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跳槽那些事兒 人生第一份工作 績效智庫 2019-08-21
"
"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團隊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幹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於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乾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團隊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幹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於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乾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能者多勞的結果,往往不是多勞多得,而是多勞多責。

你能幹,你老實,那你就多做一點,是你的,不是你的,統統都讓你來做,誰讓你能幹,能把活做好呢?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本來也沒什麼錯,但一切只讓幹活,不讓吃肉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只有不斷增加的勞動量,酬勞卻一點不增加,即使加薪也少得可憐,這就扯淡了。

能者多勞的時代已經過時,多勞多得才是王道!

"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團隊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幹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於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乾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能者多勞的結果,往往不是多勞多得,而是多勞多責。

你能幹,你老實,那你就多做一點,是你的,不是你的,統統都讓你來做,誰讓你能幹,能把活做好呢?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本來也沒什麼錯,但一切只讓幹活,不讓吃肉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只有不斷增加的勞動量,酬勞卻一點不增加,即使加薪也少得可憐,這就扯淡了。

能者多勞的時代已經過時,多勞多得才是王道!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人性是趨利的,沒有不願意幹活的人,只是你的薪酬激勵不到位!

正如任正非所言: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人才,簡單,粗暴,在理!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永遠相信:

  1. 利益點在哪裡,人的時間和精力就在那裡。
  2. 物質利益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驅動力。
  3. 只有當員工主動為自己而幹,工作動力和創造力才是最強的。
  4. 人性是逐利的,如果沒有利益驅動,員工不會拼命幹;
  5. 人性是懶惰的:如果員工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高薪酬,他更不會努力幹!

所以:

人性需要什麼,你就給員工什麼。員工需要公平,你給他公平;他需要多勞多得,你幫他算得清清楚楚。

底薪+提成的弊端:

  1. 加底薪,增加的是固定成本,直接帶走利潤,而且如果底薪部分佔比越大,還會降低員工的創造力。
  2. 加提成點數,雖然比加底薪要好一些,但在同等業績的情況下,公司的成本費用率會上升,相對而言利潤率下降,而且增加點數的激勵性有時效性,一般在增加的頭一兩個月有點效果,之後又會迴歸過去和常態。況且加少了員工沒感覺,加多了企業吃不消。
  3. 員工關注的只有營業額,至於費用成本這些與公司利益相關的其他因素,員工不會關心
  4. 只有少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較低
  5. 一旦在其他地方底薪或者是提成點稍微高那麼一點,員工就很容易離職
  6. 如果大環境下業績一般,那麼公司內部工作氛圍就會萎靡不振,員工很容易喪失信心
"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團隊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幹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於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乾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能者多勞的結果,往往不是多勞多得,而是多勞多責。

你能幹,你老實,那你就多做一點,是你的,不是你的,統統都讓你來做,誰讓你能幹,能把活做好呢?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本來也沒什麼錯,但一切只讓幹活,不讓吃肉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只有不斷增加的勞動量,酬勞卻一點不增加,即使加薪也少得可憐,這就扯淡了。

能者多勞的時代已經過時,多勞多得才是王道!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人性是趨利的,沒有不願意幹活的人,只是你的薪酬激勵不到位!

正如任正非所言: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人才,簡單,粗暴,在理!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永遠相信:

  1. 利益點在哪裡,人的時間和精力就在那裡。
  2. 物質利益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驅動力。
  3. 只有當員工主動為自己而幹,工作動力和創造力才是最強的。
  4. 人性是逐利的,如果沒有利益驅動,員工不會拼命幹;
  5. 人性是懶惰的:如果員工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高薪酬,他更不會努力幹!

所以:

人性需要什麼,你就給員工什麼。員工需要公平,你給他公平;他需要多勞多得,你幫他算得清清楚楚。

底薪+提成的弊端:

  1. 加底薪,增加的是固定成本,直接帶走利潤,而且如果底薪部分佔比越大,還會降低員工的創造力。
  2. 加提成點數,雖然比加底薪要好一些,但在同等業績的情況下,公司的成本費用率會上升,相對而言利潤率下降,而且增加點數的激勵性有時效性,一般在增加的頭一兩個月有點效果,之後又會迴歸過去和常態。況且加少了員工沒感覺,加多了企業吃不消。
  3. 員工關注的只有營業額,至於費用成本這些與公司利益相關的其他因素,員工不會關心
  4. 只有少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較低
  5. 一旦在其他地方底薪或者是提成點稍微高那麼一點,員工就很容易離職
  6. 如果大環境下業績一般,那麼公司內部工作氛圍就會萎靡不振,員工很容易喪失信心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解決方案:

