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健中將:淮海軍區第一任司令員'

""覃健中將:淮海軍區第一任司令員

覃健,壯族。原名覃秀華。1911年4月生於廣西省(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板坡鄉。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全民族抗戰時期,歷任八路軍第四縱隊、第五縱隊二支隊五團團長,新四軍第三師八旅二十三團團長,淮海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十旅兼淮海軍區副旅長兼副司令員,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副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獨立旅旅長兼政委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第六(淮海)軍分區司令員、兼淮海獨立旅旅長,華東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副司令員,蘇北兵團參謀長,第三野戰軍九兵團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9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

全民族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覃健將軍曾率部長期戰鬥生活在宿遷境內。

組建淮海軍區

1940年九十月間,八路軍第五縱隊二支隊五團團長覃健率部開赴鹽阜區。次年1月皖南事變後,第二支隊五團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八旅二十三團,覃健仍任團長。3月,覃健接到新的任命,赴淮海區與金明、張克辛等組建淮海軍區,從此開始了長期在宿遷境內的戰鬥生活。到達淮海區後,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覃健忙裡忙外,緊張籌備,使淮海軍區於當月在沭陽縣張圩正式成立,覃健任司令員,淮海區黨委書記金明兼軍區政委,張克辛任參謀長,高農斧任政治部主任。在此後的全民族抗戰和解放戰爭中,覃健的職務屢經調整,但大部分時間都戰鬥生活在宿遷境內。

淮海軍區成立後,覃健立即著手組建軍區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和衛生部等機關,同時還組建軍區直屬單位醫院、子彈廠、修械所和警衛部隊,對淮海區所轄原有部隊進行整編和整訓。此時,淮海區地方主力為淮河大隊,其他各縣也有一些規模不大的抗日地方武裝。覃健在地方黨組織支持下,對淮河大隊及各縣武裝認真進行整頓,抓學習、抓訓練,尤其抓緊培訓基層幹部,使全區的武裝力量逐步得到加強。

同年9月,新四軍第四師十旅改建為第三師十旅,由津浦路西調至淮海地區。新四軍軍部決定由第十旅旅部兼淮海軍區,以第十旅旅長劉震兼淮海軍區司令員,覃健改任第十旅副旅長兼軍區副司令員。覃健協助旅長劉震實行主力地方化,部隊一個營、一個連地分別編到各縣大隊。第十旅還抽調400餘名幹部到地方武裝中去,有的直接下到區、鄉的民兵基幹隊。沒有多久,就組織起了由軍區直接指揮的淮河大隊、沭河大隊、濱海大隊、沂河大隊、漣水遊擊大隊以及縣總隊、獨立團等地方部隊,淮海區武裝實力大為增強。

1942年11月,第三師十旅兼淮海軍區改為兼淮海軍分區,劉震旅長兼軍分區司令員,覃健任淮海軍分區副司令員。就在這月中旬,日偽軍出動8000餘人,兵分8路,從淮陰、漣水、新安等地,對淮海區進行“大掃蕩”,企圖摧毀淮海區地方和軍隊領導機關。覃健積極協助劉震旅長和金明政委,沉著冷靜地指揮機關、部隊和民兵,阻擊敵人進攻,靈活地避開敵人鋒芒,組織機關、部隊3000多人,突出敵人的合圍圈,保存了有生力量。日偽軍在合擊淮海區黨政軍機關撲空後仍不死心,又兵分多路對軍分區部隊活動的中心區域進行嚴密搜索。覃健指揮部隊和民兵,利用有利地形與敵展開游擊戰。他們四處伏擊、襲擊敵人,瞅準了就打,打一下就走,同時集中火力,摧毀了敵人的一些據點。還發動民兵帶領群眾,開展公路破襲戰,兩萬餘群眾分散在各個路段,把敵人剛修好的公路挖掉、炸燬,使機械化的日軍寸步難行。經過一個星期的頑強奮戰,終於使淮海軍分區由被動轉為主動,日偽軍被迫撤回據點。

