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信威復牌:420億鉅艦變“空殼”,15萬投資者何處去?

927個日日夜夜的苦苦等待,*ST信威的15萬投資者們,沒有等來一場盛宴,而是來勢凶猛的一場疾風暴雨。7月12日,公司股票復牌,沒有發生市場預期之外的情況,股票早盤巨量封單跌停,截至發稿跌停板上的封單超過4.5億股,超過其總股本的15%。

從2016年12月底算起,其停牌時間長達927天,停牌前市值高達426億元。然而,同停牌前相比,*ST信威已是滄桑鉅變。

公開披露信息顯示,2017年、2018年,*ST信威連續兩年鉅虧,累計虧損金額超過46億元。更為嚴重的是,扣除金額140億元以上的擔保或有負債,這家昔日之星,眼下可能已經資不抵債。就在最近一個月內,其存入銀行的擔保保證金,已被銀行劃扣56億元以上。

風暴來臨,投資者們似乎無處逃遁。截至2019年3月底,*ST信威的股東人數超過15.3萬股,除了其實際控制人、機構投資者外,其餘皆為中小投資者和散戶。年初以來,多家公募基金已先後下調*ST信威估值,最低的只有5.76元,不足停牌前的40%。

*ST信威的投資者們,將向何去處?

420億的“空殼”

從2016年12月26日,到2019年7月11日,經過長達927天的停牌之後,*ST信威總算復牌了。按停牌時股價計算,其總市值超過426億元。

如此之大的市值,堪稱龐然大物。只是,在停牌的這兩年多時間裡,*ST信威變故頻出,兩年多之後的今天,當年的大牛股,如今又還剩下哪些家當?

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 2018年,*ST信威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47億元、4.98億元,淨利潤更是分別鉅虧17.54億元、28.98億元,扣非淨利潤虧損分別為17.64億元、27.93億元。與2016年30.9億元的營業收入、15.27億元的淨利潤相比,出現了天差地別的鉅變。2019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更是萎縮至4924萬元,淨利潤為虧損2.05億元。

雖然收入萎縮,業績鉅虧,*ST信威的資產,看起來似乎體量仍然不小。截至2018年12月底、2019年3月底,其總資產分別約為189億元、188億元,淨資產則為73.6億元、71.5億元。

在*ST信威的各類資產中,貨幣資金是最為重要的部分。2018年12月底、2019年3月底該科目餘額分別為111.5億元、110億元左右,在同期總資產中的佔比接近60%。另外尚有大額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和存貨。2018年底,這些科目餘額分別為22.5億元、9.55億元,2019年3月底則為21.7億元、9.9億元。

規模巨大的貨幣資金中,可動用的部分卻存在不少疑問。以2018年年報為例,財報附註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該公司貨幣資金構成包含三部分:庫存現金171.2萬元、銀行存款109.9億元、其他貨幣資金1.57億元。除了庫存現金,用於質押擔保的存款高達105.6億元,其他貨幣資金包括借款保證金、履約保函保證金及證券公司資金賬戶存款等,基本處於受限狀態。

這些擔保性質的存款,如今相當部分已非復*ST信威所有。7月3日公告顯示,近日收到交行青島分行、進出口銀行重慶分書面通知,該公司存入兩家銀行的6.58 億元、6.18億元人民幣保證,被扣劃用於擔保履約。

*ST信威6月6日公告還顯示,該公司以及由其作為LP,出資99.898%的北京金華融信投資合夥企業(下稱“金華融信”),在上海銀行、民生銀行存入的保證金,合計29.56 億元,於6月3日悉數被上海銀行劃扣,用於保函履約賠付。

隨後,僅僅隔了一個多星期,*ST信威在恆豐銀行北京分行存入的14.58 億元的保證金,也被銀行劃扣用以擔保履約。至此,短短一個月時間之內,該公司已有56.9億元資金被划走。

