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市地處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介於東經107°45'—109°30'、北緯27°07'—29°05'之間,國土面積1.8萬平方公里。

銅仁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秦代為黔中郡腹部地區。

漢時改隸武陵郡,蜀漢時始有縣治。

唐置萬安縣,後改常豐縣,分屬思州、錦州、黔州。

宋末元初設思州、思南兩宣慰司。

銅仁原名銅人,相傳元朝時有漁人在銅巖處潛入江底,得銅人三尊。元代設置“銅人大小江蠻夷軍民長官司”。隸屬思南宣慰司。明永樂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於今境地設銅仁、思南、石阡、烏羅4府,均隸屬於由此而設置的貴州布政使司。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廢烏羅府,其大部併入銅仁府。銅仁由此得名。

清代銅仁建置無變化。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撤銅仁縣(治所今江口縣)併入銅仁府(治所今銅仁市)。

民國2年(1913年)改銅仁府為銅仁縣(治所今銅仁市);同時,改思南府為思南縣,改石阡府為石阡縣,改鬆桃直隸廳為松桃縣。另外,恢復原銅仁縣(治所今江口縣)改名江口縣,安化縣改名德江縣,以原思南府沿河佑溪吏目駐地設沿河縣,以原銅仁府省溪吏目設省溪縣(今萬山特區)。玉屏縣、印江縣建置不變。

民國3年(1914年)以原銅仁縣正大營縣丞駐地設正大營分縣,隸屬松桃縣兼管;以原四十八溪主薄駐地設四十八溪(今甘龍口)分縣,隸屬鬆挑縣兼管。

民國24年(公元1935年)6月,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核准,在貴州省建立11個行政督察區。其中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思南,轄思南、德江、印江、沿河、石阡等縣,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轄銅仁、江口、鬆挑、玉屏、省溪等縣。

民國25年(1936年)1月,正大營分縣併入銅仁縣,甘龍口分縣併入松桃縣。同年3月,全省縮編為8個督察區,第六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轄銅仁、江口、鬆桃、玉屏、石殲、省溪、思南、德江、印江、沿河、後坪(治所今沿河縣後坪鄉)13縣。

民國26年(1937年)11月,督察區重新設置,德江、後坪2縣劃屬第五督察區(治所今遵義市),其餘9縣隸屬第一督察區(治所今鎮遠縣)。

貴州省“銅仁市”概述

銅仁少數民族(12)

民國30年(1941年)撤省溪縣,轄地分別併入銅仁、玉屏2縣;撒後坪縣,轄地分別併入沿河、務川2縣。

民國32年(1943年)2月,全省改設6個行政督察區。第六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轄銅仁、江口、玉屏、鬆桃、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縣。

1950年1月12日,銅仁地區全境解放,當年設銅仁專區,專員公署駐銅仁縣,轄銅仁、玉屏、鬆挑、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縣。

1952年,四川省秀山縣九江鄉劃歸貴州省松桃縣。

1956年9月撤銷松桃縣,設立松桃苗族自治縣。1958年12月撤銷玉屏、江口二縣,併入銅仁縣。1961年8月恢復玉屏、江口兩縣。

1966年12月設立萬山特區,1968年9月撤銷,1970年8月恢復萬山特區。

1979年1月撤銷銅仁地區革命委員會正式設立銅仁地區行政公署(筒稱行署),作為貴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機關的現行建制。

1983年9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玉屏縣建立玉屏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1986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沿河縣,設立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1986年12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印江縣,設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1987年8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撒銷銅仁縣,設立銅仁市,原行政區域不變。

1984年1月將人民公社改為鄉,通過建鄉建鎮調整,全區鄉級行政區劃分60個區。

1987年新建民族鄉79個,鄉級建制為60個區,10個區級鎮,區(鎮)下轄315個鄉、22個鄉級鎮,83個民族鄉。

1991年全區通過“建並撤”並報經省人民政府批覆,自此開始建置為39個鄉、56個民族鄉、69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2011年10月22日,撤消銅仁地區設地級銅仁市,撤消原縣級銅仁市設碧江區,以原縣級銅仁市行政區域為新的碧江區行政區域;撤消萬山特區,設銅仁市萬山區。

地形

貴州省“銅仁市”概述

銅仁自然環境(4)

銅仁市處於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度的斜坡地帶,西北高,東南低。在遠離河谷的山原面上岩溶、丘陵、窪地較多,地面起伏不太大,全境以山地為主,佔全區總面積的67.8%,其次是丘陵佔28.3%,壩子及其它地貌面積僅佔3.9%。以梵淨山為主峰的武陵山脈成為銅仁市東西部的分水嶺,全市最高海拔2572米,最低海拔205米,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