12月,為適應淮海區被日偽軍分割為幾大塊的鬥爭形勢,第十旅兼淮海軍分區部隊改編為4個支隊,同時將淮海區劃分為4個分區,覃健兼淮海軍分區第三支隊司令員,中共第三中心縣委書記章維仁兼第三支隊政委,率所轄第七、第八、第九團活動於潼(陽)宿(遷)(東)海地區。1943年春,上級考慮到潼宿海地區離淮海軍分區較遠,指揮聯絡不方便,決定成立潼宿海軍分區,覃健前往兼司令員,章維仁兼軍分區政委。主持潼宿海軍分區工作後,覃健狠抓部隊訓練,在潼陽後河頭設立訓練基地,從各團抽調一批骨幹及建制連隊,先進行基礎訓練,然後以比武的方式,檢驗訓練成果。這些骨幹和連隊起到了“種子”作用,對推動整個潼宿海分區的訓練起到了積極作用。

1943年夏,日軍以潼陽城為中心,在四周安設了許多據點,企圖對潼宿海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覃健親率部隊攻打桑墟、萬匹等據點,予以打擊。當時,由於部隊裝備差,面對日偽軍修築的高牆據點,一時很難攻下。時值七八月份,天氣相當炎熱。部隊有人想出辦法,擺開“死狗陣”,逼敵退出據點。抗日政府動員群眾打狗送到部隊,打死後放到敵據點圍牆周圍,要不了兩天就臭氣熏天。敵人在據點裡,夜裡不敢睡覺,怕游擊隊進行夜襲;白天聞到死狗臭味,一個個都吃不下飯,好幾個據點的敵人被迫撤離據點。

1945年2月,淮海軍分區部隊攻克葉圩據點。覃健副司令員還指揮第三支隊攻克潼陽城北的周廟等據點,拉開了局部反攻的序幕。4月上旬,覃健奉命組建新四軍第三師獨立旅,執行支援皖江抗日根據地任務。

"覃健中將:淮海軍區第一任司令員

覃健,壯族。原名覃秀華。1911年4月生於廣西省(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板坡鄉。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全民族抗戰時期,歷任八路軍第四縱隊、第五縱隊二支隊五團團長,新四軍第三師八旅二十三團團長,淮海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十旅兼淮海軍區副旅長兼副司令員,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副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獨立旅旅長兼政委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第六(淮海)軍分區司令員、兼淮海獨立旅旅長,華東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副司令員,蘇北兵團參謀長,第三野戰軍九兵團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9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

全民族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覃健將軍曾率部長期戰鬥生活在宿遷境內。

組建淮海軍區

1940年九十月間,八路軍第五縱隊二支隊五團團長覃健率部開赴鹽阜區。次年1月皖南事變後,第二支隊五團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八旅二十三團,覃健仍任團長。3月,覃健接到新的任命,赴淮海區與金明、張克辛等組建淮海軍區,從此開始了長期在宿遷境內的戰鬥生活。到達淮海區後,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覃健忙裡忙外,緊張籌備,使淮海軍區於當月在沭陽縣張圩正式成立,覃健任司令員,淮海區黨委書記金明兼軍區政委,張克辛任參謀長,高農斧任政治部主任。在此後的全民族抗戰和解放戰爭中,覃健的職務屢經調整,但大部分時間都戰鬥生活在宿遷境內。

淮海軍區成立後,覃健立即著手組建軍區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和衛生部等機關,同時還組建軍區直屬單位醫院、子彈廠、修械所和警衛部隊,對淮海區所轄原有部隊進行整編和整訓。此時,淮海區地方主力為淮河大隊,其他各縣也有一些規模不大的抗日地方武裝。覃健在地方黨組織支持下,對淮河大隊及各縣武裝認真進行整頓,抓學習、抓訓練,尤其抓緊培訓基層幹部,使全區的武裝力量逐步得到加強。

同年9月,新四軍第四師十旅改建為第三師十旅,由津浦路西調至淮海地區。新四軍軍部決定由第十旅旅部兼淮海軍區,以第十旅旅長劉震兼淮海軍區司令員,覃健改任第十旅副旅長兼軍區副司令員。覃健協助旅長劉震實行主力地方化,部隊一個營、一個連地分別編到各縣大隊。第十旅還抽調400餘名幹部到地方武裝中去,有的直接下到區、鄉的民兵基幹隊。沒有多久,就組織起了由軍區直接指揮的淮河大隊、沭河大隊、濱海大隊、沂河大隊、漣水遊擊大隊以及縣總隊、獨立團等地方部隊,淮海區武裝實力大為增強。