除了貨幣資金,*ST信威賬面存貨也存在不小的謎團。財報顯示,2018年底,公司9.55億元的存貨,同比小幅增加約9500萬元。但審計機構表示,截至當年12月底,*ST信威賬面餘額6.45億元的存貨,存放在相關客戶處,未能實施有效的函證、監盤等審計程序,未能取得與這些存貨相關的審計證據,從而構成了2018年審計報告“無法表示意見”的基礎之一。

按照上述金額測算,如果扣除受限貨幣資金、審計機構無法確認的存貨,*ST信威目前的淨資產可能已為負,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態。而這,還不是這家曾經的“明星”公司困境的全部。

四面漏風的海外業務

*ST信威的前身為中創信測,同樣主營通信業務。2013年,當時的中創信測營業收入僅2.3億元,且扣非淨利潤連續兩年虧損。在此背景下,神祕商人王靖,通過借殼的方式,將名下資產裝入中創信測。

2014年7月,中創信測以8.60元/股的價格,發行26.14億股,作價224.8億元,向王靖等37名自然人、20家機構發行,收購王靖控制的北京信威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京信威”) 95.61%。收購完成後,中創信測也更名為信威集團。

作為收購的標的,北京信威的主要業務,是基於 McWiLL 技術的無線通信及寬帶無線多媒體集群系統設備、運營支撐管理、移動互聯網業務系統等產品的設計、研發及產銷等,主要客戶、業務集中於海外市場。

根據收購報告書修訂稿披露,2011年以後,北京信威已進入柬埔寨、烏克蘭電信市場,嗣後又逐步擴張到俄羅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尼日利亞、緬甸、加蓬等多國市場。這塊業務也成為上市公司收入的主要支撐。

數據顯示,2011年、2012年,在北京信威的前五大客戶中,柬埔寨信威採購額分別為9.92億元、8.28億元,在業務收入中的佔比達84.70%、90.47%。而2014年至2016年,*ST信威境外公網行業收入分別達30億元、32.8億元、27.3億元左右,佔比分別約92%、91.14% 、90%。

但到了2017年,遭受財務造假質疑之後,*ST信威海外業務收入一蹶不振。其中,2017年海外業務收入只有8808萬元,2018年更是進一步萎縮至228.39萬元,在收入中的佔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2017年、2018年年報中,*ST信威解釋稱,報告期營業收入、淨利潤較大幅下降,主要是由於年報截止日前,相關項目買方信貸貸款尚未放款,公司尚未回款,封死據此考量了烏干達等項目收入確認的條件,對相關已發貨收入在年報中繼續未予確認。

*ST信威提及的上述“買方信貸”,是其海外市場的主要業務模式。所謂買方信貸,是指*ST信威及其子公司確定海外客戶後,由後者出資購買設備、網絡運營,並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ST信威方面以銷售款質押及其他方式,為買方提供融資擔保,買方取得貸款後,向該公司支付貨款。換句話說,這種模式買方就是用賣方的擔保貸款,購買賣方的產品。

這種買方信貸模式,不僅導致了*ST信威鉅虧,還為其帶來了鉅額負債。根據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意見, *ST信威為海外項目運營商、股東提供了質押、保證擔保,截至2018年12月底,摺合金額高達人民幣141.8億元,但該公司未就這些或有事項,確認預計負債,而這些擔保在短期內又無法解除,如果最終承擔擔保義務,*ST信威將發生鉅額損失。

財報附註顯示,截至2018年底,*ST信威的買方信貸擔保,主要集中在柬埔寨、烏克蘭、俄羅斯、尼加拉瓜、坦桑尼亞、巴拿馬等六國市場。其中,為柬埔寨、俄羅斯兩地買方提供的信貸擔保最多,金額摺合人民幣約為19.05億元、34.3億元,在烏克蘭、尼加拉瓜、坦桑尼亞、巴拿馬四地則為市場則為18億元、9.68億元、5.5億元、4500萬元,以上金額合計約為87億元。

除了為海外買方信貸進行銀行存款質押擔保外,*ST信威還提供了保證擔保。截至2018年12月底,該公司計北京信威等,為俄羅斯、坦桑尼亞、巴拿馬三地的項目,分別提供了1.82億美元、4906萬美元、706萬元保證擔保,合計金額約為2.38億美元。