建立不同等級的薪酬考核體系

1)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考核指標,比如訪問量,跟蹤量,考核分值等,設置小額獎勵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40萬每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比如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偏中間值。

3)入職一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比如說可以設置50萬元每月,主要關注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制度為常規值

4)高級業務員:一年平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第二年就可升級為高級業務員,薪酬可增加20%-30%,設置高值獎勵制度

"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團隊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幹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於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乾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能者多勞的結果,往往不是多勞多得,而是多勞多責。

你能幹,你老實,那你就多做一點,是你的,不是你的,統統都讓你來做,誰讓你能幹,能把活做好呢?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本來也沒什麼錯,但一切只讓幹活,不讓吃肉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只有不斷增加的勞動量,酬勞卻一點不增加,即使加薪也少得可憐,這就扯淡了。

能者多勞的時代已經過時,多勞多得才是王道!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人性是趨利的,沒有不願意幹活的人,只是你的薪酬激勵不到位!

正如任正非所言: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人才,簡單,粗暴,在理!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永遠相信:

  1. 利益點在哪裡,人的時間和精力就在那裡。
  2. 物質利益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驅動力。
  3. 只有當員工主動為自己而幹,工作動力和創造力才是最強的。
  4. 人性是逐利的,如果沒有利益驅動,員工不會拼命幹;
  5. 人性是懶惰的:如果員工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高薪酬,他更不會努力幹!

所以:

人性需要什麼,你就給員工什麼。員工需要公平,你給他公平;他需要多勞多得,你幫他算得清清楚楚。

底薪+提成的弊端:

  1. 加底薪,增加的是固定成本,直接帶走利潤,而且如果底薪部分佔比越大,還會降低員工的創造力。
  2. 加提成點數,雖然比加底薪要好一些,但在同等業績的情況下,公司的成本費用率會上升,相對而言利潤率下降,而且增加點數的激勵性有時效性,一般在增加的頭一兩個月有點效果,之後又會迴歸過去和常態。況且加少了員工沒感覺,加多了企業吃不消。
  3. 員工關注的只有營業額,至於費用成本這些與公司利益相關的其他因素,員工不會關心
  4. 只有少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較低
  5. 一旦在其他地方底薪或者是提成點稍微高那麼一點,員工就很容易離職
  6. 如果大環境下業績一般,那麼公司內部工作氛圍就會萎靡不振,員工很容易喪失信心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解決方案:

建立不同等級的薪酬考核體系

1)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考核指標,比如訪問量,跟蹤量,考核分值等,設置小額獎勵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40萬每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比如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偏中間值。

3)入職一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比如說可以設置50萬元每月,主要關注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制度為常規值

4)高級業務員:一年平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第二年就可升級為高級業務員,薪酬可增加20%-30%,設置高值獎勵制度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二、建立業務經理晉升機制和年終獎分配機制

高級業務員可以升級為業務經理,業務經理則對其下屬採用不同的業績平衡點,等級薪酬也將進一步提高

1)業務經理:年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的業務員,均有機會成為業務經理

2)高級業務經理:一年團隊人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不包含本人業績,第二年晉升為高級經理,享受更高的提成分配

註釋:這種方式是建立在提成的基礎上的,年終獎時可以額外獎勵優秀的員工。每年的獎勵分三年發放到位,如果員工離職,則不再發放獎金

"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團隊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幹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於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乾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能者多勞的結果,往往不是多勞多得,而是多勞多責。

你能幹,你老實,那你就多做一點,是你的,不是你的,統統都讓你來做,誰讓你能幹,能把活做好呢?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本來也沒什麼錯,但一切只讓幹活,不讓吃肉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只有不斷增加的勞動量,酬勞卻一點不增加,即使加薪也少得可憐,這就扯淡了。

能者多勞的時代已經過時,多勞多得才是王道!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人性是趨利的,沒有不願意幹活的人,只是你的薪酬激勵不到位!