1942年11月,第三師十旅兼淮海軍區改為兼淮海軍分區,劉震旅長兼軍分區司令員,覃健任淮海軍分區副司令員。就在這月中旬,日偽軍出動8000餘人,兵分8路,從淮陰、漣水、新安等地,對淮海區進行“大掃蕩”,企圖摧毀淮海區地方和軍隊領導機關。覃健積極協助劉震旅長和金明政委,沉著冷靜地指揮機關、部隊和民兵,阻擊敵人進攻,靈活地避開敵人鋒芒,組織機關、部隊3000多人,突出敵人的合圍圈,保存了有生力量。日偽軍在合擊淮海區黨政軍機關撲空後仍不死心,又兵分多路對軍分區部隊活動的中心區域進行嚴密搜索。覃健指揮部隊和民兵,利用有利地形與敵展開游擊戰。他們四處伏擊、襲擊敵人,瞅準了就打,打一下就走,同時集中火力,摧毀了敵人的一些據點。還發動民兵帶領群眾,開展公路破襲戰,兩萬餘群眾分散在各個路段,把敵人剛修好的公路挖掉、炸燬,使機械化的日軍寸步難行。經過一個星期的頑強奮戰,終於使淮海軍分區由被動轉為主動,日偽軍被迫撤回據點。

12月,為適應淮海區被日偽軍分割為幾大塊的鬥爭形勢,第十旅兼淮海軍分區部隊改編為4個支隊,同時將淮海區劃分為4個分區,覃健兼淮海軍分區第三支隊司令員,中共第三中心縣委書記章維仁兼第三支隊政委,率所轄第七、第八、第九團活動於潼(陽)宿(遷)(東)海地區。1943年春,上級考慮到潼宿海地區離淮海軍分區較遠,指揮聯絡不方便,決定成立潼宿海軍分區,覃健前往兼司令員,章維仁兼軍分區政委。主持潼宿海軍分區工作後,覃健狠抓部隊訓練,在潼陽後河頭設立訓練基地,從各團抽調一批骨幹及建制連隊,先進行基礎訓練,然後以比武的方式,檢驗訓練成果。這些骨幹和連隊起到了“種子”作用,對推動整個潼宿海分區的訓練起到了積極作用。

1943年夏,日軍以潼陽城為中心,在四周安設了許多據點,企圖對潼宿海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覃健親率部隊攻打桑墟、萬匹等據點,予以打擊。當時,由於部隊裝備差,面對日偽軍修築的高牆據點,一時很難攻下。時值七八月份,天氣相當炎熱。部隊有人想出辦法,擺開“死狗陣”,逼敵退出據點。抗日政府動員群眾打狗送到部隊,打死後放到敵據點圍牆周圍,要不了兩天就臭氣熏天。敵人在據點裡,夜裡不敢睡覺,怕游擊隊進行夜襲;白天聞到死狗臭味,一個個都吃不下飯,好幾個據點的敵人被迫撤離據點。

1945年2月,淮海軍分區部隊攻克葉圩據點。覃健副司令員還指揮第三支隊攻克潼陽城北的周廟等據點,拉開了局部反攻的序幕。4月上旬,覃健奉命組建新四軍第三師獨立旅,執行支援皖江抗日根據地任務。

覃健中將:淮海軍區第一任司令員

1941年3月,淮海軍區在沭陽張圩成立,淮海軍區司令員覃健(右)與淮海區黨委書記兼淮海軍區政委金明合影。

堅持蘇北鬥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獨立旅隨新四軍第三師主力開赴東北,因對地方情況熟悉,覃健奉命留下來任淮海軍分區(華中六分區)司令員。此時,淮海區部隊基本上是大反攻時,各縣組織起來的獨立團和縣大隊,雖然人數不少,但裝備差,缺乏訓練,戰鬥力不強。覃健集中精力組建部隊,把各個縣的縣大隊和獨立團集中起來,組編成3個正規團。1945年底,又根據上級指示,淮海軍分區成立新的獨立旅,由覃健兼任旅長,軍分區政委謝振華兼任旅政委。這支部隊的及時組建,對之後反擊國民黨軍的進攻,鞏固淮海解放區具有重要作用。

1946年6月下旬,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淮海軍分區和獨立旅在覃健率領下,為掩護華中野戰軍主力向北轉移,隨主力撤至山東解放區。之後,又奉命返回蘇北敵後堅持鬥爭。獨立旅在地方武裝的協助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以積極的戰鬥行動,逐漸摧跨了淮海地區的敵據點,切斷了北進的國民黨軍後方交通運輸線,有力地配合了野戰軍主力在山東戰場的作戰行動。

