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之後下一代移動通信會是什麼樣的?'

"
"
5G之後下一代移動通信會是什麼樣的?

大家想想,5G之後下一代移動通信會是什麼樣的?

一些人說,會不會是馬斯克搞的那個第二代銥星系統啊,也就是由11000顆小衛星組成的全球星。除了馬斯克,中國也有個別人在鼓吹甚至在融資要做類似的東西。那麼新的通信到底會是什麼樣?我們來一起剖析一下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和Google通信氣球到底是不是靠譜。

今天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一個由上萬顆衛星組成的通信系統不能說沒有用,但是至多隻是輔助作用,而且作用非常小。

我們知道,無線通信的信號要想接收得到,需要保證信號的能量和噪音能量之比,也就是所謂的信噪比足夠高。而信號能量是和傳輸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而噪音卻是恆定的。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你的手機遠離家裡的Wi-Fi路由器時,就會經常斷網,或者網速特別慢,那是因為距離遠了以後信噪比太低,噪音太大的原因。

那麼馬斯克的衛星和我們的4G基站相比,距離差多遠呢?我們知道根據4G的標準,基站之間的距離是2~3公里,也就是說手機和基站之間最遠的距離大約是1~1.5公里,在大城市裡可能還會密集一些。

目前馬斯克等人發射的近地距離衛星的飛行高度大約是200公里以上,也就是說,大約是手機和基站距離的100倍左右,這樣遠的距離,即使不考慮雲層對信號的阻礙,到地面上的信號,強度也只有同樣發射功率的萬分之一左右。因此,衛星和手機之間的傳輸率高不了。

要想增加設備和衛星之間通信的傳輸率怎麼辦?首先要增加發射的功率,這樣才能保證200公里後,信噪比足夠高。當你要增加下載速度時,就要增加衛星的發射功率,而這件事是做不到的,因為衛星不可能像基站那樣有線供電,所以它的發射功率很有限。

當你要增加上傳的速度,就要提高你的手機的發射功率,今天一般的手機都達不到要求。如果你見過銥星手機,你會發現它和大哥大一樣蠢笨,那時只是傳輸一路語音數據,數據量極小。

如果你想上傳視頻怎麼辦?你只要看看今天在演唱會現場外的轉播車的體積就可以知道了,它們巨大無比,那也只是一路電視信號。即便你想傳遞的視頻清晰度沒有電視轉播高,恐怕也要騎一個三輪車上街,至少也要推一個嬰兒車上街。

在整個移動通信的過程中,我們的手機和基站或者衛星實現了通信,才只是其中的第一步。基站之間或者衛星之間還需要建立通信聯繫,才能讓我們連接遠方的朋友。

你給你朋友打電話或者微信聊天時,手機到基站之間是無線通信,但是基站到基站之間是光纖通信。基站之間光纖通信的帶寬要比它和我們手機通信高得多,因為成百上千路的通信,都彙集到基站,然後從一個基站傳送到另一個基站,或者是上一級通信的樞紐。

但是,如果用衛星取代基站,這就極其麻煩了,因為各路手機的通信流量匯聚到衛星那裡,衛星還需要想辦法傳到地面的基站上,或者在衛星之間傳輸,不論是哪一種,都要再額外耗費一倍無線電帶寬,這比基於基站的做法,至少浪費了一倍的帶寬。要知道空間的帶寬是很貴的。

2008年,Google參與了美國大約60MHz帶寬的競標拍賣,最後沒有中標,中標的是AT&T,花了200億美元。任何電信公司都不會浪費空中的帶寬。

如果我們不採用上述的通信方式,使用衛星取代連有光纖的基站,通信的效率就要大打折扣。就算每個小小的衛星總的功率能達到連有電源和光纖的基站的水平。這樣的衛星在和我們的手機通信時,傳輸率的總和只有基站的百分之一到萬分之一左右。