正如任正非所言: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人才,簡單,粗暴,在理!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永遠相信:

  1. 利益點在哪裡,人的時間和精力就在那裡。
  2. 物質利益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驅動力。
  3. 只有當員工主動為自己而幹,工作動力和創造力才是最強的。
  4. 人性是逐利的,如果沒有利益驅動,員工不會拼命幹;
  5. 人性是懶惰的:如果員工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高薪酬,他更不會努力幹!

所以:

人性需要什麼,你就給員工什麼。員工需要公平,你給他公平;他需要多勞多得,你幫他算得清清楚楚。

底薪+提成的弊端:

  1. 加底薪,增加的是固定成本,直接帶走利潤,而且如果底薪部分佔比越大,還會降低員工的創造力。
  2. 加提成點數,雖然比加底薪要好一些,但在同等業績的情況下,公司的成本費用率會上升,相對而言利潤率下降,而且增加點數的激勵性有時效性,一般在增加的頭一兩個月有點效果,之後又會迴歸過去和常態。況且加少了員工沒感覺,加多了企業吃不消。
  3. 員工關注的只有營業額,至於費用成本這些與公司利益相關的其他因素,員工不會關心
  4. 只有少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較低
  5. 一旦在其他地方底薪或者是提成點稍微高那麼一點,員工就很容易離職
  6. 如果大環境下業績一般,那麼公司內部工作氛圍就會萎靡不振,員工很容易喪失信心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解決方案:

建立不同等級的薪酬考核體系

1)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考核指標,比如訪問量,跟蹤量,考核分值等,設置小額獎勵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40萬每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比如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偏中間值。

3)入職一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比如說可以設置50萬元每月,主要關注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制度為常規值

4)高級業務員:一年平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第二年就可升級為高級業務員,薪酬可增加20%-30%,設置高值獎勵制度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二、建立業務經理晉升機制和年終獎分配機制

高級業務員可以升級為業務經理,業務經理則對其下屬採用不同的業績平衡點,等級薪酬也將進一步提高

1)業務經理:年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的業務員,均有機會成為業務經理

2)高級業務經理:一年團隊人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不包含本人業績,第二年晉升為高級經理,享受更高的提成分配

註釋:這種方式是建立在提成的基礎上的,年終獎時可以額外獎勵優秀的員工。每年的獎勵分三年發放到位,如果員工離職,則不再發放獎金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想要留住人才,讓員工有持續的加薪空間,但又不增加成本,最好的方法還是讓薪酬模式,從固定薪酬向寬帶薪酬轉變。

"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團隊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幹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於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乾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能者多勞的結果,往往不是多勞多得,而是多勞多責。

你能幹,你老實,那你就多做一點,是你的,不是你的,統統都讓你來做,誰讓你能幹,能把活做好呢?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本來也沒什麼錯,但一切只讓幹活,不讓吃肉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只有不斷增加的勞動量,酬勞卻一點不增加,即使加薪也少得可憐,這就扯淡了。

能者多勞的時代已經過時,多勞多得才是王道!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人性是趨利的,沒有不願意幹活的人,只是你的薪酬激勵不到位!

正如任正非所言: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人才,簡單,粗暴,在理!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永遠相信:

  1. 利益點在哪裡,人的時間和精力就在那裡。
  2. 物質利益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驅動力。
  3. 只有當員工主動為自己而幹,工作動力和創造力才是最強的。
  4. 人性是逐利的,如果沒有利益驅動,員工不會拼命幹;
  5. 人性是懶惰的:如果員工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高薪酬,他更不會努力幹!

所以:

人性需要什麼,你就給員工什麼。員工需要公平,你給他公平;他需要多勞多得,你幫他算得清清楚楚。

底薪+提成的弊端:

  1. 加底薪,增加的是固定成本,直接帶走利潤,而且如果底薪部分佔比越大,還會降低員工的創造力。
  2. 加提成點數,雖然比加底薪要好一些,但在同等業績的情況下,公司的成本費用率會上升,相對而言利潤率下降,而且增加點數的激勵性有時效性,一般在增加的頭一兩個月有點效果,之後又會迴歸過去和常態。況且加少了員工沒感覺,加多了企業吃不消。
  3. 員工關注的只有營業額,至於費用成本這些與公司利益相關的其他因素,員工不會關心
  4. 只有少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較低
  5. 一旦在其他地方底薪或者是提成點稍微高那麼一點,員工就很容易離職
  6. 如果大環境下業績一般,那麼公司內部工作氛圍就會萎靡不振,員工很容易喪失信心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解決方案:

