

招股書顯示,維康藥業的銷售費用激增,是造成公司2018年增收不增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的銷售費用分別為0.56億元、1.42億元和2.9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0.21%、153.89%和104.39%。公司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19.86%、34.98%和50.32%。

對此,維康藥業稱,主要受“兩票制”政策的影響,公司銷售費用率逐年提升。公司產品直接銷售給配送經銷商,配送經銷商一般不承擔市場推廣職能,轉由發行人自行組織承擔,故市場開拓費大幅增加,導致銷售費用金額大幅增長。

相比之下,維康藥業的研發費用率在逐年走低。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研發費佔營收比例分別為5.09%、3.89%和2.84%。

維康藥業表示,公司歷來重視研發投入,研發費用持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436.41萬元、1,582.85萬元和1,639.98萬元,研發支出的絕對金額呈逐年增長趨勢。基於持續的研發投入,公司取得了一系列的技術專利,且公司在研發項目推進過程中已取得部分階段性成果。

客觀而言,維康藥業的研發取得一定效果。不過,與巨量銷售費相比,仍顯過於勢弱,甚至差距巨大。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的銷售費分別約是研發費用的4倍、9倍、17倍,二者差距越來越大。

以此來看,維康藥業的重銷售輕研發問題,較為突出。那麼,維康藥業宣稱的:技術和研發優勢是其競爭優勢,就不得不讓人產生疑問。

值得強調的是,去年以來,帶量採購、一致性評價、分級診療、兩票制等重磅政策持續發力,國家引導企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的信號強烈。重視研發、提升產品品質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銷售渠道的洗牌變局,也意在如此。

由此看來,維康藥業業績波動的根源也就一目瞭然。重銷售輕研發模式,導致其核心競爭力不強,一旦遇到行業變局,如兩票制等,就被打回問題原形,這也側面放映出維康藥業的抗風險能力薄弱、核心競爭力有待提升。

供應商屢上質檢黑榜

這種自身“能力不足”導致的不確定性,值得投資者關注。另一方面,在選夥伴方面,維康藥業的眼光似乎也不怎樣。

眾所周知,藥品與食品一樣,都有敏感的質量紅線。精細度、敬畏心的打磨至關重要。

原材料種類多、生產流程長、生產工藝複雜等是醫藥產品的生產特點。原材料採購、產品生產、存儲、運輸、使用等任一環節都可能產生不當操作,進而影響產品質量。

不幸的是,維康藥業的供應商屢次出現“黑歷史”。進而也讓維康藥業,成為風口常客。

據媒體報道,維康藥業的供應商之一安徽紀淞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下稱“紀淞堂”),存在多起被處罰的記錄。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至2015年,紀淞堂多次出現在山西省食藥監局、青島市食藥監局的“黑名單”上。2015年,紀淞堂還被安徽省食藥監局收回藥品GMP證書,並因違法生產而被立案查處。

2017年,紀淞堂更名為安徽強正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強正中藥”),仍為維康藥業的供應商。

而2019年6月,強正中藥被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2019年7月又被亳州市譙城區法院強制執行。

實際上,上述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維康藥業的其他供應商也不省心。

據企查查顯示,因不正常使用大氣汙染物處理設施案、未採取措施防止排放惡臭氣體案、不正常使用水汙染物處理設施案等,維康藥業供應商浙江國邦藥業有限公司,多次受到行政處罰及環保處罰。

此外,因生產銷售劣藥絲瓜烙案、生產銷售劣藥粉葛案、違反規劃審批等,維康藥業供應商亳州市華雲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也多次受到行政處罰。2019年7月,維康藥業供應商甘肅阿敏生物清真明膠有限公司,被法院強制執行。

頻繁問題之下,拷問著維康藥業,其選擇供應商的標準是什麼?為何有如何多的供應商出現問題?其產品質量又如何保障?

對此,維康藥業沒有給予更多原因解釋。只是迴應稱:公司制定了《物料採購管理規程》和《物料供應商評估和批准標準操作規程》等一系列制度來保證原材料的質量。主要包括:物控部根據質量部提供的物料質量標準作為尋找供應商的依據,可通過網上查詢、代理商諮詢、行業內調查及其他方式來查找物料供應商。

此外公司還建立了合格供應商管理體系。對物料供應商制定了嚴格的質量評價體系,並根據評價結果建立了合格供應商清單,明確必須從列入合格供應商清單的合格供應商處購入物料,不得購買、使用非合格供應商清單內供應商提供的物料。

可見,維康藥業具有完善的供應商管理體系。那麼,為何還會屢屢出現上述亂象呢?一系列制度是否落實到位、質量評價體系是否科學、評價結果是否公正等等更關鍵問題,就不得而知了。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供應商屢屢出問題,勢必對企業的產品信譽造成不利影響。何況,還是敏感的藥品領域。

所謂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

去年,長生生物的慘痛教訓仍歷歷在目,由此引發的行業震盪,至今仍有餘威。

以此來看,如何守住產品質量底線,是維康藥業能否上市的看點,更是其生存發展的重要籌碼。

"

導 讀

都說青春飯,不好吃。相比之下,想吃資本飯似乎更難。

掐指算來,天味食品7年裡已五次IPO,名酒西鳳酒也四度刷臉,至今仍然未果。即使僥倖過關者,後續日子也考驗重重。比如玖富,剛登陸股價就持續大跌。

以此來看,維康藥業二次衝刺IPO,仍然也算資本新兵。價值成色幾何呢?