為了更有效地打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保衛蘇北解放區,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華東軍區決定,將鹽阜和淮海兩個軍分區合併組成蘇北軍區。覃健任蘇北軍區副司令員兼淮海軍分區司令員及淮海獨立旅旅長。覃健指揮淮海獨立旅部隊堅持蘇北地區鬥爭,在東線部署2個團兵力準備對付從連雲港方向來犯之敵,在西線將一個團放在新安鎮,作為機動力量,同時擔負警戒從徐州方向進犯之敵。他時而東線,時而西線,往返奔忙,以不斷了解情況,及時修訂作戰方案,掌握對敵鬥爭的主動權。12月中旬,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發起宿北戰役。覃健接受粟裕司令員親自佈置的作戰任務後,率領部隊部署在淮陰至沭陽一線,以運動防禦戰術阻擊敵人的進攻,保證了宿北戰役“正面阻擊,兩翼夾攻”戰略方針的實現。

1947年1月底,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併組成華東野戰軍,其中蘇北軍區部隊編為第十二縱隊,淮海軍分區獨立旅改編為第十二縱隊三十五旅,覃健和常玉清任第十二縱隊副司令員。2月,國民黨軍集中7個旅的兵力以淮海區為重點,連續進行“清剿”“掃蕩”。覃健指揮部隊奮起反擊,連克東溝、程集、大興集等據點,殲敵2000餘人。四五月間,第十二縱隊主力又擊退國民黨軍兩次大規模“清剿”,並攻克胡集、錢集、徐溜等據點,溝通了鹽阜、淮海兩區的聯繫,穩定了蘇北地區的形勢。8月,中央軍委命令成立華中敵後臨時指揮部,覃健任第二副司令員,和司令員管文蔚、政委陳丕顯等率部在淮海、鹽阜地區打擊敵人。

1948年3月初,韋國清率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由山東越隴海鐵路南下,在原華中敵後臨時指揮部基礎上組成蘇北兵團。3月16日,蘇北兵團發起益林戰役,覃健奉命率第三十五旅和特務團及各軍分區部隊,在益林西南方向10公里處構築工事,阻擊敵人增援益林城內之敵。敵增援部隊在飛機、火炮掩護下,向第三十五旅陣地狂轟濫炸,企圖突破阻擊線。覃健臨危不懼、沉著指揮,冒著生命危險到前沿陣地瞭解情況。在他的指揮下,部隊擊退敵軍多次進攻,把敵援軍阻止在益林城以外,保障了益林戰役勝利。6月,覃健升任蘇北兵團參謀長。他積極協助兵團司令員韋國清、政委陳丕顯制定決策,指揮部蘇北兵團在華中戰場作戰。直至1949年2月,覃健任第三野戰軍九兵團參謀長,與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郭化若組織兵團各部隊準備進行渡江戰役,才離開戰鬥生活了多年的蘇北地區。(趙連軍 編)

責任編輯 王姍姍 王成莉

"覃健中將:淮海軍區第一任司令員

覃健,壯族。原名覃秀華。1911年4月生於廣西省(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板坡鄉。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全民族抗戰時期,歷任八路軍第四縱隊、第五縱隊二支隊五團團長,新四軍第三師八旅二十三團團長,淮海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十旅兼淮海軍區副旅長兼副司令員,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副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獨立旅旅長兼政委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第六(淮海)軍分區司令員、兼淮海獨立旅旅長,華東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副司令員,蘇北兵團參謀長,第三野戰軍九兵團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9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

全民族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覃健將軍曾率部長期戰鬥生活在宿遷境內。

組建淮海軍區

1940年九十月間,八路軍第五縱隊二支隊五團團長覃健率部開赴鹽阜區。次年1月皖南事變後,第二支隊五團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八旅二十三團,覃健仍任團長。3月,覃健接到新的任命,赴淮海區與金明、張克辛等組建淮海軍區,從此開始了長期在宿遷境內的戰鬥生活。到達淮海區後,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覃健忙裡忙外,緊張籌備,使淮海軍區於當月在沭陽縣張圩正式成立,覃健任司令員,淮海區黨委書記金明兼軍區政委,張克辛任參謀長,高農斧任政治部主任。在此後的全民族抗戰和解放戰爭中,覃健的職務屢經調整,但大部分時間都戰鬥生活在宿遷境內。