*ST信威存入銀行的保證金被劃扣,風險源頭正是這些買方信貸擔保。公告顯示, 烏克蘭項目的海外運營商的間接控股股東就該項目融資28.73 億元人民幣和 0.11億美元,其中在工銀亞洲融資28.27億元人民幣,在上海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融資 0.11億美元、 0.46億人民幣,*ST信威存入合計29.56 億元資金擔保。

而保證金報劃扣,則是因為上海銀行將保函對應的保證金,對外賠付給境外貸款行工銀亞洲。而恆豐銀行、交通銀行、進出口銀行進行的保證金劃扣,同樣是為了保函賠付履約。

對“海外項目”運營商及股東,提供如此之多的擔保,取得的效益卻幾近於無。年報顯示,2018年,*ST信威未從柬埔寨項目取得收入,從俄羅斯項目收入僅為232.71萬元。

而其他海外項目則大量欠款。如尼加拉瓜項目,截至2018年12月底,項目運營方從廣發銀行北京分行11.3億美元,同期欠付貨款仍有7.6億元;坦桑尼亞項目的運營方,2018年底從兩家銀行提款合計1.25億美元,但截至當年底,欠付的貨款達22億元。

*ST信威一些海外運營方,早年曾與其存在關聯關係。2016年12月,曾有媒體報道稱,2010年9月,*ST信威子公司重慶信威通信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出資在柬埔寨設立柬埔寨信威,當年10月即被轉讓,而後成為其舉足輕重的客戶。

風暴來臨

原本以為只是臨時性停牌,不料停牌時間卻長達兩年半以上。停牌期間,*ST信威籌劃重組,但發佈的多份公告內容均大同小異,至今也未形成明確重組方案。

隨著復牌時間臨近,一眾投資者也陷入極度擔憂之中。停牌前,*ST信威股價為14.59元。2019年2月份以來,方正富邦、鵬華、銀華、前海開源等多家基金公司發佈公告,大幅下調該股估值。

公開信息顯示, 不少基金公司給*ST信威給出的估值,已經低至6.28元,僅為停牌前的57%略高,而華泰柏瑞基金公司給出的估值,更是低至5.76元,比停牌前折價8.83元,相當於ST股連續18個跌停。

一季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前十大股東中,除了王靖等原始股東外,還包括信達澳銀基金-光大銀行-中航信託-天啟520號中創信測定增項目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財通基金-招商銀行-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證金公司,持股數量分別為2015萬股、1976萬股、5328萬股。此外,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全國社保基金一一零組合還持有1564萬股。

上述投資者中,證金公司在2015年底就已進入,當時持股數量2580萬股,2016年底增持到4578萬股;社保基金在2016年3月進入,持股數量1347萬股。信達澳銀、財通基金持有的股份,均為*ST信威2014年重組募集配套資金時認購,認購數量分別為1735萬股、1704萬股。

根據公開披露,直到2017年底,證金公司、信達澳銀、財通基金、全國社保基金一一零組合的持股數量分別為4578萬股、1735萬股、1704萬股、1347萬股。

隨著*ST信威即將復牌,上述投資者所面臨的形式極不樂觀。其中,信達澳銀、財通基金參與定增的價格,為19.1元/股,即便按停牌時價格計算,兩家機構持有的股份,也已浮虧7600萬元、7500萬元以上。不過,財通基金當時認購數量共計4841萬股,且多數已在股價高峰期拋售,總體仍有極為可觀的回報,但證金公司、全國社保基金、信達澳銀等機構,則沒有那麼幸運了。

不僅是上述進入前十大股東、前十大流通股東的投資者,其他持股相對較少的機構、散戶,也正在面臨煎熬。截至3月底,*ST信威股東總戶數為155356戶。東方財富數據顯示,共有49家基金、3家券商持有*ST信威,其中持股數量總計1553.96萬股。

風暴來臨,*ST信威實際控制人王靖卻已“絕塵而去”。一季報顯示,截至2019年3月底,王靖持有的8.56億股已經全部質押,而且其他原始股東的絕大多數股份也已質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