建立不同等級的薪酬考核體系

1)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考核指標,比如訪問量,跟蹤量,考核分值等,設置小額獎勵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40萬每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比如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偏中間值。

3)入職一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比如說可以設置50萬元每月,主要關注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制度為常規值

4)高級業務員:一年平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第二年就可升級為高級業務員,薪酬可增加20%-30%,設置高值獎勵制度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二、建立業務經理晉升機制和年終獎分配機制

高級業務員可以升級為業務經理,業務經理則對其下屬採用不同的業績平衡點,等級薪酬也將進一步提高

1)業務經理:年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的業務員,均有機會成為業務經理

2)高級業務經理:一年團隊人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不包含本人業績,第二年晉升為高級經理,享受更高的提成分配

註釋:這種方式是建立在提成的基礎上的,年終獎時可以額外獎勵優秀的員工。每年的獎勵分三年發放到位,如果員工離職,則不再發放獎金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想要留住人才,讓員工有持續的加薪空間,但又不增加成本,最好的方法還是讓薪酬模式,從固定薪酬向寬帶薪酬轉變。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寬帶薪酬是大勢所趨。其原理是通過豐富和擴展薪酬的彈性,以增強薪酬本身的激勵性。相比而言,固定薪酬、窄幅薪酬非常缺乏驅動力,無法調動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工資是死的,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就死了。所以,對於傳統薪酬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

舉個案例,某門店店長薪酬模式:

"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團隊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幹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於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乾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能者多勞的結果,往往不是多勞多得,而是多勞多責。

你能幹,你老實,那你就多做一點,是你的,不是你的,統統都讓你來做,誰讓你能幹,能把活做好呢?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本來也沒什麼錯,但一切只讓幹活,不讓吃肉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只有不斷增加的勞動量,酬勞卻一點不增加,即使加薪也少得可憐,這就扯淡了。

能者多勞的時代已經過時,多勞多得才是王道!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人性是趨利的,沒有不願意幹活的人,只是你的薪酬激勵不到位!

正如任正非所言: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人才,簡單,粗暴,在理!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永遠相信:

  1. 利益點在哪裡,人的時間和精力就在那裡。
  2. 物質利益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驅動力。
  3. 只有當員工主動為自己而幹,工作動力和創造力才是最強的。
  4. 人性是逐利的,如果沒有利益驅動,員工不會拼命幹;
  5. 人性是懶惰的:如果員工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高薪酬,他更不會努力幹!

所以:

人性需要什麼,你就給員工什麼。員工需要公平,你給他公平;他需要多勞多得,你幫他算得清清楚楚。

底薪+提成的弊端:

  1. 加底薪,增加的是固定成本,直接帶走利潤,而且如果底薪部分佔比越大,還會降低員工的創造力。
  2. 加提成點數,雖然比加底薪要好一些,但在同等業績的情況下,公司的成本費用率會上升,相對而言利潤率下降,而且增加點數的激勵性有時效性,一般在增加的頭一兩個月有點效果,之後又會迴歸過去和常態。況且加少了員工沒感覺,加多了企業吃不消。
  3. 員工關注的只有營業額,至於費用成本這些與公司利益相關的其他因素,員工不會關心
  4. 只有少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較低
  5. 一旦在其他地方底薪或者是提成點稍微高那麼一點,員工就很容易離職
  6. 如果大環境下業績一般,那麼公司內部工作氛圍就會萎靡不振,員工很容易喪失信心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解決方案:

建立不同等級的薪酬考核體系

1)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考核指標,比如訪問量,跟蹤量,考核分值等,設置小額獎勵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40萬每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比如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偏中間值。

3)入職一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比如說可以設置50萬元每月,主要關注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制度為常規值

4)高級業務員:一年平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第二年就可升級為高級業務員,薪酬可增加20%-30%,設置高值獎勵制度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二、建立業務經理晉升機制和年終獎分配機制

高級業務員可以升級為業務經理,業務經理則對其下屬採用不同的業績平衡點,等級薪酬也將進一步提高

1)業務經理:年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的業務員,均有機會成為業務經理

2)高級業務經理:一年團隊人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不包含本人業績,第二年晉升為高級經理,享受更高的提成分配