淮海軍區成立後,覃健立即著手組建軍區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和衛生部等機關,同時還組建軍區直屬單位醫院、子彈廠、修械所和警衛部隊,對淮海區所轄原有部隊進行整編和整訓。此時,淮海區地方主力為淮河大隊,其他各縣也有一些規模不大的抗日地方武裝。覃健在地方黨組織支持下,對淮河大隊及各縣武裝認真進行整頓,抓學習、抓訓練,尤其抓緊培訓基層幹部,使全區的武裝力量逐步得到加強。

同年9月,新四軍第四師十旅改建為第三師十旅,由津浦路西調至淮海地區。新四軍軍部決定由第十旅旅部兼淮海軍區,以第十旅旅長劉震兼淮海軍區司令員,覃健改任第十旅副旅長兼軍區副司令員。覃健協助旅長劉震實行主力地方化,部隊一個營、一個連地分別編到各縣大隊。第十旅還抽調400餘名幹部到地方武裝中去,有的直接下到區、鄉的民兵基幹隊。沒有多久,就組織起了由軍區直接指揮的淮河大隊、沭河大隊、濱海大隊、沂河大隊、漣水遊擊大隊以及縣總隊、獨立團等地方部隊,淮海區武裝實力大為增強。

1942年11月,第三師十旅兼淮海軍區改為兼淮海軍分區,劉震旅長兼軍分區司令員,覃健任淮海軍分區副司令員。就在這月中旬,日偽軍出動8000餘人,兵分8路,從淮陰、漣水、新安等地,對淮海區進行“大掃蕩”,企圖摧毀淮海區地方和軍隊領導機關。覃健積極協助劉震旅長和金明政委,沉著冷靜地指揮機關、部隊和民兵,阻擊敵人進攻,靈活地避開敵人鋒芒,組織機關、部隊3000多人,突出敵人的合圍圈,保存了有生力量。日偽軍在合擊淮海區黨政軍機關撲空後仍不死心,又兵分多路對軍分區部隊活動的中心區域進行嚴密搜索。覃健指揮部隊和民兵,利用有利地形與敵展開游擊戰。他們四處伏擊、襲擊敵人,瞅準了就打,打一下就走,同時集中火力,摧毀了敵人的一些據點。還發動民兵帶領群眾,開展公路破襲戰,兩萬餘群眾分散在各個路段,把敵人剛修好的公路挖掉、炸燬,使機械化的日軍寸步難行。經過一個星期的頑強奮戰,終於使淮海軍分區由被動轉為主動,日偽軍被迫撤回據點。

12月,為適應淮海區被日偽軍分割為幾大塊的鬥爭形勢,第十旅兼淮海軍分區部隊改編為4個支隊,同時將淮海區劃分為4個分區,覃健兼淮海軍分區第三支隊司令員,中共第三中心縣委書記章維仁兼第三支隊政委,率所轄第七、第八、第九團活動於潼(陽)宿(遷)(東)海地區。1943年春,上級考慮到潼宿海地區離淮海軍分區較遠,指揮聯絡不方便,決定成立潼宿海軍分區,覃健前往兼司令員,章維仁兼軍分區政委。主持潼宿海軍分區工作後,覃健狠抓部隊訓練,在潼陽後河頭設立訓練基地,從各團抽調一批骨幹及建制連隊,先進行基礎訓練,然後以比武的方式,檢驗訓練成果。這些骨幹和連隊起到了“種子”作用,對推動整個潼宿海分區的訓練起到了積極作用。

1943年夏,日軍以潼陽城為中心,在四周安設了許多據點,企圖對潼宿海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覃健親率部隊攻打桑墟、萬匹等據點,予以打擊。當時,由於部隊裝備差,面對日偽軍修築的高牆據點,一時很難攻下。時值七八月份,天氣相當炎熱。部隊有人想出辦法,擺開“死狗陣”,逼敵退出據點。抗日政府動員群眾打狗送到部隊,打死後放到敵據點圍牆周圍,要不了兩天就臭氣熏天。敵人在據點裡,夜裡不敢睡覺,怕游擊隊進行夜襲;白天聞到死狗臭味,一個個都吃不下飯,好幾個據點的敵人被迫撤離據點。

1945年2月,淮海軍分區部隊攻克葉圩據點。覃健副司令員還指揮第三支隊攻克潼陽城北的周廟等據點,拉開了局部反攻的序幕。4月上旬,覃健奉命組建新四軍第三師獨立旅,執行支援皖江抗日根據地任務。

