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千古佳話背後是醜陋的利益算計和權力鬥爭

三讓徐州,真實歷史上實屬子虛烏有

《三國演義》中的“三讓徐州”,是一段令人稱道的千古佳話。

簡單來說,事情經過是這樣的:曹操為報父仇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敵,四處求救。劉備前來救急,為徐州贏得喘息之機。陶謙知道劉備仁義,一見劉備,就要把徐州讓給他以護得滿城百姓平安,卻被劉備拒絕。這是一讓徐州。

後來,曹操因後方叛亂自行退兵,徐州轉危為安。在慶功宴上,徐謙再次提出把徐州讓給劉備,又被劉備以不合仁義而拒絕。這是二讓徐州。

不久,陶謙病重將死,第三次將徐州託付劉備,劉備仍以大義之名拒絕。但在眾人再三相勸之下,劉備最終還是接手了徐州。這是三讓徐州。

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千古佳話背後是醜陋的利益算計和權力鬥爭

陶謙要讓徐州給劉備


“三讓徐州”生動地塑造了兩個人物的正面形象:陶謙大公無私,為了滿城百姓不惜放棄手中的權力;劉備仁義忠厚,即使沒有立足之地,也不願趁人之危。

但《三國演義》畢竟是以虛構為主的小說,“三讓徐州”這樣離奇的事情,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答案是否定的。

根據史料記載,劉備確實白得了九州之一的徐州,但沒有所謂的“三讓”,而是隻拒絕了一次。《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說,陶謙死前留有遺言,讓劉備來繼承徐州。陶謙死後,麋竺帶徐州人馬迎劉備入主徐州。劉備原本不同意,建議糜竺去找袁術。但在陳登、孔融再三相勸,劉備最終接手了徐州。

其實,劉備會拒絕並非僅僅是擔心“吃相難看”故作姿態,而是以退為進來試探徐州人的真實想法。自古禍福相依,徐州有多肥美,風險就有多大,劉備羽翼未豐,不敢貿然下手。所以,劉備以退為進,用袁術來試探,看徐州本地豪族和陶謙舊部的態度,要是沒人跟他一起幹,劉備不會摻和徐州這攤渾水。

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千古佳話背後是醜陋的利益算計和權力鬥爭

連環畫中的三讓徐州


陳登是本地豪族的代表之一,是個明白人。所以,他一上來就擺明了態度:我們本地豪族看不上袁術,倒是瞅你劉備挺好,現在給你十萬兵馬,你劉備幹不幹吧?這就給劉備吃了顆定心丸,人手地盤全都有,袁術算個啥。

孔融作為天下名士的代表,也添了一把火,給劉備背書,說袁術那貨根本不值一提,白得徐州這樣的大好事,就該落到你劉備頭上。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裡子面子全有,劉備也就半推半就的接下了徐州。

這就是歷史上劉備得到徐州的過程。

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千古佳話背後是醜陋的利益算計和權力鬥爭

劉備拒絕接受徐州展示了仁義之風


陶謙讓出徐州,並非因為劉備德才兼備,而是精妙的利益算計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的說法,陶謙之所以會把徐州託付給劉備,是因為劉備的德才兼備,“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但實際上,這個記載很可疑。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陶謙的一貫表現看出事情的不合理之處。

陶謙是丹陽人,小時候學習好,被舉了孝廉後開始當官。陶謙先是從盧縣縣令做起,一路升遷到幽州刺史、議郎。後來,還以參軍的身份,跟隨車騎將軍張溫去討伐韓遂。徐州有黃巾軍作亂時,陶謙當了徐州刺史,鎮壓黃巾軍。在打仗上,陶謙有兩下子,率領手下丹陽精兵,在招安來的泰山諸將的配合下,很快就擊敗黃巾軍,坐穩了徐州刺史的位子。

但對陶謙來說,徐州刺史明顯份量還不夠。按東漢末年的官職劃分,一州的最高長官是州牧,其次才是州刺史。身為徐州刺史雖也有管轄一州的權力,可陶謙不放心啊,萬一哪天朝廷空降一個徐州牧,那他打生打死苦心經營的一切,不就為別人做了嫁衣了麼?所以,為了升官,陶謙派人不遠千里地前去都城討好當時掌握中央實權的董卓,換得朝廷敕封“徐州牧”一職。至此,陶謙穩穩坐擁徐州,成為東漢末年割據一方的諸侯之一。

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千古佳話背後是醜陋的利益算計和權力鬥爭

自己打下的地盤,豈能白手送人


不過,當上徐州牧的陶謙,對徐州的治理並不清明。他疏遠忠直之士,信用讒邪奸佞之輩,弄得徐州烏煙瘴氣。更過分的是,陶謙後來還跟自稱“天子”的闕宣合作,搶劫兗州百姓,攻下了任城國一帶,轉頭他又找了個機會殺了闕宣,吞併了他的人馬。

所以,從陶謙的生平看,他可不像名字說的那樣是個待人謙讓、講究仁義道德、看起來有點窩囊的老實人,相反,他是個積極進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亂世梟雄。這樣一個人,不太可能在臨死前就性格大變,將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送給別人。

那陶謙為啥要將徐州讓給劉備呢?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個精妙的權力博弈和利益算計的結果。

為什麼會輪到劉備來接手徐州?

