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14億首日票房卻為6300萬,吳亦凡參演也挽回不了頹勢

文/曹玥

8月25日,打破法國影視投資記錄,成本達2.1億美元(約14億人民幣)的《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在內地上映。在國內上映首日,該片票房入賬僅約6300萬元,截至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發稿前,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票房為7375萬。

這部電影的背後的兩家主要出品公司分別是基美影業和歐羅巴影業,後者是呂克·貝鬆導演在法國的公司,基美影業則是歐羅巴影業的第二大股東。

雖然投資了大片,在新三板上市的基美影業日子可不太好過,在去年虧損超過2.65億之後,僅僅今年上半年,基美影業的虧損就超過2.19億。《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也因此被寄予著票房厚望,成為當前業績持續下滑情況下,基美影業的救命稻草。

成本14億首日票房卻為6300萬,吳亦凡參演也挽回不了頹勢

鉅虧之後,五家券商停止為基美影業提供做市報價服務

就在影片上映的前一天,中方出品公司基美影業(430358)披露了2017年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1817.84萬,同比增長238.24%;淨虧損2.19億,上年同期虧損1722.45萬;而在2016年基美影業披露的財報中,年度淨虧損為2.65億,公司業績持續虧損。

基美影業表示,營收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加強過往年度已上映電影項目的版權運營及銷售;而本期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對持有境外參股公司 EuropaCorp S.A.的投資收益損失,因其製作的電影票房未達預期而虧損。

由於業績虧損嚴重,今年上半年先後包括太平洋、華福、海通、光大、國泰君安在內的五家券商宣佈退出為基美影業提供做市報價服務。

目前這部巨量投資的《千星之城》幾乎成了挽救基美影業虧損業績最後的稻草,但其在北美的票房並不理想。《星際特工》於7月21日在北美首映,根據貓眼北美票房統計,影片上映首週末僅收穫1700萬美元,上映4周票房僅僅3800多萬美元。

公開資料顯示,《星際特工》總投資高達2.1億美元,按照影片129分鐘時長,相當於每秒鐘成本18萬人民幣,中國基美影業為此片投資5000萬美金。

影片的最大賣點在於它的特效製作,外媒報道稱,了製作這部影片的後期特效,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2》被迫延期。影片特效是由全球三大頂級特效公司維塔技術、工業光魔和Rodeo FX首次聯手打造,光是特效就花費了1.3億美金。

近幾年,影片導演呂克·貝鬆越來越不受歐洲電影圈的待見,但在國內的知名度卻很高,在國內各大電影高校以及國內影視圈總能見到他活躍的身影,箇中原因與基美影業不無關係。

成本14億首日票房卻為6300萬,吳亦凡參演也挽回不了頹勢

《第五元素》曾榮獲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

基美影業早在2012年就與導演持有股份的歐羅巴簽署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2015年,基美影業繼續與歐羅巴影業簽署五年戰略合作協議,2016年,基美影業宣佈擬投資6000萬歐元(約人民幣4.5億元)認購法國歐羅巴電影公司27.89%的股份,成為歐羅巴的第二大股東。

業績過山車,基美影業轉型之痛

2014年,靠引進批片成功大賣的基美影業成為影視圈內的新貴,在這一年內連續引進了四部進口片《超體》《別惹我》《暴力街區》和《美國騙局》,其中呂克·貝鬆執導的《超體》在中國內地票房達到2.78億元。

成本14億首日票房卻為6300萬,吳亦凡參演也挽回不了頹勢

《超體》劇照

引進批片給基美影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2014年營業收入1.54億元,同比增長218.40%;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308.21萬元,同比增長556.71%。公司發展最好的時候,基美影業曾是新三板上最受資本追捧的影視公司,估值超過24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市值一度跌破10億。

2015年,基美影業曾先後完成三輪融資,先是向海通證券、東方證券發行200萬股,募集資金3850萬元,估值11.36億元;2015年6月,基美影業再次向北京天星山河投資中心、東方證券、天風證券等機構募集資金3.8億元,估值已經達到17.4億元;2015年12月,基美影業再次完成一筆5.98億元的融資,此時,基美影業的估值已經高達24.82億元。

然而,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逐漸升溫,基美影業的盈利狀況卻像過山車一般發生了巨大轉折。此後兩年基美影業的業績卻也沒有出現當時的大幅增長,反而迅速下滑,並由盈轉虧。

2015年,基美影業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31.55%,而在2016年,基美影業的淨利潤更是同比大幅下降830.14%,並從2015年盈利3633.63萬元變為虧損2.65億元。

對於2016年業績大幅下滑,基美影業表示,2016年公司主控主導了《魔輪》《勇士之門》《超級快遞》三部影片的劇本開發、投資製作、宣傳發行等環節,投入成本較上一年度大幅增加;同時國內電影行業增長趨勢放緩,增速低於市場期望,上述影片電影票房未達預期,國內票房收入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這是2016年發生虧損的主要原因。

一家曾經的明星公司在短短三年當中迅速隕落,這背後與公司的轉型不無關係。

靠批片發家的基美影業,經過數輪融資後,並沒有將業務停留在發行層面,而是迅速轉型,往電影產業上游拓展。從單純的發行公司,轉變執行製片方主控電影的投資、製作和拍攝,經營的重心向劇本開發、電影金融、電影製片等領域發展。

公司主投的電影雖然都是電影工業流水線上的商業大片,但是票房成績卻不太理想。以2016年基美影業主導主控的三部影片為例,票房最高的是6163.7萬元的《超級快遞》,其次則是《勇士之門》,票房為2283.8萬元,而票房最差的一部為《魔輪》,累計票房還不足千萬,只有783.5萬元。

成本14億首日票房卻為6300萬,吳亦凡參演也挽回不了頹勢

由林心如、何潤東主演的《魔輪》

一方面鉅額投資的電影持續虧損,另一方面,公司在製作特效大片的路上越走越遠。根據2017年中報披露,下半年基美影業還有四部電影庫存,包括製作的《生存 24 小時》、參與投資的 《戰神紀》、協助推廣的《克隆人》、《盜潛黃金城》均已完成拍攝,將陸續在國內上映上映。

現在去判斷基美影業的成功與失敗還為時尚早,但是公司卻不得不吞下轉型的苦果:在影視行業,做批片發行與投資上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而那些賺得盆滿缽滿的新入者,只是少部分運氣好的人而已。

本文為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獨家首發,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壹娛觀察,想做中國電影產業和泛娛樂產業的望遠鏡和聲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