細觀之下,盈利能力存疑、應收款增加、重銷售輕研發、供應商屢上黑榜、問題交易等槽點,還原了維康藥業的價值底色。諸多不確定性中,會有多少投資者願意買單?劉忠良又能否拿到入場券呢?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作者:蘇晴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話題滿滿的醫藥圈,一再牽扯投資者的敏感神經。比如康美藥業的嚴厲處罰剛下發,炒垃圾股的亂象就再次上演,看著股價的持續暴漲,你會下手嗎?

也許,這就是資本迷局的風險亦或魅力所在。顯然,一雙透徹的價值慧眼,至關重要。

近日,浙江維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維康藥業”)也安耐不住資本雄心,再戰IPO,投資價值如何呢?

維康藥業招股書顯示,公司擬在創業板上市,計劃募集資金4.1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將陸續投入到“醫藥大健康產業園一期項目(中藥飲片及中藥提取、研發中心、倉儲中心)”、“營銷網絡中心建設項目”、“補充營運資金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維康藥業第一次衝刺IPO。事實上,在2016年7月,維康藥業就曾遞交過招股書,但2017年7月被終止審查。

由此看來,維康藥業對IPO相當執念,那就來看看它的實力匹配度。

盈利能力存疑

公開資料顯示,維康藥業是一家集醫藥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國家級高新企業,主要產品包括銀黃滴丸、益母草軟膠囊等中成藥,以及羅紅黴素軟膠囊等西藥,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是其業務收入的兩支柱。

遺憾的是,這家一家實力企業,盈利持續性讓人生疑。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實現營收2.82億元、4.07億元和5.7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79%、44.11%和42.09%;分別實現淨利潤0.81億元、0.95億元和0.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1.63%、17.69%和-7.04%。

不難發現,2018年,維康藥業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現象。

細觀兩支柱業務,有更深入體現。

醫藥商業看。截至報告期末,維康藥業有連鎖藥店111家,中醫診所2家。可見體量已出具規模,但業務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數據顯示,2016至2018年,分別虧損776.89萬元、742.37萬元和1420.55萬元。

對此,維康藥業向首條財經表示,報告期各期,公司醫藥商業收入分別為4,768.49萬元、7,484.95萬元和9,858.77萬元,呈逐年穩步增長態勢。發展零售連鎖業務是公司醫藥產業整體佈局中一個重要環節,當零售門店總數達到一定規模後,由於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零售連鎖業務將會逐步實現盈利。

換言之,對於維康藥業而言,醫藥商業仍處於培育階段,需要繼續擴張規模,通過時間沉澱來實現盈利。

只是,規模效應能否真正帶來盈利,仍值得探討。一定意義上說,規模效應的另一面是重資產佈局,相關的衍生成本消耗不容忽視。這從其收入、虧損中可見端倪。2018年其醫藥商業收入達到9,858.77萬元高位,同比2017年增幅近30%,而其虧損卻也達到1420.55萬元高位,同比2017年增幅超90%。

同時,據招股書顯示,維康藥業的醫藥商業主要集中在杭州、麗水,其中24個維康大藥房門店全部位於杭州,82個維康醫藥零售門店全部位於麗水。“藥品經營許可證”的信息顯示,旗下藥店的經營資質將於2020年至2023年之間到期。

有業內人士認為,維康藥業的藥店經營資質續展可能不是大問題,問題在於如何拓展新項目,儘快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值得注意的是,維康藥業曾表示,“未來公司的發展方向是先佈局麗水市區的零售連鎖藥店市場,再逐步向周邊區縣擴張,並通過本次IPO募集的資金建設營銷網絡中心,向華東、華南、西南等省份市場輻射,以滿足新產品不斷上市等因素對營銷網絡越來越高的需求。”

發展願景不錯,只是現實也很骨感:目前醫藥商業市場上,入局企業眾多、競爭激烈已是客觀事實。與佔據較大市場份額的先入公司相比,維康藥業的競爭優勢似乎並不突出。擴張門檻及相應成本值得關注。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圖片來自網絡

再來看醫藥產品

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醫藥產品的毛利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分別為60.63%、69.39%和75.36%。