覃健中將:淮海軍區第一任司令員

1941年3月,淮海軍區在沭陽張圩成立,淮海軍區司令員覃健(右)與淮海區黨委書記兼淮海軍區政委金明合影。

堅持蘇北鬥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獨立旅隨新四軍第三師主力開赴東北,因對地方情況熟悉,覃健奉命留下來任淮海軍分區(華中六分區)司令員。此時,淮海區部隊基本上是大反攻時,各縣組織起來的獨立團和縣大隊,雖然人數不少,但裝備差,缺乏訓練,戰鬥力不強。覃健集中精力組建部隊,把各個縣的縣大隊和獨立團集中起來,組編成3個正規團。1945年底,又根據上級指示,淮海軍分區成立新的獨立旅,由覃健兼任旅長,軍分區政委謝振華兼任旅政委。這支部隊的及時組建,對之後反擊國民黨軍的進攻,鞏固淮海解放區具有重要作用。

1946年6月下旬,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淮海軍分區和獨立旅在覃健率領下,為掩護華中野戰軍主力向北轉移,隨主力撤至山東解放區。之後,又奉命返回蘇北敵後堅持鬥爭。獨立旅在地方武裝的協助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以積極的戰鬥行動,逐漸摧跨了淮海地區的敵據點,切斷了北進的國民黨軍後方交通運輸線,有力地配合了野戰軍主力在山東戰場的作戰行動。

為了更有效地打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保衛蘇北解放區,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華東軍區決定,將鹽阜和淮海兩個軍分區合併組成蘇北軍區。覃健任蘇北軍區副司令員兼淮海軍分區司令員及淮海獨立旅旅長。覃健指揮淮海獨立旅部隊堅持蘇北地區鬥爭,在東線部署2個團兵力準備對付從連雲港方向來犯之敵,在西線將一個團放在新安鎮,作為機動力量,同時擔負警戒從徐州方向進犯之敵。他時而東線,時而西線,往返奔忙,以不斷了解情況,及時修訂作戰方案,掌握對敵鬥爭的主動權。12月中旬,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發起宿北戰役。覃健接受粟裕司令員親自佈置的作戰任務後,率領部隊部署在淮陰至沭陽一線,以運動防禦戰術阻擊敵人的進攻,保證了宿北戰役“正面阻擊,兩翼夾攻”戰略方針的實現。

1947年1月底,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併組成華東野戰軍,其中蘇北軍區部隊編為第十二縱隊,淮海軍分區獨立旅改編為第十二縱隊三十五旅,覃健和常玉清任第十二縱隊副司令員。2月,國民黨軍集中7個旅的兵力以淮海區為重點,連續進行“清剿”“掃蕩”。覃健指揮部隊奮起反擊,連克東溝、程集、大興集等據點,殲敵2000餘人。四五月間,第十二縱隊主力又擊退國民黨軍兩次大規模“清剿”,並攻克胡集、錢集、徐溜等據點,溝通了鹽阜、淮海兩區的聯繫,穩定了蘇北地區的形勢。8月,中央軍委命令成立華中敵後臨時指揮部,覃健任第二副司令員,和司令員管文蔚、政委陳丕顯等率部在淮海、鹽阜地區打擊敵人。

1948年3月初,韋國清率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由山東越隴海鐵路南下,在原華中敵後臨時指揮部基礎上組成蘇北兵團。3月16日,蘇北兵團發起益林戰役,覃健奉命率第三十五旅和特務團及各軍分區部隊,在益林西南方向10公里處構築工事,阻擊敵人增援益林城內之敵。敵增援部隊在飛機、火炮掩護下,向第三十五旅陣地狂轟濫炸,企圖突破阻擊線。覃健臨危不懼、沉著指揮,冒著生命危險到前沿陣地瞭解情況。在他的指揮下,部隊擊退敵軍多次進攻,把敵援軍阻止在益林城以外,保障了益林戰役勝利。6月,覃健升任蘇北兵團參謀長。他積極協助兵團司令員韋國清、政委陳丕顯制定決策,指揮部蘇北兵團在華中戰場作戰。直至1949年2月,覃健任第三野戰軍九兵團參謀長,與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郭化若組織兵團各部隊準備進行渡江戰役,才離開戰鬥生活了多年的蘇北地區。(趙連軍 編)

責任編輯 王姍姍 王成莉

覃健中將:淮海軍區第一任司令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