地貌以低中山丘陵為主,其次為高中山和河谷盆地本區地貌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地質構造控制,褶皺軸及斷裂線的走向多為北北東或北東向,因而不同時代或不同性質的岩層大致以北北東或北東向相間排列,致使地貌分佈也成北北東向排列的格局-根據地貌類型及組合在空間上的差異,將全區地貌劃分為3個一級區,10個二級區。[8]

氣候

銅仁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氣候特點主要表現為季風氣候明顯,氣候的垂直差異顯著。年日照時數1044.7—1266.2小時,年平均氣溫13.5-17.6℃,日均溫>10℃的初日在3月下旬初,終日為11月下旬初,間隔250天,積溫5300℃。[9]年平均降水量1110-1410毫米,無霜期275—317天,熱量豐富、光照適宜、降水豐沛。大部分地區溫和溼潤,山間、河谷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徵。全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潤物宜人。[7]

水文

銅仁市境內水流屬長江流域的沅江水系和烏江水系,其中沅江水系流域面積6879平方公里,佔38.2%;烏江水系流域面積11124平方公里,佔6.8%。境內河流均屬山區雨源型,由降水補給形成地表徑流。

境內河流按流域面積在2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共有229條,其中,20平方公里—99平方公里的172條,100平方公里—499平方公里的42條,500平方公里999平方公里的7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8條。在229條河流中,境內長度在5公里9.9公里的58條,10公里及以上的71條,其中,10公里50公里長的156條,51公里—100公里的10條,101公里—200公里的4條,201公里以上的1條全地區河流10公里以上的總長度為4389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河網密度為24.35公里,其中,沅江水系74條,總長1963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的河網密度為27.61公里;烏江水系97條,總長2426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的河網密度為22.22公里。河網密度以東部玉屏侗族自治縣境內最密,平均每100平方公里為3965公里,亦是貴州省之最;以西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境內最稀,平均每100平方公里為20.48公里。

境內河流的發源地,除過境的舞陽河、烏江干流以外,其餘均發源於武陵山脈。主要河流均沿地勢向東、北東和北三面迂迴流人湖南省或重慶市,一般呈放射狀。

土地

截至2013年,銅仁市擁有土地總面積18003平方千米,在總面積中有耕地4658.89平方千米,佔土地總面積25.87%;果桑、茶葉等園地105.29平方千米,佔0.58%;林地8211.19平方千米,佔45.61%;牧草地1906.52平方千米,佔10.59%;其它農用地1095.55平方千米;佔6.08%;建設用地603.34平方千米,佔3.35%(其中:居民及工礦用地539.76平方千米,交通用地44.84平方千米,水利設施用地18.73平方千米);水域面積221.55平方千米,佔1.23%;未利用土地1200.67平方千米(未含灘塗面積),佔6.67%。耕地主要分佈於河谷階地、低山河谷,低山丘陵或剝夷面、低中山山腳、山腰及山谷盆地和斷陷盆地等地面。[11]

植物

銅仁市共有樹種627種,分屬89科,283屬,以用材林和經濟林為主,薪炭林、防護林、竹林、特用林所佔比重較小。其中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珙桐、紫薇;列為二級重點保護的有鍾萼木、連香樹、鵝掌揪;列為三級重點保護的有穗花杉、金杉槭、厚朴、凹葉厚朴、花櫚木、楠木、白辛樹、麗江鐵杉、華鐵杉、萇苞鐵杉等。珍稀樹種大多數集中在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境內天然牧草大體可分為6大類,共計160種,即禾木科牧草類74種,豆科牧草類16種,雜草類38種,水生青科類3種,飼樹類4種,飼用藤灌木類25種。境內有藥用植物500種以上,已考察準確的高等藥作植物有100科,227屬,413種。產量較大的植物藥有莫茱萸、杜仲、厚補、黃柏、五倍子、金銀花、瓜萎、射干、半夏、天麻等。境內大型真菌也很豐富,蘊藏有33科、77屬、151種。其中竹黃、靈芝、茯苓、烏勃等21種可作藥用。含抗癌物質或有抗癌作用的有采絨草蓋菌、菱紅菇等12種。還有香菇、木耳、鬆乳菇等30種,是城鄉居民廣為喜愛的美味山珍。栽培植物主要有糧食作物、油料作物,以及其他經濟作物和蔬菜,共計812個地方品種,其中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以及薯類、麥類、豆類、雜糧等594個品種;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等11個品種。其他經濟作物主要有菸草、青麻、向日葵、茶葉、蠶桑等53個品種;蔬菜主要有葉菜類、根菜類、茄果類、甘藍類、鱗莖類、水生菜類、瓜類、野生菜類等13類,154個品種。境內栽培水果主要有柑橘、橙、柚、桃、李、梨、杏、柿、棗、蘋果、葡萄、板栗、枇杷等。境內各山區還盛產獼猴桃、刺梨、紅籽、八月瓜等多種營養豐富的野生果品。[11]