維康藥業表示,受“兩票制”政策逐步全面實施的影響,公司醫藥工業毛利率,與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變動趨勢相同,報告期內均呈大幅上升趨勢。

不難發現,超高的毛利率,是維康藥業上市信心的重要抓手。

不過,市場上也有一種擔憂聲音:維康藥業的產品多為藥典或通用標準類藥品,其核心產品可替代性較強。因此,隨著醫保政策變化,激烈競爭中,非獨家或非專利性藥品或將逐步降價,毛利率也將受到影響。比如維康藥業的銀黃滴丸和羅紅黴素軟膠囊,就存在較強的可替代性。

維康藥業也表示,如果公司短期內不能研發出新產品,上述產品將面臨被新產品替代的風險,進而影響公司的經營發展。

梳理之下,維康藥業的兩大業務支柱,收入根基並不穩固。表面上,營收不斷增加,背後的隱患變量卻也是重要考量。

應收款增加 

這種變量,還有更多維體現。比如其應收款也在大幅增長,甚至增幅已超同期收入增幅。而且,應收賬款週轉率也逐年下降,且已低於同行平均水平。

這一升一降,似乎透出了更多的問題信號。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各期末的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0.31億元、1億元和1.49億元,同比分別增加78.22%、223.49%和49.14%。

維康藥業稱,“兩票制”政策的出臺落實,影響公司醫藥工業板塊經銷模式業務。並且,隨著直供模式業務下游客戶談判能力變強、擴展迅速,使公司營運資金緊張,進而導致收款較慢。

為此,首條財經曾向維康藥業核實,應收賬款的增加對其衍生影響幾何?

維康藥業迴應稱,報告期各期末,公司賬齡一年以內的應收賬款佔比均在89%以上,應收賬款期限合理,質量較高,逾期賬款較少,應收賬款週轉率及賬齡情況與公司結算政策、信用期限基本相符,發生壞賬導致損失的可能性極小。

看來,維康藥業對於應收款的大幅增長持樂觀態度。那麼,事實又如何呢?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的應收賬款週轉率也呈下降趨勢,分別是11.08次、5.89次和4.38次。

而2016年至2018年,醫藥工業板塊可比公司的應收賬款週轉率平均值分別為14.71次、11.20次和9.07次;醫藥商業板塊可比公司的應收賬款週轉率平均值分別為15.59次、14.27次和12.7次。

對比發現,維康藥業的應收賬款週轉率,明顯低於同行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這是否會影響其正常資金週轉?是否意味著逾期賬款、甚至壞賬風險的增加呢?

對此,維康藥業解釋稱,公司應收賬款週轉率低於以醫藥商業為主的可比上市公司,主要是由於可比醫藥商業上市公司以連鎖藥店為主,客戶為終端消費者,大多無應收款。

客觀而言,上述解釋有一定道理。但卻無法解釋,維康藥業應收賬款週轉率逐年下降,且下降速度較快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維康藥業的存貨也曾增長較快,2015年公司存貨達3966.72萬元,較2014年的1902.63萬元同比大增108.49%。

由此看來,如何解決應收賬款等問題,是維康藥業的當務之急,公司多次稱是受兩票制的影響。問題在於,受影響的不止維康藥業一家。為何在其身上表現突出?

這又引發外界,對其核心競爭力、抗風險能力的審視。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圖片來自網絡

重銷售輕研發

看看其研發、銷售表現,也許會找出一些答案。

招股書顯示,維康藥業的銷售費用激增,是造成公司2018年增收不增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的銷售費用分別為0.56億元、1.42億元和2.9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0.21%、153.89%和104.39%。公司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19.86%、34.98%和50.32%。

對此,維康藥業稱,主要受“兩票制”政策的影響,公司銷售費用率逐年提升。公司產品直接銷售給配送經銷商,配送經銷商一般不承擔市場推廣職能,轉由發行人自行組織承擔,故市場開拓費大幅增加,導致銷售費用金額大幅增長。

相比之下,維康藥業的研發費用率在逐年走低。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研發費佔營收比例分別為5.09%、3.89%和2.84%。

維康藥業表示,公司歷來重視研發投入,研發費用持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436.41萬元、1,582.85萬元和1,639.98萬元,研發支出的絕對金額呈逐年增長趨勢。基於持續的研發投入,公司取得了一系列的技術專利,且公司在研發項目推進過程中已取得部分階段性成果。

客觀而言,維康藥業的研發取得一定效果。不過,與巨量銷售費相比,仍顯過於勢弱,甚至差距巨大。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的銷售費分別約是研發費用的4倍、9倍、17倍,二者差距越來越大。

以此來看,維康藥業的重銷售輕研發問題,較為突出。那麼,維康藥業宣稱的:技術和研發優勢是其競爭優勢,就不得不讓人產生疑問。

值得強調的是,去年以來,帶量採購、一致性評價、分級診療、兩票制等重磅政策持續發力,國家引導企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的信號強烈。重視研發、提升產品品質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銷售渠道的洗牌變局,也意在如此。