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陶謙統治徐州的權力基礎是如何構成的。

陶謙手下主要分兩派。一派,是他賴以起家的嫡系丹陽派,掌握軍隊,代表人物是曹豹,我們稱這派為丹陽派;另一派,是徐州當地的豪族勢力,代表人物糜竺、趙昱,我們稱這派為徐州派

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千古佳話背後是醜陋的利益算計和權力鬥爭

丹陽派代表人物曹豹


陶謙作為外來戶,帶著一幫人馬到徐州搶地盤,必定會損害本地豪族的利益。但因他手握重兵,徐州派就算不滿,也只能暫時低;同時,陶謙在當地沒有根基,治理徐州時又需要仰仗盤根錯節的本地豪族。在這種情況下,丹陽派和徐州派形成了一種微妙的權力平衡。

這一點,從陶謙對廣陵太守趙昱的容忍便可見一斑。趙昱是徐州名士,是本地豪族代表之一。陶謙剛開始時,疏遠趙昱,後來又兩次讓趙昱當官,但都被拒絕了。陶謙氣得差點操傢伙,趙昱在武力逼迫下才出山做了廣陵太守。趙昱的案例說明,陶謙不喜歡當地的豪族,但又離不開當地豪族。

丹陽派和本地派有矛盾,但還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因為當時局勢太亂,弱肉強食,徐州群狼環伺,曹操、袁紹、袁術、呂布等人都盯著這塊人口百萬的肥肉。在面對外敵時,丹陽派和本地派還必須精誠合作,共同對抗外敵。

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千古佳話背後是醜陋的利益算計和權力鬥爭

徐州豪族的代表糜竺


但當陶謙要死了,誰來當徐州之主就成了一個棘手,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內憂外患,必須找到一個能團結大多數人的領導者,才能讓徐州既能內部穩定,又能抵抗外敵,安穩地在亂世中生存下去,保障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誰來當徐州之主呢?

首先被排除掉的是丹陽派。陶謙兩個兒子能力一般,不太可能守得住徐州,與其讓家人因權力爭奪而送命,不如早早出局,這樣起碼能在亂世中護得身家性命。

陶謙手下的丹陽派將領也不行,大家看曹豹自始至終碌碌為為的表現就知道了。有精兵無良將,這也正是陶謙破黃巾軍時要招安泰山扛把子臧霸等人並任其為將的原因。

然後被排除掉的是本地豪族。這個原因很簡單,擁有君權的丹陽派不同意。如果本地豪族掌權,丹陽派恐怕再也沒有立錐之地。

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千古佳話背後是醜陋的利益算計和權力鬥爭

實力一般聲望一般是接手徐州的最好人選


所以,比較理想的是引入外援,從外面找個能平衡雙方關係,有一定實力又有一定聲望的人物。

那袁術和曹操為啥不行呢?

很簡單,因為這兩個人實力太強了,良將如雲,謀士如虎,手下沒什麼位置了,一旦掌管徐州,對丹陽派和徐州派都是實力碾壓,不管是丹陽派和徐州派,誰投靠過去了,都沒啥存在感。

所以,劉備,這麼一個有一定實力和聲望,但又不足以碾壓丹陽派和徐州派的人選,最符合丹陽派和徐州派把當下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的說法,陶謙讓徐州給劉備的遺言,只是跟麋竺一個人說的,而不是跟當眾說的。糜竺當時的身份是別駕,徐州的二號人物,本地豪族的代表。從這一點看,這個遺命也應該是陶謙為首的“丹陽派”和糜竺為首的“徐州派”相互妥協的結果。

當然,儘管劉備得到了徐州,但“丹陽派”和“徐州派”依然心存疑慮。這也很容易理解,以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策略,決定了徐州人必然存在“騎驢找馬”的心思。

劉備後來表現不佳,與袁術打了好幾仗始終僵持不下,“丹陽派”和“徐州派”就及時止損果斷換人了。

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千古佳話背後是醜陋的利益算計和權力鬥爭

徐州派代表人物陳登最後投靠曹操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有記載,“丹陽派”的曹豹在下邳反水投降了呂布,逼得劉備不得不棄了徐州,逃回了小沛,徐州落入了呂布手中。《三國志·魏書·呂布張邈藏洪傳》記載,在曹操入駐下邳時,徐州本地豪族中陳登父子投靠了曹操,徐州又落入了曹操手中。

唯一始終跟隨著劉備的,只有糜竺。糜竺一直支持劉備,押上全部身家,要人給人要錢給錢,後來更是把妹妹都嫁給了劉備。當然了,麋竺也不虧,劉備發達後,他一直以極高的地位跟隨其身側,一生風光無兩。

“三讓徐州”這麼簡單的一個故事,背後的真相竟會如此赤裸和醜陋,實在令人唏噓。其實世界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我們看到的結果,大多是相關各方利益博弈後的假象罷了。

參考文獻:羅貫中《三國演義》陳壽《三國志》《後漢書》(裴松之注引謝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