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古建築群'

"

桃花源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沅江南岸水溪。這一帶約5平方公里地區風光秀麗,相傳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

"

桃花源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沅江南岸水溪。這一帶約5平方公里地區風光秀麗,相傳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

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古建築群


自唐代始建寺觀,宋時鼎盛,元末毀於火,明景泰六年(1455年)重建殿宇,明末又毀於火。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淵明祠,沿山配修亭閣,按陶詩文取名。後屢有修葺。現存集賢祠、桃花觀、方竹亭、躡風亭、探月亭、水源亭、菊圃、千丘田等。

"

桃花源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沅江南岸水溪。這一帶約5平方公里地區風光秀麗,相傳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

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古建築群


自唐代始建寺觀,宋時鼎盛,元末毀於火,明景泰六年(1455年)重建殿宇,明末又毀於火。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淵明祠,沿山配修亭閣,按陶詩文取名。後屢有修葺。現存集賢祠、桃花觀、方竹亭、躡風亭、探月亭、水源亭、菊圃、千丘田等。

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古建築群


1959年,桃花源古建築群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該建築群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桃花源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沅江南岸水溪。這一帶約5平方公里地區風光秀麗,相傳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

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古建築群


自唐代始建寺觀,宋時鼎盛,元末毀於火,明景泰六年(1455年)重建殿宇,明末又毀於火。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淵明祠,沿山配修亭閣,按陶詩文取名。後屢有修葺。現存集賢祠、桃花觀、方竹亭、躡風亭、探月亭、水源亭、菊圃、千丘田等。

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古建築群


1959年,桃花源古建築群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該建築群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古建築群


桃花源源於,夏,商兩代,這裡屬百濮。同朝時,周成王大封諸侯,封熊繹為楚子。楚國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稱。楚國處於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開拓疆土。於是楚子侵佔百濮,將這一帶改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內。春秋後期,楚平王(公元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縣境內築了採菱城。從發掘出的採菱城遺址來看,桃花源這一帶雖屬南荒,但開發較早,文化相當發達。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黃歇初封於武陵,曾把這一帶治理成禮儀之邦。加之物腴糧豐,桃花源這一帶後來便成秦時避難場所。

"

桃花源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沅江南岸水溪。這一帶約5平方公里地區風光秀麗,相傳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

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古建築群


自唐代始建寺觀,宋時鼎盛,元末毀於火,明景泰六年(1455年)重建殿宇,明末又毀於火。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淵明祠,沿山配修亭閣,按陶詩文取名。後屢有修葺。現存集賢祠、桃花觀、方竹亭、躡風亭、探月亭、水源亭、菊圃、千丘田等。

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古建築群


1959年,桃花源古建築群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該建築群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古建築群


桃花源源於,夏,商兩代,這裡屬百濮。同朝時,周成王大封諸侯,封熊繹為楚子。楚國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稱。楚國處於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開拓疆土。於是楚子侵佔百濮,將這一帶改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內。春秋後期,楚平王(公元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縣境內築了採菱城。從發掘出的採菱城遺址來看,桃花源這一帶雖屬南荒,但開發較早,文化相當發達。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黃歇初封於武陵,曾把這一帶治理成禮儀之邦。加之物腴糧豐,桃花源這一帶後來便成秦時避難場所。

因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而著名,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古建築群


公元前3世紀,偉大有愛國詩人楚三閭大夫屈原被除頃襄王流放於江南,他又步善卷的後塵,在沅江一帶流浪很久。"乘令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涉江>),"沅有芷兮澧有蘭"(<離騷>),這些名句都是他在沅水生活的寫照。他從枉渚(德山)出發,溯沅江經桃花源至辰陽,最後入漵浦居留了很久。常德還有以他的官職命名的"三閭橋","三閭巷"。他繼承和發展了楚文化,在長期流放生涯中,到處行呤,創造了騷體文學,上承國風雅頌,下吸楚風民謠,獨樹一幟,成為南方文學之祖和我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