動物

家畜以豬、牛、羊、狗為主,也有少量馬、驢、兔等飼養。家禽以雞、鴨為主,也有少量的鵝、鴿飼養。境內水生動物以魚類最廣,共有5目16科93種,種屬最多的有鋰科、鮑科、鰭科。除魚類外,還有兩棲動物大鯢、青蛙等;有爬行動物鱉、龜等;有軟體動物蚌、螺等;有節肢動物日本沼蝦、秀麗白蝦等。大鯢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境內共有各類野生動物大約400餘種,其中獸類動物約60餘種,有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黔金絲猴、黑葉猴;有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的熊猴、紅面猴;有列為國家三類保護動物的林麝、毛冠鹿和穿山甲。黔金猴又叫灰金絲猴、自肩仰鼻猴,在世界上僅分佈於本市梵淨山,是非常珍貴的瀕危物種;黑葉猴主要分佈於本市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兩棲動物分屬2目8種11屬,大約40餘種,珍稀兩棲動物除大鯢外還有尾斑瘰螈、大綠蛙、合徵姬蛙、棘指角蟾等4種。爬行動物分屬3目8科23屬,約50餘種,其中蛇目有32種,毒蛇有7種,有較高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的13種。境內鳥類動物分屬16目35科約200餘種,其中留鳥類、夏候鳥類等繁殖鳥約佔65%,冬候鳥類、旅鳥類等非繁殖鳥約佔35%,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鳥類有鴛鴦、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和紅腹錦雞等4種。[11]

礦產

銅仁地區礦藏豐富,已發現與不同程度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9種。

金屬礦有汞、錳、金、銀、鎢、錫、鐵、鋅、釩、鉛、鉑、鎂、鎳、鈮鉭、碲、硒、錮、鎵、鍺、鈷,共23種。

能源礦產有煤、鈾、地下熱水,共3種。

非金屬礦產有石灰石、白雲石、重晶石、方解石、硅石、螢石、石煤、長石、磷、硫鐵、碧玉石、花崗石、大理石、黑滑石、石膏、紫袍玉帶石、輝綠岩、脈石英、水晶石、石英砂、頁岩、板岩、毒砂、砂岩、水泥用粗面岩、建設用砂、含鉀頁岩、陶瓷用高嶺土、磚瓦用粘土、砷、水泥用粘土,共32種。

汞礦和錳礦儲量極為豐富,是境內最具特色的優勢礦產。汞礦主要分佈於萬山、碧江、鬆桃等縣(區)。錳礦集中分佈於鬆桃、碧江的縣(區),錳礦儲量2.5億噸,遠景儲量可望達到3.5億噸,是全國三大錳礦富集區之一。此外,儲量較大的還有:煤礦,主要分佈於沿河、思南、德江、石阡、印江等縣,已探明C+D+E級儲量達3億噸;鐵礦,主要分佈於石阡、沿河、德江、印江、江口等縣,已探明的儲量共達7249萬噸;磷礦,主要分佈於鬆桃、銅仁、沿河等縣(市),總儲量為400萬噸;地下熱水,主要分佈在石阡境內,總流量為58.45~62.4升/秒。含鉀頁岩,主要分佈於碧江區、萬山區,預測儲量50億噸;頁岩氣預測儲量1.2萬億立方米;硫鐵礦,主要分佈在德江、沿河、思南、印江、石阡等地,已探明儲量共達22873萬噸。

銅仁市境內共有各種民族32個。截止2011年底,全市32個民族共有在籍總人口42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6.16萬人,佔總人口的88.05%,非農業人口51.04萬人,佔總人口的11.95%。在全市常住308萬人口中有漢族:927216人、苗族:450786人、侗族:361132人、土家族:1229710人、仡佬族:102849人。[12]

2016年末,全市戶籍人口440.60萬人,常住人口314.07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3‰,比上年提升0.02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為6.15‰,比上年下降0.78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85‰,比上年提升0.98個千分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