由此看來,維康藥業業績波動的根源也就一目瞭然。重銷售輕研發模式,導致其核心競爭力不強,一旦遇到行業變局,如兩票制等,就被打回問題原形,這也側面放映出維康藥業的抗風險能力薄弱、核心競爭力有待提升。

供應商屢上質檢黑榜

這種自身“能力不足”導致的不確定性,值得投資者關注。另一方面,在選夥伴方面,維康藥業的眼光似乎也不怎樣。

眾所周知,藥品與食品一樣,都有敏感的質量紅線。精細度、敬畏心的打磨至關重要。

原材料種類多、生產流程長、生產工藝複雜等是醫藥產品的生產特點。原材料採購、產品生產、存儲、運輸、使用等任一環節都可能產生不當操作,進而影響產品質量。

不幸的是,維康藥業的供應商屢次出現“黑歷史”。進而也讓維康藥業,成為風口常客。

據媒體報道,維康藥業的供應商之一安徽紀淞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下稱“紀淞堂”),存在多起被處罰的記錄。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至2015年,紀淞堂多次出現在山西省食藥監局、青島市食藥監局的“黑名單”上。2015年,紀淞堂還被安徽省食藥監局收回藥品GMP證書,並因違法生產而被立案查處。

2017年,紀淞堂更名為安徽強正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強正中藥”),仍為維康藥業的供應商。

而2019年6月,強正中藥被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2019年7月又被亳州市譙城區法院強制執行。

實際上,上述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維康藥業的其他供應商也不省心。

據企查查顯示,因不正常使用大氣汙染物處理設施案、未採取措施防止排放惡臭氣體案、不正常使用水汙染物處理設施案等,維康藥業供應商浙江國邦藥業有限公司,多次受到行政處罰及環保處罰。

此外,因生產銷售劣藥絲瓜烙案、生產銷售劣藥粉葛案、違反規劃審批等,維康藥業供應商亳州市華雲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也多次受到行政處罰。2019年7月,維康藥業供應商甘肅阿敏生物清真明膠有限公司,被法院強制執行。

頻繁問題之下,拷問著維康藥業,其選擇供應商的標準是什麼?為何有如何多的供應商出現問題?其產品質量又如何保障?

對此,維康藥業沒有給予更多原因解釋。只是迴應稱:公司制定了《物料採購管理規程》和《物料供應商評估和批准標準操作規程》等一系列制度來保證原材料的質量。主要包括:物控部根據質量部提供的物料質量標準作為尋找供應商的依據,可通過網上查詢、代理商諮詢、行業內調查及其他方式來查找物料供應商。

此外公司還建立了合格供應商管理體系。對物料供應商制定了嚴格的質量評價體系,並根據評價結果建立了合格供應商清單,明確必須從列入合格供應商清單的合格供應商處購入物料,不得購買、使用非合格供應商清單內供應商提供的物料。

可見,維康藥業具有完善的供應商管理體系。那麼,為何還會屢屢出現上述亂象呢?一系列制度是否落實到位、質量評價體系是否科學、評價結果是否公正等等更關鍵問題,就不得而知了。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供應商屢屢出問題,勢必對企業的產品信譽造成不利影響。何況,還是敏感的藥品領域。

所謂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

去年,長生生物的慘痛教訓仍歷歷在目,由此引發的行業震盪,至今仍有餘威。

以此來看,如何守住產品質量底線,是維康藥業能否上市的看點,更是其生存發展的重要籌碼。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圖片來自網絡

問題交易

值得強調的是,維康藥業不僅上游供應商屢登黑榜,下游客戶也不斷挑起話題。

相關資料顯示,維康藥業醫藥工業板塊的銷售模式,包括經銷模式和直供銷售模式。經銷模式又分為推廣配送經銷商模式和配送經銷商模式。

招股書顯示,受“兩票制”政策的影響,維康藥業經銷模式主要客戶,由推廣配送經銷商變更為配送經銷商。

業內人士指出,在推廣配送經銷商模式下,藥品出廠價、毛利率及銷售費用都較低;而在配送經銷商模式下,藥品出廠價較高,接近終端市場價格,毛利率和銷售費用都較高。

可是,這兩種模式下的淨利潤規模卻基本一致。

那麼,維康藥業的採購單價,就成為一大看點。比如其大客戶湖北邦澤醫藥有限公司(下稱“湖北邦澤”)。

公開資料顯示,湖北邦澤主營業務為中成藥、化學藥製劑批發,維康藥業基於對何仁財在藥品流通領域的經驗和能力認可,將何仁財家族控制的邦澤醫藥作為發行人益母草軟膠囊、金銀花軟膠囊的全國經銷商(非獨家)。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湖北邦澤採購益母草軟膠囊(36粒)的單價分別為5.51元/盒、5.3元/盒和6.15元/盒,平均每粒單價為0.153元、0.147元和0.171元;購益母草軟膠囊(24粒)的單價分別為3.86元/盒、3.85元/盒和4.28元/盒,平均每粒的單價為0.161元、0.16元和0.178元。

