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醫生、假報告!體檢中心坑人害命最多隻罰1000元?

體檢 腫瘤 癌症 財經 長安觀察 2018-12-08

近日,某知名體檢機構董事長捅破了行業窗戶紙——有些體檢機構無底線造假,用護士假冒醫生看超聲;甚至抽了血,不做檢查就扔掉,直接出結果。

這些體檢機構之所以敢鋌而走險,就是出於一種投機心理——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如果體檢抽血不化驗,錯誤率最高也不過千分之三。

消息一出,群情激憤,合著我們起個大早、捱了幾針,最後還可能拿到一份假報告。罪白遭了也就罷了,倘若真貽誤了病情,那不是可能釀成關乎人命的悲劇?

假醫生、假報告!體檢中心坑人害命最多隻罰1000元?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體檢機構第一次被曝出黑幕了。綜合來看,黑心體檢機構至少存在“三宗罪”:一是誘檢,全憑薄利多銷的噱頭吸引人,“等魚咬鉤”了再狠“宰”一刀;二是錯檢,明顯的隱患卻檢查不出來,延誤了病灶的最佳治療時間;三是過檢,動不動就把基因檢測、CT斷層掃描、腫瘤標記物檢測等高端項目搬出來,“殺雞用牛刀”不說,還對身體有輻射傷害。

亂象頻仍的大背景,在於人們對身體健康的愈發重視以及體檢行業的野蠻生長。有數據顯示,體檢市場的規模以每年20%的速度爆炸性增長,我國2016年健康體檢市場容量已經超過12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2000億元左右。

假醫生、假報告!體檢中心坑人害命最多隻罰1000元?

尤其是相較於公立醫院的體檢中心,民營體檢機構往往更重視服務和環境,成為大多數消費者的體檢首選。但在這一光鮮外殼之下,行業准入門檻過低,水平良莠不齊,發展不均衡等現象也很突出。

2009年衛生部頒發《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要求“至少具有2名內科或外科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每個臨床檢查科室至少具有1名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至少具有10名註冊護士”。

反觀現實,恐怕並不是所有體檢機構都能達標。而即便是體檢機構造了假,可能面臨的處罰也實在不痛不癢。根據上述規定,對於出具虛假體檢結果的行為,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予以警告,對造成危害後果的可以處以1000元以下的罰款。

在體檢套餐動輒千八百塊的情況下,“1000元以下的罰款”幾乎等同於“撓癢癢”,根本抑制不住體檢機構的造假衝動。如今連行業大佬都開始自揭家醜了,可見弊病存在之普遍。這也說明,是時候給體檢機構做做“體檢”,“掃黑打假”了。

假醫生、假報告!體檢中心坑人害命最多隻罰1000元?

就現狀而言,當務之急是提高體檢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建立統一的“體檢醫療服務規範”,對明顯過時的“管理暫行規定”更新升級。同時,監管與懲戒需要加大力度,那些涉嫌作假的體檢,豈能只是罰款了事?情節惡劣的,難道不應予以法律制裁?

少生病、不生病,是人們最樸素的願望。人們會越來越重視健康,作為預警環節的體檢將被置於更重要的位置。面對頻見報端的“假體檢”,我們的監管行動起來,不要總等出了問題、發生了悲劇,才亡羊補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