註釋:這種方式是建立在提成的基礎上的,年終獎時可以額外獎勵優秀的員工。每年的獎勵分三年發放到位,如果員工離職,則不再發放獎金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想要留住人才,讓員工有持續的加薪空間,但又不增加成本,最好的方法還是讓薪酬模式,從固定薪酬向寬帶薪酬轉變。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寬帶薪酬是大勢所趨。其原理是通過豐富和擴展薪酬的彈性,以增強薪酬本身的激勵性。相比而言,固定薪酬、窄幅薪酬非常缺乏驅動力,無法調動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工資是死的,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就死了。所以,對於傳統薪酬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

舉個案例,某門店店長薪酬模式: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KSF模式下,他的薪酬分配:固定薪酬(20%)+寬帶薪酬(80%),寬帶薪酬的部分薪酬,被分配到6-8個指標當中,每一個指標設定一個平衡點(平衡點選在過去一年的數據平均值,或者是老闆和員工達成的共識點),只要達到了平衡點,員工就可以拿到這部分薪酬。

由於平衡點是相對容易達到的值,所以員工壓力不大!每個指標都可以加工資,因為在平衡點的基礎上,

  1. 營業收入每增加5000元,獎勵100元,每減少5000元,少發50元;
  2. 利潤額每多1000元,獎勵12元,每少500,少發6元;
  3. 人創營業額,每多400,獎勵50,每少400,少發25元;
  4. 培訓員工,每多培訓一個小時,獎勵50元,每少一個小時,少發25元。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意味著他做出了更好的結果,員工收入越高,企業效益越好!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團隊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幹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於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乾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能者多勞的結果,往往不是多勞多得,而是多勞多責。

你能幹,你老實,那你就多做一點,是你的,不是你的,統統都讓你來做,誰讓你能幹,能把活做好呢?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本來也沒什麼錯,但一切只讓幹活,不讓吃肉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只有不斷增加的勞動量,酬勞卻一點不增加,即使加薪也少得可憐,這就扯淡了。

能者多勞的時代已經過時,多勞多得才是王道!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人性是趨利的,沒有不願意幹活的人,只是你的薪酬激勵不到位!

正如任正非所言: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人才,簡單,粗暴,在理!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永遠相信:

  1. 利益點在哪裡,人的時間和精力就在那裡。
  2. 物質利益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驅動力。
  3. 只有當員工主動為自己而幹,工作動力和創造力才是最強的。
  4. 人性是逐利的,如果沒有利益驅動,員工不會拼命幹;
  5. 人性是懶惰的:如果員工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高薪酬,他更不會努力幹!

所以:

人性需要什麼,你就給員工什麼。員工需要公平,你給他公平;他需要多勞多得,你幫他算得清清楚楚。

底薪+提成的弊端:

  1. 加底薪,增加的是固定成本,直接帶走利潤,而且如果底薪部分佔比越大,還會降低員工的創造力。
  2. 加提成點數,雖然比加底薪要好一些,但在同等業績的情況下,公司的成本費用率會上升,相對而言利潤率下降,而且增加點數的激勵性有時效性,一般在增加的頭一兩個月有點效果,之後又會迴歸過去和常態。況且加少了員工沒感覺,加多了企業吃不消。
  3. 員工關注的只有營業額,至於費用成本這些與公司利益相關的其他因素,員工不會關心
  4. 只有少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較低
  5. 一旦在其他地方底薪或者是提成點稍微高那麼一點,員工就很容易離職
  6. 如果大環境下業績一般,那麼公司內部工作氛圍就會萎靡不振,員工很容易喪失信心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解決方案:

建立不同等級的薪酬考核體系

1)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考核指標,比如訪問量,跟蹤量,考核分值等,設置小額獎勵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40萬每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比如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偏中間值。

3)入職一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比如說可以設置50萬元每月,主要關注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制度為常規值

4)高級業務員:一年平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第二年就可升級為高級業務員,薪酬可增加20%-30%,設置高值獎勵制度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二、建立業務經理晉升機制和年終獎分配機制

高級業務員可以升級為業務經理,業務經理則對其下屬採用不同的業績平衡點,等級薪酬也將進一步提高

1)業務經理:年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的業務員,均有機會成為業務經理

2)高級業務經理:一年團隊人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不包含本人業績,第二年晉升為高級經理,享受更高的提成分配

