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女進男退”及其職業性別區隔探因

閱讀提示

當前中小學教師隊伍中女教師數量持續增長,引發了關於教師隊伍“女性化”、兒童性別社會化、教育質量等方面的擔憂。本文作者選取北京、河南、安徽3個省,深入25所中小學開展實地調查,闡釋了教師隊伍性別結構現實情況與變化趨勢,對教師隊伍性別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進行了評估,並分析了教師隊伍性別結構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 敖俊梅

當前中小學教師隊伍中女教師數量持續增長,引發了關於教師隊伍“女性化”、兒童性別社會化、教育質量等方面的擔憂。中小學教師隊伍性別結構現狀如何?如何看待教師隊伍性別結構的變化?影響教師隊伍性別結構變化的因素是什麼?

基於此,筆者依據現有的教師隊伍數據,選取北京、河南、安徽3個省,深入25所中小學開展實地調查,判斷教師隊伍性別結構現實情況與變化趨勢,評估教師隊伍性別結構變化帶來的影響,分析教師隊伍性別結構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教師隊伍性別結構現狀與變化趨勢

整體來看,中小學教師隊伍女性教師比例均超過50%,且呈增長趨勢。1997年~2017年間,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中女性比例持續增長。2000年小學女性教師比例超過50%,2013年初中女性教師比例超過50%,2014年高中女性教師比例超過50%。調查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如,河南省中小學女教師的比例為63%。教師隊伍未來儲備力量中女性比例亦趨增長,意味著將來女性教師數量會持續增長。2008年~2017年,各省區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群體的性別構成中女性比例持續上升,2017年女性比例達到60%以上。

女性教師數量分佈具有明顯差異性,即在不同省區、城鄉之間、不同學校類型、各個學段、不同學科和不同年齡段中的分佈存在顯著差異。

第一,2008年至2018年間,各省區中小學女性教師數量均持續增長,教育不發達省區女性教師數量增長幅度要大於教育發達省區的增長幅度。當前東北三省、華北地區、上海的女性教師比例高於中部地區和東南、西南地區省份的女性教師比例。

第二,城市女性教師比例大於縣鎮和農村女性教師的比例,形成以城市為中心到偏遠村莊女性教師比例逐漸降低的特點。以河南省為例,主城區的女性教師比例為68%,鎮中心區的比例為65%,村莊的比例為57%。

第三,中小學女性教師數量分佈具有女性教師比例隨著學段增高而遞減的特點。小學女性教師比例(67.19%)大於初中(55.64%)和高中(53.07%)的女性教師比例。調查結果也表明,學校領導也會有意識地將男性教師分配到高學段任教。

第四,男性教師主要集中在中小學數學、語文、物理、生物、體育、信息技術等學科,特別是小學階段,男性教師更多擔任信息技術、體育等學科的教學工作。

第五,中小學教師性別結構呈現為年輕教師“女性化”、年長教師“男性化”的特點。然而,與中小學女性教師所佔比例較大不同,男性教師職業發展機會和專業發展空間優於女性教師。校長層級的男性比例遠高於女性,只有主城區男女校長比例持平,從城郊至鄉鎮以及農村,女校長所佔比例逐漸降低。而且,男性教師獲得高級職稱比例要高於女性教師的。另外,女性教師比例與學校聲望之間呈現一定的相關性。一定程度上,聲望越好的學校,男性教師比例相對越高;反之,普通學校的男教師比例就會相對低。

中小學教師隊伍女性比例提升的成因

中小學教師隊伍女性教師比例增長是世界性的。與OECD國家比較來看,我國中小學女性教師所佔比例低於OECD的平均值。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性別結構的變化,其實質是“女進男退”的過程。“女進”是社會教育發展和人們對教師職業認識共同影響的結果,“男退”是教師職業吸引力下滑的後果。

首先,女性教師數量的增加是男女平等教育的重大成果。近三十年來,女性入學機會和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具體表現為女童入學率的大幅提高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的不斷提高。1990年~201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女大學生和女研究生比例平穩上升。2009年女大學生比例超過50%。2016年女研究生比例超過50%。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有資格進入教師行業,成為教師隊伍的主要人力儲備。

其次,教師行業公正公開規範的准入制度保障女性平等進入教師隊伍。與其他行業相比,教師行業准入標準更看重學歷和能力,不會因性別歧視將女性拒之於外。在其他行業更易遭受性別歧視的女性傾向於選擇教師職業,在客觀上促成了女性教師人數的增加。

再次,人們對教師職業特性的認識更為符合社會對女性角色的要求。人們認為教育包含著“照顧兒童”的角色,社會普遍認為女性更適於做中小學教師,而非男性;而且,教師職業穩定安全,假期較長,收入有保障,符合社會對女性要“兼顧家庭”的期望。在這樣的職業取向引導下,女生更願意從事教育職業。當前報考師範教育專業的人數中男生比例較低,並呈下降趨勢。以北京師範大學免費師範生為例,2013年~2016年,免費師範生女學生比例超過71%。

教師職業對年輕男性吸引力不斷下降的原因

教師職業對年輕男性的吸引力不斷下降,主要原因為以下兩點。

第一,現代新興行業發展為年輕男性職業選擇提供了多種可能性,他們能夠選擇適合自己或自己喜歡的職業。“一眼見到底”的教師職業,因其安穩缺乏挑戰性、規矩要求多束縛緊、工作重複瑣碎、與社會相對隔離的“孩子王”等原因,且教師工資與其工作投入不成正比,這些使得教師崗位不符合男性的職業追求,導致它難以吸引男性特別是優秀的男性進入教師行列。調查表明,被調查的57.6%的中小學生和44.2%的大學生不想當老師的最重要原因是“他們想過自己更喜歡的生活”。

第二,人們對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看法不一,不符合當前對男性職業發展的社會期待。人們雖普遍認可教師職業的專業性,但社會對教師尊嚴和權益保障的關注不夠。部分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高期待、對教師的不信任、不尊重以及社會輿論一邊倒向於家長的導向等都加大了教師工作的強度與難度;教師工作更顯疲沓繁瑣,束手束腳。這些影響了人們對教師工作價值的認識和教師職業選擇。被調查者中,41.2%的大學生、64.4%的中職生、52.1%中小學生認為“教師的社會地位明顯高於一般社會職業”。

教師職業出現的“女進男退”與男女教師職業發展差異現象也表明,社會上已形成中小學教師職業的性別區隔。這種區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職業越失去吸引力,越被認為適合女性;女性家庭傳統角色定位鼓勵女性選擇教師職業,亦強化了教師職業的性別偏好;中小學教師隊伍女多男少的現象進一步固化了教師職業的性別偏好。二是傳統社會性別規範和性別角色意識致使學校中不同性別教師存在差別待遇和職業發展空間的性別區隔,它還使女教師窄化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這使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獲得職業發展的資源和機遇。教師職業性別區隔的形成,導致男性選擇教師職業,須突破強大的社會性別壁壘;它更容易將學校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歸責於女教師數量增多,來質疑女教師的專業性。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部講師)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