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歸園田居》:鄉愁,在那一縷炊煙中

【本文原創,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陶淵明《歸園田居》:鄉愁,在那一縷炊煙中

文|江徐


“ 我在簷頭剝筍,母親在廚下,煎炒之聲,響連四壁。炊煙嫋到庭前,亮藍動人心,此即村落人家亦有現世的華麗。”

在胡蘭成的《今生今世》中讀到這句子,被其文筆驚了一豔,連一縷炊煙,都能在輕描淡寫中勾勒出一副水粉畫。炊煙的嫋娜姿態,盡在“嫋”與“亮藍”中。

怪不得張愛玲傾心於他的才華與文學稟賦,連人品都論不得。

不知從幾時起,我開始想念家鄉一些消失的景緻。夏夜的螢火蟲、大夥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扯東拉西、歪長在河邊的苦楝樹、樹上的天牛、被小夥伴抓來玩耍的“新娘子”,還有炊煙、煙囪、冬天顯得蒼白的彎曲泥路、路邊的狗尾巴草、凌晨時分石板的聲響、酸掉牙的純正番茄……

很多鄉村元素都在消失,或者已經消失。

炊煙最能代表鄉村氣質,也是最具市井煙火氣息。

陶淵明《歸園田居》:鄉愁,在那一縷炊煙中

從前,家家白牆黑瓦,屋頂有煙囪,屋簷有鳥窩。庭外自留地,屋內大柴灶。三餐有時,炊煙裊裊。

若無風,青煙直上,若微風,菸絲斜飄。如果灶洞內塞進去的是橡膠泡沫,從煙囪裡冒出的便是濃煙滾滾。

有一幕定格在記憶中:放午學的路上,大家歡歡快快走在鄉間小路上,路邊人家的廣播裡傳出來一首歌曲,很應景——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

向晚時分最為迷人,暮色從四處籠罩而來,一切變得悠閒自得。住在對岸的農婦,開始站在河邊叫喚她家的鴨子回窠。她憋著嗓門,發出悠遠的叫喚:嘎嘎呦呦,嘎嘎呦呦……

這個時候,往門前空地上一站,看太陽一點點下山,靠近地平線的雲帶點粉,淡淡的甜,讓人感到寧靜。

煙囪裡開始冒煙,那陣陣輕薄的煙氣,讓你心裡踏實,穩妥。因為從中,你很清楚,門內有曲水流觴,有柴米油鹽,有青菜蘿蔔,米缸裡有米,水缸裡有水,盒子裡有小餅乾、飯桌上有親人……

日子安安定定,正如《詩經》中一句話: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陶淵明《歸園田居》:鄉愁,在那一縷炊煙中

說到雞鴨牛羊,自然想到陶淵明最具代表性的田園詩《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從入世到出世,對於注重精神生活的人而言,鄉野才是最舒心的隱藏之處。

有人說,詩人歸隱後的小日子真不賴,物質水平低不到哪去:

你看哪吶,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而且窗明几淨,還有空餘房間做客房什麼的,相比在悽風苦雨中幻想千萬廣廈的杜工部,或者總是流離失舉家搬遷的蘇東坡,陶淵明應該相當幸運了。

門前有桃李,午後有榆柳,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然後到了飯點,家家戶戶開始點火燒柴,淘米下鍋。

暮色四合,模模糊糊,朦朦朧朧。

炊煙四起,輕輕柔柔,緩緩慢慢。

炊煙的柔和,輕薄,不疾不徐,都在“依依”二字中。“嫋”若帶有幾分嫵媚,“依依”顯現的則是樸質。

陶淵明《歸園田居》:鄉愁,在那一縷炊煙中

上學那會兒,學到這首詩作,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一句莫名喜歡,總是不經意間在心裡默唸。教古代文學的老師酷似百家講壇的紀連海,眼睛特小,就像葵花籽裂開一條縫,然而淵博。

有一次,我煩請他取一筆名,過了兩日,他說,就叫楊柳依依吧,“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楊柳依依,我想大概是因為我看似柔弱的外表。

後來我就將此作為天涯博客的名字,寫了一段時間。

依然上學時候,每個週末的夜自修前,會有文藝部統一組織教大家學唱一首歌,類型、風格都不限,記得有一次教的是鄧麗君的《又見炊煙》。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

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裡,

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

詩情畫意雖然美麗,我心中只有你……

四五十個人,端坐教室,齊刷刷地唱上幾遍,頂多半小時,抄在黑板上的歌詞就會被擦掉,大家到底對曲中詩意,對炊煙表示無感。

如今,都市的餐飲開始流行起大灶飯,只不過沒有那根擎天一柱的煙囪,沒有那嫋嫋而散、依依而升的炊煙,形式再復古,味道上總會覺得少了些什麼。

畢竟,住房總在新建,炊煙卻是越來越少見。村莊似乎越來越美麗,小河沒見得流淌。

歌者唱,又見炊煙起,我不知自己,而你,又何時再見炊煙。

陶淵明《歸園田居》:鄉愁,在那一縷炊煙中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