要知道全中國有將近500萬個基站,馬斯克那一點點衛星(一萬個),只能提供4G時代中國移動通信量的幾百萬分之一左右。當然,如果非要說他的計劃有用的話,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央可能有用。

未來科技發展的總趨勢是,用更少的能量傳輸、處理和存儲更多的信息。5G取代4G,符合這個規律,用衛星取代4G,違背這個規律,所以它不可能代替5G。

更關鍵的是,未來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移動通信的發展,都是朝著融合方向前進的,而不是另搞出一套獨立的通信系統。我們講到5G發展步驟時說,要經歷一個依託於現有的4G基站過渡性發展的時代,這是最大化地利用現有資源,這才符合商業規律。

否定了馬斯克的這個計劃,就不得不說說Google在2013年前後搞的平流層氣球通信,看看它是否符合規律呢?它的原理是這樣的:

首先,將一大批熱氣球送入大氣平流層,也就是離地面約20公里的地方,這是飛機飛行高度的兩倍。平流層的風通常比較穩定,在每小時5到20英里之間。坐過熱氣球的人會有這樣的體會,大氣層中不同的高度風速和風向不同,因此通過上升下降到特定高度,可以決定氣球的位置,這樣很多氣球就構成一個巨大的通信網絡。

Google通信氣球的材質是非常輕的聚乙烯泡沫,完全充氣後高12米,寬15米,非常大,因此上面的太陽能面板可以完全提供通信用電。這樣氣球就成了飄在天上的基站。相比衛星到地面的距離,氣球離地面的距離只有1/10,因此和手機通信信噪比要高很多。

Google在南緯40度的太平洋上空用了300個氣球試驗了通信,從南美洲連到了澳大利亞。氣球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公里,網速可以達到3G網絡的水平。

Google做這件事的初衷是,全世界當時還有2/3的地方沒有被無線網絡覆蓋,Google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世界各地都能上網。這個腦洞大開的嘗試,當年被《MIT科技評論》評為了年度10大科技成就。

但是,Google隨後就打了《MIT科技評論》的臉,因為它很快放棄了這個計劃。根據我從Google內部對這件事情深入的瞭解,Google放棄的原因有這樣四個:

1,天上的氣球非常難控制,一開始能夠控制得很好,從南美洲一直排到澳洲,但是不多久位置就亂了,而調整過來非常難,唯一的解決方案是發射四倍的氣球,這樣才能保證基站的密度足夠高。,

2,氣球壞得很快,不是氣球有了問題,就是上面的太陽能板有了問題,或者是通信系統出了問題。氣球一旦壞了,就要開啟上面的降落傘將它落到地面,但是它掉到哪裡,完全沒有控制,在方圓幾十公里的範圍內,什麼地形都有可能出現,雖然有GPS定位,但是真掉到溝裡、森林裡,回收很難。

3,由於氣球基站的發射功率不夠大(100瓦左右),就要求地面上接收天線特別大,在接收信號時,要在氣球下方的用戶的房屋上安裝一個特殊的網絡天線,收到信號後,再通過類似Wi-Fi的設備和移動設備相連。即使這樣,最高只能保證3G的速度。今天瀏覽網頁還可以,但是看不了視頻。因此,沒有什麼用。

全世界基站建設的速度遠比想象的快,而且成本比搞這種氣球低。所以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可以講,相比建基站,Google氣球的方案不符合更少能量傳遞更多信息的要求,因此Google放棄它,是非常理性的決定。順帶說一句,亞馬遜和Facebook也曾經有類似Google的想法,但是都放棄了。

最後我希望你牢牢記住,用更少的能量傳遞更多的信息,永遠是來判斷一種移動通信方案乃至新技術是否靠譜的標準。以及,在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各種有效的移動通信方案中,老老實實建基站是最靠譜的行為。

你可能對沒有給出6G的暢想感到失望,但是在5G還沒有真正來臨之前,在它還需要建設10年這樣一個前提下,我們先考慮好5G時代的生活更有意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