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的生產過程——原料的開採(露天開採篇)

陶器 農業 三農 吳騫 半壺紗娘小藝 2017-06-26

明清時期,採石煉泥就已成為丁山、蜀山一帶農民的副業。農閒期間,少則2~3人,多則10多人,組成一組,自行開採。或將所採原料賣給場戶加工成泥料,或自採自陶,直接出售給窯戶。據清光緒八年《宜興縣誌》記載:“土有青黃,用供摶埴(tuán zhí,出處《周禮·考工記序》,謂以黏土捏製陶器的坯)天青泥於諸泥為最貴,制茗壺者特用之。黃泥供缸甕坯質而已。黑董如白麵可濟瑾,白堊(è,白土,泛指可用來塗飾的土)為礦灰可塗汙,白土可泥壁,今人用燒白瓷器坯。”“土美者摶土。黃土作坯,燒成瓦甓。紫砂之泥為茗壺、花盆,或仿古式作杯、碗及几案間玩器。白泥為瓶缶。。。。期間非陶業者(即農民)亦多接土澄泥,採石乳,取土骨。”

明清時期,採石煉泥囿於丁蜀白碭、青龍、黃龍諸山的甲泥。“白泥,出大潮山,陶瓶盎缸缶用之,此山未經發用。”甲泥埋藏於山腹深處,需“深入數十丈乃得”。清初吳騫《陽羨茗壺賦》“鋤白碭,鑿黃龍,宛掘井兮千尋,攻巖有骨,若入淵兮百仞,採玉成峰",記錄了清初丁蜀白宕、黃龍山一帶開採甲泥的情景。明王稚登《荊溪疏》“高原峻板,半鑿為坡",也是山坡採掘陶土的真實記錄。

陶土的開採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露天開採;一種為坑道開採。

【一】露天開採,也稱明掘。

適用於離地面較近的陶土。凡是覆蓋層較薄的礦體,接近地表,廢土量不大的山坡,探明後,均可採用露天開採。露天開採一般只需掘去1、2米廢土,即可採得。如嫩泥多產於土質山地,泥層離地表不過1、2米,因此採用的是露天開採。

舊時以人工開採為主,開採量有限。現代機械開採,工程量大,須按地形做入口道和出口道。具體開採方法是:先剝掉廢土,剝離的方式成階梯形,高2~2·5米,寬1.5~2米,避免石頭滾下來發生危險,剝離的廢土要堆於指定的地方,避免返工浪費。然後按泥層的高低分段開採,泥層高的仍分階梯面開採,高度、闊度與剝離土面相同,遇到特殊情況分段交叉開採,禁止直線作業。開採過程中,遇有堅硬的岩石及黏土,用爆破解決。陶土的運輸,採用由總路進入工作面,分支路進行裝車,避免車輛擁擠等候裝車的現象。開採面與運輸路的坡度不大,可將車子直接進入礦口裝泥,露天開採可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更多交流,小藝頭條主頁底部——尋找小藝!

紫砂的生產過程——原料的開採(露天開採篇)

私自挖掘

紫砂的生產過程——原料的開採(露天開採篇)

平洞式坑道

紫砂的生產過程——原料的開採(露天開採篇)

半壺紗娘小藝工作室作品展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