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云溪:“三色管理”破解基層監管難題

體檢 南海 時政 珠江時報 2017-05-12
丹灶云溪:“三色管理”破解基層監管難題

經過整治,南海丹灶橫江五金工業園區的安全和衛生水平大幅提升。

伴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的步伐,南海村級工業園整治力度不斷加碼。安全生產是村級工業園整治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年來南海各鎮街因地制宜,探索出安全整治升級的四大模式,或將為佛山各區村級工業園安全整治帶來借鑑意義。今日起,佛山日報推出“聚焦村級工業園安全生產”系列報道,總結南海村級工業園安全整治的經驗、做法。敬請垂注。

文/圖佛山日報見習記者丘媚 記者李靜 實習生曾華山通訊員馮毅鵬

經過城市社區和村改居社區整合,位於南海區丹灶鎮的云溪一躍成為大型城鄉綜合社區,佔地面積達12.5平方公里,接近丹灶總面積的十分之一。轄區面積擴大雖有助於整合優勢資源,但對於村級工業園安全整治工作而言,更大面積、更多園區、更多企業意味著更艱鉅的挑戰。

對此,丹灶鎮云溪社區黨委副書記、橫江黨總支部書記張凱洪提出了“三勤”口訣,“面對複雜多變的情況,我們要做到嘴勤、手勤、腳勤,不僅要對企業多加指導和提醒,還要手把手教他們做工作,平時也要多去園區巡視監管。”正是憑藉這套口訣,云溪探索出村級工業園安全整治的有效路徑,為其他村居提升提供了參考樣板。

三色管理:

破解基層監管力量不足困局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甘落後的丹灶人就靠手拎肩扛做起了小五金加工產業。“以前我們每個生產隊都有一家五金廠,需要拿鐵料的人都會自發來這裡。”張凱洪介紹,早期的粗放型工業讓云溪這片土地上“長”出橫江、海濱、鎮南、躍龍、隔湧等鐵料城,形成珠三角地區有名的五金鐵料商業集散地。

云溪社區的11個村級工業園正是脫胎於此。經過數十年發展,云溪的生產經營單位達到1400多家,其中逾700家為生產製造單位,五金產業佔比達80%以上。工業園為云溪的經濟騰飛帶來助力,但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加速,它們在安全生產、消防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近年來,南海區村級工業園安全整治的力度不斷加碼,云溪村級工業園的安全治理工作由此全面鋪開。但面對龐大的轄區面積和數量眾多的廠企,社區工作人員一度一籌莫展。“比如橫江五金工業園區,它的面積有0.45平方公里,企業數量72家,但管理人員只有4人,監管難度較大。”張凱洪說。

實際上,基層監管力量不足是村級工業園整治面臨的通病。面對該情況,云溪社區的工作人員先行先試,在去年開始嘗試企業安全生產“三色”分級管理方式。張凱洪介紹,所謂“三色管理”,就是社區對村級工業園進行摸底調查,根據安全生產現狀把企業劃分為“藍、黃、紅”三個等級。

其中紅色代表“重點關注”,監管人員相應增加監管頻次,每週都對企業進行監管和服務;黃色代表“一般關注”,維持正常監管即可;安全狀況較好的“藍色企業”則以自查為主,社區將不定時進行抽查。“三色”等級並非固定不變,社區將通過等級升降機制來倒逼企業落實安全生產工作。張凱洪說:“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把監管力量向安全隱患較大的企業傾斜,讓監管有的放矢。”

一企一策:

社區為廠企“體檢”“開藥方”

在云溪社區服務中心的辦公室裡,1000多個資料袋壘成了一座座小山。仔細翻閱可知,每個紙袋都存放了某一企業的情況介紹表、檢查表、責任書和相關證件等資料。

“這是我們跑了半年的成果。”云溪社區安全管理工作人員陳國堅回憶,從去年5月開始,云溪社區的工作人員以3人為一組,分頭對1400多家生產經營單位展開摸底調查。“我們對這些廠企進行全面檢查,為每家企業撰寫一份檔案。”陳國堅介紹,由於村級工業園內廠企數量眾多,這項工程持續了半年才完成。

該工程源於企業對安全生產工作的迫切需求。張凱洪回憶,社區與廠企交流時發現,一些企業主安全意識比較薄弱,一些企業主意識到企業存在安全隱患,卻因為缺乏專業知識而無從下手,“所以社區工作人員就當起了‘醫生’,為工業園內的企業進行體檢,給他們開‘藥方’”。

張凱洪把這些資料袋戲稱為“體檢報告”和“藥方”。他表示,資料袋不僅記錄了企業存在的安全隱患,還附加了相應的解決方法。企業拿到資料袋後,需要按照上面的指引一一落實整改,而鎮、社區兩級安監工作人員會不定期進行復查和指導,要求仍存在問題的企業限期整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