而公司益母草軟膠囊平均銷售單價為0.17元/粒、0.31元/粒和0.59元/粒。不難發現,上述採購單價均低於平均售價,且差距加大。

換言之,配送經銷商模式下,本應接近終端市場價格、處於較高價的藥品出廠價,到湖北邦澤採購時就出現了價格異常,處於畸低採購價位的情況。

此外,湖北邦澤還為維康藥業的益母草軟膠囊(24片、36片)、金銀花軟膠囊(24粒)進行市場推廣。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8年,湖北邦澤為維康藥業進行市場推廣,獲得業務金額分別為1556萬元和5185.06萬元。

基於此,有媒體質疑,維康藥業與湖北邦澤存在關聯交易。

維康藥業迴應首條財經表示,湖北邦澤並非公司關聯方,故不存在關聯交易。根據《公司法》、《企業會計準則第36 號——關聯方披露》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的相關規定,何仁財先生不是公司的關聯方。因此,邦澤醫藥亦未認定為公司的關聯方。

不過,對於上述價格異常等實際問題的原因,維康藥業沒有深入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維康藥業第一次披露IPO招股書時,其客戶群體就存在不穩定性。

據第一次IPO的招股書顯示,公司向前五大客戶銷售額佔主營業務的比重逐年降低,2013年為35.12%,2015年降至21.14%。同時,公司過度依賴第一大客戶,而與其他客戶的關係並不穩固。

由此看來,維康藥業的客戶問題長期存在。此次再衝IPO,是否會因多起 客戶疑雲而受到阻礙,或許還需時間作答。

"

導 讀

都說青春飯,不好吃。相比之下,想吃資本飯似乎更難。

掐指算來,天味食品7年裡已五次IPO,名酒西鳳酒也四度刷臉,至今仍然未果。即使僥倖過關者,後續日子也考驗重重。比如玖富,剛登陸股價就持續大跌。

以此來看,維康藥業二次衝刺IPO,仍然也算資本新兵。價值成色幾何呢?

細觀之下,盈利能力存疑、應收款增加、重銷售輕研發、供應商屢上黑榜、問題交易等槽點,還原了維康藥業的價值底色。諸多不確定性中,會有多少投資者願意買單?劉忠良又能否拿到入場券呢?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作者:蘇晴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話題滿滿的醫藥圈,一再牽扯投資者的敏感神經。比如康美藥業的嚴厲處罰剛下發,炒垃圾股的亂象就再次上演,看著股價的持續暴漲,你會下手嗎?

也許,這就是資本迷局的風險亦或魅力所在。顯然,一雙透徹的價值慧眼,至關重要。

近日,浙江維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維康藥業”)也安耐不住資本雄心,再戰IPO,投資價值如何呢?

維康藥業招股書顯示,公司擬在創業板上市,計劃募集資金4.1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將陸續投入到“醫藥大健康產業園一期項目(中藥飲片及中藥提取、研發中心、倉儲中心)”、“營銷網絡中心建設項目”、“補充營運資金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維康藥業第一次衝刺IPO。事實上,在2016年7月,維康藥業就曾遞交過招股書,但2017年7月被終止審查。

由此看來,維康藥業對IPO相當執念,那就來看看它的實力匹配度。

盈利能力存疑

公開資料顯示,維康藥業是一家集醫藥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國家級高新企業,主要產品包括銀黃滴丸、益母草軟膠囊等中成藥,以及羅紅黴素軟膠囊等西藥,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是其業務收入的兩支柱。

遺憾的是,這家一家實力企業,盈利持續性讓人生疑。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實現營收2.82億元、4.07億元和5.7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79%、44.11%和42.09%;分別實現淨利潤0.81億元、0.95億元和0.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1.63%、17.69%和-7.04%。

不難發現,2018年,維康藥業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現象。

細觀兩支柱業務,有更深入體現。

醫藥商業看。截至報告期末,維康藥業有連鎖藥店111家,中醫診所2家。可見體量已出具規模,但業務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數據顯示,2016至2018年,分別虧損776.89萬元、742.37萬元和1420.55萬元。

對此,維康藥業向首條財經表示,報告期各期,公司醫藥商業收入分別為4,768.49萬元、7,484.95萬元和9,858.77萬元,呈逐年穩步增長態勢。發展零售連鎖業務是公司醫藥產業整體佈局中一個重要環節,當零售門店總數達到一定規模後,由於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零售連鎖業務將會逐步實現盈利。

