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容細說:李世民命人推倒魏徵墓碑的真實隱情?

唐朝 魏徵 唐太宗 李淵 綠草原孤狼嘯月 綠草原孤狼嘯月 2017-08-30

歷史不容細說:李世民命人推倒魏徵墓碑的真實隱情?

中國文臣好諫,在敢直諫的人中魏徵是個標誌性人物。直有性情層面的,也有智慧層面的。一般人直爽、正直不能稱之為直智。剛直易折,魏徵一生觸龍鱗、放直言,卻有驚無險,這和他能識人、會賣直,把直性上升為直智有密切關係。

魏徵出生于山東一個小官吏家庭,長於隋末兵荒馬亂的年代。魏徵少有大志,在苦讀多年後,身披道袍,雲遊四方,去接觸底層社會。瓦崗寨興起後,他投奔而去。後來隨首領李密歸降了李淵。但他們到長安後不得重用。魏徵就主動請求去招撫未歸順的山東義軍,順利勸服徐世勣降唐,初顯政治才能。後來,被太子李建成引為上賓,為其出謀劃策。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惜其才幹,留用了他。此後,魏徵忠心輔政,特別能匡正李世民的過失。李世民也虛心納諫,成就了歷史上一段明君直臣的佳話。魏徵也從尚書右丞、祕書監升至侍中,成為李世民最信用的大臣之一。

純樸之人多有率直之性。率直多被作為美德稱讚。但實際生活中的經驗表明,有美德的人並不同時佔據好的社會地位。直有時也成了不知變通、頑固粗莽的代名詞。直智不同於直性,它是在天性的基礎上升華成的一種智慧。它不是時時流露,而是出現在最恰當的場合,最恰當的人面前。魏徵是山東豪傑,天性中有剛直的一面,但他不是一介武夫,他會用直保命進階。

武德元年(618年),瓦崗寨首領李密敗於王世充之手,不得已歸降李淵。魏徵也在其中。李密在長安並不得重用,便提出去山東招降舊部。李淵對他深為提防,假意允其前去,又密令李密隻身回朝。這是故意挑起李密疑心,逼其造反而除之。李密無奈中途造反,結果被殺。李淵為穩定李密舊部,派人把屍首送到瓦崗舊部所在黎陽。

當時,魏徵正在此替唐做招降工作,已勸服主將徐世勣歸唐。魏徵在黎陽滿懷深情地寫了《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對李密給以高度評價。在文中,他敢於大唱反調,實話實說。文中揭示李密在長安所受的冷遇,說他本想遠走避難,結果在走投無路時遭禍。這無異於是說李密不是死於叛變,而是受政治迫害而死。

表面看,這篇墓誌銘的作者膽大率直,敢有違聖意;又忠直可嘉,不背舊主。其實,這忠直的後面另有深意。李唐政權初建,強敵林立,還需長期拼打,正是用人之際。但一般說來,對降人有種歧視心理,因為他們有背叛的歷史。所以,魏徵要樹立一個忠義的形象。他的潛臺詞是,我對死去舊主尚且如此忠心,何況對新主呢?而且,瓦崗降將中,魏徵是地位較高的。在當時李淵眼中,魏徵最大的利用價值就是在瓦崗舊部中有一定的號召力。這也是他說話的資本。在舊主被逼死,舊部痛悼時,這一篇銘文雖然不順李淵的意,但可以抓住瓦崗將士的心,使他的資本加厚。這就是所謂最恰當的場合。

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爭嫡鬥爭白熱化時,作為建成謀主的魏徵曾清醒地提醒建成,必須立即除掉李世民,不能心慈手軟,但沒被採納。建成失敗後,魏徵力主早除秦王的密謀被揭露。對於魏徵,李世民也早有所聞,但素未謀面,現在他要親眼看看這必欲置自己於死地的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李世民質問魏徵:“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魏徵面不變色地回答:先太子早聽我的意見,一定不會有今天的禍事。這是句再直白不過的話了。可李世民聽了反而不殺魏徵了,還待之以禮,任之以職。魏徵正是看到李世民愛才、惜才的特點,以直對直。如果他曲意解釋或跪地求饒,李世民連眼都不眨就會殺了他。這就是所謂最恰當的直。