註釋:這種方式是建立在提成的基礎上的,年終獎時可以額外獎勵優秀的員工。每年的獎勵分三年發放到位,如果員工離職,則不再發放獎金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想要留住人才,讓員工有持續的加薪空間,但又不增加成本,最好的方法還是讓薪酬模式,從固定薪酬向寬帶薪酬轉變。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寬帶薪酬是大勢所趨。其原理是通過豐富和擴展薪酬的彈性,以增強薪酬本身的激勵性。相比而言,固定薪酬、窄幅薪酬非常缺乏驅動力,無法調動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工資是死的,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就死了。所以,對於傳統薪酬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

舉個案例,某門店店長薪酬模式: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KSF模式下,他的薪酬分配:固定薪酬(20%)+寬帶薪酬(80%),寬帶薪酬的部分薪酬,被分配到6-8個指標當中,每一個指標設定一個平衡點(平衡點選在過去一年的數據平均值,或者是老闆和員工達成的共識點),只要達到了平衡點,員工就可以拿到這部分薪酬。

由於平衡點是相對容易達到的值,所以員工壓力不大!每個指標都可以加工資,因為在平衡點的基礎上,

  1. 營業收入每增加5000元,獎勵100元,每減少5000元,少發50元;
  2. 利潤額每多1000元,獎勵12元,每少500,少發6元;
  3. 人創營業額,每多400,獎勵50,每少400,少發25元;
  4. 培訓員工,每多培訓一個小時,獎勵50元,每少一個小時,少發25元。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意味著他做出了更好的結果,員工收入越高,企業效益越好!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團隊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幹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於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乾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能者多勞的結果,往往不是多勞多得,而是多勞多責。

你能幹,你老實,那你就多做一點,是你的,不是你的,統統都讓你來做,誰讓你能幹,能把活做好呢?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本來也沒什麼錯,但一切只讓幹活,不讓吃肉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只有不斷增加的勞動量,酬勞卻一點不增加,即使加薪也少得可憐,這就扯淡了。

能者多勞的時代已經過時,多勞多得才是王道!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人性是趨利的,沒有不願意幹活的人,只是你的薪酬激勵不到位!

正如任正非所言: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人才,簡單,粗暴,在理!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永遠相信:

  1. 利益點在哪裡,人的時間和精力就在那裡。
  2. 物質利益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驅動力。
  3. 只有當員工主動為自己而幹,工作動力和創造力才是最強的。
  4. 人性是逐利的,如果沒有利益驅動,員工不會拼命幹;
  5. 人性是懶惰的:如果員工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高薪酬,他更不會努力幹!

所以:

人性需要什麼,你就給員工什麼。員工需要公平,你給他公平;他需要多勞多得,你幫他算得清清楚楚。

底薪+提成的弊端:

  1. 加底薪,增加的是固定成本,直接帶走利潤,而且如果底薪部分佔比越大,還會降低員工的創造力。
  2. 加提成點數,雖然比加底薪要好一些,但在同等業績的情況下,公司的成本費用率會上升,相對而言利潤率下降,而且增加點數的激勵性有時效性,一般在增加的頭一兩個月有點效果,之後又會迴歸過去和常態。況且加少了員工沒感覺,加多了企業吃不消。
  3. 員工關注的只有營業額,至於費用成本這些與公司利益相關的其他因素,員工不會關心
  4. 只有少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較低
  5. 一旦在其他地方底薪或者是提成點稍微高那麼一點,員工就很容易離職
  6. 如果大環境下業績一般,那麼公司內部工作氛圍就會萎靡不振,員工很容易喪失信心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解決方案:

建立不同等級的薪酬考核體系

1)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考核指標,比如訪問量,跟蹤量,考核分值等,設置小額獎勵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40萬每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比如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偏中間值。

3)入職一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比如說可以設置50萬元每月,主要關注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制度為常規值

4)高級業務員:一年平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第二年就可升級為高級業務員,薪酬可增加20%-30%,設置高值獎勵制度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二、建立業務經理晉升機制和年終獎分配機制

高級業務員可以升級為業務經理,業務經理則對其下屬採用不同的業績平衡點,等級薪酬也將進一步提高

1)業務經理:年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的業務員,均有機會成為業務經理

2)高級業務經理:一年團隊人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不包含本人業績,第二年晉升為高級經理,享受更高的提成分配