換言之,對於維康藥業而言,醫藥商業仍處於培育階段,需要繼續擴張規模,通過時間沉澱來實現盈利。

只是,規模效應能否真正帶來盈利,仍值得探討。一定意義上說,規模效應的另一面是重資產佈局,相關的衍生成本消耗不容忽視。這從其收入、虧損中可見端倪。2018年其醫藥商業收入達到9,858.77萬元高位,同比2017年增幅近30%,而其虧損卻也達到1420.55萬元高位,同比2017年增幅超90%。

同時,據招股書顯示,維康藥業的醫藥商業主要集中在杭州、麗水,其中24個維康大藥房門店全部位於杭州,82個維康醫藥零售門店全部位於麗水。“藥品經營許可證”的信息顯示,旗下藥店的經營資質將於2020年至2023年之間到期。

有業內人士認為,維康藥業的藥店經營資質續展可能不是大問題,問題在於如何拓展新項目,儘快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值得注意的是,維康藥業曾表示,“未來公司的發展方向是先佈局麗水市區的零售連鎖藥店市場,再逐步向周邊區縣擴張,並通過本次IPO募集的資金建設營銷網絡中心,向華東、華南、西南等省份市場輻射,以滿足新產品不斷上市等因素對營銷網絡越來越高的需求。”

發展願景不錯,只是現實也很骨感:目前醫藥商業市場上,入局企業眾多、競爭激烈已是客觀事實。與佔據較大市場份額的先入公司相比,維康藥業的競爭優勢似乎並不突出。擴張門檻及相應成本值得關注。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圖片來自網絡

再來看醫藥產品

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醫藥產品的毛利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分別為60.63%、69.39%和75.36%。

維康藥業表示,受“兩票制”政策逐步全面實施的影響,公司醫藥工業毛利率,與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變動趨勢相同,報告期內均呈大幅上升趨勢。

不難發現,超高的毛利率,是維康藥業上市信心的重要抓手。

不過,市場上也有一種擔憂聲音:維康藥業的產品多為藥典或通用標準類藥品,其核心產品可替代性較強。因此,隨著醫保政策變化,激烈競爭中,非獨家或非專利性藥品或將逐步降價,毛利率也將受到影響。比如維康藥業的銀黃滴丸和羅紅黴素軟膠囊,就存在較強的可替代性。

維康藥業也表示,如果公司短期內不能研發出新產品,上述產品將面臨被新產品替代的風險,進而影響公司的經營發展。

梳理之下,維康藥業的兩大業務支柱,收入根基並不穩固。表面上,營收不斷增加,背後的隱患變量卻也是重要考量。

應收款增加 

這種變量,還有更多維體現。比如其應收款也在大幅增長,甚至增幅已超同期收入增幅。而且,應收賬款週轉率也逐年下降,且已低於同行平均水平。

這一升一降,似乎透出了更多的問題信號。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各期末的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0.31億元、1億元和1.49億元,同比分別增加78.22%、223.49%和49.14%。

維康藥業稱,“兩票制”政策的出臺落實,影響公司醫藥工業板塊經銷模式業務。並且,隨著直供模式業務下游客戶談判能力變強、擴展迅速,使公司營運資金緊張,進而導致收款較慢。

為此,首條財經曾向維康藥業核實,應收賬款的增加對其衍生影響幾何?

維康藥業迴應稱,報告期各期末,公司賬齡一年以內的應收賬款佔比均在89%以上,應收賬款期限合理,質量較高,逾期賬款較少,應收賬款週轉率及賬齡情況與公司結算政策、信用期限基本相符,發生壞賬導致損失的可能性極小。

看來,維康藥業對於應收款的大幅增長持樂觀態度。那麼,事實又如何呢?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的應收賬款週轉率也呈下降趨勢,分別是11.08次、5.89次和4.38次。

而2016年至2018年,醫藥工業板塊可比公司的應收賬款週轉率平均值分別為14.71次、11.20次和9.07次;醫藥商業板塊可比公司的應收賬款週轉率平均值分別為15.59次、14.27次和12.7次。

對比發現,維康藥業的應收賬款週轉率,明顯低於同行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這是否會影響其正常資金週轉?是否意味著逾期賬款、甚至壞賬風險的增加呢?

對此,維康藥業解釋稱,公司應收賬款週轉率低於以醫藥商業為主的可比上市公司,主要是由於可比醫藥商業上市公司以連鎖藥店為主,客戶為終端消費者,大多無應收款。

客觀而言,上述解釋有一定道理。但卻無法解釋,維康藥業應收賬款週轉率逐年下降,且下降速度較快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維康藥業的存貨也曾增長較快,2015年公司存貨達3966.72萬元,較2014年的1902.63萬元同比大增108.49%。

由此看來,如何解決應收賬款等問題,是維康藥業的當務之急,公司多次稱是受兩票制的影響。問題在於,受影響的不止維康藥業一家。為何在其身上表現突出?

