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唐朝寫絕句的詩人很多,但以七絕見長的詩人卻只有兩位,一位是被譽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另一位則是晚唐的杜牧。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757年)王昌齡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而杜牧則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所以王昌齡和杜牧是不同時代的詩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杜牧是晚唐詩壇的傑出代表。與杜牧同時代的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過一首《杜司勳》:“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勳。”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晚唐風雨飄搖的政治形勢和詩壇的寂寞,以及置身其中的詩人那種砭骨的寂寞落拓和無可奈何的悲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南)人。出身於仕宦之家。杜牧出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他年輕時很有抱負,在二十餘歲尚未中進士之前,就寫過《阿房宮賦》《感懷詩》,表現出對於時局的關切。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杜牧十歲時,祖父杜佑去世,不久,父親杜從鬱也病死,家道中落,開始過著清貧的生活。中了進士走上仕途後,做了十年的幕府吏,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擠,做了七年的州刺史。直至李德裕被貶逐,才於大中二年(848)回朝任司勳員外郎。又因家庭困難所迫,為京官並不得意,故自請出為湖州刺史。最後卒於中書舍人任上,享年五十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一個人的生命情態與其家世及周邊人物是息息相關的。杜牧的世族家庭,他的家庭教育、骨肉情誼、一生中的交往,造就了他風流倜儻的性格,並由此形成豪邁奇崛的詩風,這也是他在詩壇獨步千古的原因。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杜牧的文學主張是“凡為文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答莊充書》),認為作文要以情意為主,既要有真情實感,又要有氣勢,還要重視語言與結構。他的詩歌風格,既不同於中唐後期以元白為首的追求華美通俗的詩風;也不同於以韓孟為首的主要寫古體詩,追求古奧奇崛的詩風。他的詩歌言之有物,不作無病呻吟之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杜牧對於唐代詩人,最推重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他曾作《讀韓杜集》詩:“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絃膠。”又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中說:“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韓愈的奇警,杜甫的整練,在杜牧詩中都有所表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杜牧詩情致豪邁,風格峭拔,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作詩喜用翻案法,以求得風格的超越與意境的獨創。不僅史識高卓,論斷精警,而且風華掩映,具有含蓄清麗之美。如:《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題商山四皓廟一絕》“呂氏強梁嗣子柔,我與天性豈恩仇?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他對赤壁之戰提出新的看法,認為周瑜的勝利完全出於僥倖,如果不是東風相助,孫吳的霸業將成為泡影;他認為項羽剛愎自用,缺乏男兒應有的氣質,經不起失敗的挫折,否則就應該捲土重來;他說商山四皓扶助太子,名為安定劉家天下,實際上是促使其儘快滅亡。皆反說其事,獨抒己見,議論驚人,既暗寓深沉的感慨,又對當朝統治者提出警誡。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不僅如此,對各種體裁、各種題材的詩,他都可以運用這種寫法。如寫景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一反常理,以為秋天的楓葉勝於春花,清爽中寓有剛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在杜牧的各體詩中,最受人稱道的還是絕句。杜牧的懷古絕句,常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選取典型的歷史事件並做出評價,再上升到對歷史發展的哲理思索。如《登樂遊原》“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似業,五陵無樹起秋風”。杜牧登上樂遊原,思緒跨越漫長的歲月,想到千秋萬代,人世滄桑,已消失在澹澹的長空中。即使是強盛的漢代,也僅存留秋風蕭瑟中的寂寞陵園,感慨既深刻又沉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他的寫景抒情絕句,在藝術上富有創造性,情韻悠揚,意境深邃,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如:《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寄遠》“前山極遠碧雲合,清夜一聲白雪微。欲寄相思千里月,溪邊殘照雨霏霏”。無論寫景,還是抒情,皆清新爽健,明快雋永,饒有風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杜牧的詩歌,尤其注重對都市生活的反映。如:《遣懷》“落拓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類詩或寫放蕩不羈的行為,或寫與歌姬舞女的戀情,或寫對友人的調侃,都表現出一種市民生活的氣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他徘徊歌樓,浪跡舞榭,陶醉杯酒,不拘成法,放蕩縱逸,身世兩忘,發而為詩,既是披肝瀝膽,又得天然真趣。這些詩是杜牧豪俊性格與抑鬱情懷的表露,是杜牧生命情態的真實表現。雖格調稍嫌柔弱,但藝術成就很高,杜牧風流才子之名,或由這些詩而產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他的懷古詩更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常將哲理的思索與歷史的議論融化於一體,議論一反常人,具有獨到的見解與史識,還能做到千變萬化。他的七律數量雖然不多,但卻美不勝收。堪稱情致俊爽,筆調輕利。在豪邁中流露感慨,讀來抑揚頓挫,情思起伏,變化多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他有時用比興象徵手法抒發感慨,如“金河秋半虜弦開”(《早雁》);有時用曠達的口吻表現抑鬱,如“江涵秋影雁初飛”(《九日齊山登高》);有時借詠懷古蹟以感諷時事,如“碧溪留我武關東”(《題武關》),表現出一種高華綺麗的情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以《題宣州開元寺水閣》詩為例:“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雲閒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杜牧在開元寺水閣登臨憑眺,感慨萬端,想到此地曾經有過六代的繁華,如今卻只見連天的秋草,其他什麼也沒有留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古今千年,同樣是天澹雲閒,但人世已經歷過多少滄桑!當此風物長存而繁華不再之時,不由想起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范蠡,但東望太湖,也只有參差煙樹而已。這首詩即景抒情,融寫景與懷古於一爐,賦予深邃的人生哲理,涵容極大,俊爽明快,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至於那首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很多唐詩選本認定是杜牧所作,但據有關專家考證認為是晚唐的許渾所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另一位以七絕見長的詩人

還有一首被認為是杜牧所作的《池上偶見絕句》“楚江寒食菊花時,野渡臨風駐彩旗。草色連雲人去駐,水紋如縠燕差池”,也有專家考證認為是劉禹錫所作。筆者認為因年代久遠很難考證,當然專家從學術角度去考證無可厚非,沒有了這兩首詩,杜牧依然還是那個杜牧,《清明》依然還是那首千古流傳的《清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