註釋:這種方式是建立在提成的基礎上的,年終獎時可以額外獎勵優秀的員工。每年的獎勵分三年發放到位,如果員工離職,則不再發放獎金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想要留住人才,讓員工有持續的加薪空間,但又不增加成本,最好的方法還是讓薪酬模式,從固定薪酬向寬帶薪酬轉變。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寬帶薪酬是大勢所趨。其原理是通過豐富和擴展薪酬的彈性,以增強薪酬本身的激勵性。相比而言,固定薪酬、窄幅薪酬非常缺乏驅動力,無法調動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工資是死的,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就死了。所以,對於傳統薪酬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

舉個案例,某門店店長薪酬模式: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KSF模式下,他的薪酬分配:固定薪酬(20%)+寬帶薪酬(80%),寬帶薪酬的部分薪酬,被分配到6-8個指標當中,每一個指標設定一個平衡點(平衡點選在過去一年的數據平均值,或者是老闆和員工達成的共識點),只要達到了平衡點,員工就可以拿到這部分薪酬。

由於平衡點是相對容易達到的值,所以員工壓力不大!每個指標都可以加工資,因為在平衡點的基礎上,

  1. 營業收入每增加5000元,獎勵100元,每減少5000元,少發50元;
  2. 利潤額每多1000元,獎勵12元,每少500,少發6元;
  3. 人創營業額,每多400,獎勵50,每少400,少發25元;
  4. 培訓員工,每多培訓一個小時,獎勵50元,每少一個小時,少發25元。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意味著他做出了更好的結果,員工收入越高,企業效益越好!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KSF激勵方式的設計5大原則。

1、以平衡點為導向的激勵

例如:銷售額(產值工資5000元)。2016年全年月均銷售500萬,以500萬為平衡點,高於500萬的,每高出10萬獎勵100元,如低於500萬,每低於10萬,少發80元。

2、以提成點為導向的激勵

上述案例:也可這樣設計:銷售額1萬=10元,或銷售額提成率為0.1%。

3、以要求標準為導向的激勵

上述案例

4、設定幅度的彈性激勵

例如:工資費用率指標。2016年平均工資費率為26%,最高時達到38%,最低時為22%,數據的波動性很大。經過測算,選取25-27%作為不獎不罰的中間地帶,高於27%的,每高0.1%少發10元,低於25%的,沒低0.1%,獎勵15元。

5、正激勵與負激勵

在設計考核激勵是,一定要衡量正負激勵的水平。從整體來看,正激勵要大於負激勵。從個體來看,被考核人不能完全控制的指標、經營性的指標,正激勵要相對大於負激勵;被考核人可以完全控制的指標,正激勵與負激勵可以相當;而對於管理性指標,尤其是責任性、要求性的指標,負激勵可以大於正激勵。

"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團隊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幹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於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乾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能者多勞的結果,往往不是多勞多得,而是多勞多責。

你能幹,你老實,那你就多做一點,是你的,不是你的,統統都讓你來做,誰讓你能幹,能把活做好呢?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本來也沒什麼錯,但一切只讓幹活,不讓吃肉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只有不斷增加的勞動量,酬勞卻一點不增加,即使加薪也少得可憐,這就扯淡了。

能者多勞的時代已經過時,多勞多得才是王道!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人性是趨利的,沒有不願意幹活的人,只是你的薪酬激勵不到位!

正如任正非所言: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人才,簡單,粗暴,在理!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永遠相信:

  1. 利益點在哪裡,人的時間和精力就在那裡。
  2. 物質利益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驅動力。
  3. 只有當員工主動為自己而幹,工作動力和創造力才是最強的。
  4. 人性是逐利的,如果沒有利益驅動,員工不會拼命幹;
  5. 人性是懶惰的:如果員工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高薪酬,他更不會努力幹!

