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全媒派創辦人乾貨分享!這樣打造“媒體智庫”'

""騰訊全媒派創辦人乾貨分享!這樣打造“媒體智庫”

互聯網不僅僅是一個新的傳播渠道,它帶來的是人類連接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改變。這種改變對於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那麼,互聯網思維+智庫建設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騰訊新聞編委、全媒派創辦人劉倩文分享了騰訊全媒派的做法。

1

騰訊為什麼要成立全媒派?

劉倩文:

2014年的馬航事件報道是一個契機。

2013年是移動與PC流量爭奪的分水嶺,雖然到現在已經沒有任何人或是研究機構在爭論移動端消費與PC端消費誰更有競爭力,但在當時整個行業都還是圍觀態勢的時候,先發的媒體機構搶到了一波紅利,這其中就包括騰訊新聞。

在這一年,全球移動端與PC端閱讀的用戶時長曲線出現了交叉,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用戶習慣在手機上看新聞,但我們並沒有更好的產品形式提供給用戶,市面上各家新聞app都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單一的文章羅列方式無法完全滿足幾何級增長的用戶量。

馬航事件的爆發讓矛盾放大了。當時騰訊新聞第一家推出基於移動端的時間線產品,用戶可以在手機上刷到整個事件的發展脈絡,這樣的縱向信息產品在當時最能適應移動端閱讀的形式,很快就在微信微博上刷爆了。

我們同時監控到NYT、FT等國際媒體已經在很熟練地使用各類數據工具生產新聞,立下了“新聞產品”的概念。

所以我們明確了移動端閱讀才是未來,針對移動端推出資訊的解決方案會是整個行業的核心需求。全媒派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立的。

2

全媒派的成立,給媒體自身的發展帶來了什麼影響?

劉倩文:

全媒派就像是騰訊新聞的前哨。

我們有一個小團隊一直在全球各個角落探望,尋找最適合中國國情的媒體技術形式。

全媒派成立以後,不僅能為內部團隊提供最新的案例支持,而且也服務了很多面臨轉型困擾的傳統媒體。

團隊的核心成員其實都是應屆生,跟全媒派一起苦練內功,快速成長,現在都已經是大團隊的中堅力量。

3

能否談談對當下媒體智庫熱潮的看法?

劉倩文:

目前的媒體智庫存在自身定位差異,一部分服務品牌,一部分提供商業服務,前者可能還佔大多數。

媒體智庫熱潮本身說明全行業對傳播的重視,以及同行競爭的加劇。

過去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對廣告主的傳播,從而進化出一系列包括原生營銷的概念,到現在媒體開始意識到自身品牌的重要性。

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用戶獲取資訊的方式被徹底顛覆,廣告也隨之分流,原有的媒體專業品牌壁壘被打破。如果還要靠這個“人設”來盈利就變得更加困難,所以需要更多地提升包裝的能力。

這裡面的“能力”是隱性的。我們容易評判出稿件是否客觀、準確、快速,但技術永遠是後臺的東西,於是各家都試圖用智慧營銷的方式來為品牌賦能。

當然無論出於哪種目的,既然要智庫之名,也要智庫之實,紮實網羅人才提升研究能力才是核心。

4

目前全媒派的運行狀況如何?

劉倩文:

全媒派通過五年的運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行業資源。

“學界智庫計劃”

與國內外20家重點新聞院校和研究機構(國內如清華/北大/人大/復旦等,國外如皮尤研究中心/路透新聞研究中心/尼曼新聞實驗室等)建立了合作。

合作形式:課題共建、學生交流、海外研究/報告編譯發佈授權等等。

“業界高光計劃”

與國內190家內容研究賬號&行業媒體建立了合作,並組建全媒派資源合作社群。

合作形式:內容聯合出品、KOL分享、高層採訪、渠道互推等等。

經過多年的選題磨合與作者培養,我們已經沉澱了一支50人的遠程研究團隊,在熱點選題、採訪寫作、前沿編譯、數據可視化等方面為全媒派內容研究提供全方位支持。

同時,通過探索超級用戶社群運營的“榮譽導師制”,我們組建了60人的全媒派業界專家智庫團隊,為日常研究把關品控和風險,為重磅研究提供外腦支持。

5

全媒派主要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或者服務?市場反響與認可度如何?

劉倩文:

全媒派目前已經建成相對完善的內容產品和知識服務體系,已成為國內內容研究領域在B端和C端兼具影響力的頭部品牌。

內容產品

權威發佈,主打全球內容行業重磅報告;

獨家編譯,主打國內外傳媒研究;

熱點觀察,主打內容視角下的新社交現象、新消費現象研究;

全媒風向,主打全球內容產品動態;

全媒書薦,聯合出版資源,主打國內外行業書籍推薦。

知識服務

VIP社群,超級用戶的日常運營,已形成體系範本;

社交訂閱,覆蓋傳媒精英2000人,以訂閱朋友圈形式獲取行業精選信息;

行業培訓,對媒體/企業開放的內容行業運營/產品培訓。

6

全媒派的成立對媒體的融合發展與轉型有哪些幫助?

劉倩文:

業務領域廣泛拓展

海外案例參考、騰訊新聞方法論輸出;

面向校園群體的定期培訓,業界學界交流;

每年年底舉辦騰訊網媒體高峰論壇。我們用半年時間把當年在媒體融合發展上表現最亮眼的公司或創業產品操盤手都請到國內來,和媒體面對面交流。

促進制度變革

媒體的融合發展與轉型更多難點是來自於制度,這裡面不僅是傳統平面媒體,也包括傳統門戶網站。我們從自身變革出發,一直試圖以解決現實困境為目的去研究海外媒體產品的新模式, 以改造我們傳統的編輯室運作方式。

引入新概念

我們較早地在國內引入“新媒體工作室”(編輯+設計+開發協同辦公)、“AI編輯室”概念,努力通過頂層的調整來追趕資訊閱讀的演變速度。

7

全媒派在運行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解決的?

劉倩文:

最大的困難一定是人。

創業團隊面臨的困難無非是人和錢。人包括內部團隊和外部用戶。對我們來說找到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貢獻業餘時間,完成持續的用戶增長,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確定一個合理小目標是第一步。

團隊一開始就意識到垂直品類的價值和侷限,因此並沒有為了用戶規模去迎合大眾品味,而是找到合理牽引指標去穩步發展,日拱一卒,逐漸形成口碑。

其實騰訊本身就是巨大的人才庫,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總會相遇,我們用五年時間沉澱了近50人的專業寫作團隊,能深刻理解品牌理念,為我們持續輸出內容,並且在各類線下活動中提供支援。

8

在未來發展上,你們下一步還有哪些舉措?

劉倩文:

對接騰訊公司大戰略

延展B端服務能力,在傳播渠道搭建、案例研究等方面多維提升,形成可服務公司內外業務的核心競爭力。

服務騰訊新聞內容及商業生態

以行業研究為中心,建設內容創作者聯盟,高校&研究機構聯盟,媒體品牌聯盟,為騰訊新聞儲備優質內容源和學界業界外腦型智囊。

拓展數據能力

接入具備數據挖掘能力的學術/機構數據庫,聯合內外部具有定量分析能力的組織,輸出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權威報告,並嘗試服務B端客戶。

◆◆

推薦閱讀

◆◆

編輯:謝明軍

來源:網絡傳播雜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