俗話說,伴君如一伴虎。君主有生殺大權,又喜怒無常。臣子曲意奉迎還有不測之禍,別說觸龍鱗了。可是,魏徵後半生在李世民身邊,以直言力諫為能事,雖也觸怒皇帝,但總的說來有驚無險,備受信用。這並不是魏徵有一顆忠純之心,率性直言,他是摸準了李世民需要一個直臣的角色,而他順勢把自己營造成這樣一個人。

歷史不容細說:李世民命人推倒魏徵墓碑的真實隱情?

為什麼李世民需要直臣呢?一是他取天下艱辛備嘗,知道楊廣被下人蒙弊的下場,希望能有人在身邊大膽反映真實情況。他曾對侍臣說:人們都講天子至高無上,無所畏懼。我就不那樣,我上畏老天爺的監視,下怕群臣的瞻仰。我兢兢業業,還擔心上不合天意,下沒能符合人們的期望。他特別向魏徵諮詢:“國君怎麼做成明君,怎麼做成昏君?”魏徵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魏徵還特意舉了秦二世和隋煬帝一遠一近兩個被小人矇騙而亡國的例子,以提醒李世民。可以說,李世民之所以能虛心採納直諫,這是貫穿其一生的主要動力。後來,李世民給另一個大臣講了一件事:我從小愛好弓箭,擁有十幾張良弓,自以為沒有比它們更好的了,最近把這些良弓給工匠們看,都說材料不好。我問他們原因何在,工匠們說:“木心不直,脈絡條理都是斜的,弓雖有勁,但射出去的箭卻不直。”本心不直,射的箭就不直;人心不直,說話行事也正不到哪去。此時的李世民從內心想要直臣明諫。魏徵正是參透了皇帝的心思,才敢於直言。他有一次說:我之所以敢直諫,是陛下能採納,否則我也不說話了。這是直言中的直言。

李世民要直臣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想在歷史上留下明君的美名。而這是不能唱獨腳戲的,於是,一個沽名,一個賣直,成為後世歷代傳頌的佳話。

有一次,李世民罷朝回宮,憤怒地對長孫皇后說:“總有一天要殺死這個鄉巴佬。”皇后問是誰,李世民說:“魏徵經常在朝廷上頂撞我。”皇后聽了馬上恭身起立說:“我聽說主上賢明,臣下就忠直,現魏徵忠直,是由於陛下您賢明的緣故啊,我能不恭賀嗎!”李世民聽了很高興,這才消了怒氣。皇后知道,皇帝就是要聖明仁君的美譽,而魏徵是最佳男配角,不能殺。魏徵也明白,自己一旦成為賣直的標誌性人物,就可以大賣特賣,自己做得越莽直固執,才越能襯托出皇帝的虛心。

歷史不容細說:李世民命人推倒魏徵墓碑的真實隱情?

後來,有一次魏徵把自己記錄的自己諫諍的語錄拿給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知道了很不高興。男配角想當男主角,抬高自己,留名清史,擠佔了李世民的舞臺,當然引起不悅。

總的說來,魏徵的直諫對匡正李世民的缺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把魏徵看成一個只會喋喋不休直言力勸的古板老頭。李世民用他,是因為他有接洽山東豪傑,監視山東貴族和關隴集團,以供分合操縱各種勢力的作用。魏徵既不是山東貴族,又不是關隴貴族,但與山東河北的武人關係密切,這才是他真正的價值所在。但後來,他有連合山東、關隴貴族集團的傾向,雖然生前未被發現,但死後還是被李世民察覺,命人推倒了他的墓碑。這也是直心掩蓋下的野心吧。可知直可偽裝一時,難以偽裝一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