所以:

人性需要什麼,你就給員工什麼。員工需要公平,你給他公平;他需要多勞多得,你幫他算得清清楚楚。

底薪+提成的弊端:

  1. 加底薪,增加的是固定成本,直接帶走利潤,而且如果底薪部分佔比越大,還會降低員工的創造力。
  2. 加提成點數,雖然比加底薪要好一些,但在同等業績的情況下,公司的成本費用率會上升,相對而言利潤率下降,而且增加點數的激勵性有時效性,一般在增加的頭一兩個月有點效果,之後又會迴歸過去和常態。況且加少了員工沒感覺,加多了企業吃不消。
  3. 員工關注的只有營業額,至於費用成本這些與公司利益相關的其他因素,員工不會關心
  4. 只有少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較低
  5. 一旦在其他地方底薪或者是提成點稍微高那麼一點,員工就很容易離職
  6. 如果大環境下業績一般,那麼公司內部工作氛圍就會萎靡不振,員工很容易喪失信心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解決方案:

建立不同等級的薪酬考核體系

1)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考核指標,比如訪問量,跟蹤量,考核分值等,設置小額獎勵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40萬每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比如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偏中間值。

3)入職一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比如說可以設置50萬元每月,主要關注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制度為常規值

4)高級業務員:一年平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第二年就可升級為高級業務員,薪酬可增加20%-30%,設置高值獎勵制度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二、建立業務經理晉升機制和年終獎分配機制

高級業務員可以升級為業務經理,業務經理則對其下屬採用不同的業績平衡點,等級薪酬也將進一步提高

1)業務經理:年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的業務員,均有機會成為業務經理

2)高級業務經理:一年團隊人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不包含本人業績,第二年晉升為高級經理,享受更高的提成分配

註釋:這種方式是建立在提成的基礎上的,年終獎時可以額外獎勵優秀的員工。每年的獎勵分三年發放到位,如果員工離職,則不再發放獎金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想要留住人才,讓員工有持續的加薪空間,但又不增加成本,最好的方法還是讓薪酬模式,從固定薪酬向寬帶薪酬轉變。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寬帶薪酬是大勢所趨。其原理是通過豐富和擴展薪酬的彈性,以增強薪酬本身的激勵性。相比而言,固定薪酬、窄幅薪酬非常缺乏驅動力,無法調動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工資是死的,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就死了。所以,對於傳統薪酬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

舉個案例,某門店店長薪酬模式: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KSF模式下,他的薪酬分配:固定薪酬(20%)+寬帶薪酬(80%),寬帶薪酬的部分薪酬,被分配到6-8個指標當中,每一個指標設定一個平衡點(平衡點選在過去一年的數據平均值,或者是老闆和員工達成的共識點),只要達到了平衡點,員工就可以拿到這部分薪酬。

由於平衡點是相對容易達到的值,所以員工壓力不大!每個指標都可以加工資,因為在平衡點的基礎上,

  1. 營業收入每增加5000元,獎勵100元,每減少5000元,少發50元;
  2. 利潤額每多1000元,獎勵12元,每少500,少發6元;
  3. 人創營業額,每多400,獎勵50,每少400,少發25元;
  4. 培訓員工,每多培訓一個小時,獎勵50元,每少一個小時,少發25元。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意味著他做出了更好的結果,員工收入越高,企業效益越好!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KSF激勵方式的設計5大原則。

1、以平衡點為導向的激勵

例如:銷售額(產值工資5000元)。2016年全年月均銷售500萬,以500萬為平衡點,高於500萬的,每高出10萬獎勵100元,如低於500萬,每低於10萬,少發80元。

2、以提成點為導向的激勵

上述案例:也可這樣設計:銷售額1萬=10元,或銷售額提成率為0.1%。

3、以要求標準為導向的激勵

上述案例

4、設定幅度的彈性激勵

例如:工資費用率指標。2016年平均工資費率為26%,最高時達到38%,最低時為22%,數據的波動性很大。經過測算,選取25-27%作為不獎不罰的中間地帶,高於27%的,每高0.1%少發10元,低於25%的,沒低0.1%,獎勵15元。

5、正激勵與負激勵

在設計考核激勵是,一定要衡量正負激勵的水平。從整體來看,正激勵要大於負激勵。從個體來看,被考核人不能完全控制的指標、經營性的指標,正激勵要相對大於負激勵;被考核人可以完全控制的指標,正激勵與負激勵可以相當;而對於管理性指標,尤其是責任性、要求性的指標,負激勵可以大於正激勵。

乾的越多越吃虧,這種現象逼走優秀人才,企業都在用的薪酬模式

沒有利益的趨同,就沒有思維的統一!!別因為工資設計的不合理,而喪失員工心甘情願為你拼命的機會,這是最不划算的投入成本!


私信小編“績效”兩字,免費發送100分鐘薪酬績效管理內部培訓視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