這又引發外界,對其核心競爭力、抗風險能力的審視。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圖片來自網絡

重銷售輕研發

看看其研發、銷售表現,也許會找出一些答案。

招股書顯示,維康藥業的銷售費用激增,是造成公司2018年增收不增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的銷售費用分別為0.56億元、1.42億元和2.9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0.21%、153.89%和104.39%。公司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19.86%、34.98%和50.32%。

對此,維康藥業稱,主要受“兩票制”政策的影響,公司銷售費用率逐年提升。公司產品直接銷售給配送經銷商,配送經銷商一般不承擔市場推廣職能,轉由發行人自行組織承擔,故市場開拓費大幅增加,導致銷售費用金額大幅增長。

相比之下,維康藥業的研發費用率在逐年走低。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研發費佔營收比例分別為5.09%、3.89%和2.84%。

維康藥業表示,公司歷來重視研發投入,研發費用持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436.41萬元、1,582.85萬元和1,639.98萬元,研發支出的絕對金額呈逐年增長趨勢。基於持續的研發投入,公司取得了一系列的技術專利,且公司在研發項目推進過程中已取得部分階段性成果。

客觀而言,維康藥業的研發取得一定效果。不過,與巨量銷售費相比,仍顯過於勢弱,甚至差距巨大。2016年至2018年,維康藥業的銷售費分別約是研發費用的4倍、9倍、17倍,二者差距越來越大。

以此來看,維康藥業的重銷售輕研發問題,較為突出。那麼,維康藥業宣稱的:技術和研發優勢是其競爭優勢,就不得不讓人產生疑問。

值得強調的是,去年以來,帶量採購、一致性評價、分級診療、兩票制等重磅政策持續發力,國家引導企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的信號強烈。重視研發、提升產品品質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銷售渠道的洗牌變局,也意在如此。

由此看來,維康藥業業績波動的根源也就一目瞭然。重銷售輕研發模式,導致其核心競爭力不強,一旦遇到行業變局,如兩票制等,就被打回問題原形,這也側面放映出維康藥業的抗風險能力薄弱、核心競爭力有待提升。

供應商屢上質檢黑榜

這種自身“能力不足”導致的不確定性,值得投資者關注。另一方面,在選夥伴方面,維康藥業的眼光似乎也不怎樣。

眾所周知,藥品與食品一樣,都有敏感的質量紅線。精細度、敬畏心的打磨至關重要。

原材料種類多、生產流程長、生產工藝複雜等是醫藥產品的生產特點。原材料採購、產品生產、存儲、運輸、使用等任一環節都可能產生不當操作,進而影響產品質量。

不幸的是,維康藥業的供應商屢次出現“黑歷史”。進而也讓維康藥業,成為風口常客。

據媒體報道,維康藥業的供應商之一安徽紀淞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下稱“紀淞堂”),存在多起被處罰的記錄。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至2015年,紀淞堂多次出現在山西省食藥監局、青島市食藥監局的“黑名單”上。2015年,紀淞堂還被安徽省食藥監局收回藥品GMP證書,並因違法生產而被立案查處。

2017年,紀淞堂更名為安徽強正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強正中藥”),仍為維康藥業的供應商。

而2019年6月,強正中藥被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2019年7月又被亳州市譙城區法院強制執行。

實際上,上述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維康藥業的其他供應商也不省心。

據企查查顯示,因不正常使用大氣汙染物處理設施案、未採取措施防止排放惡臭氣體案、不正常使用水汙染物處理設施案等,維康藥業供應商浙江國邦藥業有限公司,多次受到行政處罰及環保處罰。

此外,因生產銷售劣藥絲瓜烙案、生產銷售劣藥粉葛案、違反規劃審批等,維康藥業供應商亳州市華雲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也多次受到行政處罰。2019年7月,維康藥業供應商甘肅阿敏生物清真明膠有限公司,被法院強制執行。

頻繁問題之下,拷問著維康藥業,其選擇供應商的標準是什麼?為何有如何多的供應商出現問題?其產品質量又如何保障?

對此,維康藥業沒有給予更多原因解釋。只是迴應稱:公司制定了《物料採購管理規程》和《物料供應商評估和批准標準操作規程》等一系列制度來保證原材料的質量。主要包括:物控部根據質量部提供的物料質量標準作為尋找供應商的依據,可通過網上查詢、代理商諮詢、行業內調查及其他方式來查找物料供應商。

此外公司還建立了合格供應商管理體系。對物料供應商制定了嚴格的質量評價體系,並根據評價結果建立了合格供應商清單,明確必須從列入合格供應商清單的合格供應商處購入物料,不得購買、使用非合格供應商清單內供應商提供的物料。

可見,維康藥業具有完善的供應商管理體系。那麼,為何還會屢屢出現上述亂象呢?一系列制度是否落實到位、質量評價體系是否科學、評價結果是否公正等等更關鍵問題,就不得而知了。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供應商屢屢出問題,勢必對企業的產品信譽造成不利影響。何況,還是敏感的藥品領域。

