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死後,李世民為什麼要推倒魏徵的墓碑?

魏徵死後,李世民為什麼要推倒魏徵的墓碑?

(圖)館陶魏徵博物館蠟像,魏徵與唐太宗

貞觀十七年,即公元643年,一代名相魏徵病逝,終年63歲。

在魏徵病逝前幾天,李世民帶著小女兒衡山公主到魏府探望,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叔玉,並深情而痛心的說:“您的兒媳婦兒來看您了。”氣若游絲的魏徵激動得無語以對,淚流滿面。

然半年後,唐太宗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還解除了衡山公主與魏叔玉的婚約。緣何這對賢君直臣的楷模,在魏徵死後不久便反目成仇?

1

魏徵多年直諫,使得李世民心中積怨頗深。在後人眼中,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也有普通君王愛聽恭維話、貪圖享樂、好大喜功的一面。

唐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品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高興地玩耍,當看到魏徵向他走來時,連忙把鳥藏在懷中。魏徵看到這一切,故意奏事很久,使鷂鷹悶死在唐太宗懷中。唐太宗寧可失去心愛之物,也不願讓魏徵抓住他玩物喪志的小辮子。

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準備妥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回答:“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打消了這個念頭。”從這兩件事來看,唐太宗很是忌憚口無遮攔的魏徵。

魏徵的直諫,有時讓唐太宗很沒面子。唐太宗對魏徵說:“你可以當著大家的面應付一下,等其他時候再提意見不行嗎?”魏徵說:“以前舜告訴大臣,叫他們不要當面服從,背後卻有意見。假如臣當面答應了,以後又來提意見,這就是背後有意見。這可不是稷、契對待堯、舜的態度。”唐太宗是個很理智的人,自然不好再怪罪魏徵。

儘管如此,唐太宗還是有怨言的,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宮時,十分生氣的說:“早晚殺卻此田舍漢。”長孫皇后問:“誰觸許陛下?”李世民說:“魏徵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可見唐太宗對魏徵的怨念頗深,只是為了維護明君形象,不得不繼續隱忍。

魏徵死後,李世民為什麼要推倒魏徵的墓碑?

(圖)電視劇《武媚娘傳奇》中的李世民 ,張豐毅(飾)

2

魏徵給唐太宗出了一個兩難選題。魏徵請求唐太宗要讓他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唐太宗詢問二者的區別,魏徵答:“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

這就是說:如果魏徵因直諫被殺,就是忠臣,君主就成了暴君;如果魏徵因直諫身獲美名,成為良臣,君主則成為明君。他將自己置於不敗之地,使唐太宗處於守勢,唐太宗只有成全他的直諫,君臣二人才能雙贏。

魏徵自以為聰明,拿到了免死金牌,卻不知唐太宗內心對他拿捏君王很是氣憤。在古代皇帝的龍顏是不容冒犯的,挑戰天子的威嚴,是導致魏徵死後受辱的深層原因。

3

魏徵識人有誤,薦人失當。魏徵曾向唐太宗極力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二人有宰相之材。因魏徵的推薦,杜正倫被提拔為兵部員外郎,侯君集也官至檢校吏部尚書。兩人在魏徵死後,因牽連到太子李承乾密謀反事件,一個被流放,一個下獄被殺。

唐太宗雖然表面上從諫如流,對魏徵信任有加,但作為一代君主,他對任何人都存有戒心,杜正倫和侯君集的倒臺使唐太宗倒吸一口冷氣,懷疑魏徵和他們一起結黨營私,妄圖謀反。唐太宗開始徹查魏徵,這一查竟查出了大問題。

4

魏徵將奏疏底稿交給了史官,犯了歷代君王的大忌諱。這須從唐代的世家大族矛盾說起。山東的世家大族,與李氏賴以起家的關隴集團水火不容,而這種矛盾,由來已久。幾百年來,不管是從地望上,還是從文化上,山東貴族的心裡實際上都很鄙視關隴集團。

朝廷一直在打擊山東的世家大族,甚至想要利用山東的世家大族對高麗用兵,魏徵自小遭受離難之苦,不想山東河北一帶(魏徵為河北邢臺人)人民遭受流離之苦,反覆勸說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

在唐太宗看來,魏徵成了山東世族大家的保護傘,因此魏徵在當政後期逐漸受到唐太宗的冷落。貞觀十二年,即公元638年,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撰寫《氏族志》,確定天下世家大族的門第等級。將老牌山東世族降為第三等,而將皇室成員列為第一等的世家大族。

朝堂之上都知道魏徵是山東河北一帶世族的代表人物,唐太宗此舉,顯然把魏徵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深通帝王心事的魏徵自以為此劫難逃,竟然將勸誡的奏疏底稿全數拿給了史官,一來唐太宗問罪時,可向天下人證明自己的清白,二來縱然身死,也可以青史留名。

魏徵死後,李世民為什麼要推倒魏徵的墓碑?

(圖)電視劇《武媚娘傳奇》中的李世民 ,張豐毅(飾)

唐太宗徹查魏徵,褚遂良不敢隱瞞,便把此事招了出來。唐太宗勃然大怒,歷朝歷代以來,哪有給皇帝上奏章私留一份底稿的先例?竟然還把底稿交給了史官,魏徵居心何在?況且有些事唐太宗是不想史官知道的,這下史官如實記載下來,全天下都知道了。

5

唐太宗一氣之下,取消了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婚事,還不解氣,又下令推倒了自己親筆書寫的墓碑。魏徵死後第二年,即公元644年,失去約束的唐太宗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發動對高麗的戰爭,結果卻以失敗而告終。

從東北迴來的路上,悔恨交加的唐太宗又一次想起了魏徵,如果魏徵在世,必定會反對出兵高麗,自己可能就不會如此魯莽,發動這起勞民傷財,卻徒勞無功的戰爭,而這些悔恨的情緒都轉化成了對魏徵深深的思念。

在回京的路上,唐太宗千里急詔京城的官員,讓他們重新為魏徵樹立墓碑,回京後第一件事就是召見和獎賞魏徵的遺孀和孩子們。

唐太宗作為一代明君,對於魏徵死後的態度很值得玩味。魏徵生前反覆強調不要徵兵作戰,唐太宗似乎也聽進去了,但魏徵一死,他就立馬躍躍欲試,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可見,對於魏徵的有些建議,唐太宗是不以為然的。

征討高麗失利使唐太宗重新認識到了魏徵對於李唐江山的重要性,對魏徵的多年積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釋放。只是皇帝一言九鼎,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婚事既然已經解除,又怎能如兒戲般再恢復呢?他只好多給些賞賜,彌補一下內心的那份愧疚了。自此唐太宗與魏徵這對“聖君賢臣”的形象重新樹立,併成為後世君臣的楷模,在史海上空經久不息的被傳頌著,一心想要名垂千古的魏徵如若九泉有知,應該是倍感欣慰了。

*作者:洛輕塵,魚羊祕史簽約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