所謂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

去年,長生生物的慘痛教訓仍歷歷在目,由此引發的行業震盪,至今仍有餘威。

以此來看,如何守住產品質量底線,是維康藥業能否上市的看點,更是其生存發展的重要籌碼。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圖片來自網絡

問題交易

值得強調的是,維康藥業不僅上游供應商屢登黑榜,下游客戶也不斷挑起話題。

相關資料顯示,維康藥業醫藥工業板塊的銷售模式,包括經銷模式和直供銷售模式。經銷模式又分為推廣配送經銷商模式和配送經銷商模式。

招股書顯示,受“兩票制”政策的影響,維康藥業經銷模式主要客戶,由推廣配送經銷商變更為配送經銷商。

業內人士指出,在推廣配送經銷商模式下,藥品出廠價、毛利率及銷售費用都較低;而在配送經銷商模式下,藥品出廠價較高,接近終端市場價格,毛利率和銷售費用都較高。

可是,這兩種模式下的淨利潤規模卻基本一致。

那麼,維康藥業的採購單價,就成為一大看點。比如其大客戶湖北邦澤醫藥有限公司(下稱“湖北邦澤”)。

公開資料顯示,湖北邦澤主營業務為中成藥、化學藥製劑批發,維康藥業基於對何仁財在藥品流通領域的經驗和能力認可,將何仁財家族控制的邦澤醫藥作為發行人益母草軟膠囊、金銀花軟膠囊的全國經銷商(非獨家)。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湖北邦澤採購益母草軟膠囊(36粒)的單價分別為5.51元/盒、5.3元/盒和6.15元/盒,平均每粒單價為0.153元、0.147元和0.171元;購益母草軟膠囊(24粒)的單價分別為3.86元/盒、3.85元/盒和4.28元/盒,平均每粒的單價為0.161元、0.16元和0.178元。

而公司益母草軟膠囊平均銷售單價為0.17元/粒、0.31元/粒和0.59元/粒。不難發現,上述採購單價均低於平均售價,且差距加大。

換言之,配送經銷商模式下,本應接近終端市場價格、處於較高價的藥品出廠價,到湖北邦澤採購時就出現了價格異常,處於畸低採購價位的情況。

此外,湖北邦澤還為維康藥業的益母草軟膠囊(24片、36片)、金銀花軟膠囊(24粒)進行市場推廣。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8年,湖北邦澤為維康藥業進行市場推廣,獲得業務金額分別為1556萬元和5185.06萬元。

基於此,有媒體質疑,維康藥業與湖北邦澤存在關聯交易。

維康藥業迴應首條財經表示,湖北邦澤並非公司關聯方,故不存在關聯交易。根據《公司法》、《企業會計準則第36 號——關聯方披露》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的相關規定,何仁財先生不是公司的關聯方。因此,邦澤醫藥亦未認定為公司的關聯方。

不過,對於上述價格異常等實際問題的原因,維康藥業沒有深入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維康藥業第一次披露IPO招股書時,其客戶群體就存在不穩定性。

據第一次IPO的招股書顯示,公司向前五大客戶銷售額佔主營業務的比重逐年降低,2013年為35.12%,2015年降至21.14%。同時,公司過度依賴第一大客戶,而與其他客戶的關係並不穩固。

由此看來,維康藥業的客戶問題長期存在。此次再衝IPO,是否會因多起 客戶疑雲而受到阻礙,或許還需時間作答。

維康藥業IPO疑雲 供應商屢上黑榜 陷問題交易 劉忠良三心拷問

圖片來自網絡

困局之思

當家人是企業風向標,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維康藥業的上述問題,為其增添不少不確定性。如何破局,考驗著劉忠良的格局智慧。

首先,縱觀行業,我國的醫藥水平總體處於大而不強的狀態。目前,國家為改變現狀,加強了對醫藥業的改革監管。

其次,隨著“4+7”帶量採購、一致性評價等政策落地,著重鼓勵藥企提質增效、高質量研發、高質量發展。因此“重銷售、輕研發”成為監管焦點。產品質量品質,成為重中之重。

而且,2019年6月,財政部對77家藥企的檢查餘威猶在,證監會也在嚴審IPO。一些財務硬傷,更是重點。

另一方面,我國藥品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據集邦諮詢測算,2018年我國藥品市場總體銷售額約1781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未來我國醫藥產業仍將基礎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總體而言,醫藥行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對維康藥業等藥企而言,既打開了價值上升的成長空間,又為其帶來嚴峻挑戰。

雙維格局下,考驗著維康藥業的核心競爭力,更考驗著劉忠良的產品之心、敬畏之心、價值之心。諸多不確定性中,維康藥業的二次IPO之路,表現如何,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